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用原文补写出诗文的空缺部分或按要求填写诗句。
(1)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 。(曹操《观沧海》)
(2)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3) ,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4)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点明主旨,写游子孤寂愁苦之情的名句是 , 。
-
2、阅读下面课外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一碗叫作母爱的汤
陈云霞
①小雪过后,气温骤降,超市里卖炖锅的生意特别火爆,导购拿着大喇叭喊:“天冷了,买只锅炖汤,美味又暖胃。”我架不住导购的舌灿莲花,脑子一热就买了只陶炖锅。母亲见了,说:“你买这做什么?家里有电炖锅。”
②“据说不同的锅能炖出不同的味。”我笑道。天蓝色的盖、圆胖的锅体,厚实又漂亮,想必用这个锅炖出来的汤也是人间至味吧。
③不过,要炖个什么汤呢?首次开锅总要隆重一点,才显得不辜负这个“宝贝”。我思索着,微信突然发出一阵叮咚声,原来是团购群里预订农家散养老鸭。
④我乐了,陶炖锅慢火炖老鸭,真是绝配啊!老鸭汤具有养胃生津、止咳润肺、补气益阴的功效,自古就是一种美食养生、传统滋补的汤品,民间亦有“老鸭胜补药”的说法。我立马就在团购群预订了一只。
⑤第二天下午,老鸭到货了,母亲做晚饭时就把鸭肉剁成小块。我赶紧说:“妈,你慢点,我先搜索一下老鸭汤的做法。”母亲从未做过老鸭汤,我担心她不会。谁知母亲头也不抬地说:“不用在网上找,我知道怎么做。”
⑥我将信将疑,看着母亲手脚麻利地将鸭肉倒入锅中的清水中,和姜片、料酒一起煮,煮开后将鸭肉捞出用清水洗净,母亲说:“这样就不会腥了。”她将鸭肉倒入油锅翻炒一会儿,再倒进我买的那只陶炖锅中,加入热水、姜片,开始炖。两个小时后,一股清新的鸭肉香气丝丝缕缕地从锅中飘散出来。
⑦我忍不住掀开锅盖,浓郁的香气扑鼻而来,热气模糊了我的眼镜片。母亲撒入盐、胡椒粉,此时汤浓白如凝脂,最后撒入枸杞和葱花点缀,红、白、绿,色香俱全。我迫不及待尝了一下,鸭肉绵软,汤汁鲜美,没想到母亲竟能做得这么好!
⑧在我印象里,母亲之前从未做过老鸭汤。也许是儿时家里穷,我除了猪肉就没吃过别的荤菜,长大后就不喜欢吃鱼、鸡鸭、牛羊肉,总觉得有一股腥味。母亲深知我挑食的毛病,便围绕着猪肉做出了各色美味,糯米猪肉丸子、回锅肉、扣肉、红烧肉、粉蒸肉,我百吃不厌。
⑨我工作后,在偏远的乡镇工作,再也不能挑食,食堂做什么菜就得吃什么,挑食就要挨饿。慢慢地,我学会了接受原本抗拒的鸡鸭鱼肉,后来,我竟然发现,鸡鸭鱼肉其实也很美味!
⑩可母亲并不知道,她把我最爱吃的红烧肉、红烧排骨、梅菜扣肉,做得更美味可口,简直可以媲美饭店大厨。我结婚生子后,孩子也遗传了我当初的毛病,鸡鸭鱼肉全不吃,只吃猪肉。过来帮我带孩子的母亲仍然围绕着猪肉来做“满汉全席”,以至于我认为母亲都不会做别的荤菜,直到我买了一只陶炖锅,又买了这只老鸭,第一次做老鸭汤的母亲却做出了如此美味。
⑪难道真的是这只陶炖锅炖出的汤特别不同?“做了几十年饭菜,煎煮炸炒,只不过换个食材,做法都是相通的。”母亲边说边往外走,因为给我炖这道汤,她快赶不上去跳广场舞了,而她花了两小时炖出的汤,自己只匆匆喝了几口。
⑫我突然明白,这道汤如此美味,不仅是因为母亲是个厨艺高手,还有最关键的秘诀就是爱。这小小的一碗汤里,承载着母亲对我满满的爱。
(刊载于《春城晚报》2023年12月5日,有删改)
(1)、【任务一:把脉络 明思路】初读全文,将文章的行文脉络补充完整。
①→“我”决定用新锅炖从未做过的老鸭汤→②→③
(2)、【任务二:品段落 悟思想】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第②段的作用。
(3)、【任务三:析情感 察深意】本文第⑧段采用了哪种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4)、【任务四:撰理由 悟主旨】学习本文后,你推荐将其收录为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拓展阅读材料,请结合下表中的单元导读和单元目录,请你从选材、情感角度撰写推荐理由。
单元导读
单元目录
亲情,是人世间最普遍、最美好的情感之一。本单元课文,从不同角度抒写了亲人之间真挚动人的感情。阅读这些课文,可以加深我们对亲情的感受和理解,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
秋天的怀念/史铁生
散步/莫怀戚
金色花/泰戈尔
荷叶·母亲/冰心
-
3、阅读下面课内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节选)
①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下来罢,……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②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扁道:三味书屋;扁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没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扁和鹿行礼。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
③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
④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蜡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
⑤“人都到那里去了?!”
⑥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
⑦“读书!”
⑧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
⑨“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⑩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⑪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像习字时候的影写一样。读的书多起来,画的画儿也多起来;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最成片段的是《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都有一大本。后来,因为要钱用,卖给一个有钱的同窗了。他的父亲是开锡箔店的;听说现在自己已经做了店主,而且快要升到绅士的地位了。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我”在三味书屋中读书时的几个生活场景。(每个场景不超过10个字)(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选文第①段画线语句。(3)、文中的寿镜吾老先生一直颇受鲁迅的尊重。请摘录文中具体描写寿镜吾老先生的词句并分析他的人物形象。(4)、有人说“鲁迅先生笔下的百草园‘趣味盎然’,而三味书屋的生活却‘枯燥乏味’,两者之间构成了鲜明的对比”,也有人说“无论是‘百草园’还是‘三味书屋’都是作者的童年美好所在”,你更同意哪个观点?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的看法。(80字左右) -
4、阅读语段,完成下面试题。
应用的物件已经搬完,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朝阳照着西墙,天气很清朗。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熟,而且背出来。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1)、以上文字出自《朝花夕拾》一书中的《》一文,写的是的情景。(2)、如果鲁迅要为《朝花夕拾》中的人物建一个微信群,名为“‘朝花夕拾’之温馨的回忆”。下面哪个人物不能入群?请选出人物并说明理由。阿长 范爱农 衍太太 藤野先生
-
5、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首《我的祖国》为什么久唱不衰?因为它用质朴的语言唱出了对祖国、对家乡的无限热爱。 B、古语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管子·牧民》)”政治的清明和文化的复兴必须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 C、还大自然以蓝天、青山、碧水是人们的心声,然而温室效应、土地沙化、水源污染等不断加剧,环境日益恶化。 D、张家界石峰林立,峭壁万仞;天子山居高临下,气势磅礴;索溪峪群峰环抱,粗壮雄峻。
-
6、下列各项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周恩来纪念网是为缅怀周恩来同志丰功伟绩,建设学习研究周恩来同志思想内涵和精神品质的开放平台。 B、透明化的售票手段不仅能提高售票效率,也能改善售票公平。 C、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模式不仅关乎人类命运共同体,而且直接关系中国的前途命运。 D、港珠澳跨海大桥海底沉管隧道的生产和安装技术为世界跨海大桥的建设提供了独特的中国样本和宝贵经验。
-
7、下列各项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秋节前夕,汉文化广场开展了精彩纷呈的艺术表演活动,灯火辉煌,人声鼎沸。 B、他把今天所发生的事情细细的想了一遍,躺在床上翻来覆去 , 久不成眠。 C、果然拿到了预料中的第一名,他不由喜出望外的跳起来。 D、面对庄重简约、刚劲有力的党史陈列馆,仰望着庄严肃穆的高悬于正门之上的党徽,青年干部心中的敬意油然而生。
-
8、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中国文字记录的一个重大特点,便是它_______的持久性和延续性。这一特点使得世界上一个有创造性的远古文化,得以继继绳绳,_______至今。中国文字有其特殊的形体,这种具有特殊形体的文字,超越了时间上的变化和空间上的限制,_______了中华民族,更造成了世界上一个最伟大的文化整体。
A、具有 顺延 团聚 B、独有 绵延 团结 C、具有 绵延 团聚 D、独有 顺延 团结 -
9、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拍雪人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签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 B、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 C、此后我每次登上满眼风光的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水,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概万端。 D、树枝的手臂也顿时柔软了,而那萌发的叶子,简直就像起伏着一层绿因因的波浪。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
-
10、下列各项中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鸟儿将窠(kē)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hé)着。 B、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jì)儿白花,好像日本看(kàn)护妇。 C、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tān)痪以后,她侍(sì)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D、梗(gěng)上只留个小小的莲蓬,和几根淡黄色的花须。那一朵红莲,昨天还是菡(hàn)萏的,今晨却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
-
11、
“诚信”既是立身之本,又是处世、教子、经商、治国之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学校开展“诚信做人”主题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探“诚信”之义】
(1)为了探究诚信的传统内涵,小严搜集了一组古代的诚信资料,请你在画线处为他再补充一条名言和一个故事。
名言:轻诺必寡信。
①
故事:曾子烹彘
②
【访“诚信”之人】
(2)为了弘扬当代的诚信美德,你所在的小组将采访下面的诚信模范,请你拟写两个采访问题,完善下面的采访提纲。
采访提纲
采访主题:挖掘当代诚信的内涵
采访对象:临沂诚信楷模尚明莲
尚明莲,临沂莒南人,现为山东双源钢结构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1991年,她拿着家中仅有的17元钱,推一小车支起一个馄饨摊,开启了创业之路。做馄饨,搞家装,成立装饰建材厂……30余年,她靠着“做生意不缺斤短两,诚实守信才能长远”的理念,将企业做大做强。如今的她是全国商业诚实守信道德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富裕后的她不忘回报社会。她关心孤寡老人、孤贫儿童,逢年过节,都会带着棉衣棉被、米面去看望他们,每年建军节,她都会到边防部队、县武装部、消防大队慰问官兵。
采访问题:
①
②
【抒“诚信”之声】
(3)小严在活动结束后,拟写了下面一段感言。请你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续写一句,要求结构相同,句式一致。
如果生命是水,那么诚信是流动;如果生命是火,那么诚信是跳跃; , 。将诚信融入社会,可使国人其乐融融;将诚信融入民族,可使国家实现复兴。我们深信,当我们沐浴在诚信的阳光下时,我们周围亮丽而又温馨的风景会更清新,更动人!
-
12、在“关于长征”的专题探究中,小霞围绕一组反义词分享了自己的探究感悟,请你仿照她的形式,另选一对反义词,分享你的探究感悟。
小霞的探究感悟
一组反义词:大与小
探究感悟:我感受到大英雄的可亲可敬。比如,朱德在长征期间和士兵同甘共苦,他把马借给倦劳的弟兄,自己走很长的路,看起来却一点也不疲倦。
我也感受到小人物的伟大不凡。比如,参加长征的绝大部分人都是普通士兵,但他们凭着坚定的信仰完成了这个奇迹,就连十几岁的红小鬼也志向远大,要替穷人打仗,想要抗日。
-
13、下面是关于《红星照耀中国》的读书方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A、阅读序言,浏览目录,跳读正文,可以发现斯诺是按照“探寻红色中国”的时间顺序来记录见闻的,他力求解开“红色中国”这个谜团。 B、梳理作品中事实的因果、线索,可以发现斯诺不仅写了采访“红色中国”的过程,还写了“红色中国”的历史、现状,并且预言了未来。 C、要读明白斯诺想用事实说什么“话”。因为作品记录的是斯诺简选过的事实,还有他对事实的感受和印象,这样必然会体现作者的倾向性。 D、在“领袖人物和红军将领的革命之路”专题探究中,我们可以发挥想象,增添一些红军领袖爱护部下的事件,以更好地表现领袖形象。
-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游雁荡山杂记·大龙湫记
大德七年,秋八月,予尝从老先生来观大龙湫①。苦雨积日夜,是日,大风起西北,始见日出。湫水方大,入谷未到五里余,闻大声转出谷中,从者心掉②。又折而入东崦③ , 则仰见大水从天上堕地,不挂著四壁,或盘桓久不下,忽迸落如震霆。东岩趾有诺讵那庵④ , 相去五六步,山风横射,水飞著人。走入庵避,余沫迸入屋,犹如暴雨至。水下捣⑤大潭,轰然万人鼓也。人相持语,但见张口,不闻作声,则相顾大笑。先生曰:“壮哉!吾行天下,未见如此瀑布也。”
(节选自李孝光《游雁荡山杂记·大龙湫记》)
[注] ①大龙湫:又名大瀑布,瀑高190米,状若长龙,为雁荡三绝之一。②掉:颤动。③东崦(yān):东山。④诺讵(jù)那庵:即罗汉庵。⑤捣:捣击,撞击,冲击。
(1)、请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共两处)。予 尝 从 老 先 生 来 观 大 龙 湫
(2)、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人相持语,但见张口,不闻作声,则相顾大笑。
(3)、请结合选文,概括大龙湫秋季水的特点。(4)、课文《三峡》以“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结尾;选文以“先生曰:‘壮哉!吾行天下,未见如此瀑布也。’”结尾。二者以他人的话作结语,有什么好处? -
15、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问题。
黄鹤楼
崔颢〔唐代〕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四句第一个“空”突出空间上的虚无;第二个“空”突出时间的邈远。 B、颈联描写登楼所见之景,天地之间阳光朗照,远远望去,连天的衰草凄清荒芜。 C、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 D、全诗视野开阔,写景自然,抒情真挚,为咏黄鹤楼诗作之绝唱,历来为人传诵。(2)、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那一个字?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
16、请以“你是我心中最重要的人”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要求:①合理选材,抓住细节,表现人物的特点;②恰当抒情,表达你的真情实感;③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对于鲁迅先生而言,平凡的藤野先生就是他心中的重要的人;对于朱德而言,母亲就是他心中重要的人……你心中重要的人是谁呢?你们之间又有着怎样的故事?
-
17、阅读下面的文章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②“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③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④到第二学年的终结,我便去寻藤野先生,告诉他我将不学医学,并且离开这仙台。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
⑤“我想去学生物学,先生教给我的学问,也还有用的。”其实我并没有决意要学生物学,因为看得他有些凄然,便说了一个慰安他的谎话。
——选自《藤野先生》
(1)、选文主要记述了一件什么事?(2)、“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的原因是什么?(3)、“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4)、阅读选文,请概述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原因。 -
18、古诗文名句默写: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面对“大漠孤烟直,①”的塞外壮景(王维《使至塞上》),②“ , 云生结海楼”的江月之景(李白《渡荆门送别》),“乱花渐欲迷人眼,③”的西湖早春之美(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树树皆秋色,④”的浓浓秋意(王绩《野望》),古之贤者放下名利之心,流连于山水之间,“⑤ , ⑥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吴均《与朱元思书》)
-
19、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
【乙文】
王子猷居山阴① , 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②。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③。时戴在剡④ , 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⑤方至,造门⑥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山阴:今浙江绍兴。②皎然:洁白的样子。③戴安道:戴逸,字安道。④剡(shàn):县名,今浙江嵊县。⑤经宿:一整夜,⑥造门:这里是到门口的意思。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1)念无与为乐者 (2)相与步于中庭
(2)、作者自称“闲人”,体现了什么样的心境?(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吾本乘兴而行,兴尽面返,何必见戴?
(4)、两段文字都是写夜找好友,请比较他们的异同点? -
20、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新闻特写兼有新闻和文学的特点,它与通讯相比,则是要集中笔力展示新闻事件的某一横剖面,着重描写精彩瞬间,比通讯更强调时效性和现场感;而新闻评论以议论为主,旨在针砭时弊、引导舆论。 B、律诗是近体诗的基本形式之一,通常为八句分四联,要求偶句押韵且一韵到底,中间两联的上下句惯例是对仗句,首尾两联可对可不对。 C、传记是记述人物生平事迹的作品,要求真实,凡涉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都必须是准确的,且一定要对人物做细致入微的描摹。 D、《与朱元思书》是一篇骈体文,这种文体讲究对仗和声律,通常是四字句、六字句相互交替。本文是作者吴均写给友人书信中的一段话,也是一篇精美的写景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