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罗马帝国通过对地中海世界的征服完成了政治上的统一,对此有学者认为“地中海世界在政治上的‘罗马化’与罗马自身在文化上的‘异化’是一个同步发生的辩证过程”。这一观点( )
    A、意在说明罗马文明的相对落后性 B、肯定战争对文化交流的推动作用 C、指出罗马始终未能完成文化统一 D、论证了帝国与基督教之间的合作
  • 2、下图是我国颁布的部分法律法规的名称,这反映了( )

    A、人民民主的法律保障逐步加强 B、社会主义制度已趋于自我完善 C、我国的法治建设已经圆满完成 D、新时代下国家治理能力的提高
  • 3、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发文,最早使用了“中华民族”一词,指代汉族;辛亥革命后,黄兴等发起组建“中华民族大同会”“以联合汉满蒙回藏五大民族”;1940年7月,毛泽东为《美洲华侨日报》创刊题词:“起来,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自由而奋斗到底。”由此可见 ,“中华民族”内涵的转变( )
    A、与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相关 B、反映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 C、适应不同阶级的政治考量 D、体现了对外抗争的逐步胜利
  • 4、学者认为,丝绸之路的开通,既要归功于中国方面汉武帝的经略西域、张骞的万里凿空,也与希腊方面亚历山大东征以及希腊化世界的形成密切相关。 正是这种中希方面的相向而进才“无心插柳柳成荫”,最终贯通了这条连接中西、影响深远的千年之路。 据此可知( )
    A、丝绸之路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 B、战争在客观上促进了不同文化的碰撞 C、文明的不断对外拓展加强了各地的联系 D、贸易活动依托于国家开辟的商业路线
  • 5、19 世纪马克思根据产业革命的实践得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基本观点。 20世纪以来,这一观点仍然适用,下列可以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

    ①“黄鹄号”的试航成功 
    ② 巴拿马运河的通航

    ③“埃尼阿克”在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 
    ④“斯普特尼克 1 号”的成功发射

    A、①② B、①②③ C、③④ D、②③④
  • 6、下面是美国官方黄金持有量和对外美元债务的部分信息(单位:亿美元)。 根据表格可知( )

    年份

    世界官方黄金持有量

    美国官方黄金持有量

    美国尚未偿付的外国银行债务

    1951

    335

    229

    89

    1968

    387

    109

    385

    A、美国经济因“滞胀”而疲软 B、布雷顿森林体系面临危机 C、国家宏观调控陷入失灵状态 D、国际金本位体制走向瓦解
  • 7、这场战争爆发前,大多数欧洲人都没有想到这场战争的代价。 当时德国总理预想的是“短暂的风暴”,英国外交大臣向下院保证:“如果我们参战,我们所遭受的伤亡会很少,甚至比我们不参战也多不了多少。”他们谈及的战争( )
    A、彻底改变了欧洲的世界中心地位 B、作战区域主要在欧、亚、美三大洲 C、推动了非洲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D、缓和了宗主国与殖民地间的矛盾
  • 8、中古西欧各国以不同的形式先后确立了封建制度。下面国家与政治事件相匹配的是( )
    A、英国——以法律形式约束国王进而保障了贵族利益 B、法国——由七大封建诸侯选举“罗马人民的国王” C、西班牙——国王与各阶层以三级会议为平台形成合作 D、德国——通过驱逐异教徒完成统一建立了君主专制
  • 9、《新全球史》将人类历史划分为七个阶段,其中公元500—1000 年被称为“后古典时代”,下列不可能出现在这一章节中的是( )
    A、总结伊斯坦布尔城繁荣的原因 B、关于西欧各国封建制度的分析 C、有关《查士丁尼法典》的评价 D、对“教皇国”建立背景的介绍
  • 10、有学者指出:“仅仅文字的发明一项,就足以使古代美索不达米亚人在各种最有创造力、最有影响的民族中占有重要的一席。”除了文字,下列成就能体现苏美尔人“创造力”的是( )

     ①60 进制 ②那尔迈调色板

     ③乌尔王陵镶嵌画 ④《摩诃婆罗多》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 11、地处川鄂陕三省交界的十堰,早在 1960年代前,还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山区小镇,1969年起,中国第二汽车制造厂、襄渝铁路(十堰段)、东风轮胎厂等的建设使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劳动大军聚集十堰地区,将秦巴山下的荒芜乡村建设成为一座现代化的英雄城市。十堰市的发展反映了( )
    A、国家政策对城市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B、“五讲四美三热爱”运动效果显著 C、交通的改进加快了城市现代化进程 D、产业迁移促进城市的工业化进程
  • 12、“民国初年,在我们这里,军权就是政权……为什么民国初年的军队不尽忠于民国,不拥护民国的宪法呢?……他们当兵原来不是要保卫国家,是要解决个人生计问题的。如不加以训练,他们不知道大忠,那就是忠于国家和忠于主义,只知道小忠,忠于给他们衣食的官长和忠于他们同乡或同族的领袖。”材料旨在说明( )
    A、民国初年民族意识尚未完全觉醒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已名存实亡 C、旧时代的忠君爱国思想根深蒂固 D、革命党与军阀的斗争日益白热化
  • 13、1904 年以前,湖南地区的官办学堂占 85%以上,而从 1905 年开始,公立、私立学堂一跃而上,公立学堂更占了2/3 以上。 1909年,湖南1262所学堂中,官立仅400所,占31%;而公立、私立学堂占69%。 对此,学者认为“统治者将学务一下拱手让与地方,并非心甘情愿,而是因经济状况迫不得已”。 这一观点指出( )
    A、清政府被迫变革教育体制 B、科举制因财政困难而被废除 C、学堂选官制度正逐步形成 D、“学在官府”的传统遭到冲击
  • 14、《新安屯溪公济局征信录》记载,清朝光绪年间,徽商在其故里屯溪,为了抗击疠疫,筹设公济局,“延请内外专科,送诊送药,棺则大小悉备,随时给送”,以此援助“四方贫民”。 后徽商响应上谕,适应民需,在公济局附设育婴堂、养疴所,并为百姓施种牛痘等。针对这一事件,下列说法有误的是( )
    A、地域性商人群体积极参与地方救灾 B、中医防治技术发挥了显著功效 C、当地秉持优抚老弱民众的儒家传统 D、慈善组织关注日常生活的救济
  • 15、中国古代赋役结构演变有三条途径:①人头税逐渐向资产税转化;②力役逐渐由现役向代役、雇役转化,最终赋役合一;③征税方式由最初的劳役税向实物税转化,最终转化为货币税。下面朝代的赋税制度完全符合三条演变路径的是( )
    A、北魏均田令 B、唐朝“两税法” C、元朝“科差” D、明朝一条鞭法
  • 16、学者认为唐朝对藩属边疆民族政权首领册封官爵是唐王朝和边疆民族政权建立藩属关系的重要标志之一。 下述由唐朝统治者册封的是( )
    A、回纥 B、瓦剌 C、乌桓 D、女真
  • 17、汉文帝时“以御史不奉法,下失其职,乃谴丞相史出刺,并督监察御史”,但由于地方监察体制不健全,加之地方豪强势力的不断增长,汉景帝时,地方吏治已发展到“豪猾,二千石莫能制”的地步,直接威胁着政局的稳定。为此,汉武帝( )
    A、在郡一级设监御史专掌监察 B、下令地方每年造计簿以作考核 C、在中央设监察御史纠察百官 D、分天下为十三州部设专员巡察
  • 18、周礼规定国家举行祭祀大典或葬礼时,天子享用九鼎,诸侯享用七鼎。而在新郑郑公大墓(春秋时期)的祭祀坑遗址中却出土了“九鼎”。 这一考古发现反映了当时( )
    A、尊卑等级关系受到冲击 B、礼乐制度突破性发展 C、封建政治制度初步形成 D、奴隶社会手工业发达
  •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新闻传播应该自由而真实地再现事实,但在英国殖民扩张时期,以《泰晤士报》为代表的报刊和以路透社为代表的通讯社以“公正”为名,实际上充当了政府殖民扩张的工具。它们大肆宣扬资本主义政体、文化的先进性,并将侵略描绘成一种高尚的开化行为。如《每日邮报》写道:“我们一直在各个地方为各种各样的野蛮人做看这样的好事。”英国传教士麦都思在香港创办的报纸《遐迩贯珍》,刊有保险制度、自由贸易政策、蒸汽机工作原理、地圆说、医学等,虽以待播西方文明为重点,但其目的是赢得中国人对英国及西方文明的好感,从而建立起一种文化认同,同时不失时机地进行宗教渗透。……英国资产阶级在宣扬自身先进思想文化的过程中,将新闻自由思想带到新的土地上,各殖民地半殖民地大量涌现了主张出版自由、批评殖民政策的大众报刊和民族报刊。埃及民族独立运动领袖穆罕默德•阿布笃于 1884年创办《团结报》,并撰文表示:“英国不撤兵,埃及人民的斗争永不罢休!” 

    ——摘编自李岑岑《英国近代殖民扩张中的新闻传播》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收藏文化是全世界普遍存在的现象,而普遍意义上的博物馆文化则起源于欧洲。 15~16世纪是欧洲早期博物馆萌芽的重要时期。由于好奇心的驱使和对财富的渴望,旅行者们将世界各地的动植物、珍奇异宝带到了欧洲,扩充了私人和皇家的收藏规模。伴随着欧洲社会性质的转变与人性的解放,人们反对中世纪黑暗时代的禁欲主义,对希腊罗马时代的古迹、古籍文物进行了大规模的搜集与研究,佛罗伦萨美第奇家族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代表。达尔文、哥白尼等人的自然新观点动摇了神学权威,扩展了人们的视野,扩充了自然标本的收集量。以狄德罗为代表的百科全书派编写并出版了《百科全书》,传播了唯物主义、民主思想和先进的科学知识,推动了欧洲现代博物馆的产生。 

    ——摘编自易丹妮《欧洲早期博物馆的兴起:背景与历程》

    材料二     1847年,中国人林针游览了美国的博物馆并将其见闻记载于《西海记游草》,这是中国人关于外国博物馆的最早记载。中国第一位驻美使臣陈兰彬所著的《使美纪略》,记述了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纪念馆的信息。19世纪末,国内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探索新的救国之道,如维新派人士康有为、梁启超等在一系列维新运动中曾提出建立博物馆的主张,并得到光绪皇帝的支持,但由于运动失败而没有付诸实施。当时中国办博物馆的社会条件已经成熟,在此影响下,1905年,张謇创办了我国第一座现代化意义上的公共博物馆-南通博物馆。 

    ——摘编自杨海燕《中西方博物馆比较研究》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欧洲早期博物馆发展的历史背景。
    (2)、 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博物馆创办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博物馆建立的意义。
上一页 832 833 834 835 836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