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898年6月11日,清廷颁布《明定国是》,诏书明确宣示:“……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材料表明戊戌变法

    ①用西学补充中学之不足   ②兼具改良与革命色彩

    ③用妥协减少变革阻力       ④未能实现预期的目标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 2、下列不属于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的是(     )
    A、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B、天津机器局 C、福州船政局 D、上海轮船招商局
  • 3、林则徐、魏源的思想尽管还是传统变革思想的延续,却成为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开端。他们的主张在当时起到的作用是(     )
    A、抵御了西方列强侵略 B、使清政府开始学习西方 C、启迪了知识界解放思想,向西方学习 D、使人们意识到清政府的落后
  • 4、下列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林则徐虎门销烟     ②郑成功收复台湾     ③邓世昌黄海激战壮烈殉国     ④戚继光抗倭

    A、④②①③ B、①③②④ C、②①③④ D、①②③④
  • 5、有史学家曾说:“对于西方的挑战,中国的反应之所以迟钝,是由于中国社会在19世纪中叶面临很不平常的历史环境。内部事务万分火急,至于对西方则可以暂缓一步。”这里“内部事务万分火急”主要指的是
    A、鸦片走私严重,毒害国人 B、统治集团内部出现洋务派与顽固派之争 C、爆发太平天国运动 D、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了一系列的武装起义
  • 6、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一书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说明了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恶果 B、肯定了中国抗击英国侵略的正义性 C、抹杀了鸦片战争的实质 D、指出了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源
  • 7、王守仁的心学(     )
    A、强调客观性,激励人们奋发立志 B、带有客观唯心主义倾向 C、提倡个性自由,蔑视权贵和教条 D、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
  • 8、根据下图所示并结合所学知识,下列有关军机处的说法正确的是

    A、军机大臣由朝中重臣推举任用 B、正式统率内阁、六部的权力机构 C、总揽军国大政并牵制内阁 D、隶属于皇帝处理政务的中枢机构
  • 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 B、明成祖时期及以后,殿阁大学士替皇帝草拟奏章意见,称为“票拟” C、明清时期实行海禁政策,但也曾经放松了对私人海外贸易的限制 D、西班牙人曾经盘踞台湾南部
  • 10、下列不属于宋代五大名窑的是(     )
    A、官窑 B、景德镇窑 C、汝窑 D、定窑
  • 11、下图所示先进仪器的制作者是(     )

    A、沈括 B、王祯 C、郭守敬 D、僧一行
  • 12、宋朝签订的和议内容中有“岁赐”的是(     )
    A、宋金和议 B、宋夏和议 C、宋辽和议 D、宋元和议
  • 13、下列不属于宋朝设立的四个路级平行机构的是(     )
    A、提举常平司 B、转运司 C、提点刑狱司 D、通判
  • 14、下列人物与晋朝无关的是(     )
    A、祖冲之 B、裴秀 C、法显 D、顾恺之
  • 15、《史记·平准书》中记载:“(元鼎四年)天子始巡郡国,东渡河,河东守不意行至,不办自杀。行西逾陇,……陇西守自杀,……新秦中或千里无亭徼,於是诛北地太守以下,而令民得畜牧边县。”为此.汉武帝制定了哪一措施来加强控制?
    A、御史大夫 B、刺史 C、门下省 D、中朝制度
  • 16、汉代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李斯列传》中有一段关于秦朝的评论说:“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者,使后无战攻之患。”下列对题目材料信息的本质理解,最准确的是
    A、肯定了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 B、肯定了秦朝地方行政体制建设的功效 C、敏锐地指出了分封制的弊端 D、指出分封制与郡县制最主要的不同点
  • 17、古书中记载:“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廷乱。……嫡孽无别则宗族乱。”这说明西周嫡长子继承制的主要目的是(     )
    A、确立嫡长子的天下大宗的地位 B、防止内部纷争,强化君主专制 C、解决权位和财产的继承与分配,维护统治 D、消除社会动乱和民族纷争
  • 18、下列属于仰韶文化典型特征的(     )
    A、代表器物是黑陶 B、出现精美玉器 C、以粟为主要栽培作物 D、掌握养蚕缫丝技术
  •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宣传画又名招贴画,是以宣传鼓动、制造社会舆论和气氛为目的的绘画,下列宣传图反映了中国不同阶段的重大事件。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点力量

       

    提取材料中的信息并结合相关时代背景,围绕“新中国建设”,自拟题目,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史实充分,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内徙后,与中原地区先进的政治文化接轨,从而实现自觉不自觉的民族意识的调整,从低到高依次经历了物质性民族意识、社会性民族意识和精神性民族意识整合三个阶段。元康四年,慕容廆率领慕容鲜卑迁徙于大棘城后,“教以农桑法”,苻坚即位后,更是“课农桑,立学校”。胡族在确立“以农为本”的经济意识后,从早期的“皆有部落,不相杂错”开始向“离散部落”转化,并实行汉族的编户齐民制度,匈奴首领刘渊还“立其妻呼延氏为王后,置百官",慕容鲜卑建立前燕政权之后,各项制度均仿照汉制·鲜卑慕容皝“立东庠(学堂)于旧宫,以行乡射之礼,每月临观,考试优劣”,苻坚曾“开庠序之美,弘儒教之风”,孝文帝更是“断诸北语,一从正音(汉语)”。

    ——摘自王万盈《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民族认同——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意识的冲突与整合》

    (1)根据材料一、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内迁少数民族“自觉不自觉的民族意识调整”的具体表现,并结合所学,分析调整的影响。

    材料二   从1337年开始,英格兰与法兰西由王位而引发了百年战争,在国王的鼓动下,系列爱国口号在英格兰流传开来。战争结束后,英法间国家界限逐渐明朗化,国家主权也逐渐清晰。由于法语成为了敌人的语言,英国人产生了创立民族语言的想法。16世纪,在宗教仪式中英语逐渐取代拉丁语的地位。15世纪,英国两大贵族家族就王位的归属爆发了战争,他们相互残杀,贵族势力消灭殆尽。之后都铎王朝建立了绝对专制王权制度。亨利八世进行宗教改革后,国王成为了世俗界与宗教界的双重首领。同时不断推进的国家机构的改革,为英国民族国家所需要的政府管理模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摘编自袁广雪、张士昌《论英国民族国家的成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英国民族国家形成的原因,并结合所学,指出民族国家的特征。
上一页 78 79 80 81 82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