• 1、请根据下表提供的信息,整理诗句,按要求填写相关的内容。

    主题

    诗文内容

    情感/哲理

    念友

    (1) , (2)。(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托物寄情,以“月”寄托对友人的关怀。

    (3) , (4)。(李白《峨眉山月歌》)

    夜间乘船离乡,离友人愈远,就愈加想念。

    立志

    (5) , 切问而近思。(《〈论语〉十二章》)

    做人首先要立志,远大的志向是博学的前提。

    学习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6)。”(《〈论语〉十二章》)

    读书时要将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事半功倍。

    为人

    吾日三省吾身:(7)?(8)?传不习乎?(《〈论语〉十二章》)

    替人谋划,要竭尽心力;与人结交,要诚实守信。

  • 2、为探讨“交友之道”,七年级一班正在举行以“有朋自远方来”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
    (1)、【设计活动】班委会集思广益,设计了一个具体活动项目,请你紧扣本次综合性学习主题,帮他们再设计两个具体活动项目。

    活动项目一:畅谈交友之道

    活动项目二:

    活动项目三:

    (2)、【仿写句子】将下列句子补充完成,构成排比句。

    友情是一缕和煦的春风,抚慰我们受伤的心灵;;友情是一束明媚的阳光,温暖我们孤独的灵魂。

    (3)、【探究材料】探究下列材料,说说你获得的交友启示。

    【材料一】

    习主席在演讲时,引用了一句非常经典的话:“以金相交,金耗则忘;以利相交,利尽则散;唯以心相交,方能成其久远。”

    【材料二】

    北宋的范仲淹因主张改革,惹怒了朝廷,被贬去颍州。当范仲淹卷起铺盖离京时,一些平日与他过从甚密的官员,生怕被说成是朋党,纷纷避而远之。有个叫王质的官员则不然,他正生病在家,闻讯后,立即抱病前去,大摇大摆地将范仲淹一直送到城门外。对范仲淹来说,谁是真朋友,谁是假朋友,此时此刻,也就一清二楚了。

  •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敬辞或谦辞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路上堵车非常严重,当我赶到约定地点的时候,对方早已恭候多时。 B、小区门口新开的超市大门上写着八个大字:物美价廉,欢迎惠顾 C、为了国家的利益,使自己的一生更有价值,纵然只能效绵薄之力,我也会热血沸腾。 D、见到偶像,小华激动地说:“久仰您的大名,我一定以您为榜样,勤学苦练,力争上游!”
  • 4、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中华民族有着优良的读书传统。闲来读书是一种良好的习惯。勤学善学之风更是从古至今一脉相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无不体现了中国人对阅读炽热的情感。

    ①苏轼的“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②于谦的“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③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④孔子的“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A、②③①④ B、③①②④ C、④③①② D、④①③②
  • 5、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下面的任务。

    ①同学们,初中三年是人生当中的重要阶段,七年级更是初中的第一个台阶。②初中生活和小学生活是截然不同的,我们不可将二者混为一谈。③走进静mì       的校园,坐在宽的教室里,敬畏之心自然油然而生。④我们要铭记老师的谆教诲,时刻提醒自己:从今天起,我们要褪去zhì       气,走向成熟;从今天起,我们要心有落,zhù       蓄力量;从今天起,我们要抖sǒu       精神,酝芬芳。

    (1)、语段中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chǎn)       谆教诲(zūn)        落(zhuó)             酝(liàng) B、(chang)     谆教诲(zhūn)       落(zhuó)             酝(niàng) C、(chǎn)       谆教诲(zhūn)       落(zháo)             酝(liàng) D、(chang)     谆教诲(zūn)        落(zháo)             酝(niàng)
    (2)、请在语段中四个横线处分别填写上正确的汉字。

    静mì        zhì气        zhù蓄        抖sǒu

    (3)、语段第③句有语病,请写出修改意见。
  • 6、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能够让我们变好的事,总是没有那么舒服,也没有那么容易坚持。但越是难以做到的事,越能够考验一个人的意志力,也越能够锻炼一个人。

    真正的自律,并不是准备了多么详细的计划、有了多么齐全的运动装备、买了多少本新书……自律是从认真对待每一个当下。

    结合个人经历,这则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以“认真对待                  ”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再写作文; ②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③不少于5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姓名和校名。

  • 7、阅读下面的名著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战争时期的大学尤为可贵,有这么一所大学,它有着许多独一无二的地方。它以窑洞为教室,石头砖块为桌椅,石灰泥土糊成的墙为黑板,校舍完全不怕轰炸……它有一个班的学员平均年龄二十七岁,平均每人有八年的作战经验。学员们保持闲时看书的习惯。我开始有一点点懂得中国共产党人为什么这样长期地、这样毫不妥协地、这样不像中国人地进行战斗。

    (节选自《红星照耀中国》)

    材料二

    他在南方的这些年月里,指挥全军,打了几百次小仗,几十次大仗,经历了敌人的五次大围剿。流传他有不死之身,因为国民党一而再再而三地宣布他死亡,还详细地描述了他死去的情况。在中国,有的把他看成是危险威胁,有的把他看成是希望的明星,这就看每个人的生活地位了,但是不论对谁来说,这是这十年历史中不可磨灭的名字。他貌不惊人、沉默谦虚、说话轻声、有点饱经沧桑,他眼睛很大,身材不高,但很结实,胳膊和双腿都像铁打的一样,他已年半百,而且他很爱护自己的部下。他一生的经历与中国民众的命运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节选自《红星照耀中国》)

    (1)、材料一中大学的名字是________,这所大学有着怎样的特点?
    (2)、材料二介绍“他”是谁?请结合《红星照耀中国》的内容介绍一下他的品质。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哑巴与春天

    迟子建

    ①我的童年春光记忆,是与一个老哑巴联系在一起的。

    ②在一个偏僻而又冷寂的小镇,一个有缺陷的生命,他的名字就像秋日蝴蝶的羽翼一样脆弱,渐渐地被风和寒冷给摧折了。没人记得他的本名,大家都叫他老哑巴。他有四五十岁的样子,出奇地黑,出奇地瘦,脖子长长的,那上面裸露的青筋常让我联想到几条蚯蚓横七竖八地匍匐在那里。老哑巴在生产队里喂牲口,一早一晚的,常能听见他铡草的声音,嚓——嚓嚓,那声音像女人用刀刮着新鲜的鱼鳞,又像男人抡着锐利的斧子在劈柴。我和小伙伴去生产队的草垛躲猫猫时,常能看见他。老哑巴用铁把子从草垛搂下一捆一捆的草,拎到铡刀旁。本来这草是没有生气的,但因为有一扇铡刀横在那儿,就觉得这草是活物,而老哑巴成了刽子手,他的那双手令人胆寒。我们见着老哑巴,就老是想逃跑。可他误以为我们把草垛蹬散了他会捉我们问责,为了表示支持我们躲猫猫,他挥舞着双臂,摇着头,做出无所谓的姿态。见我们仍惊惶地不敢靠前,他就本能地大张着嘴,想通过呼喊挽留我们。但见他喉结急剧蠕动,嗓子里发出“呢呢”的如被噎住似的沉重的气促声,却说不出一句话来。

    ③老哑巴是勤恳的,他除了铡草、喂牲口之外,还把生产队的场院打扫得干干净净。冬天打扫的是雪,夏天打扫的是草屑、废纸和雨天时牲畜从田间带回的泥土。他晚上就住在挨着牲口棚的一间小屋里。也许人哑了,连鼾声都发不出来,人们说他睡觉时无声无息的。老哑巴很爱花,春天时,他在场院的围栏旁播上几行花籽,到了夏天,五颜六色的花不仅把暗淡陈旧的围栏装点出了生机,还把蜜蜂和蝴蝶也招来了。就是那些过路的人见了那些花儿,也要多望上几眼,说,这老哑巴种的花可真鲜亮啊,他娶不上媳妇,一定是把花当媳妇给伺候和爱惜着了!

    ④有一年春天,生产队接到一个任务,要为一座大城市的花园挖上几千株的达子香花。活儿来得太急,人手不够,队长让老哑巴也跟着上山了。老哑巴很高兴,因为他是爱花的。达子香花才开,它们把山峦映得红一片粉一片的。老哑巴看待花的眼神是挖花的人中最温柔的。晚上,社员们就宿在山上的帐篷里。由于那顶帐篷只有一道长长的通铺,男女只能睡在一起。队长本想在通铺中央挂上一块布帘,使男女分开,但帐篷里没有帘子。于是,队长就让老哑巴充当帘子,睡在中间,他的左侧是一溜儿女人,右侧则是清一色的男人。老哑巴开始抗议着,他一次次地从中央地带爬起,但又一次次地在大家的嬉笑声中被按回原处。后来,他终于安静了。后半夜,有人起夜时,听见了老哑巴发出的隐约哭声。

    ⑤从山上归来后,老哑巴还在生产队里铡猪草。一早一晚的,仍能听见铡刀“嚓——嚓嚓——”的声响,只不过声音不如以往清脆,不是铡刀钝了,就是他的气力不比从前了。那一年,他没有在场院的围栏前种花,也不爱打扫院子,常蜷在个角落里打磕睡。队长嫌他老了,学会偷懒了,打发了他。他从哪里来,是没人知道的,就像我们不知他扛着行李卷又会到哪里去一样。我们的小镇仍如从前一样,经历着人间的生离死别和大自然的风霜雨雪,达子香花依然在春天时静悄悄地绽放,依然有接替老哑巴的人一早一晚地为牲口铡着草料,但我们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原来这小镇是少了一个沉默的人——

    ⑥一个永远无法在春天里歌唱的人!

    (1)、选文围绕“哑巴”主要写了五件事,根据文意填写下面空格。

    (1)友好的老哑巴尝试用各种动作进行表示,支持并挽留我们躲猫猫。

    (2)

    (3)

    (4)温柔的老哑巴在上山挖达香花时,因睡觉被分配充当帘子抗议无效而半夜哭泣。

    (5)

    (2)、选文第②段中划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他的名字就像秋日蝴蝶的羽翼一样脆弱,渐渐地被风和寒冷给摧折了。

    (3)、第④⑤段各有一处描写了达子香花,请简要分析第二处在文章中的作用。
    (4)、结合文章内容及你自己的生活感受,说说老哑巴为什么是“一个永远无法在春天里歌唱的人”。
  •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木刻属于木板画,也称作板画或刻画,普通就称作木刻。②木刻的材料当然是木材。木材以梨、枣、白杨最为合适。这几种木材的质地都比较细密。③木刻最主要的工具当然是刻刀。刻刀大致分成两种形式,一种是偏刀,一种是角刀。偏刀用来刻凸起的线条,把大片的木质铲去,剩下凸起的线条。角刀是三角形的,为了使用的方便,又有大小宽狭各种形式,都用来刻凹陷的线条。④有了木板和刀,就可以动手刻了。木板有时候该用横断面的,有时候该用纵剖面的,大凡刻精细的画,就得用横断面的。因为横断面的木纹比较细。普通木刻就用纵剖面的。前者称为木口木刻,后者称为木面木刻。⑤木板先要磨光,涂上一层墨,又用铅笔在上面把画稿打好,然后动刀。⑥把图画直接画在纸上,也就算了,为什么还要经过刻木的手续?这不是浪费吗?不,木刻非但不浪费,还具备着更经济的条件。普通一张图画,常常为一个人独占,供少数人欣赏。木刻画却可以拓成许多许多张,供许多许多人欣赏。另一方面,木刻画具有明快、朴素、有力的特色,在艺术上有它独特的价值。

    (摘编自叶圣陶《木刻》)

    材料二:

    学生在创作一幅完整木刻版画之前,首先要绘制作品的初稿,通过“镜像”的形式把初稿画到木刻板上,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绘制结束以后,需要刻制图形,可以通过选择不同的刀具,刻制不同的图案和形象,可以培养学生的艺术表达能力;刻制结束后,需要把图形印制到纸张上,同样的图形,不同的压力,可以呈现出的形象、纹理和细节效果完全不同,可以培养学生的开放性选择能力。

    (摘编自罗公染《刀笔刻绘新时代》)

    材料三:

    《回忆延安》是古元(1919—1996)同志在20世纪70年代创作的原拓木刻套色纸本版画,长方形,宽60厘米,长80厘米,画面主题色调为黄色、蓝色和绿色,生动精细地展现了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在宝塔山下、延河之滨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史诗般画卷。

    (陕西省延安市延安精神研究中心)美术老师要求摹刻古元版画《回忆延安》)

    (1)、下列有关版画《回忆延安》摹刻工序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根据版画的线条特点选用适当的刀具。 B、动刀前把临摹的画稿打在磨光的木板上。 C、选择木面木刻技法在木板纵剖面刻制。 D、把图形拓印到纸上要选好颜色,控制好压力。
    (2)、根据下面三个关键词,发挥联想和想象,描绘你体会到的这幅版画的情境。

    关键词:宝塔山       延河       抗战军民

    (3)、在你看来,摹刻这幅版画有什么意义?请结合以上材料简要分析。
  •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三峡》)

    【乙】

    登百丈山三里许,右俯绝壑 , 左控垂崖,垒石为磴。十余级乃得度。山之胜,盖自此始。

    皆苍藤古木,虽盛夏亭午无暑气。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声溅溅然。水自西谷中循石罅奔射出阁下,南与东谷水并注池中。目池而出,乃为前所谓小涧。阁据其上流,当水石峻激相搏处,最为可玩。乃壁其后,无所睹。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 , 久而益悲,为可爱耳。

    余与刘充父、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游之。既皆赋诗以纪其胜,余又叙次其详如此。

    (朱熹《百丈山记》)

    [注释]①绝壑:又深又险的山沟。②据:通倨,踞坐,蹲坐,这里作座落解。 ③纪:通记。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相是(     )
    A、右俯壑                    哀转久 B、山之胜盖此始          非亭午夜分 C、盛夏亭午无暑气       乘奔御风 D、既皆赋诗纪其胜       不疾也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②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声溅溅然。

    (3)、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 B、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 C、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 D、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
    (4)、《三峡》和《百丈山记》在写景时各自突出什么景物特点,营造出怎样的氛围。
    (5)、三峡是万里长江上十分奇秀的一段,是大自然造就的山水画廊,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请结合课文的描述,抓住自己喜欢的一个季节重点讲解,为三峡写一段导游词(60字左右)。
  •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民网北京7月21日电(记者刘颖颖)7月20日,由北京市委网信办指导、首都互联网协会主办的首届“青年思享会”青年先锋论坛活动在京举办。论坛以“人工智能的机遇和挑战”为主题,邀请来自中国科学院的专家学者以及多家企业的青年先锋,共同探讨在人工智能的背景下,大语言模型的技术路径、商业化落地、产业化发展和生态系统建设。力求“全景式”解锁大模型的真实面貌。“立体式”呈现大模型未来图景。百余家互联网企业及相关单位代表,近300人参加活动。

    材料二: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江苏考察时强调:“国家现代化建设为年轻人提供了广阔舞台,大家正当其时。要把握历史机遇。大显身手”。

    青春从来系家国。时代总是把历史责任赋予青年,党和国家事业的希望寄托在青年身上。在基层工作一线,在科技攻关岗位。在抢险救灾前线,在保卫祖国哨位广大青年自觉把青春播撒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上,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青春才会闪光,青年才有力量。只有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青春的光谱才会更广阔。青春的能量才能充分进发。

    (1)、材料一是某报刊发的一则新闻,请为其拟写标题,不超过20字。
    (2)、请分析材料一与材料二的内在联系。
  • 12、阅读下面的语段,按要求作答,完成小题。

    在《“飞天”凌空》特写镜头中,我们看到了中国跳水姑娘吕伟夺魁的xiāo sǎ身姿;在《藤野先生》的课堂上,我们读懂了鲁迅先生对那些“zhèng rén jūn zǐ”之流的shēn wù tòng jué。

       我们读书不是为了卖弄才华,而是从那些往哲先贤以及当代才俊的著述中学得他们的崇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我们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志存高远方能登高望远,脚踏实地才能行稳致远。我们应当          远大志向,目标坚定。不因一时一事而         , 只有在不断的            与实践中,才能将志存高远变成触手可及的未来。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xiāo sǎ   (2)zhèng rén jūn zǐ   (3)shēn wù tòng jué

    (2)、下列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树立     疑惑     探查 B、树立     困惑     探索 C、建立     困惑     探索 D、建立     疑惑     探查
    (3)、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我们读书不是为了卖弄才华,是从那些往哲先贤以及当代才俊的著述中学得他们的崇高。 B、我们读书不是为了增长才学,是从那些往哲先贤以及当代才俊的著述中学得他们的崇高。 C、我们读书不是为了卖弄才华,而是从那些往哲先贤以及当代才俊的著述中学得他们的崇高精神。 D、我们读书不是为了卖弄才华,而是从那些当代才俊以及往哲先贤的著述中学得他们的崇高精神。
  • 13、默写古诗文。

    (1)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刘祯《赠从弟》)

    (2)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曹操《龟虽寿》)

    (3)一切景语皆情语。王绩通过“”(《野望》)的秋景,抒发内心的孤寂;白居易通过“”(《钱塘湖春行》)描绘初春鸟儿的活动,表达畅游的喜悦;而诗人李白通过“”(《渡荆门送别》)的开阔景象,表现了对人生新起点的憧憬。

    (4)《答谢中书书》中“。”两句用简洁的文字写出了山之高、水之清。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没有一朵花从一开始就是花。”一本书籍,一场旅行,一种痛苦,一次遇见、失去……都会给少年带来心灵上的波动,从而让内心更加丰盈。本次“少年成长正当时”活动结束后,校刊准备编撰一期特别刊物,现面向七年级学生征稿,鼓励大家踊跃分享自己的成长故事。

    请你以“少年因                    而成长”为题,以抒写自己成长过程中的感悟和体验为主要内容。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选文体;②要有真情实感,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得泄露真实的人名、校名等个人信息;④不少于600字(如写诗歌,不少于20行)。

  • 1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醉忆桂花香

    戴菽曙

    ①开着电视,在家浅酌桂花酒,偶然间看到主持人正说着一对父女做桂花饼的传家手艺。这不由让我想起家乡那一树树的桂花。

    ②家乡那桂花,树都不成片。长在房前屋后,一棵棵独株的桂树,茎都很高,树冠散得老开。正因它高而大,花也开得繁盛,那细碎的金色花瓣,如同星星,人从树下走过,落花细细香满衣

    ③桂花盛开的时候,正值秋收农忙。农家里头,田间地头忙活了一个白天,在桂树的权丫子上搭个搓澡毛巾,伴着婆娑树影冲个凉水澡,再端张凉椅,摇着棕叶蒲扇,躺在院坝里头乘凉。这时候,初秋微热的风撩过桂树,吹来一阵接一阵扑鼻的桂花儿香。闻着那淡淡的果酒似的醇香,一天的疲倦和劳乏,顿时就消散了。就像浅醉中一种飘飞的感觉,好不舒适与惬意!

    ④生在乡下、长在山里的孩子,就是在这样的场景下,感悟和欣赏桂花的。

    ⑤虽说这些桂花不是成片栽种的,但肯定也不是野生的。因为它多数长在大户人家的场坝前、庭院里、渠堰旁,人们应该是看到了它美化环境的价值,只是没有开展大面积的商业开发。大山里边的人,再穷也不会挖树去卖。这一棵一棵的桂花,才能长得又高且大。

    ⑥在我的记忆里,家里是没人拿桂花去做茶、做饼、泡酒啊什么的。倒是在花生炒米糖里,偶尔撒上些干桂花。“嘣”的一声,咬碎混合橘皮、花生的炒米糖,桂花那甘洌的香味儿伴着橘香与炒米糖的甜,好似倒一杯啤酒入肚,瞬时气体自腹间往上冒,沁人心脾的香,令人由微醺而心生喜悦。

    ⑦前两年寓居江南,那一带城里乡下的桂花树多,品种也多,金桂、银桂、丹桂、四季桂,叫法蛮多。用桂花冲茶、泡酒,干桂花加在各式点心里,吃的花样、玩意儿也很多。这中间,印象最深的,是在醪糟汤圆上,稀稀疏疏地撒几粒干桂花。在饮黄酒、吃大闸蟹的时候,若端出一碗还冒着烟儿的清汤白汤圆,碗中漂浮着红枸杞,再夹杂着些黄黄的桂花粒儿,那个醇香让人沉醉。

    ⑧年少时,我还自个儿上山去挖过一株桂花,背了好几里地,栽在自家旁边的竹林里。几十年过去,没人打理它,也长得挺高挺大、绿荫如盖了。只是,常年奔波在外,没赶上开花的季节回去看看,也没听家里的人谈起过。

    ⑨年纪大了,其他嗜好丢弃了不少,但每年得寻几两干桂花,用纱布包了悬在陶罐里熏酒。这熏酒有讲究,密闭的陶罐里,可不能让桂花泡进酒中,沾了水汽。闲时无事,每天就着二两黄澄澄的桂花酒佐饭,就是平凡人的生活。据说,浅酌几口泡酒,能消暑去燥、平气静心。中秋前后,若约得三五挚友,在天南海北的神侃中畅饮它三四杯,就算酣醉酒醒后也不觉得头疼。

    ⑩古人以桂花为室树,象征吉祥与幸福降临,“桂”谐音“贵”,暗喻荣华富贵。诗仙李太白以“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句,为典故“吴刚伐桂”注脚。中外各地的体育竞赛,要为获奖运动员戴上以桂枝编制的桂冠,取其清香高洁的意蕴。在乡间,亲友为结婚新嫁娘佩戴桂花,用绣有桂花图案的各式贺礼,祈愿其早生贵子。当代花语中,桂花象征谦逊、奉献与和平,代表丰收、佳人永伴,寄托人们期待,喜悦和友好的情愫。而桂花之于我等,则有自我陶醉的意思,无论是飘飞的浅醉、甘洌的微醺,还是醇香的沉醉、由畅饮而酣眠,皆应了那句“酒不醉人人自醉”的谚语。

    ⑪桂花,树不算名贵,花不甚娇艳,香也够不上多诱人。但,也就是这平常的花儿,却深深烙在咱的心尖儿上。

    (选自《人民日报》2024年01月06日,有改动)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题目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醉”暗示了文章的主题,“桂花香”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B、第①段写“我”在电视上看到一对父女做桂花饼,引起下文对家乡“桂花香”的回忆。 C、第②段从“独株”“茎”“树冠”“花”等方面描述了桂花树的外部特征。 D、第①段中,在“但”后面停顿,突出强调了“我”对桂花的记忆深刻及喜爱之情。
    (2)、请结合语境,按要求品析下列语句。

    (1)正因它高而大,花也开得繁盛,那细碎的金色花瓣,如同星星,人从树下走过,落花细细香满衣。(从修辞角度赏析)

    (2)农家里头,田间地头忙活了一个白天,在桂树的杈丫子上搭个搓澡毛巾,伴着婆娑树影冲个凉水澡,再端张凉椅,摇着棕叶蒲扇,躺在院坝里头乘凉。(从描写角度赏析)

    (3)、作者为什么有“也就是这平常的花儿,却深深烙在咱的心尖儿上”的感觉?请结合文章第⑥-⑩段概述其原因。
    (4)、赏读完本篇文章,你打算将其推荐给校广播站,在推荐前请你为本文选择合适的配乐风格,并说明原因。

    A.慷慨 激昂     B.低沉 哀婉     C.轻柔 舒缓

  • 16、阅读《往事依依》选段,完成各题。

    ①祖国的大地山川气象万千,家乡的山山水水也美丽非凡。一年之中,风光流转,阴晴雨晦,丽日蓝天,风云变幻,真是美不胜收。《千家诗》中很大一部分诗歌歌咏祖国风物,按春夏秋冬时序编排,打开书往下念,四季风光就活生生地展现在眼前。“万紫千红总是春”“春城无处不飞花”“绿树阴浓夏日长”“五月榴花照眼明”“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吟诵这些诗句,春花秋月,夏云冬雪,一年四季都沉醉在诗的意境中。诗句中丰富的颜色给生活涂上了绚丽的色彩:“红紫芳菲”、“橙黄橘绿”、“黄鹂呜翠柳”“白鹭上青天”,令人眼花缭乱,心旷神怡。脑海里常常浮现五彩纷呈的世界,沉浸在美的享受中,生活情趣浓郁。

    ②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国文教师教古文喜欢大声朗诵。记得一次教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此后,我每次登上满眼风光的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水,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不用说,这首词我至今还能背得滚瓜烂熟。我就是从那时开始爱读辛弃疾词的。也是在初中读书时,来了一位代课的国文老师,是年轻的新派人物,他喜欢教白话文。有一次,教到田汉《南归》中的诗:

    模糊的村庄已在面前,

    礼拜堂的塔尖高耸昂然,

    依稀是十年前的园柳,

    屋顶上寂寞地飘着炊烟。

    ③老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这几句诗镌刻在我心上,几十年过去,至今还能信口背出。此后,我对新文学更有兴趣,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开阔了眼界,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如今只要稍一回忆,就仿佛看到国文老师那左右摇晃的身子和那注满情思的眼睛。

    (1)、选段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选段中作者回忆了两位国文老师的讲课,他们的讲课有什么共同点?
    (3)、请赏析“这几句诗镌刻在我心上,几十年过去,至今还能信口背出”这句话。
    (4)、选段中作者说“国文老师教古文喜欢大声朗诵”,你认为大声朗诵对学习语文有什么好处?
  • 1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甲】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节选自《<论语>十二章》)

    【乙】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     )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数子欺恕。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     )。”遂烹彘也。

    【注】①女:同“汝”,你。②反:通“返”。③彘:读 zhì,猪。④知:智慧。

    (1)、下列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逾矩”中的“逾矩”是“越过法度”的意思。 B、“饭疏食”中的“饭”是名词“食物”的意思。 C、“曾子之妻之市”中的第二个“之”是“到,去”的意思。 D、“特与婴儿戏耳”的意思是只不过与小孩子开个玩笑罢了。特……耳:不过……罢了。
    (2)、在【乙】文中括号内依次填入下列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A、之   于 B、而   也 C、而   于 D、之   也
    (3)、【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一处需要断句,请用“/”划出。

    今 子 欺 之 是 教 子 欺 也

    (4)、请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2)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5)、【甲】文谈到的学习方法是什么?【乙】文的曾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 18、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诗是五言律诗,律诗有相对严格的格律要求,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 B、首联青山绿水构成了作者旅途的背景,也寓含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叹与向往。 C、颔联中描绘了一幅春潮涌动、江水浩渺,江面开阔、风势正顺,船帆高悬的画面。 D、尾联借“雁足传书”的典故,抒发了诗人即将回到家乡的喜悦,激动心情。
    (2)、本诗被誉为最有“盛唐气象”的一首诗,哪一联最能代表“盛唐气象”?蕴含了怎样的哲理?
  • 19、成长路上,我们漫步诗词文苑,感受锦绣诗文。阅读下面文段,补充诗句。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们在诗歌中,追随曹操领略秋日盛景:“① , 洪波涌起” (《观沧海》);跟随李益感受塞外夜晚:“② , 受降城外月如霜”(《夜上受降城闻笛》)。

    读万卷书,品万种情。我们在诗歌中,感受人间冷暖。马致远的乡愁浓缩在“夕阳下,③”(《天净沙·秋思》)中;杜甫的悲叹寄寓在“正是江南好风景,④”(《江南逢李龟年》)里。

    读万卷书,悟万千理。《〈论语》>十二章》中告诉我们“学习与思考”要辩证对待:

  • 20、与同学一起成长日子里,何其有幸,年岁并进。小文的班级准备建立QQ好友群,请你帮小文完成以下活动。
    (1)、【活动一:谦敬之礼】课间之余,同学们互相交换彼此的QQ号,小文也收到了班长的QQ号,并对班长说道:“我一定会惠存的!”

    你给小文的建议是:“惠存”是(A.敬辞 B.谦辞),它的意思是“”应该是自己送别人礼物时说的。

    (2)、【活动二:互动之趣】为增加群聊的积极性与互动性,班长提出进入班级群的同学要分享三个关于“交友”的成语,诗文或故事。

         ②     ③

上一页 46 47 48 49 50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