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主题二:不畏艰险,奋勇拼搏逆风起】请你参加校园诗歌论坛。

    上李邕

    李白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 见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①犹能畏后生⑦,丈夫未可轻年少。

    [注]①宣父:指孔子。唐太宗贞观十一年(637)下诏尊称孔子为“宣父”。

    ②畏后生:语出《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未者之不如今也”。

    (1)、发挥想象,描述“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所展现的情景。
    (2)、这首诗是写给当时德高望重的名士、北海太守李邕的,诗人借助大鹏的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2、【主题一:踏实进取,厚积薄发盼风来】学校团委为活动收集了一些古典诗词来撰写主持词,请你根据提示,将诗句补充完整。

    诗歌中的正能量,给予我们精神养分。迷茫彷徨时,我们援引“长风破浪会有时,①”(李白《行路难》其一)来提振信心;失意困顿时,我们咏叹“②”(王安石《登飞来峰》)来思考哲理;“此中有真意,③”(陶渊明《饮酒》其一)可以启发我们感悟自然;“④!”(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推己及人,唤醒崇高的精神,完善优良的品格;“⑤ , 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也能开阔我们的胸怀;“浊酒一杯家万里,⑥”(范仲淹《渔家傲·秋思》)抒发家国之思,报国之志;“人生自古谁无死?⑦”(文天祥《过零丁洋》)更能涵养民族情操,体现民族精神。

  • 3、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误的一项是(   )
    A、民俗是民间流行的习俗、风尚。阅读鲁迅的小说《社戏》,我们可以感受到绍兴“年规戏”的热闹场景,体会到其中的童真童趣和淳朴民风。 B、读诗,可以获得审美的愉悦。《蒹葭》选自《诗经·秦风》,通过重章叠句,直接诉说主人公绵远悠长的思念之情,营造了“秋水伊人”的美丽意境。 C、君子当自强不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以古代圣贤的经历,通过对比论证,强调艰苦环境对人的磨砺作用,告诉我们君子处世要刚毅坚韧,持之以恒。 D、人的价值在于有思想。《怀疑与学问》告诉我们要有怀疑精神,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在不断地怀疑、发问、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
  • 4、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晶莹的泪光中,我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其中“黑布马褂”是偏正短语,这句话的主干是:我看见背影。 B、你的偶像是曹操、关羽、李白那样的古代人物?还是毛泽东、鲁迅、钱学森这样的现代名人?这里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 C、古人常使用敬辞和谦辞,如“尊君”“令爱”“垂询”是敬辞,“奉劝”“舍弟”“小儿”是谦辞。 D、夸张在文学作品中很常见,如“黄河之水天上来”“白发三千丈”等。有的成语也带有夸张的手法,如“千钧一发”“如坐针毡”“气吞山河”。
  • 5、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这些方面都得下功夫,都得养成好的习惯。

    ②培养这些方面的能力,使之养成好的习惯,就叫练基本功。

    ③学习语文要练基本功。

    ④写一篇文章, 用一个词, 写一个句子, 点一个标点, 以及全篇的结构组织,这些方面都要做到家才算好。

    ⑤这样, 写起文章来就很自由,就没有障碍,能够从心所欲。

    A、④①③②⑤ B、④①③⑤② C、③②④①⑤ D、③④①⑤②
  • 6、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刷脸”技术已广泛应用,但也存在安全隐患,我们应该提高安全意识,增强安全措施。 B、“得饶人处且饶人,该放手时便放手”,前半句说的是我们对外交往时的态度,后半句说的是我们内心选择时的原则。 C、学校校门一边设立一处护学岗,值勤人员按时到岗,维护上学、放学秩序,保障校园周边安全。 D、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民间常举办赛龙舟、包粽子、打马球、穿彩线,不仅丰富了节日的文化内涵,还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7、下列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语文老师地走进教室,向同学们讲述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成功着陆的精彩过程。 B、经典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阅读经典需要目不窥园 , 锲而不舍,才能从中汲取精神营养。 C、中国戏曲源远流长 , 异彩纷呈,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地方特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D、这篇小说的情节曲折生动,紧紧扣住读者的心弦,却在精彩处戛然而止 , 让人不断回味。
  • 8、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最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

    ①毛笔____了中国人独特的文化记忆,定会伴随一代代中国人传承下去。

    ②青苔的生存环境是恶劣的,虽然是“白日不到处”,却是历尽千磨万难,凭着坚韧顽强,冲破困境,____出生命的光彩。

    ③____一生遭受多少困厄欺诈,请依然相信人类的光明大于暗影。

    ④芦苇丛中还有一种不知名的香草,一缕一缕地____在芦叶的清香里。

    A、承载  绽放 无论   掺和 B、承担 焕发 如果  掺杂 C、承载  焕发  无论 掺杂 D、承担 绽放 如果  掺和
  • 9、下列句子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家公祭日之长鸣警钟震聋发聩,那些装睡梦游的罪恶灵魂无处遁形。 B、新时代的青年人做学问要开拓进取,而不要默守成规,如果没有创新,人类的科技和文化就不会进步。 C、我们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全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寻章摘句,而要推敲细思,揣摩文章精妙之处。 D、科学家测量了已发现的恐龙化石周围的岩层,其形成时间大约可以追朔到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
  • 10、下面文段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一个人,只有足够坚毅,才会足够幸运。船的目标从来不是停在温柔的港湾,而是搏击风浪,漂洋过海;鹰的志向从来不是适的巢,而是展翅翱翔,傲视苍。望你不要沉溺在安逸的生活里停滞不前,给你风挡雨的屋檐,同样也会让你不见天日。只有直面挫折,不惧坎坷,贮蓄力量,坚韧不拔,才能为自己撑起一片晴天。没有谁的幸运来得容易,只不过是坚毅不弃最终赢得了幸运的青睐。

    A、居(xī)               窠(kē)               洋过海(piāo) B、(qióng)             沉(nì)              风挡雨(zhē) C、(zhì)               安(yì)               蓄力量(zù) D、折(cuò)               青(lái)              坚不拔(rèn)
  • 11、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照要求写一篇文章。

    题目一: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每一个人都是生活的主角,每一份付出都源于对初心的热爱,值得致敬。致敬“以禾下乘凉梦”守护万家粮仓的袁隆平;致敬用羸弱身躯托起数千名女孩求学希望的张桂梅;致敬风雨中保障人们出行安全的交警;致敬在厨房忙碌为家人精心准备早餐的妈妈……

    要求:请以“致敬”为话题,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自定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文中不得出现你所在学校的校名,以及教职工、同学和本人的真实姓名。

    题目二:享受的时光

    要求:请将题目补充完整,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不得出现你所在学校的校名,以及教职工、同学和本人的真实姓名。

  • 12、初二5班的涛涛同学读完《红星照耀中国》,他想给书中的“长征”部分做一个阅读记录卡,请你帮他完善表格。

    书名

    《红星照耀中国》

    又名

    ①《

    作者

    埃德加·斯诺

    重大事件

    湘江之战、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

    困难

    缺乏生活物资,缺少粮食;路途遥远,环境恶劣;前有围堵,后有追兵。

    精神品质

    坚强乐观、②

    对学习或生活的启示

  • 13、阅读下面文字, 完成小题。

    父亲的算盘

    董柏云

    ①我家有一把算盘,是父亲的日常用具。算盘年代久远,呈现出一种沉沉的黑褐色。边框四角用铜皮包裹,很结实。算盘珠子因父亲每天使用,溜光洁滑。现在细想起来,那把算盘将我童年的欢乐和迷茫紧紧连结在一起。

    ②从20世纪50年代初到80年代,父亲是城区一家国有企业的食堂会计,每天与算盘打交道。一大清早,父亲就去上班了,因为食堂采购员从市场上买回来的蔬菜都需一一过磅入账。每到这时,父亲站在磅秤边,一手拿着账本,一手把算盘珠子拨得哗啦哗啦响。见过父亲打算盘的人都说这是一种享受,怪不得父亲有“铁算盘”的美誉呢。

    ③因年龄关系,父亲从会计岗位上退下来,接替他工作的是一位小伙子。厂领导要父亲做好“传帮带”工作。新手上岗第一天,父亲先看其打“百子”的基本功。所谓打“百工”1加到100,总和是5050,如果不是这个数字,就说明打错了,得从头再来,直到数字正确为止。

    所以通过打“百子”,极易看出这个人运用珠算的基本功。正是由于父亲认真负责的态度,食堂会计这一岗位的员工都秉承了父亲“铁算盘”的风范。

    ④或许是职业习惯使然,每天下班回家,吃过晚饭,父亲的必做功课是算一算家里一天的开支。父亲左手翻账本,右手快速灵巧地拨动着算珠,翻飞的五指,如蜻蜓点水,似彩蝶翩跹,就像琴师正在弹奏一曲《蓝色多瑙河》。正当我沉浸在如流水般的算珠碰响中,“水声”却戛然而止,原来是父亲的一本账本打完了。

    ⑤那时候,我还年少,小学读书时有珠算课。凡有珠算课的日子,我总想把父亲的算盘带到学校去,一是可以在同学面前炫耀父亲那把十三档的大算盘,二是这算盘操作顺手,但父亲没同意。他特地到文具商店买了一把十一档的小算盘给我,把布带拴在算盘的两端,以方便携带。

    ⑥老师要求每个学生必须将珠算口诀背得滚瓜烂熟。对于其中“三下五除二”这句口诀的另一层意思我一直不甚明白。一天晚上,我向父亲求解。父亲取下挂在柱子上的算盘,用手悬空上下一晃,“唰”的一声,算盘上的上下两排珠子立时分得整整齐齐。父亲先以慢动作演示。他在算盘的下档上拨两个算珠,也就是数字为二,他再加三个上去,随手从上档拨下一个珠,除去下档的两个珠,总数为5,也就是3+2=5。接着,父亲又以极快的动作示范。原来这“三下五除二”指的是做事及动作干脆利索。虽然现今很少再用这句成语,但从那以后,我对这句珠算口诀印象特别深刻。

    ⑦父亲是个勤俭节约的人,他始终教育我们要遵循“勤俭持家、忠厚传家”的家风,克勤克俭,精打细算过日子。如今,父亲虽离我们远去,但他对我们的殷殷教诲如算盘珠子般溜光洁滑,让我难以忘怀。

    (选自《绍兴日报》,有删改)

    (1)、文章是如何围绕“算盘”这一线索展开叙述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回答。
    (2)、结合语境,按照括号内的要求,品味下列语句。

    ①算盘年代久远,呈现出一种沉沉的黑褐色。边框四角用铜皮包裹,很结实。算盘珠子因父亲每天使用,溜光洁滑。(从细节描写的角度)

    ②正当我沉浸在如流水般的算珠碰响中,“水声”却戛然而止,原来是父亲的一本账本打完了。(赏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3)、结合文中父亲的具体行为,分析“勤俭持家、忠厚传家”的家风是如何传递的。
  • 14、阅读下面文字, 完成小题。

    材料一:“尊都假嘟”“你个老六” “ 笑鼠了”  “丸辣”  “鸡你太美”……时下、与孩子们交流正在㝊得起来越困难,虽然你能听懂他们说的每个字,但如果不了解孩子们的话语体系,你能明白孩子想说什么吗?

    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69%的受访者担心网络烂梗泛滥影响青少年“好好说话”,乱用词汇和养成不文明的语言习惯,被认为是主要的影响。这样的担忧并不多余————网络烂梗满天飞的时代,“失语症患者”越来越多。语言的表达内涵与外延成反比、词义超是模糊,使用范围越大,那些看似百搭的网络热梗,实则空洞无物。相比起“失语症”、夹枪带棒的翇话烂梗更令人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担忧————那些充满暴戾气息的网络语言,往往有可能。会成为滋生极端暴力行为的温床。

    材料二:黑话烂梗何以在中小学生中大行其道?一方面是,互联网已经全面融入当代未成年人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当中。另一方面是,在未成年网民的网络参与行为方面,不少未成年人喜欢既网络流行梗或使用网络流行语,还有不少人在网上模仿二次元动漫、玩二次无游戏中的人物,模仿网络恶搞视频等。而游戏、动漫、短视频正是网络黑话烂挭的重要传播渠道。

    材料三:学校、家庭、网络平台都应携起手来,引导孩子们认识语言之美。不久前,一名浙江初三女生所写的作文《田轨还乡》在网上爆火。不少网友表示“听哭了”“句句不提思念,句勾都是思念”,可见朴实真挚的语言依然能打动人心,也可见在中小学生中不乏热重文字、擅长表达的“高手”。

    材料四:语言规范关乎文化传承。用什么样的语言文字,并不仅仅是个人的行为。黑话短概不仅容易造成认知困难和交流障碍,而且还会妨碍正常的文化传承和文化交往。防治黑话尽控,是塑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网络环境和育人生态的必然要求。相关主管部门要加强依法管理监督语言文字应用的力度,加强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建设。学校和家庭也应守土尽责,让“说普通话,写规范字”植根于更多孩子心中。

    (以上材料均选自人民网,有删改)

    (1)、下列对“黑话烂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黑话烂梗不会影响青少年的语言表达能力。 B、黑话烂梗有助于青少年理解更丰富的语言文化。 C、黑话烂梗容易造成认知困难和交流障碍。 D、黑话烂梗对青少年的成长没有负面影响。
    (2)、下列对文本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网络黑话在中小学生中大行其道的根本原因是它具有游戏性和趣味性。 B、作文《旧轨还乡》在网上爆火的成功之处在于其语言形式的创新。 C、学校和家庭让孩子“说普通话,写规范字”就能防治黑话烂梗。 D、规范使用语言文字,不仅仅是个人的行为,还关乎文化传承。
    (3)、学校举办“网言网语”辩论赛,正方观点是:网络用语会对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如果你是正方辩手 请结合材料和生活实际补充一个论据来支持这一观点。
  • 15、阅读下面文字, 完成小题。

    小满的“满”指什么?

    孟  扬

    ①小满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八个节气,夏季的第二个节气,2025年小满始于5月21日。

    ②“小满见三新”,小满时,农作物陆续成熟,可供人们尝鲜。各地的“三新”品种并不相同,江南地区多指大麦、油菜、蚕豆;北方地区多指小麦、豌豆、油菜。

    ③这个时节,北京、辽宁、山东的樱桃迎来成熟期,而福建、广东的荔枝也来到了收获的季节。

    ④凝聚着中华先民的生活经历和农耕经验的二十四节气,是岁时变化的概括与标识,小满也不例外。 “满”,  《说文解字》 中释义为“满,盈溢也”。小满,意味着“满而不溢”  “满而不盈”  元代吴澄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 “小满,四月中。小满者,物至于此小得盈满。一般认为,“满”的具体所指,即为农事物候,一方面与作物的生长有关,另一方面与降水量相联系。

    ⑤“小满小满,麦粒渐满”。在北方.小满之“满”,指代作物籽粒充实饱满。小麦被认为是小满节气的表征作物。此时,冬小麦等夏熟作物开始结实,进入灌浆险段,籽粒日渐充实饱满,但还未完全成熟。小满三候为“麦秋至”。麦秋,指的就是收割麦子。 “小满十八天,青麦也成面”,很多地方把小满之后的“十八天”视为收割小麦的重要时间节点。

    ⑥“小满小满,江河渐满”。在南方,小满之“满”,指代着雨水充盈。在这个时节,受夏季风等影响,南方地区降水逐渐增多。这时也到了蓄水种植水稻的时期,如果雨水偏少,就可能造成田坎干裂,甚至芒种时也无法栽插水稻,所以有所谓“小满不满,干断田坎”的农谚。

    ⑦近年,对于节气文化的考证研究更为丰富,也有学者提出,小满之满表征气候,指代与日照强度、时长相关的“阳气”,为认知“小满”提供了又一视角。

    ⑧小满是二十四节气中最富有哲理意味的节气之一。在节气体系中,小雪大雪、小寒大寒、小暑大暑,表现出同构的对称之美,而小满之后,接续的是“芒种”而非“大满”。宋代马永卿在《懒真子录》中提到,二十四气其名皆可解,独小满、芒种说者不一。对此,有人认为,如果麦子“大满”收割则籽粒容易脱落,如果江河“大满”就会外溢,造成损失或危害。故而以芒种命名小满后的节气。也有人从文化角度解读,认为传统的中庸之道忌讳“太满”  “大满”,正所谓“水满则溢,月盈则亏”,物极必反。小满之名,充分体现了古代先民们的智慧,也体现了二十四节气所蕴含的哲学思想。

    ⑨二十四节气是社会实践,也是知识体系。它不仅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实际影响,也引发着感悟与思考。由“满而不溢”到“满招损,谦受益”,也许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富有情趣的意会与自洽。但即便是在当代世界,将满未满的“小满状态”,何尝不是对抗熵增定律的一种优雅的姿态。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小满的“满”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源自《岚文解宇》中“盈溢也”的释义。 B、在北方指冬小麦等夏熟作物的籽粒充实饱满。 C、在南方指雨水充盈。 D、指与日照强度和时长相关的“阳气”达到全年最盛。
    (2)、下列对选文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第④段综合运用了引资料、列数字、作诠释等说明方法。 B、选文引用《说文解字》《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等典籍中的资料,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C、一般认为,‘满’的具体所指”中的“一般”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D、⑤⑥段将“北方”与“南方”作对比,突出小满节气的南北气候差异。
    (3)、第⑧段提到“小满是二十四节气中最富有哲理意味的节气之一”,请结合自身实际,谈谈你对“满而不溢”的理解。
  • 16、古诗文积累根据语境补写出古诗文原句。

    登临楼台,陈子昂写下《登幽州台歌》,用“①”抒发了因天地悠悠而生命短促,宇宙无穷而人生有限的悲苦愁闷之感;崔颢写下《黄鹤楼》,用“②”抒发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面对风雨,李白高呼“③ , 直挂云帆济沧海”,以豪情点燃希望;刘禹锡吟唱“沉舟侧畔千帆过,④”,借自然之景昭示新生;杜甫虽缺少“风雨不动安如山”的住所,却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⑤  的呼喊;龚自珍虽辞官离京,却用“⑥   , 化作春泥更护花”来表达他牵挂国家的一腔热忱。

  • 17、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夜宿泸山

    杨 慎

    老夫今夜宿泸山,惊破天门夜未关。

    谁把太空敲粉碎,满天星斗落人间。

    【注释】①诗人被浣放云南返蜀省亲,途经建昌(今西昌),恰逢彝族传统火把节,夜宿泸山光福寺看到山下燃起火把,作此诗。

    (1)、下列对本诗情感基调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以“老夫”自称,流露出诗人晚年对生命流逝的深切悲叹。 B、本诗通过火把节的热闹场景,反衬诗人被贬后无人理解的孤独寂寞。 C、本诗以奇绝想象描绘盛景,展现诗人身处逆境仍热爱生活的豁达心境。 D、诗人借“天门”“星斗”等意象,表达对朝堂不公、仕途受阻的怨恨。
    (2)、这首诗运用奇绝的想象描绘泸山夜景,请结合诗句“谁把太空敲粉碎,满天星斗落人间”作简要分析。
  • 18、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

    子列召穷,貌有饥色。客有言之于郑子阳者,曰: “列御寇,有道之士也。居君之国而穷,君毋乃不好士乎!”郑子阳令官遗之粟数十乘。子列子出见使者,再拜而辞。使者去,子列子入,其妻望而拊心①曰:“闻为有道者,妻子皆得逸乐。今妻子有饥色矣,君过②而遗先生食,先生又弗受也,岂非命哉!”子列子笑而谓之曰:“君非自知我也,以人之言而遗我粟也。夫以人言而粟我,至其罪③我也,亦且以人言。此吾所以不受也。”其后民果作难④,杀子阳。

    (节选自《吕氏春秋》)

    【注释】①拊(fǔ)心:拍着心口,形容焦急或抱怨的样子。②过:拜访,这里指“派人.③罪:怪罪、治罪,④作难:发动叛乱。

    (1)、下列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妻妾之    奉:侍奉 B、为身死而不受    乡:同“向”,先前、从前 C、使者      去:距离 D、妻子皆得逸乐      妻子:妻子和儿女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则生       之:助词,的   B、弗得死         则:就 C、居君之国穷   而:连词,表转折 D、妻望而拊心曰   其:代词,他的
    (3)、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对比精当,排比精彩,说理深刻。 B、甲文作者认为受物欲、人情的蒙蔽,人们往往会丧失“本心”。 C、乙文主要通过对话来展现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 D、乙文“列子不受粟”和甲文“行道之人弗受”都是“不义”的表现。
    (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万钟于我何加焉!

    ②此吾所以不受也。

  • 1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悠悠岁月的长河中,彝族银饰宛如最纯净的月光,静静落在彝族文化的版图上。在彝族文化深厚的土中,它既是吉祥与幸福的象征,又聚着彝族人民对纯净无瑕、坚韧顽强美好精神品质的追求。

    地处大凉山腹地的布拖县,素有“彝族银饰之乡”的美誉。布拖人民对银饰的钟爱早已深入骨髓。当一个小女孩呱呱地时,家中长辈便会为她精心打第一件银饰,也许只是一只小巧玲珑的银耳环,轻轻挂在她嫩的耳垂上,伴随她开启人生的旅程。

    彝族银饰款式多样,繁复的纹样令人【甲】;②图案丰富,常见的有动物、植物、神话故事等元素这些图案虽然具有深厚文化象征意义,但是美观。譬如,月牙纹代表思念家乡和幸福美满,羊角纹寓意富贵吉祥。

    走进越西县贡莫镇瓦曲村,仿佛踏入世外桃源。③红瓦白墙;错落有致;绿树田地;环绕相拥。这个被称为“银饰村”的地方,有200多户村民从事银饰加工制作。在瓦曲村,孩子们大多在十多岁时就开始向长辈学习这门手艺,经代代传承,银饰技艺愈发精湛。

    彝族银饰,这轮承载着民族记忆与希望的纯净月光,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光彩。它是的结晶,更是里的一颗璀璨明珠。未来, , 将彝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传递给更多人。让这轮月光

    (1)、文段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洒落(sǎ)      土壤(rǎng) B、凝聚(níng)  坚韧(rèn) C、坠地(zhuì)   捶打(chuí) D、稚嫩(zhì)     譬如(bì)
    (2)、下列词语填入文中【甲】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语无伦次 B、正襟危坐 C、眼花缭乱 D、目空一切
    (3)、文段中画横线句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B、 C、 D、
    (4)、文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选项中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些图案之所以美观,是因为它具有深厚文化象征意义的原因 B、这些图案不仅美观,还具有深厚文化象征意义。 C、这些图案不仅具有深厚文化象征意义,还美观。 D、这些图案虽然美观,但是具有深厚文化象征意义。
    (5)、在文段的空缺处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彝族银饰必将继续闪耀                  
    ②中华民族多元文化宝库

    ③彝族人民智慧                          
    ④照亮更遥远的地方

    A、③②①④ B、③①②④ C、②③④① D、①③②④
    (6)、假设你是一名校园小记者,计划采访瓦曲村的老银匠。请根据材料中关于银饰技艺传承的内容,设计2个采访问题(每个问题需涉及不同角度,如技艺学习经历、文化意义、未来展望等)。
  • 20、中国科技飞速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请根据下表内容和题目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科技成果

    名字及其来源

    运送航天员往返的载人飞船

    神舟——谐音“神州”

    进行科研的月球探测器

    嫦娥——神话故事

    用于森林灭火、海上救援的飞机

    鲲龙——文学形象

    用于地月通信的中继星

    鹊桥——民间传说

    (1)、下面是根据上表内容得出的有关“科技成果命名”的特点,其中有一项错误,请找出并修改;同时再补写一个特点。

    ①关联技术

    ②取材经典

    ③彰显文化

    错误项: , 修改为:;补充:

    (2)、请结合上表中有关“神舟”的内容,补全下面文段的空缺处,注意语意的准确和连贯。(每空不超过15个字)

    ?因为“神舟”意为“神奇的船”,用“神舟”来命名载人飞船,符合它自身的特点,很贴切;另一方面,② , 所以名为“神舟”而意为“神州”,表明其“中国造”的身份,③。④ , 今朝探索宇宙:“神舟”载人飞船,实现了古往今来中华儿女飞向太空的心愿。

    (3)、每一项科技成果都体现了我国强大的科技实力,增强了国人的自豪感。请仿照示例,结合上表内容,为“嫦娥”月球探测器和“鲲龙”飞机各写一则赞语。(句式、字数不要求和示例相同)

    示例:“神舟”载人飞船——你是一叶轻舟,满载国人期待,徜徉浩瀚星海。

    “鹊桥”中继星——飞架人间与天上,连接科技与传说。

    ①“嫦娥”月球探测器——

    ②“鲲龙”飞机——

上一页 289 290 291 292 293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