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江苏省东台市创新学校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9月月考试卷
- 江苏省东台市创新学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9月月考试卷(必修)
- 江苏省东台市创新学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9月月考试卷
- 辽宁省六校协作体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江西省赣州市十四县(市)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联考试卷
- 江西省赣州厚德外国语学校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吉林省汪清县第六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吉林省乾安县七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湖南省醴陵二中、醴陵四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联考试卷
- 河南郑州47中学暨八校联考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它(科举制)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其流弊日深。特别是道光、咸丰以后,一方面列强的入侵,通过科举选拔的人才,不足以应付“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一方面西方文化的输入、师夷长技思想的影响,促使一批忧国之士认识到八股取士导致士子只知诗文而不通中外……
摘编自李世愉、胡平《中国科举制度通史·清代卷》
清末朝廷对传统文官制度进行变革,在形式上是为了配合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工作的深入开展,在实质上则是为了走向近代世界和实行开明专制,这也是清末预备立宪何以从官制改革“入手”的根本原因。为能选拔出符合当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有用人才,清廷开始着手对传统科举制度进行变革。
摘编自刘为勇《清末文官制度变革研究》
1905年12月13日,《大公报》称:“科举停止后,考试学堂者毂击肩摩。”该报于1906年7月13日又记:“(京师)有某官立学堂之某学生,得父死之电而不奔丧”,因为“回乡里往返须三月之久,恐旷课而扣分数”。
摘编自张亚群《从考“官”到考“学”——废科举后考试文化的变革与传承》
1912年2月,内务部总长呈文说,各省独立以来,唯军政一节全归我有,而地方官吏如府县各缺,皆仍清政府之旧人……伏乞速颁文官考验之令。孙中山接文后,批令法制局,仿照中外考试制度,速即拟定文官考试章程,咨参议院议决施行。
摘编自谢青、汤德用主编《中国考试制度史》
表2
围绕“清末民初选官制度的变革”自拟论题,并运用表2中材料观点加以阐释。(论点明确,逻辑清晰,归纳概括)
-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
——恩格斯
材料二
针对有一种“唐宋变革”理论把唐、宋两代分割为二,唐为贵族政治,宋则变而为君主独裁,同时其政治、经济、文化上都“近代化”了的情况,当代学者阎步克认为,唐宋两朝的政治体制的相似性大于变异性。期间虽有变化,但其变化幅度未必就比秦汉400多年的变化幅度更大,更达不到所谓“变革”的程度。此期经济、文化、社会方面的若干新现象,总体上仍然从属于中国史的内在演化规律,不具备西欧的那种“近代化”的意义。
——摘编自阎步克《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形态演进角度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的内涵,用材料中恩格斯观点的角度简述这次“社会大变革”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材料中关于宋代社会的其中一种观点,并从经济角度给予说明。 -
3、2023年10月16日,某国际组织在意大利首都罗马举行了世界粮食日全球活动揭幕仪式和第三届世界粮食论坛开幕式,聚焦加强水资源可持续管理、推动农业粮食体系转型、加快落实气候行动,共建“零饥饿”世界。该国际组织的徽标是( )A、
B、
C、
D、
-
4、英国文官考试一开始就是通才教育,而美国的文官考试内容更加重视选拔专才。无论是通才还是专才,英美两国的文官考试都( )A、沿用了传统选官制度的方法 B、借鉴了中国科举考试的内容 C、体现了公开考试和择优原则 D、规范了政务官的选用和管理
-
5、工业革命使大机器工业发展起来,生产效率迅速提高,急需开辟国外新市场,通过铁路将港口与腹地成功连接起来,通过轮船把世界各国铁路连接起来,造就了国际性交通运输网,为大工业的商品输出和资金流动带来极大便利。材料主旨是( )A、交通运输网便于西方国家殖民扩张 B、工厂制度极大的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C、商品输出推动世界市场的不断扩展 D、工业革命促进统一世界市场的形成
-
6、1871年3月颁布的《德意志帝国宪法》,以“统一”优先于“民主”、“自由”为原则,确立了以国王为中心、而非议会为中心的君主立宪制。这( )A、确立了资产阶级的领导权 B、阻碍了国内资本主义发展 C、缓和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D、体现了历史与现实的考量
-
7、它是国际法漫长发展过程中的一块重要里程碑。它不仅标志着一个由众多主权国家组成的实际的国际社会的存在,而且标志着一种对国际行为产生直接约束力的国际法的产生。材料中的“它”是指( )A、《战争与和平法》 B、维也纳体系 C、《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D、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
8、2016年中国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人民币成为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之一。2022年SDR货币篮子的权重做出重新调整。表1中数据变化本质上反映中国( )
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SDR)权重分布
时间
货币
美元
欧元
人民币
日元
英镑
2016年10月
41.37%
30.93%
10.92%
8.33%
8.09%
2022年8月
43.38%
29.31%
12.28%
7.59%
7.44%
表1
A、主导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B、在国际金融中的影响力上升 C、努力构建国际政治新秩序 D、人民币在世界范围自由流通 -
9、1948年12月1日,华北人民政府成立以后,将华北解放区的华北银行、山东解放区的北海银行和西北解放区的西北农民银行合并,在河北石家庄成立了中国人民银行,开始统一发行人民币。当时人民币的发行( )A、促进了人民政权统一、稳定的货币制度的形成 B、确立了人民币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定货币 C、推动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迅速连成一片 D、奠定了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决战阶段的物质基础
-
10、1905年到1910年,国内新设厂矿企业出现了一个新的高峰,其中资本在万元以上者有209家,共拥有资本7525.5万元。同1895年至1898年出现过的高峰相比,其资本力量更强,投资范围更广。影响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经济侵略 B、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有力推动 C、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D、新政客观上促进民族企业发展
-
11、明武宗正德四年(1509年),朝廷放宽了私人海上贸易,对番货实行“抽分”制度,对暹罗、满刺加等国的来华货物,俱按十分之三抽。据此可知当时( )A、民间贸易所得利润是国家税收主要来源 B、朝廷试图强化对海外贸易的控制和垄断 C、政府对税收及外贸管理机构进行了改革 D、朝贡贸易不再成为对外贸易的唯一渠道
-
12、南宋统治者将政区规划、地图绘制视为国家政典的重要组成部分。仅宋孝宗(1162—1189年)就先后三次组织专业人员,将不断增设的路、州、县纳入新版“全国地图”,并将县以下新出现市镇的人口、物产、风俗、地形等详细录入《经济要纂》。该做法侧面反映了南宋( )A、江南地区人口增加与经济发展 B、国家治理的效能日益低下 C、政府以职业定户籍来稳定财政 D、统治者重视行政版图规划
-
13、并州总管刘世让威镇边陲,“突厥惧其威名,乃纵反间,言世让与可汗通谋,将为乱。高祖不之察,逆诛世让,籍没其家。”至贞观初,“突厥来降者言世让初无逆谋”,后经太宗查勘,确属冤案,遂即为之平反。这主要体现唐太宗( )A、礼刑并用的思想 B、明法慎刑的思想 C、立法宽简的思想 D、无罪推定的思想
-
14、马端临在《文献通考·自序》中关于两税法曾说:“随田之在民者税之,而不复问其多寡,始于商鞅;随民之有田者税之,而不复视其丁中,始于杨炎。”据此可知,两税法的实施( )A、导致了均田制遭到破坏 B、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C、固定了国家征税的时间 D、改变了以田亩为主的征税标准
-
15、孙权统治时期,在任命官僚时,比较注意北方流寓地主与江东土著地主之间的平衡。该政策( )A、阻碍了江南地区的持续开发 B、沿袭了曹魏政权的用人政策 C、顺应了巩固政权的现实需要 D、消除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
-
16、早在六七千年以前,黄河流域的居民就发明了原始农业。在西安半坡遗址中,曾发掘出大量的炭化粟粒。据此可推知( )A、已使用石制、木制农具进行农业生产 B、粟的种植在我国北方已经得到普及 C、中国是世界最早产生农耕文明的国家 D、黄河流域的农业文明发展程度最高
-
17、世界格局在一定时期内既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又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英国的优越地位在18世纪归功于它的政治制度……在19世纪初期则几乎完全归功于机械技术。在1740年,“效法英国”一词已经成为人们的口头禅,而到1830年,英国已成为“欧洲工业的老师”。
——摘编自[英]C.W.克劳利《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
材料二:此事情的本质而言,“冷战”是美苏双方不同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和对外战略相互矛盾和相互冲突的结果,是双方相互遏制和相互对抗的产物。
——摘编自张盛发《斯大林与冷战》
(1)、材料一中英国当时的政治制度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成为“欧洲工业的老师”的主要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括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导致美苏关系敌对的因素。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为遏制苏联、争取世界霸权地位所采取的措施。(3)、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中国该如何应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 -
18、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百余年来中国人民的不懈追求。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诸君自五月四日以来,为唤醒全国国民爱国心起见,不惜牺牲神圣之学术,以从事救国之运动;全国国民,既动于诸君之热诚,而不敢自外,急起直追,各尽其一分子之责任。
——《蔡元培传》
(1)、材料一中的图片是江西红色旅游著名景点的两个艺术作品。结合相关史实,任选其中一幅图片撰写解说词。(2)、材料二中的“诸君”及“全国国民”“各尽其一分子之责任”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这个历史事件有什么深远影响? -
1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海国图志•序》
材料一:1898年,康有为出版了《孔子改制考》一书,打着孔子的旗号宣扬维新变法理论,还借用进化论的观点,论证了君主立宪制是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
材料二:要拥护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请回答:
(1)、《海国图志》的作者是谁?其核心思想是什么?(2)、材料二中的“德先生”和“赛先生”分别指什么?(3)、依据以上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轨迹。 -
20、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察举制强调以德行、才学为主,由丞相、列侯、刺史等官员甄别人才,推荐给朝廷,经考核合格后授予官职……
——陈荣香等《人才选拔应兼顾形式公平与实质公平》
材料二: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经过唐代的发展,考试作为一项重要制度确立起来。这样,士人可以不经荐举,直接报名考试……由官府择优录取,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做官大权的状况。
——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明初开科取士并无南北之分,中期以后有了分地录取的新规定。中央会试首先是南北分卷,后来进一步按南、北、中地域分卷考试,对不同地域考生按比例录取。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人才地域分布不均衡的问题。
——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汉朝察举制与隋唐科举制的特点。(2)、根据材料三,指出明中期以后“开科取士”的新规定及其作用。(3)、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谈谈你对今天人才选拔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