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鉴于佛道盛行和儒学式微,中唐时期的韩愈首开尊崇孟子的先河。孟子关于辟异端、道统说、心性论及“君臣大义”理论等,为韩愈排佛,维护唐朝统治提供了必要的理论依据。在他看来,孟子是继承孔子之道的“醇乎醇者”,是孔子以来道统的正宗继承人,而另一位先秦大儒荀子对孔子的继承则“不粹不醇”。韩愈尊孟,通过建立儒家道统,意图实现以道统辅治统,不仅否定了唐代孔庙祭祀中的儒家传承统绪,也使孟子在儒家学术界的地位得到提升。诚如清代学者赵翼所言:“宋人之尊孟子,其端发于杨绾、韩愈。”

    ——摘编自宋冬梅、解光宇《韩愈尊孟与孟学的复兴》

    材料二   李贽认为,在人性问题上,孔子谈及人性,只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而未论及其他。孟子作为“登孔子之堂而受衣钵”者,提出“性本善”,“执一定之说,持刊定死本”“以通天下后世”,障蔽了人性的复杂性。李贽强调,孟子关于孔子“贤于尧舜,为生民以来所未有”的看法,是“不自知而言之过矣”。“荀卿更通达而不迂”,“不晓当时何以独抑荀而扬孟也?”结果,朝廷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为由,于1602年下令将李贽抓捕入狱。

    ——摘编自李珺平《从李贽剖判孟轲谈开去——兼及王安石朱熹等》和侯外庐《宋明理学史》(下)

    (1)、根据材料一,概括韩愈尊孟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与韩愈相比,李贽对孟子及孟学的态度有何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 2、在工业化过程中,英国城市出现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为此,1835年议会通过了《城市机构法》设立了各种专职的政府管理机构;1848年,通过了《公共卫生法案》来治理城市公共卫生;1868年和1875年两次通过了《工人住宅法》来解决贫民窟的问题;1880年颁布了《雇主责任法》,规定雇主应对雇工的安全负责。城市管理有效地推动了英国城市社会问题的初步治理,并为英国构建现代城市管理体制奠定了基础。近代英国城市治理主要得益于(     )
    A、社会力量紧密配合 B、政府发挥社会治理的公共职能 C、社会矛盾的缓和 D、英国构建现代城市管理体制
  • 3、关贸总协定前六轮谈判后,关税减让商品占到世界贸易额一半以上。第七轮回合(1973—1979年)谈判围绕非关税壁垒达成协定,包括反倾销、补贴、产品标准、政府采购、银行及贸易等。据此可知,二战后
    A、自由主义贸易准则开始确立 B、公正合理的国际贸易秩序形成 C、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加强 D、各国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减弱
  • 4、西方文官实行政务官和事务官相分离的两官分途制度。政务官通过选举或政治任命产生,随选举胜负而进退;事务官通过公开考试而择优任用,“无过失不受免职处分”,不与内阁共进退。由此可知,西方文官制度有利于
    A、政府各部门的相互制衡 B、增强政府工作稳定性 C、使政府各部门达成共识 D、保障民众的民主权利
  • 5、在1349年席卷欧洲的黑死病后,封建地主发现过去的耕种方式、土地所有权方式已经无法再继续下去了;以节省人力为目的的新制度与新技术被空前的重视。天主教信仰也遭受重创,文艺复兴在佛罗伦萨被点燃。这次欧洲瘟疫
    A、导致劳动力过剩工资下降 B、一定程度促进了社会转型 C、推动了天赋人权思想产生 D、推翻了罗马天主教的统治
  • 6、2019年四五月间,中国相继举办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这反映出中国

    ①国际地位不断提高②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③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④成为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的坚定力量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②③④
  • 7、从这时开始,国人对西学的领悟从感性的“力”的浅层次,深入到理性的“智”的层次,表现出对近代精神文化——近代人文主义和启蒙精神的觉悟,并进而引起了西方思想文化和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第一次大融合。这时期引领国人思想觉悟的代表人物是(     )
    A、魏源 B、李鸿章 C、康有为 D、胡适
  • 8、如表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经济领域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发生巨大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1978年

    1985年

    1990年

    2012年

    国内生产总值(单位:亿元)

    3545

    9016

    18668

    518942

    粮食产量(单位:万吨)

    30477

    37911

    44626

    58958

    货物出口总额(单位:亿美元)

    98

    274

    621

    20487

    货物进口总额(单位:亿美元)

    109

    423

    534

    18184

    A、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 B、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C、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 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 9、陈旭麓说,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西方威胁的险恶环境,时代变了,道光帝却浑然不觉。茅海建说,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也是不确定;当时中国最优秀的思想家也未能辨明中国的方向,这是整个民族的不幸。这说明(     )
    A、鸦片战争刺激了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B、鸦片战争后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C、鸦片战争后人们并没有真正了解世界大势 D、鸦片战争打破了传统的天朝上国观念
  • 10、苏轼曾经指出:“民庶之家,置庄田,招佃农,本望租课,非行仁义,然犹至水旱之岁,必须放免欠负、贷借种粮者,其心诚恐客散而田荒,后日之失必倍于今故也。”苏轼的这句话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
    A、宋代佃户租种土地有较大的选择权和自由度 B、宋代地主具有开展民间赈济的社会责任感 C、从宋代开始农村出现以租佃关系进行土地经营 D、宋代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
  • 11、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唐朝的战争重心从原来的边疆地区变为内地,战争模式也由唐初流行的野战变为唐后期至五代十国时期比较普遍的城市攻防战。内地各处日趋注重城市防御,攻城难度增加,从而刺激了对抛石机等远射武器的需求。材料主要说明
    A、战争重心从边疆变为内地 B、安史之乱改变战争模式 C、现实需要促进技术的进步 D、内地日趋注重城市防御
  • 12、中国历代对从事监察的官员,有严格的亲族回避制度。如清朝《钦定台规》规定:“凡父兄现任三品京堂、外省督抚,子弟不准考选科道。其父兄在籍起文赴补,及后虽升任者,有子弟现任科道,皆令回避,改补各部郎中。”这一规定(     )
    A、扩大了监察官员的权力 B、利于提升监察制度的效能 C、保障了地方吏治的清明 D、推动了监察体制的制度化
  • 13、如表是西汉皇帝颁布"罪己诏"情况统计表(部分),据此可知当时

    皇帝

    下诏次数

    下诏原因

    史料来源

    武帝

    1

    总结失政

    《汉书·西域传下》

    宣帝

    2

    地震;总结失政

    《汉书·宣帝纪》

    元帝

    5

    地震、日食;总结失政

    《汉书·元帝纪》

    成帝

    4

    地震、日食;总结失政

    《汉书·成帝纪》

    A、君主权力高度集中 B、自然灾害爆发频繁 C、皇帝自省意识普遍 D、深受儒学思想影响
  • 14、战国时期,以赵国为代表的布币使用区域、楚国为代表的传统蚁鼻钱使用区域,均出现了齐国刀币的大量流通。东方各国相继出现仿铸秦国圜钱现象。魏国迁都大梁后,也铸造了以楚国“孚”为单位的布币。这种现象(     )
    A、有利于国内市场的整合 B、是经济政策服务战争的体现 C、直接促成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 D、有利于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南宋方信儒出使金国时,向金统治者夸耀说:“象犀珠玉之富,俱出于二广;江东则茶桑之陆海也;浙西十四郡,苏湖熟,天下足,元帅之所知也。浙东鱼盐之富,海藏山积,食之虽众,生之无穷。闽自为东南一大都会,其支郡有六,又且兼江、淮之所入。”

    宋代的商品构成中,粮食和布帛之类基本的生活必需品越来越居于主要地位。“夫行商坐贾,通货殖财,四民之一也,其有无交易,不过服食、器用、粟米、财畜,丝麻,布帛之类。”“千里不贩籴”的旧格局已被彻底打破,远距离的粮食贸易空前兴盛。

    ——摘编自李晓《宋代商品结构状况的变化》

    材料反映了宋代经济发展的多种信息,提取至少两条信息并以史实说明。(要求:信息提取准确,史实运用恰当,史论结合。)

  •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统一货币、度量衡,修建驰道,促进了商业的发展。西汉“开关梁,弛山泽之禁”,使富商贾周流天下……唐时期,政治上的统一和大运河的开通,密切了南北方的经济往来,商业贸易蓬勃发展起来。宋元时期古代商业发展进入了新的高峰期,坊市不分,“交子”出现,海外贸易发展迅速。明清时期,社会上经商风气浓厚,商品经济发达,出现了许多商业新名词,如商帮、票号等。

    材料二 晋商岷起于明,兴盛于清初,从清中叶开始转向衰落。晋商用会馆的维系和精神上崇奉关圣的方式,组成以地域乡人为纽带的商帮集团。“合伙”是晋商普遍的经营方式,伙计不出资,但作为企业经营者,享受分红权利(即身股制)。晋商用乡不用亲,招收学徒必须有担保人,担保人对被保人的一切行为负责。晋商实行票号密押制度,“山右(山西)巨商,所立票号法至精密,人尤敦朴,信用最著”。晋商利用明政府施行开中法的机遇,凭借政府特许的贸易垄断权获利丰厚。晋商经商致富后将大量资本投向土地,还家盖房置地的现象较为普遍。晋商经营方式一般采用东伙合作制(股东与掌柜、伙计),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经营者随意改变经营项目而不向出资者声明的侵权行为,在身股制下,票号内部易产生论资排辈现象。晋商票号实行无限责任的股份公司经营方式和总经理负责制,一旦票号被挤兑倒闭,出资者也就随之倾家荡产。

    ——摘编自刘建生《明清晋商制度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商业得以发展的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晋商兴盛和衰败的原因。
  • 17、黄帝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对黄帝的赞颂和祭祀延续至今。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黄帝被推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史记》以《黄帝本纪》为中国历史的开篇。司马迁还以“万系一宗”来叙说民族关系,认为汉人与诸多民族均是同根同源。历代祭祀黄帝之举,史不绝书。当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时,往往自称为黄帝后裔。对黄帝的崇拜,使中华文明在多元发展的同时,一以贯之地保持了连续性。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

    材料二   以下图片是毛泽东、蒋介石、邓小平在黄帝陵的题字(词)碑

    (注:毛泽东祭文是为国共两党同祭黄帝而作,部分内容为“亿兆一心,战则必胜。还我河山,卫我国权。”:蒋介石题字“黄帝陵”:邓小平题字“炎黄子孙”。)

    材料三   改革开放后,全球华人有规模地“重返黄帝陵”寻根祭祖,前来拜祭黄帝陵的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侨华人已逾百万人次。……20世纪最后的二十多年中,一些卓有成就的华人华侨频繁回国投资、讲学,为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积极献计献策。

    ——摘编自苏征社《试论邓小平侨务思想的实践意义》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黄帝文化在中国古代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三四十年代国共两党祭祀黄帝的背景和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黄帝”这一文化符号在今天的现实价值。
  • 18、下图是 1950-1956 年我国工业中各种经济成分的变化情况(以工业总产值为 100,不包括手工业)。这一变化,实质上反映(       )

    A、中共已意识资本主义的弊端 B、新民主主义革命最终取得胜利 C、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基本确立 D、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工业化完成
  • 19、1947年—1948年间,中国共产党的城市接管本着“宁缓勿急,宁慢勿乱”“原封原样接收”的思想,稳重渐进,逐渐稳定了城市基本秩序。这种做法(     )
    A、调整了新民主主义路线 B、加速了土地改革的深化 C、有利于工作重心的转移 D、奠定了国营经济的基础
  • 20、1936年1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作出决定,取消国统区团组织,采用青年的、民主的、公开的活动方式开展青年工作,吸收广大青年参加抗日救国的民族统一战线。这一举措(       )
    A、践行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B、适应了民族战争发展需要 C、加剧了国统区的统治危机 D、加速了全民族抗战的到来
上一页 60 61 62 63 64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