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唐摭言》记载:“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与此现象有关的制度是(    )
    A、宗法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 2、孝文帝迁都中原后,积极吸收中原先进文化和制度。尊孔子,为群臣“班赐冠服”,并“亲祠孔子庙”,依汉律制定礼乐刑罚。上述措施的影响是(    )
    A、加快了江南地区的经济开发 B、开始确立儒家学说的正统性 C、促进了民族交融与文化认同 D、削弱了门阀士族的政治特权
  • 3、西汉司马迁认为:“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他肯定了秦朝的(    )
    A、世袭制 B、“焚书坑儒” C、中央集权制 D、严刑峻法
  • 4、有同学在学习某一时期历史时,绘制了思维导图(下图),这一时期是(    )

    A、西周时期 B、春秋战国 C、秦汉时期 D、魏晋隋唐
  • 5、《史记》记载:“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2021年,北京琉璃河西周燕国墓葬遗址新出土了刻有“太保(召公)墉(筑城)燕”的青铜卣。由此可知(    )

    ①铭文印证了《史记》记载    ②青铜卣铭文实证北京建城历史

    ③燕国是西周分封的诸侯国    ④召公通过修建城墙对抗商纣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劳模归来》 (宣传画,1951年)

    提取材料中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成文)

  •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戴维·利文斯顿是英国著名的探验家。1841年,他受伦敦宣教会派遣去南非传教,当时奴隶贸易使非洲社会动荡不安,严重妨碍了传教活动的开展,为此,利文斯顿设计了铲除奴隶贸易的方案:“用合法商业取代奴隶买卖,供应欧洲工业品,奴隶贸易就无立足之地。……只需开辟一条从海岸通入内陆的商道,这个方案便可实现。”为铲除奴隶贸易,1853年后他转而从事探险活动,开拓了一条连接海岸至内陆的商道。他说:“地理学成就的终点即是传教事业的起点。”当时非洲内陆还鲜为人知,复杂的地形、恶劣的气候和致命的疫病令人望而生畏。在1853~1873年间,他三次深入非洲内陆,行程29000英里,勘查地域达100万平方英里。在19世纪数以百计的非洲内陆探险活动中,人们称他为横越非洲第一人。《泰晤士报》将利文斯顿的旅程描述为“当代最伟大的地理探索之一”。1855年,皇家地理学会授予利文斯顿“金奖”。1857年,利文斯顿出版的《南非传教士旅行与研究》成为畅销书,并获得巨大名声。同年12月,英国政府和海军部为他制定了一项庞大的计划,支持他努力结束赞比亚的奴隶贸易,并承诺通过基督教和商业开放该地区。

    ——据何一宁《非洲内陆探险与英国对非洲的认知变化研究》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内容,概括说明利文斯顿的非洲探险引发英国社会广泛关注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内容,从影响角度谈谈你对利文斯顿非洲探险的认识。
  •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清时期,江南农村的商品生产特别是手工棉纺织品的生产,促使一批农村市镇兴起和繁盛。娄定县娄塘镇,“所产禾棉、布匹倍于他镇,所以客商鳞集,号为花、布码头,往来贸易岁必万余,装载船只动以百计”。明清两代江南市镇及其四乡生产的生丝、丝绸、棉纱、棉布,不仅行销全国,而且行销海外,在全球化贸易中,遍及亚洲、欧洲、美洲。

    ——摘编自戴鞍钢《中国近代经济地理第二卷江浙沪近代经济地理》等

    材料二从16世纪至18世纪初,英格兰地区的市镇增至700个。为了保证各农户能够进行日常的剩余农产品交换,各镇的集市日子都彼此岔开、互不重叠。在工商业发达的地方还兴起了一批工业集镇,它们一般出现在集市或港口所在地或是水流充沛、落差较大的河谷地区。它们的经济以一项或多项手工业长足的专业发展为特色,同时又对乡村工业的初级产品进行高级加工。市镇还承担起向外输出本地商品和调进原材料的职能。到工业革命前夕,这些城镇都拥有农副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的专市,如粮食市场有九十六个之多,纺织原料及产品(以毛纺织为主)的专市有五十多个。

    ——摘编自杨杰《英国小市镇与乡村工业化的协调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内容,分析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兴盛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内容,说明16—18世纪初英国市镇发展的影响。
  • 9、对尤卡坦半岛一个湖泊内沉积物的研究,公元800—1000年是该地区最为干旱的时期,而这恰好对应于玛雅文明的衰落。另在2003年对委内瑞拉北部的Cariaco盆地沉积物中钛元素含量变化的分析,发现公元8世纪中叶开始的一场持续150多年的干旱控制了整个加勒比海地区,其发生时间与考古学家发现的玛雅人主要城市被废弃的时间相一致。据此可知( )
    A、地理环境变化是文明兴衰的根本原因 B、非洲文明衰落是因为气候发生了变化 C、气候环境因素可以解释古代文明衰落 D、科技辅助历史学研究一定会直抵真相
  • 10、2003年,在坎昆召开的世界贸易组织第五届部长会议上,发达国家要求发展中国家降低关税、实行贸易自由化,七十七国集团、非洲联盟、最不发达国家组成联盟,巴西、印度、中国等组成二十一国集团,挫败了发达国家的企图。这一结果( )
    A、表明世界经济旧秩序的瓦解 B、说明南北差距和贫富分化严重 C、凸显了第三世界国家的力量 D、反映了“逆全球化”思潮涌动
  • 11、1971年,美国与英、法、苏在柏林签订了《西柏林协定》,保证今后不在西柏林地区使用武力威胁;1973年,美国与苏联讨论了包括欧洲安全、经济合作、人道主义合作等问题,推动了欧安会的顺利召开。这反映出20世纪70年代( )
    A、西方阵营的逐渐分化 B、美国霸权主义的破产 C、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D、美苏关系的有限缓和
  • 12、19世纪30年代,德意志各邦国的君主大多担心修建铁路将分散客流,威胁其邦国、城市的商业中心地位。即便是当时德意志经济领头羊的普鲁士君王,也不愿意民众与自己享受同等速度的出行待遇。这主要说明当时的德意志( )
    A、政治形势不利于工业化进程 B、君主专制的色彩浓厚 C、地理环境影响近代交通发展 D、各商业中心竞争激烈
  • 13、下图为中世纪西欧大学的兴起分布示意图。大学的兴起( )

    A、受到王权和神权双重压制 B、旨在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传统 C、催生了西欧城市开始出现 D、推动了学术研究和教育世俗化
  • 14、下图为20世纪60年代的宣传画《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奋斗》,该作品意在( )

    A、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喜悦 B、激发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 C、突出了各民族团结迎解放 D、反映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
  • 15、1948年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村召开。会议确定了“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加强纪律性”的战略任务,强调必须在年内准备好三万至四万干部,“必须用极大的努力去学习生产的技术和管理生产的方法”。这次会议( )
    A、开启了解放区土地改革运动 B、为战略进攻创造了有利条件 C、适应了解放战争发展新形势 D、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做了准备
  • 16、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实际上表明( )
    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B、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C、自然经济已经趋于瓦解 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 17、以下是某学者主编的《中国近现代史》第三章的章节目录,其中第二节的标题最有可能是( )

    第三章 新社会结构的发生

    第一节 清政府政治体制与政策的局部调整

    第二节                   

    第三节 私营资本企业的产生

    第四节 城乡社会的变化

    A、民族危机加深 B、洋务运动的展开 C、经世致用思潮 D、民主革命的兴起
  • 18、明朝隆庆年间,某地市集以马、牛、羊、骡、驴、马尾、羊皮、皮袄诸物与缎、布、绢、棉花、米、盐、梭布等物品进行交易,但禁止出售硝磺、钢铁和盔甲。该市集最有可能位于地图中的哪一位置( )

    A、 B、 C、 D、
  • 19、关于“杯酒释兵权”的历史典故,北宋《丁晋公谈录》可谓最早记载解除石守信、王审琦兵权的文献,但其只讲罢二人兵权,并无宴请情节。时隔半个多世纪,司马光在《涑水纪闻》中则是大事铺张“设宴道旧”情节,绘声绘影,恍如身历其境。在北宋史官修的《太祖实录》中却未见记载。据此,下列对“杯酒释兵权”的历史解释最合理的是( )
    A、来自传闻,毫无依据,不可置信 B、充满了话本式的戏剧性夸张和渲染 C、司马光是亲历者,其记载最可信 D、是否发生过“杯酒释兵权”应存疑
  • 20、下图所示为唐代女性不同的发髻。这可以看出( )

    A、追求个性的审美风尚 B、理学对妇女束缚的加深 C、艺术对自然美的回归 D、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上一页 420 421 422 423 424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