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 关税制度古已有之,中国一直享有完全的关税自主权,但在近代经历了丧失和收回的曲折历程。下面的通令反映了近代中国( )
海关总税务司署通令
第4158号(第二辑)
1930年12月31 日 于上海
令各关税务司
事由:为自1931年1月1日起裁撤厘金五十里外常关子口半税及土货复进口半税事
关于12月18日通电:遵照政府指令自1931年1月1日起裁撤进出内地子口半税以及土货
复进口、税,特此通知各关自该日起停止征收上述各税,并与海关监督会衔公告周知。
兹附送财政部第24531号令抄件,仰即知照遵行。
A、废除各国的领事裁判权 B、收回关税的完全自主权 C、开始实行统一国境关税 D、催生“改订新约”宣言 -
2、 “神烈峰头墓草青,湘南赤帜正纵横。人间毁誉原休问,并世支那两列宁(注:孙中山毛润之) 。 ”从诗歌的内容判断, 该诗的创作时间最有可能在( )A、国民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 C、全民族抗战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
3、地方行政制度因中央集权的强弱和国家治理的需要处在不断调整中。据下表能得出的结论是( )
表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简表
时期
秦汉
隋
唐
宋金
元
明
清
高层政区
一
一
道
路
行省
布政使司
省
统县政区
郡
州
州
州
路.府、州
府,直隶州/州
府,直隶州
县级政区
县
县
县
县
县
县
州,县
A、州是中国古代史上最稳定的一级政区 B、政区层级的调整扩大了地方的自治权 C、明初因废除行中书省而改变了省格局 D、州的地位呈现出由高到低的发展趋势 -
4、 研读地图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 与下图所示路线密切关联的历史事件是( )A、法显西游天竺 B、倭国遣使来朝 C、班超通使西域 D、甘英出使大秦
-
5、 “由人民主动主持,人民起草法则(规范),在中国历史上,(它)实在是破天荒第一遭。”材料中“它”应是( )A、“铸刑书” B、《吕氏乡约》 C、《大唐开元礼》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6、 下图为唐朝壁画《礼宾图》,反映当时官员接待外宾的场景。当时负责管理民族事务和对外交往的机构是( )A、鸿胪寺 B、大鸿胪 C、四夷馆 D、小行人
-
7、 下表为汉昭帝时期的更赋表。据此可知, 当时的以钱代役( )
更赋类别
服役内容
代役价
“更卒”
23至50岁的男丁到本郡服兵役一年
可纳钱200文,由政府雇人代役
“正卒”
23至50岁的男丁在郡县或京师服徭役一个月
每月 200文
“戍卒”
23至50岁的男丁一生必须去边境屯戍一年
可以纳2400文代役
“戍边”
男子每年须戍边三日
可纳钱300文代役
A、开始瓦解了旧的贵族等级体系 B、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 C、放松了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D、抑制了官员的腐败和土地兼并 -
8、 《国语·周语上》记载, “防民之口, 甚于防川, 川壅而溃, 伤人必多。民亦如之。 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西周政体保留有原始民主传统 B、国人们直接参与国家事务管理 C、体现“敬天保民”的治国思想 D、周天子仍以内外服制加强统治
-
9、 鸦片战争使中国出现千年变局,先进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亡而探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洋务派官僚因此逐渐感到,要想继续举办和维持军事工业,实现所谓“自强”,必须同时发展民用工业以“求富”, 即李鸿章所归纳的“必先富而后能强”。
——《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上
材料二
康有为汲取了今文经学“变易”的哲学思想,糅合了“三统”“三世”学说,指出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即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指出“据乱、升平、太平”三世有序不乱地向前发展,强调中国由据乱世进入升平世的必然性。
——徐绍清《论戊戌思潮的发生与近代思想解放》
(1)、 根据材料一指出洋务运动的目标,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李鸿章创办的主要企业。(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有为宣传维新思想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特点的成因。 -
10、长江文明史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长江文明都引领着中华文明的发展。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
从20世纪 70年代至80年代末,陆续发现了以玉器为主要随葬品的良渚文化大墓,琮、壁等玉礼器以及墓葬等级的差异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发达程度。2007年发现良渚古城, 2015年确认水利系统, 这些都将良渚文化推到了国家文明的高度,2019年良渚古城遗址被列为世界遗产。如果没有对良渚80多年的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 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 中国在距今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已经存在如此成熟发达的文明社会。通过再现良诸文明的历史,可以发现它对其他新石器时代文化乃至后世中华文明, 均产生了礼制、艺术、文化等各方面的影响,这一过程同时见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演进历程。
——摘编自刘斌《良渚与中国百年考古——被低估的中国新石器时代》
材料二
魏晋时期开始, 我国北方黄河流域长期存在混乱局面,社会生产力受到严重破坏。相对地说,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则比较安定,北方的劳动人民大量向南迁徙。这不但为此后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 而且带去了农业、手工业的先进生产技术。 自唐朝中叶以来, 南方的经济实力渐渐超过北方。……宋元时期, 江南地区已经取代中原成为新的经济中心。
——孟庆远等《中国古代史常识》
(1)、根据材料一,指出新石器时代长江流域文化遗存的主要代表。①_________②_________。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分析80多年良渚发掘考古和研究工作的历史价值所在。(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用宋朝相关史实论证“宋元时期,江南地区已经取代中原成为新的经济中心”这个观点。 -
11、 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在处理民族关系方面有一套比较成熟的办法。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对他们真心相待,与他们建立了深厚感情,赢得了他们的爱戴。他与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建立了亦君亦友的关系,既是国君,又是朋友, 由此保证了民族关系良性运行。
——崔明德《中国民族关系十讲》
材料二
清朝建立后,西藏先后出现蒙、藏贵族之争,准噶尔军攻占拉萨、 阿尔布巴叛乱、珠尔默特叛乱等, 雍正六年正式设立的驻藏大臣,也有被杀害的。乾隆五十七(1792年),福康安率大军入藏,在藏族人民支持下,将入侵的廓尔喀(尼泊尔)军队全部驱除出境,廓尔喀王请降。乾隆帝曾指示福康安,一定要妥立章程,以改变西藏各项制度废驰,噶伦与地方官员舞弊、擅权的状况。于是,福康安与达赖、班禅及西藏地方官员共同议定了章程。章程明确了西藏灵童转世、 军政事务等具体规定。……章程还规定, 西藏涉外事务集权于中央,统归驻藏大臣管理。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实行的民族政策。结合所学,指出唐朝为加强对西北地区管辖实施的具体措施,并归纳唐朝管理边疆的特点。(2)、结合所学,写出章程的名称及颁布意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的民族政策成功的经验。 -
12、历史学家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指出:西方国家通过建立条约口岸和扩展商务,争夺贸易利益和经济特权,俄国人则既强调贸易收益也强调取得领土。从南和从北而来的这两股推进势力,实实在在地构成了一种钳形活动,越来越紧地掐住江河日下的清王朝。历史学家费正清在《剑桥中国晚清史》中则记载:外国商人与外国势力因各种有利条件使中国的贸易与世界市场的关系更紧密⋯⋯若说这样的结果是把中国当殖民地来剥削,不如说外国人有幸参加了中国企图西化的过程。据此可知( )A、学者素养制约历史研究 B、史家视角影响历史研究 C、历史事件难以形成共识 D、史料选取决定历史结论
-
13、“明定国是”诏书明确宣示:“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可见戊戌维新运动( )A、在社会层面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B、主张博采西方先进军事技术和管理 C、在“中体西用”框架下难以根本变革 D、彻底改变过去清政府空疏迂谬之弊
-
14、康有为在《日本变政考》中写道:“购船置械,可谓之变器,不可谓之变事;设邮使,开矿务,可谓之变事,而不可谓之变政。”“于去陈用新, 改弦更张之道,未始有合也”。与这种“小变”不同的,是全变。“日本改定国宪,变法之全体也。”对此认识最佳的是( )A、划出了维新运动与洋务运动的历史界限 B、维新运动相当于洋务运动的继续 C、两种做法都认为唯有变法才能救亡图存 D、认为“小变”是全变的必经阶段
-
15、晚清以来,中国不断遭到外国入侵,相继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的国家主权不断丧失,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不断加深,下表所示史实与结论分析不匹配的一项是( )
史 实
结 论
A.
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为主到资本输出为主
B.
增开重庆、沙市、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列强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内地
C.
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之会”等
清政府已成为“洋人的朝廷”
D.
“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驱西洋诸国,使之协以谋我。”
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
A、A B、B C、C D、D -
16、学者钱乘旦指出:比之欧西各国资产阶级革命完成之后实现的产业革命,洋务运动像是在缺乏产业革命条件的情况下出现的产业革命迹象。它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主其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洋务运动( )A、创办了轮船招商局等军事工业 B、实现了“剿发逆”, 没实现“勤远略” C、使清朝统治阶级达到自救目的 D、以改变封建统治引进生产技术为初衷
-
17、下表为1839年中英贸易中中国方面进出口商品货值统计表(单位:西班牙银元),对此解读合理的是,当时( )
进口
货值
出口商品
货值
鸦片
13354030
茶叶
9317992
印度棉
6563124
生丝
2052288
杂货(主要是手工制品)
4116873
杂货
1669644
珠宝
751455
珠宝
8974776
A、中英贸易结构存在巨大隐患 B、中英两国贸易的互补性较强 C、导致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 D、加速英国扩大对华资本输出 -
18、林则徐到广州后派人翻译外国刊物,主动了解西方:“彼之大炮,远及十里内外,若我炮不能及彼,彼炮已先及我,是器不良也。彼之放炮,如内地之放排枪,连声不断,我放一炮后,须展转移时,再放一炮,是技不熟也……第一要大炮得用……幸勿以示他人,切祷!切祷!”林则徐的观念( )
①体现了御辱的勇气 ②展现了“开眼看世界”的远见
③对西方有全面认识 ④承认了英国军事的优越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
19、生活在明代后期的松江人何良俊称:“余谓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盖因四民各有定业⋯⋯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者又十之二三矣。”其反映的经商热潮导致( )A、出现了白银货币化现象 B、地区贸易网络核心形成 C、自给自足小农经济解体 D、粮食总产量大幅度提高
-
20、明后期出现了几部总结性的科技著作, 其中一位作者, 长期深入田间、作坊,通过亲身调查获取工农业生产技术的第一手资料,详细地记下各种工艺进程,并绘制图画。他认为科学的结论应当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之上,“皆须试见而后译之”。该作者的著作( )A、是一部地理和地质学名著 B、集北方和南方农业技术于一体 C、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农书 D、是记载中国古代工艺学的总结性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