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江苏省东台市创新学校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9月月考试卷
- 江苏省东台市创新学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9月月考试卷(必修)
- 江苏省东台市创新学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9月月考试卷
- 辽宁省六校协作体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江西省赣州市十四县(市)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联考试卷
- 江西省赣州厚德外国语学校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吉林省汪清县第六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吉林省乾安县七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湖南省醴陵二中、醴陵四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联考试卷
- 河南郑州47中学暨八校联考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1、周恩来在中共八大上指出,“应该根据需要和可能,合理地规定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把计划放在既积极又稳妥可靠的基础上,以保证国民经济比较均衡地发展。”由此可见中共八大( )A、对我国国情有正确认识 B、缺乏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 C、找到共产主义建设道路 D、注重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
-
2、下表是某校学生为撰写关于抗日战争的历史研究性学习论文而收集的资料。
抗战时间最长
长达14年
付出代价最大
中国军民伤亡3500万人以上:经济损失达5000亿美元
抗击日军最多
歼灭日军150多万人。
抗击日本陆军兵力最高达94%,牵制日军240万人
支援盟国情况
牵制日本北上和南下,支持了苏、美、英盟军的作战:
中国军队两次入缅作战,直接支援盟军在印、缅战场对日作战
据此推知,论文的主题是( )
A、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B、日军的侵华暴行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灾难 C、全民族抗战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 D、日本不断扩大战争规模是其失败的主要原因 -
3、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宣布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大会通过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中华苏维埃政权所建设的是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的国家,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建立( )A、推翻了北洋军阀统一中国 B、是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 C、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是解放战争胜利的重要保障
-
4、1900年6月21日,清廷发布上谕向各国宣战。但张之洞等地方大员却拒绝执行,寻求自保,由此出现了“京城混战,地方和平”的奇怪局面。这一局面的出现( )A、刺激列强掀起瓜分狂潮 B、说明满清统治土崩瓦解 C、加剧了中国的边疆危机 D、是中央权力式微的体现
-
5、《史记》将少数民族作为记传对象,创立了民族传的书写模式。在各少数民族传记中,清楚地交代了各民族的起源,并将其与中原相连,建构了贯通古今、囊括四海的黄帝谱系。《史记》中民族传记的书写( )A、突出了少数民族的发展历程 B、强调了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C、说明了华夏认同观开始出现 D、蕴含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6、如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重要政治人物主张或举措简表(部分),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政治人物
辅佐的主张或举措
诸侯国
子产
郑国
作封洫、铸刑书、择能吏、立谤政
李悝
魏国
尽地力、食有功、禄有劳、赏有能
吴起
楚国
封君子孙“三世面收爵禄",罢无能、废无庸,捕不急之官
商鞅
秦国
行县制、奖励耕战、废除世卿世禄制
A、思想领域的融合趋向凸显 B、国家统一已经是大势所趋 C、治民权和土地所有权分离 D、社会阶层流动性渐趋增强 -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法律最早成文于春秋时期,确立于秦,成熟于隋唐,形成了中华法系。元朝对唐宋法律整体上弃而不用,在司法实践中却也广泛援引唐律。明朝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大明律》,在司法实践中又特别重视“例”,曾数次重修《问刑条例》,而最后一次重修采取“律为正文,例为附注”的形式,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时人称之为“《大明律例》,一部礼经。礼法立教,出礼入刑。人知守礼,自不非为。非为不作,刑法何拘?”清朝法典沿袭《大明律》,同样非常重视例,制定了《大清律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13世纪,英国通过《大宪章》,确立了法律至上和王权有限的原则。光荣革命后,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法律体系更加完善。美国等很多国家在学习英国法律基础上制定了本国法律,构成了“英美法系”。1804年,拿破仑签署法令,颁布了《法国民法典》。《法国民法典》继承了罗马法传统,很快推广到欧洲各地,形成了“大陆法系”。“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有以下共性:法律由代表人民行使权力的议会制定,行政机构在法律规定的框架内行使行政权,法院根据法律独立掌握司法权,司法实践中坚持程序公正和无罪推定。
——摘编自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卷》
材料三 中国古代并无现代意义的民法,编纂民法典之议始于19世纪末。1902年光绪帝下诏参的外国法律,改订律例。1908年始编纂民法典,引进了西方民法典的立法理念和编纂方法,于1910年完成《大清民律草案》,但未及正式施行。
——摘编自《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法律的特点。(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洲近代法律体系与中国古代法律的主要不同之处。并分析造成不同的主要原因。(3)、依据材料三,概括《大清民律草案》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和思想角度分析“编纂民法典之议始于19世纪末”的历史背景。 -
8、如图呈现了1965—1995年世界出口总额的比例结构,据此可知( )A、各国进出口贸易的比重波动较明显 B、发达国家的经济主导地位丧失 C、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地位上升 D、经济全球化推动各国均衡发展
-
9、18世纪末,棉花开始成为“全球商品”,在资本主义的主导下,逐渐形成“非洲提供劳动力、美国出产原棉、欧洲(以英国为主)进行棉纺织加工”的格局。这反映了( )A、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盛行 B、全球贸易网络的发展 C、商业经营方式发生转变 D、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
10、两宋时期,凡田宅、车船、牛马“交易只凭契照”,“宫司理断交易,具当以赤契为主”,“必自有官印下照可凭”,而“白约不可凭”。这有助于( )A、扩大商品流通规模 B、提升工商业者地位 C、维护商业经营秩序 D、削弱地方割据势力
-
11、图1、图2依次为东汉水排、唐代简车。它们反映了中国古代( )
图1 图2
A、农业生产技术发展的趋势 B、生产工具动力有了新发展 C、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历程 D、生产关系发展演进的趋势 -
12、如表为古代中国社会救济的部分记载。据此可知( )
时间
史料
出处
春秋
所谓老老者,凡国,都皆有掌老……所谓慈幼者,凡国,都皆有掌幼……所谓恤孤者,凡国,都皆有掌孤。
《管子·入国》
宋
民有疾病,州府置施药局于戒子桥西,委官监督。
吴自牧《梦粱录》
明
凡鳏寡孤独及笃废之人……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
《大明律》
A、儒学思想深刻影响社会救济行为 B、政府在社会救济中发挥重要作用 C、大一统国家助推社会救济的发展 D、古代中国已形成完善的救济体系 -
13、1928年,德、挪、比等国与国民政府缔结“新关税条约”,承认中国关税自主权,将协定税则改为国定税则,将从前值百抽五税率改为差等税率,最高达值百抽27.5.这些规定( )A、反映了中国关税自主权的实现 B、使关税开始成为主要财政来源 C、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逆差局面 D、客观上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
-
14、1999年到2021年,美元计价外汇储备的全球份额从71%下降至59%,但同一时期美元、欧元的份额并未呈现此消彼长的态势,美元下降的份额主要由占比更少的多种货币分享。该现象表明( )A、各国优化了货币储备构成 B、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 C、美元亟需国际金融的支持 D、美元的优势地位丧失
-
15、以下是部分国际会议和国际组织的微标,其所体现的相同主题是( )A、世界经济全球化 B、维护地区和平稳定 C、合作共赢共促发展 D、世界文明多样化
-
16、下表所示为1978—1991年中国民族政策高频主题词的统计情况。据表可知,这一时期中国( )
主题词
频数
主题词
频数
主题词
频数
民族教育
14
人才培养
7
医学教育
4
民族用品供应
10
扶贫
6
民族团结
5
优惠政策
8
科技
6
民族身份
4
经济发展
8
卫生事业
6
民族成分
4
民族地区
8
民族贸易
6
清真食品
4
尊重风俗习惯
7
补助
5
对口支援
4
A、形成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 B、积极推进民族地区社会发展 C、消除了各民族之间的距离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到贯彻 -
17、清朝考核制度规定:凡京察三品以上官员和各省督抚,先行自陈,然后经吏部、都察院查实,题列引见,以备敕裁;大计自最基层的州县起,经抚道司到督抚,最后呈交吏部。这说明清朝考核制度( )A、注重道德评判 B、流程相对严密 C、彰显监察职能 D、便于人才选拔
-
18、据《汉书》记载,汉昭帝死后,权臣霍光以中朝大司马、大将军之威名拥立刘贺为帝。然而仅仅27天后,霍光便联名丞粗及百官废掉了刘贺,改立刘询,是为汉宣帝。据此可推知,这一时期( )A、刘贺昏庸无德导致被废 B、皇帝权力受限并日趋衰落 C、丞相丧失了参政议政权力 D、中枢权力机构发生异变
-
19、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已熄灭几十年了,但痛定思痛,人们对战争的反思并没有停止,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70周年纪念活动上,各国元首表达了不同的看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维斯特普拉特半岛是一个标志,它见证了弱者抗击强者的历程,见证了爱国主义和永不言弃的精神。”“在1939年波兰军队抵抗纳粹侵略者的同时,苏联军队也入侵了波兰东部。”“我们要牢记谁发动了战争,谁是罪人,谁是刽子手,谁是受害者。”
——波兰总统讲话
材料二 “今天我们向烈士致敬,并分析研究历史问题,希望1939年的悲剧不要重演,第二次世界大战夺走了我们2700万同胞的生命,每个俄罗斯家庭都有损失和痛苦。我们为战争的实力和祖父辈们在战场上建立功勋而骄傲,很不幸的是,众多错误决定导致了历史悲剧,我们应该了解悲剧为何而发生,但是了解之后我们还是应该向前看。”
——俄罗斯总统普京讲话
材料三 “9月1日是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遇难的日子,德国纳粹引发第二次世界大战,我们应当牢记纳粹给欧洲人民和德国人民带来的巨大伤害。”
——德国总理默克尔讲话
(1)、材料二中提到“众多错误决定导致了历史悲剧”,请结合所学知识举出两个“错误决定”的例子。(2)、在对待第二次世界大战问题上,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了哪些共同点,又有何不同看法?(3)、结合材料三,德波两个昔日敌国能够共同出席纪念活动最主要的因素是什么? -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料一 进入18世纪,英王威廉三世经常与少数几个重要的大臣聚会于密室,商讨国事,内阁已具雏形。乔治一世当政时,厌恶议会中无休止的争吵,渐渐失去参加枢密院会议的兴趣,并从1718年起不再出席内阁会议而指定财政大臣代其主持。1712年担任首席财政大臣的沃波尔以卓越的才干操纵下院,控制内阁,独揽行政大权。内阁会议自此有了自己的首脑——首相,摆脱了国王的控制。与此同时,辉格党在国王的支持下,长期掌控议会。而久居台下的托利党经过逐步的分化与重组,发展为政府的“反对派”。议会与政党的接轨,进一步完善了英国的民主政治体制。
——摘编自岳爱成《英国近代议会制的困境和政治上的倒退逆流》
材料二 复辟的法国国王查理十世不仅拒绝召开议会,还于1830年7月26日发布多项敕令,以君主专制的强硬政策对抗日益增长的社会要求。资产阶级代表梯也尔随之起草了一份“抗议书”,认为“政府违反了法制,我们可以不服从”“政府现在丧失了合法性”“我们反抗它”。7月29日,成千上万的工人、退伍军官、小商人等在巴黎自发地举行声势浩大的集会和游行。“自由万岁!”“打倒波旁王朝!”的口号响彻巴黎上空。8月2日查理十世被迫退位后,波旁王朝在法国的200余年的统治至此被永远地画上了句号。
——摘编自吕一民《大国通史:法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世纪初期英国民主政治体制逐步完善的表现及意义。(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国波旁王朝“至此被永远地画上了句号”的原因。(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近代英法民主政治制度发展的历史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