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江苏省东台市创新学校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9月月考试卷
- 江苏省东台市创新学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9月月考试卷(必修)
- 江苏省东台市创新学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9月月考试卷
- 辽宁省六校协作体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江西省赣州市十四县(市)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联考试卷
- 江西省赣州厚德外国语学校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吉林省汪清县第六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吉林省乾安县七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湖南省醴陵二中、醴陵四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联考试卷
- 河南郑州47中学暨八校联考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1、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后的中国“就像经过商周之间的革命,不会退回到部落酋长的世界;……。所以从历史上看来,是有空前绝大的意义”。可作为上述观点佐证的是,辛亥革命( )A、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B、结束了中国的专制制度 C、实现了国人救亡图存的意愿 D、完成了民族革命的任务
-
2、据不完全统计,1901—1911年留日学生出版的以反帝救亡为出发点的革命报刊有六七十种之多。随着留日学生大量归国,他们的影响以燎原之势,迅速遍及全国各地。材料可用于说明( )A、清末新政促进了新式学堂出现 B、民族危机推动革命思想传播 C、日本是当时中国革命主要榜样 D、学生是辛亥革命的主要力量
-
3、《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赔偿各国白银4.5亿两,分39年付清。以海关税及盐税作抵押,但这两项税收为清朝政府最主要的财政收入来源。据此可知( )A、列强意识到了中国偿还能力薄弱 B、清政府关税和盐税收入足够偿还赔款 C、列强变相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D、列强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的需求增强
-
4、下表内容是西方媒体在义和团运动前后对中国的评价。这种变化说明义和团运动( )
义和团运动前
“一群没有活力的群众”“无可救药”“没有希望的民族”
义和团运动后
“有光荣革命传统”“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A、完成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B、挽救了濒临崩溃的清朝政府 C、打退了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D、显示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 -
5、1898年,光绪皇帝颁布诏书,要求“阑后中外大小诸臣…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缪之弊”。与该诏书有关的是(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
-
6、康有为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说“已而东师大辱,遂有割台补款之事,于是外邦蔑视,海内离心”。与上述材料中“割台之事”有关的近代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
7、这场运动是19世纪60年代至甲午中日战争时期,晚清政府在内忧外患下所推行的自救运动,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下列关于“这场运动”说法不正确的是( )A、以“自强”“求富”为目标 B、创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 C、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抵御外敌 D、目的是维护资本主义统治
-
8、有学者认为:“这场战争是中西关系质变的临界点,整个中外关系至此逆转,旧格局随条约缔结而俱逝,中国被不情愿地拉入到国际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中。”这场战争是( )A、雅克萨之战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鸦片战争 D、甲午中日战争
-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有学者认为,社会并非稳步前进,也不会跳跃式或随机发展。相反,它像季节一样流转:冬天结束,春天来临。
经济浪潮
历史阶段
中心国家
技术引领
对应危机
第一次浪潮
1780-1830年
英国
蒸汽机
1837年经济恐慌
第二次浪潮
1830-1880年
英国
钢铁制造
1873-1879年长萧条
第三次浪潮
1880-1930年
美国
电气化和化学制品
1929-1939年大萧条
第四次浪潮
1930-1970年
美国
汽车、石油化工
1974-1980年两次石油危机
第五次浪潮
1970-2010年
美国
信息与通信技术
2008年持续至今的金融危机
——摘编自詹姆斯·穆迪等著《第六次浪潮:一个资源为王的世界》
上表反映了1780-2010年世界经济发展的波动情况。以科技和经济的关系为主题,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618—1648年发生了席卷整个欧洲的三十年战争,战后缔结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承认和确立了国家主权、国家独立、维护和平、协商解决争执等一系列国际关系中应遵守的准则,使国际法摆脱了神学的束缚,宣告了近代国际法的产生。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法国资产阶级政府为对抗一些欧洲国家的干涉,提出了国家基本权利与义务的概念、国家主权原则、领土完整原则、不干涉内政原则、在战争中贯彻人道主义原则等等,它们成为近代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和制度。19世纪,资本主义国家又召开了一系列会议,签定了一系列国际条约,这些条约规定了许多国际法的原则,进一步扩大了国际法的领域。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帝国主义国家又提出了一系列的国际原则,例如,保护关系、势力范围、合法干涉、领事裁判权制度、租界、租借地等等,这些规定使资本主义初期确立的一些进步原则和规则名存实亡。
——摘编自陈文学《国际法对战争及使用武力的规范》等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以实际行动在国际法领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包含4个“互”字、1个“共”字,体现了各国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的精神,是对《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的丰富和发展。港澳特区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本不应具备国际法上的缔约主体资格,但为确保港澳特区的繁荣发展,《基本法》作出特殊安排,赋予特区一定的缔约权,使“一国两制”不仅是实现国家统一的基本方针,更是对当代国际法的践行与发展。在《巴黎协定》谈判过程中,中国积极发挥引领作用,促使各国通过“国家自主贡献”气候行动目标,即所谓“自下而上”模式。随着多极化、全球化的发展,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同时,大国之间的竞争和较量更为突出,2018年3月,我国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新时代的一个重要外交理念写入宪法,将影响未来世界国际法的实践。
——摘编自贾桂德《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中国的国际法实践和贡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国际法的主要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对国际法发展的主要贡献。 -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晚清遭遇社会剧变,选官任用的趋向与取士选材密切相关,呈现出相互递进的三阶段。道(光)咸(丰)以降,清廷为应对变局以坚忍任事为新标准,破格任用官员,突破了吏部循例按格的铨选规制,同时也因财政困窘及举主徇情导致捐纳、保举过量,严重危害吏治。甲午中日战争后,朝野于急迫救亡中质疑科举“无用”,认为西学“有用”,并将西方分科之学奉为圭臬。清末新政官制改革中,各部院与直省纷纷选调学堂学生和留学回国人员,均以事功及专门知识、技术为选官用人主要标准,摒弃了隋唐以来选材用人重视人品道德,及对圣贤义理阐释践行的传统。这一矫枉过正的偏颇之举,以浮躁和急功近利为特征,对百年来学风、官风与世风均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
—摘编自关晓红《晚清选官任用之标准及新趋向》
材料二:中国公务员必须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坚决捍卫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各项事业的核心力量,公务员制度是党的干部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公务员的管理上,强调要坚持党的组织领导,保持党对政府重要领导人选的推荐权。我国公务员制度没有“政务官”与“事务官”的划分,这是由于我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国家,不搞多党轮流执政,所以不存在政务官与事务官的截然分野,而西方文官制度则实行“两官分途”。做人民公仆,为人民办事,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这是中国公务员最根本的行为准则。
—摘编自俞悦《从英美文官制度看中国“公务员”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晚清选官制度改革。(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独特性。(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从晚清时期官员选拔和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中所得到的启示。 -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闽书》记载,明初以来,除提供征派差役依据之外,里甲“祭祀、乡饮、迎春等事,皆其措办”,清朝则增加了宣读圣谕、倡导互助等新职能。里长和甲首多以宗族为中心,控制族内的人丁和田产,根据实际需要设置相应职务,形成了相当严密的赋役共同体。明清统治者制定了不少乡村治理的律令条规,还允许各地的家训族规成为国家律令的补充。福建地方官府大多要求基层“粮户归宗”,即承认里长和甲首的世袭特权,承认致仕归乡官僚的社会影响力,承认乡村社会的宗族自治,从而维护“服赋役而隶版籍”的统治秩序。
——据郑振满《明清福建的里甲户籍与家族组织》等
材料二 中世纪晚期的英国,村镇、庄园、教区共同构成了乡村基层组织,它们之间各自独立履行职权,又相互牵制和争夺。在这种形势下,村民们得以开展自我管理,乡村管理者由村民集体选举产生。那些具有法律知识的乡绅逐渐跻身治安法官之列,而约曼(富裕农民)则逐渐成为陪审团的主体。大量乡绅和约曼家庭的子弟,逐渐占据财政部、枢密院、议会等中央机关的要职,挑战贵族对官职的垄断地位。村庄共同体逐渐摒弃了血缘关系纽带,形成基于地域的具有共同担当、共同抵御的集体意识。
——据侯建新《中英封建晚期乡村组织比较》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福建地方乡村治理的特点及其成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明清福建和中世纪晚期英国乡村治理方式的异同。 -
13、1945年,美国一家公司联合农业部组织“明日之鸡”全美竞赛,试图选出生长快、体型大的肉鸡品种。科尼什鸡与新罕布夏红鸡的杂交鸡获得1948年全美决赛冠军,白洛克鸡屈居第二;竞赛奠定了肉鸡育种的基础,也成为白羽肉鸡(科尼什鸡和白洛克鸡的杂交后代)称霸世界的开始。“明日之鸡”竞赛主要反映了( )A、民众主食的变迁 B、食物生产的现代化 C、物种交流的加速 D、政府重视食品安全
-
14、下表为20世纪30年代出现的货币集团
货币集团
成员国
英镑集团
英联邦各成员国(加拿大除外)以及瑞典、挪威、丹麦、葡萄牙、埃及、伊拉克、阿根廷、巴西等
法郎集团
法国本土以及法属殖民地和托管地
美元集团
美国、加拿大以及中美洲一系列国家
这些货币集团的出现( )
A、确立了世界货币体系 B、冲击了美国经济霸权 C、导致金本位制的崩溃 D、加深了世界经济危机 -
15、1883年《美国文官法》规定要建立一个不受党派控制的文官委员会,该委员会负责对联邦文官统一管理,禁止文官参加党派活动;19世纪中期后,英国出现不与内阁共进退的文官,他们不参加党派之争,忠实执行决策,完成本职工作。这些规定( )A、对民选政府形成了有效制约 B、冲击了资产阶级的政党政治 C、增加了国家管理的法治色彩 D、有利于政府工作的稳定持续
-
16、1689年,英国议会下院提出《三年法案》,即每三年必须召开一次议会,每届议会任期不得超过3年,国王威廉三世立即予以否决。1693年再次否决此法案,直到1694年才迫于对外战争需要签署此案。这表明当时英国( )A、光荣革命成果遭到破坏 B、议会改革未能实现目标 C、责任内阁制的弊端明显 D、国王仍在行使部分权力
-
17、16世纪后,玉米、马铃薯、烟草、咖啡、可可等纷纷进入欧洲市场,同时小麦、水稻、葡萄、黄瓜、马、牛、羊等也在美洲获得推广。由此可知,新航路的开辟( )A、使农作物跨洲交流成为可能 B、推动了食物物种的交流 C、改变了各地民众的生活习惯 D、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
-
18、3世纪,罗马皇帝以诏令的形式确认法学家从事“以供平民咨询法律事项”的职业,允许委托代理人参加诉讼。于是法学家中分化出一部分专门从事解答法律咨询、代写诉讼及法律文书、代理参加诉讼的“代理人”。“代理人”的出现( )A、推动习惯法的发展 B、有利于实现程序公正 C、加强了皇帝的权威 D、提升了罗马法的效力
-
19、农业的产生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这场革命被称为第一次农业革命或新石器革命。关于下图各地古代农业发展表述正确的是( )A、甲地农业体系以尼罗河为中心 B、乙地农业种植品种比较单一 C、丙地农业实行谷物与蔬菜轮作 D、丁地是番茄和辣椒的原产地
-
20、下图所示为中国红色旅游人数及其占国内旅游人数比重的情况。据此推知,我国( )A、爱国主义教育十分成功 B、红色旅游成为民众首选目标 C、公民素养得到全面提升 D、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