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某历史社团在研究“明代山东境内京杭大运河兴衰与文教发展的关系”这一课题时,搜集到如下材料。

    材料一 元朝末年,山东境内的会通河段基本废弃不用。明永乐时,该河段得到重修,通航条件大有改善,漕运恢复。明中期以后,政治日益腐败,运河因黄河泛滥时有淤堵或冲溃。嘉靖、万历年间开凿了新的运河河道,疏通了会通河。至此,会通河段基本稳定下来。明清之交,战事频繁,运河失修。 

    ——摘编自邹逸麟《山东运河历史地理问题初探》

    材料二 京杭大运河带动沿线城市发展,吸引了全国各地人口迁居于此,如临清州“绅士、商民近百万口”,济宁州“其居民之鳞集而托处者不下数万家”。……“水陆交通,泉货聚集,实京师要会之地”,“与京津江浙互通有无,可得风气之先”。商品经济快速发展,尚文尚礼之风更甚。临清州“文教聿兴,科第接踵,衣冠文物甲于东方”,济宁州“士美秀有文,彬彬儒雅,……往来有亲睦之风,无暴戾恣睢之习”等。

    ——摘编自王瑞成《运河和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

    材料三  明代山东运河区域书院增建、重建时间分布情况

    朝代

    洪武

    建文

    永乐

    正统

    成化

    弘治

    正德

    数量

    0

    0

    2

    2

    0

    2

    1

    朝代

    嘉靖

    隆庆

    万历

    天启

    崇祯

    不详

    总计

    数量

    15

    1

    8

    0

    0

    11

    42

    注:明代山东新建、修复书院共96所,其中有42所分布在运河流经州县及辐射地区。

    ——摘编自赵承福主编《山东教育通史》

    综合上述材料,从“书院”的视角,对于该课题可以得出怎样的研究结论?请你对该结论展开说明。

    (1)、除“书院”外,请你为该课题再提供一个研究视角
    (2)、对于该课题的研究,你还可以补充哪些一手史料?
  • 2、图为1947年的漫画《同志,你需要哪一只手》。画中马歇尔伸出两只手,左手上方文字为“马歇尔计划”,右手下方文字为“杜鲁门主义”;另外两人为苏联驻联合国代表维辛斯基和苏联外长莫洛托夫。据此可知,当时( )

     

    A、苏联需要调整对外战略 B、美国在对抗中优势明显 C、美苏合作基础开始消失 D、世界紧张局势日益加剧
  • 3、20世纪30年代,金本位制崩溃,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了三大货币集团,它们分别以英镑、美元、法郎作为储备货币和国际清偿力的主要来源。这说明当时( )
    A、区域经济集团化进程加快 B、世界经济领域动荡加剧 C、国际贸易逐步走向自由化 D、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减弱
  • 4、下表为20世纪非洲文学的发展历程。据此可知,20世纪非洲文学( )

    时期

    特点

    最初20年

    收集整理民间文学并对宗主国文学进行模仿

    20到40年代

    对民族历史进行回顾,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黑人性运动”

    50到60年代

    控诉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的暴行,讴歌独立精神

    70年代以后

    将对传统文化冲突的描写转移到殖民主义结束后新的社

    会问题的呈现

    A、将传统文化作为创作的中心 B、强化了区域文化的认同 C、折射了民族意识的觉醒历程
  • 5、以下为1804年《法国民法典》部分条款内容。这些条款( )
    A、巩固了共和体制 B、摒弃了罗马法的原则 C、带有一定革命性 D、推动了司法程序公正
  • 6、16世纪中期,法国某小说家在其作品中写到:“修道院里一概不要时钟和日规一类的东西,所有的工作都依照能力和需要来分配……世上最荒谬的,莫过于不听从正确的理性和智慧,只让钟声来管制自己。”这体现了作者( )
    A、肯定社会进步 B、追求自我个性解放 C、强调民主自由 D、主张摆脱神权统治
  • 7、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认为,“最完美最美丽的国家,就是能够维持人口数目使之不超过一定限度的国家”。为此,他提出了人口发展要适应国家政治管理需要的“适度”思想。这一思想立足于( )
    A、巩固城邦体制 B、发展民主政治 C、扩大统治基础 D、提高公民素质
  • 8、据统计,从1970年到1976年,先后有61个国家同中国建交,比建国20年内建交国家的总和还要多,其中大部分为英国、日本、联邦德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
    A、革命外交开始转向务实外交 B、实现了同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 C、不结盟外交政策的成果显著 D、所处的国际环境得到逐步改善
  • 9、1950年,国家发行了人民胜利折实公债券(图2为样币),并规定公债的募集及还本付息均折成实物计算,以避免债券贬值。此举旨在( )

     

    A、稳定经济秩序巩固新生政权 B、尝试币制改革打击投机商人 C、动员民众消费推进国家建设 D、增加军事投入保卫国家安全
  • 10、《新华日报》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公开出版的机关报。以下为1942年该报的改版方案(部分)。这主要是为了( )

    ·要“深入地反映国民党统治区人民的苦难生活、要求和呼声”

    ·只适合高级知识分子口味的学术性专刊停办

    ·摒弃半文半白的新闻体,从社论到新闻一律改用白话文写作

    A、揭露国民党的专制独裁统治 B、创新宣传方式扩大统一战线 C、落实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 D、动员群众投身民族民主革命
  • 11、图1为1887~1921年中国生产资料进口额在进出口贸易差额中的占比变化情况。由此可知,这一时期( )

     

    图1

    A、工业结构渐趋合理化 B、中国贸易逆差持续扩大 C、列强加紧对华资本输出 D、外部环境影响民族工业发展
  • 12、1874年,王韬以“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变法以自强”为宗旨创办《循环日报》,宣传“天下之治,以民为先”“与众民共政事,并治天下”等主张。这表明王韬( )
    A、立足国际视角践行洋务新政 B、已经认识到政治变革的重要性 C、借助舆论宣传凝聚革命力量 D、仍未突破传统民本思想的束缚
  • 13、辽太祖立国后“建孔子庙,诏皇太子春秋释奠”;金世宗令人译《五经》,“欲女真人知仁义道德所在耳”;西夏虽以佛教立国,但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从辽、宋、金输入汉文典籍以满足阅读需求。上述现象反映了( )
    A、多元一体的格局 B、儒学正统秩序的重建 C、文化认同的理念 D、崇文尚读风气的盛行
  • 14、《唐律疏议》确认了以下量刑原则。这些原则( )
    A、彰显了皇权 B、体现了唐律的严密 C、践行了礼制 D、维护了家族的利益
  • 15、东汉前期,经过八十年的休养生息,社会经济较西汉有了更大的发展,但官方统计的人口数字仍未恢复到西汉的水平。其主要原因是( )
    A、自耕农经济衰退 B、豪强地主势力的膨胀 C、统治区域的缩小  D、地方农民起义的频发
  • 16、先秦时期有“削木为鐻”(鐻,支撑钟的木制结构)的故事,描述了匠人从“斋以静心”到选材再到完成的制鐻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达到去功利、去智巧、去我的地步,然后才能入山林、观天性,“鐻成,见者惊犹鬼神”。该故事( )
    A、反映了佛家的心外无物 B、映射了尊法敬天的社会理念 C、体现了道家的天人合一 D、蕴含着中华文化的人本精神
  • 17、1869 年 11月,位于埃及的苏伊士运河成功通航。直至今天,它依然是世界上重要的运输通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苏伊士运河的历史

    材料二   有关苏伊士运河的一组材料:

    漫画家笔下的英法争夺

    1870—1895年苏伊士运河的运输状况

    年份

    船(艘)

    货物(吨)

    1870年

    486

    436609

    1875年

    1494

    2009984

    1880年

    2026

    3037422

    1885年

    3624

    6335753

    1890年

    3389

    6890094

    1895年

    3434

    8448383

    材料三   1956年, 纳赛尔决定将苏伊士运河收回国有,用苏伊士运河的收益在尼罗河上修建阿斯旺大坝。当时,国际上要求由多国控制极为重要的苏伊士运河,但他没有在这一压力下屈服,英国、法国和以色列军队联合起来试图从他手里夺回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他们的军事行动是成功的,但不幸的是,他们在外交上遭到了失败。他们并没有与美国进行磋商,因此遭到了美国的强烈谴责,并迫使他们撤军。苏联也表示强烈反对,因此苏联也获得了阿拉伯民族主义坚定支持者这一声誉。纳赛尔也赢得了极高的威望。

    ——[美]杰里·本特利、 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

    (1)、 根据材料一,以一个新的时间尺度重新划分苏伊士运河的发展史,并说明划分的依据。
    (2)、 材料二中甲、 乙对苏伊士运河历史影响的反映相互矛盾吗? 请说明理由。
    (3)、 苏伊士运河是现代社会的产物,生活在 19 世纪末的埃及普通民众会怎么看待这条运河?请加以说明
    (4)、 以19世纪 50年代一位中国新闻工作者的身份对材料三的事件撰写一份时事新闻稿件。(要求:史论合,观点正确,逻辑清晰) 
  • 18、下列图片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进行的建设中国特色政治制度的探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新中国: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根据材料并结合相关史实,写一则以“探索”为题的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 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 19、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 世纪40年代初,上海开始“依港兴市”,租界中“华洋杂居”; 19世纪60年代后,上海由一个古老的县城逐渐发展成港口与商业中心;19 世纪下半叶形成了沪东、沪西、沪南等工业区。 甲午中日战争后, 民族资本参与上海发展,形成新的商业区。 1929 年,由市政府主导,建成以江湾五角场为中心的“大上海市中心区”。1949年后,上海一直是国家重要的经济中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世界影响力日益增强。

    ——摘编自张仲礼《近代上海城市研究》等

    材料二

    16 世纪开始,曼彻斯特从军事要塞逐渐发展成为工商业城市。1830年已有棉纺厂99家,并开通世界上最早的现代化铁路。1838年,设立议会和市政府,摆脱了封建管理体制19世纪下半期,从传统的棉纺业衍生出许多新门类,开通了通海运河,可通往世界各地。世纪初, 不断与周围工业社区及城镇连接,发展为大城市。 1961-1981 年,因过于拥挤,人大量外迁,老龄化日益严重,纺织业日趋衰落。20 世纪后期,城市中心被废弃的工业区包围,几个大面积的旧贫民区仍然存在。

    ——摘编自克拉潘《现代英国经济史》等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上海和曼彻斯特发展成为近代大都市的相同因素。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中期以后上海相对于曼彻斯特有利的发展条件。
    (3)、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曼彻斯特为例,举例说明现代城市发展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 20、中国古代武状元的集聚是一种人文地理现象,该现象的产生是地缘政治演变、经济格局差异、武举制度变迁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702年,武则天首创武举。考试科目包括长垛、马射、步射、负重、摔跤等项,对考生相貌有“躯干雄伟”的要求,唐朝武举并未大规模推进,共计产生41名武状元。宋初,鉴于唐末五代武人专横割据之祸,武科久不举行。直至1030年,宋仁宗才恢复武科取士,1274年,南宋度宗举行最后一科武举,两宋共产生78名武状元。宋朝武举既考武艺,又考策论,武艺部分简化, “以策为去留,以弓马定高下”,断绝了仅凭武功入武闱的机会。明朝就考试内容而言,几乎是宋代的翻版。清朝一改宋明两代重文轻武的趋向,录用标准逐步恢复到偏重弓马的老路, 共产生武状元109人。

    ——摘编自王凯贤《武状元刍议》

    材料二

    图 1、图 2、 图3 是中国古代三个历史时期(唐、宋、清) 武状元 (有籍贯可考者) 空间分布密度图。

    ——据吴黎等《中国、历代武状元时空分布特征及成因分析》

    请指出图 1、 图 2、图 3所对应的历史时期,结合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上一页 782 783 784 785 786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