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 在古代社会,统治者的治国理政直接关系到王朝兴衰。如表中的政策统治者统治政策( )

    统治者

    统治政策

    前秦苻坚

    重用汉官;立学校修学宫;传授汉文化;废除胡汉分治

    后秦睡兴

    注重人才选拔;大力提倡儒学,兴办学校;严厉打击贪官污吏,厉行节俭

    北魏孝文帝

    改汉服,禁北语,说汉话,改汉姓,通汉婚,尊孔墨儒,复兴礼乐

    A、体现了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B、消除了各民族之间的矛盾 C、反映了休养生息政策的效果 D、顺应了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
  • 2、 “它”文字精练,人物刻画与叙事生动,不虚美,不隐恶,是一部兼具史学和文学特色的不朽名著。它是( )
    A、《黄帝内经》 B、《史记》 C、《汉书》 D、《齐民要术》
  • 3、 公元前127年,主父偃向汉武帝提出:“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这一提议旨在( )
    A、削弱丞相权力 B、提升儒学地位 C、削弱诸侯势力 D、增加国家税收
  • 4、 高车是西汉时期一种车驾,经常驾四匹马。西汉初期,社会残破,为皇帝套马拉车都找不到四匹同样颜色的马。但到汉武帝时期,马匹遍布街巷。下列与此变化有关的是( )
    A、文景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共和行政
  • 5、 《史记》载:“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大泽乡”耀名于史是由于( )
    A、陈胜吴广起义 B、七国之乱 C、隋末农民起义 D、黄巢起义
  • 6、 如表为战国时期不同人物对儒学的看法。这集中反映了这时期( )

    人物

    看法

    庄子

    “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墨子

    有强执有命以说议……儒者以为道教,是贼天下之人者也

    韩非子

    “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

    A、儒家学说违背历史潮流 B、持续社会动乱难以避免 C、政治立场影响价值评判 D、民本思想成为社会共识
  • 7、 公元前8世纪,第17代楚君熊通向周天子请求提高封号遭拒后自立为楚武王,开诸侯僭号称王之先河。这表明当时( )
    A、禅让制渐成风尚 B、世袭制开始确立 C、分封制遭到破坏 D、宗法制消失殆尽
  • 8、某校以“红色资本家”荣毅仁为对象,回望历史,探究时代发展与杰出历史人物的关系。 
    荣毅仁生平事迹(部分) 
    (1)、 20世纪30、40年代,荣毅仁事业遭受重创与哪一史实有关?
    (2)、 根据材料和相关史实,请回答“时局下的对话”中私营企业主最关心的问题。
    (3)、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重要历史人物对历史进程的影响,并结合荣毅仁与中国近现代史相关史实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 9、比较归纳是学习历史的常用方法之一。《权利法案》、《1787宪法》、《拿破仑法典》都是资产阶级革命时期重要的文献资料,它们的共同点主要表现在(  )
    A、反对君主专制,建立共和国 B、维护资产阶级利益,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C、限制王权,建立君主立宪制 D、反对殖民压迫,实现民族独立
  • 10、“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还是挺身反抗入世无涯的苦难。”是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中经典独白,它主要体现的是(  )
    A、理性主义 B、科学精神 C、人文精神 D、法治精神
  • 11、标语、口号是一个时代的产物,也是研究历史的独特视角。中国共产党善于通过大众化的标语口号发动人民群众。下列口号出现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①打倒列强,除军阀 
    ②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③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 
    ④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①③②④ D、②③①④
  • 12、图片与文字一样承载着历史,为了探究古代中外交往的历史,如图哪些图片,可以成为探究这一主题的素材(  )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 13、(宋太祖)问曰:“自唐季以来……兵革不息,其故何也?”……(赵普)曰:“镇节(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为此,宋朝统治者采取的措施有(  ) 
    ①设立三司管理地方 
    ②废除丞相权分六部 
    ③设置通判分知州权 
    ④设立转运使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A、③④ B、①④ C、②③ D、①②
  • 14、唐宋科技文化对周边民族得影响较大,有考古资料显示,印制于西夏后期得一些佛经出现:字体弯斜,有个别字排倒;印出的字墨色浓淡不均;有隔行线的痕迹。有些佛经中有“选字出力者”等信息。据此可知(  )
    A、西夏印刷技术落后于周边地区 B、西夏佛经都用活字印刷
    C、西夏印刷术主要印刷佛经 D、南宋时西夏已有活字印刷
  • 15、下列历史人物与其采取的措施及历史贡献搭配正确的是(  )
    A、汉武帝——设西域都护府,今新疆正式纳入中国版图
    B、唐太宗——开创科举制,为唐朝发展提供了更多的人才
    C、唐玄宗——把文成公主嫁入西藏,对加强唐蕃友好起到重要作用
    D、康熙帝——平定准噶尔部叛乱,有利于西北边疆地区的稳定
  • 16、近代中国的历史,是一部“屈辱史”,也是一部艰辛的探索史和抗争史。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两场久远的战争,中国耻辱的近代史序幕,就在一阵一阵枪炮声和呐喊声中拉开了。此后,西方殖民主义者凭借着与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以及获得的特权,带着资本主义的“各类成果”来到了中国,在通过口岸及所侵略的地区,从多个方面都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

    ——摘编自张鸣《重说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1)、 结合所学,写出“两场久远的战争”的名称。根据材料一,概括“两场久远的战争”“影响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的表现。
    (2)、材料二是某班学生绘制的“近代前期中国各阶层的探索”思维导图,其存在着明显不足,忽略了某些阶级或阶层的努力。请结合所学,仿照思维导图,增加两个重大事件,并且说明增加的理由。(要求:层次清楚,说明部分要表述成文,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 17、古代和近代新安商人是活跃在中国经济、政治舞台上的一个群体。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历史上曾多次出现“衣冠南渡”的现象,在这些南渡之人中,就有一部分人定居在距离中原比较近的新安(新安江的源头)。他们心里憋着一股子东山再起的劲头儿,但是面对的却是“山九田一,丰亦不足食”的现实。新安人虽然没有发达的陆路交通条件,但大自然给了他们便利的水路,特别是新安江,直接可以通达杭州,再通过杭州与大运河相连。早在东晋时就有新安商人活动的记载,以后代代有发展,明成化、弘治年间(1465——1505 年)形成商帮集团。

    ——摘编自[日]藤井宏《新安商人的研究》

    材料二

    明嘉靖(1522—1566年)至清末民初,新安商人渐趋衰落。 一代代新安商人靠贩运盐、茶、山货,经营文房四宝,走出了一条日后教科书上才有的贸易路线:“东进苏杭无锡常,抢滩芜湖商道,掌控长淮水运口,南达湘、蜀、云、贵、川,往来京、晋、冀、鲁、豫间,远涉西北、东三省。最后,西进赣、湘,沿东南达闽、粤两省,直至扬帆入海与日本进行贸易。此时的新安商人达到了鼎盛时期,‘无新安人不成商’这种说法,开始叫遍天下”。

    ——摘编自韦庆远《明清史续析》

    (1)、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历史上出现大规模“衣冠南渡”的两个重要时期,说明东晋时期“新安商人”被迫经商、“活动”频繁的因素,并写出“新安商人”后来的名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述明代“新安商人”形成实力雄厚商人群体的客观条件,及其在当时发挥的主要作用
  • 18、至明清时期的选官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举孝廉是两汉时期察举制度中最普遍盛行的制度。汉武帝元朔元年(前128年)“令二千石举孝廉”,正式规定郡国守相,若“不举孝,不奉诏,当以不敬论,不察廉,不胜任也,当免”,作为对二千石等官吏是否忠勤于国家的考察方式之一,后又规定了郡国察举孝廉的人数和具体标准。其标准有四项:“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按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

    ——摘编自《汉书》《续汉·百官志一》等

    材料二 南宋至明清时期,考中的状元、进士群体的地理分布图

    ——摘自张希清、毛佩琦等主编《中国科举制度通史》

    材料三

    宋朝科举制度取消了门第限制,各行各业的人都可以参加科举考试。如“工商杂类”获得应试的资格,到北宋末年,甚至僧道亦可参加应试。在举行考试时,逐步形成了严格的密封考生姓名的“糊名”制度;设立专门负责誊录考生答卷的“誊录”制度,还有主持考试的高官不回家,锁门谢客,不与外人往来的“锁院”制度。

    ——摘编自宋希清《中国古代科举制度通史》

    (1)、 根据材料一,简析汉武帝时期实施“察举制度”“举孝廉”的主要目的,并概括这些选官制度的“具体标准”。 
    (2)、 根据材料二,说明示意图反映的历史现象,从经济的角度阐述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简析宋代科举制度的新变化,并概括这一变化对宋代政坛的影响。 
  • 19、论及“郑和下西洋”的起因,史学界众说纷纭。《明史·郑和传》同时提供了寻找建文帝和宣扬大明“威德”的说法,此外还有防范帖木儿帝国、获取海外朝贡、防止张士诚旧部联合反明,以及出于宗教目的等多种观点。这表明( )
    A、《明史·郑和传》是官修史书,更具有权威性 B、宣扬“威德”与教材表述一致,所以可以采用 C、无论是哪一种观点,都需要史学家百家争鸣 D、应继续拓展史料,立足特定历史背景进行研究
  • 20、论及民国初期的社会,历史学界将它概括为“沉沦”中伴随着“新生”。下列选项中,体现出“新生”内涵的是( )

    ①民族资本占比得到提高 ②白话文逐渐普及开来 ③产业工人数量急剧增长 ④城乡上下普遍用阳历

    A、①②③ B、②④ C、①③④ D、③④
上一页 829 830 831 832 833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