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60﹣90年代,随着西方军事、经济、文化和政治力量在中国的急剧增长,中国传统社会发生了裂变,出现了试图在保存中国传统内核前提下的变革运动。……由于中国传统势力的极其强大,企图变革的、受到西方思想影响的士大夫阶层试图在“托古改制”的旗号下,悄悄进行一场融汇中国传统与近代西方思想的制度变革。1840年以来中国先进分子长期处于两难境地,他们一直试图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调适点,但却屡屡失败,无从解决这个尖锐的时代矛盾。

    ——高华《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历史教训》

    材料二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指出: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张春海陈叶军《百年回望:历史视野中的新文化运动》

    (1)、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19世纪60﹣90年代中国先进分子试图“找到调适点”的核心主张及其所产生的重大社会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新文化运动中“德先生”和“赛先生”这两大概念的含义。
    (3)、材料一、二反映了近代以来,中国先进分子都没有完成中国社会转型的任务。这是为什么?
  • 2、1937年之前,中国各地军阀割据、各自为战现象十分严重。七七事变后,特别是淞沪会战三个月后,除蒋介石的主力军队悉数出击日军外,川军20军、滇军60军、桂军第7军等地方武装也积极参战。这反映了七七事变后(   )
    A、民族国家意识得到提升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到了落实 C、国共合作产生积极影响 D、抗日民主联合政府的指导正确
  • 3、这是中共中央集中全力解决军事和组织问题的一次会议,是在中国革命的危急关头挽救了党、红军和中国革命的会议,是一次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会议。这次会议最有可能出现在(    )
    A、回忆录《二万五千里》 B、《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C、《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D、《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 4、虽然国民革命军中实行了党代表制度和政治工作制度,但大多数官兵并没有得到彻底的革命改造,仍带有浓厚的封建地方狭隘保守的排外思想,部队缺少统一的正规战斗操练。材料表明,国民大革命失败的原因是(   )
    A、国民革命军革命性弱 B、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 C、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D、没有科学纲领的指导
  • 5、辛亥革命时期,因女子参军而出现过女子国民军、女子北伐光复军等团体。虽然她们以“追花木兰、梁红玉之芳尘”为号召,但当她们以“专制达于极点,满清之气运告终,共和程度既齐,汉族之河山当复”为宣言的时候,她们已经远远超越了花木兰别梁红玉的芳尘。这主要反映了(   )
    A、妇女成为革命的主力军 B、民族平等思想深入人心 C、清政府已成众矢之的 D、民权意识的增强
  • 6、据学者研究,甲午战后,各省读书人自行联名上书有31件,共1555人次签名,另有135人次参加了京官们领衔的7件上书,其中包括康有为、梁启超领衔的广东80举人的上书。由此可知(   )
    A、普通民众思想与政府理念渐趋一致 B、康、梁的活动是上书链条中的一环 C、维新变法拥有广泛坚实的社会基础 D、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不断发展壮大
  • 7、1895年5月10日,《申报》在刊文中指出,“日本虽区区岛国,然自维新以后,发愤自雄,欲为亚洲至强之国”,提出“中国若能惩前毖后,时时以创世痛深为念,外结强邻,内固邦本,庶可自立于不败之地”。这表明(   )
    A、不平等条约遭到强烈反对 B、报刊主导着社会舆论走向 C、国人对战局失利进行反思 D、变法革新已成为各界共识
  • 8、“税权基于国权而发生,本以国定为原则。当订约时,未尝不可据理力争,耆英等不谙此,轻许将税则列入条约,遂开协定之恶例。”与此内容有关的战争(   )
    A、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B、使圆明园遭抢劫焚毁 C、收复了新疆南北两路 D、使北洋舰队全军覆灭
  • 9、黄宗羲提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王夫之提出“不以天下私一人”。这表明他们都( )
    A、维护封建礼教 B、提倡经世致用 C、抨击君主专制 D、主张君主立宪
  • 10、雍正帝即位后,密折由康熙时极少数人使用的告密文书变为广大官员都可使用的正式文书;不仅政治、军事、赋税、捕盗、举荐之事要及时报告,甚至大臣的一些私事也可用密折上达。据此分析,雍正时期密折制度(    )
    A、标志着专制皇权达到了顶峰 B、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 C、强化皇帝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D、完善了清朝监察体系
  • 11、明太祖朱元璋在与群臣分享治国体会时,曾因政务过多发出了“百僚未起朕已起,百僚已睡朕未睡。日高三丈犹拥被,不如江南富足翁”这是因为(   )
    A、丞相制度的废除 B、实施八股取士 C、内阁的设立 D、特务机构的设置
  • 12、宋人陈亮认为:“艺祖皇帝(即宋太祖赵匡胤)用天下之士人,以易武臣之任事者,故本朝以儒立国。”这体现出宋初的治国方针为(   )
    A、崇文抑武,以文治国 B、休养生息,无为而治 C、削弱地方,分化事权 D、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 13、图1、图2所示分别是东晋和唐朝具有代表性的绘画。下列关于两者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都注重对意境的描绘 B、都体现了时代特色 C、都重视人物形色表达 D、绘画技法缺少传承
  • 14、唐朝武则天统治时期,有一个姓张的普通人家的儿子想做官。那么,可供他选择的途径有(   )

    ①勤练武功,参加武举  ②读书,参加科举  ③经商  ④练习诗赋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 15、汉武帝建立了一套可托为心腹的、恭谨从命的官僚系统,即“中朝”,汉中央由此演变为“中朝”起决策作用,以丞相为首的“外朝”成为执行机构的形势。由此可见,汉武帝时期(   )
    A、统治思想发生了转变 B、加强了皇权的专制统治 C、官僚体系被彻底颠覆 D、建立了严密的监察体系
  • 16、“(秦)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这一现象可用于说明秦朝(   )
    A、对外战争较为频繁 B、实现了边疆地区社会秩序稳定 C、重视基层官员选拔 D、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
  • 17、秦孝公任用卫鞅变法,秦惠王采纳魏人张仪连横策略破坏六国合纵,秦昭王用魏人范雎加强王权,嬴政用齐人蒙恬歼灭六国,完成统一大业。这说明(   )
    A、时代特征使得各国重视人才 B、秦国有重视善待人才的传统 C、人才引进增强秦国综合国力 D、春秋战国时期人才自由流动
  • 18、有学者指出,无论在农村还是城市,亲族圈仍是当今中国人重要的活动圈,亲戚之间的互帮互助甚为平常,而亲族之间礼节的轻重也主要是由血缘关系的远近来衡定。这是由于(   )
    A、宗法思想的历史沉淀 B、家国同构的深刻影响 C、西周宗法制延续至今 D、重视人伦的价值观念
  •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96~2003年《人民日报》公益广告简表

    时间

    主题

    内容(关键词)

    1996年

    中华好风尚

    爱土地 爱国家 尊师敬老

    1997年

    自强创辉煌

    交通文明 独生子女教育

    1998年

    面向新世纪,迎接新挑战

    坦然面对下岗 抗洪赈灾

    1999年

    保护母亲河

    坚持水土保持 绿色希望工程

    2000年

    树立好风尚,迈向新挑战

    振兴国企 热爱自然 创建西部绿谷

    2001年

    救助孩子,保护消费者,保护母亲河

    关注消费问题 保护生态环境

    2002年

    中华环保世纪行

    善待地球 可持续发展

    2003年

    公民道德规范

    爱心 诚信 奉献

    ——摘编自李雪枫《试论建国以来<人民日报>的广告发展特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1996~2003年《人民日报》公益广告”写一则历史

    短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成文。)

  •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01年,梁启超呼吁“过渡时代之英雄”,认为此种英雄应具备冲破旧势力的“冒险性”、过人的“忍耐性”、为国民择一“最良合宜”政体并倡率国民以此途得幸福的“别择性”。1903年,留日学生极力宣扬岳飞精忠报国、至死不渝的精神,认为他“为种魂,为国魂,为中国民族之天神”。

     ——摘编自赖静萍《从揽驭到召唤:近代中国国家建设与“英雄”概念变迁》

    材料二 以李大钊、陈独秀为代表的早期共产主义理想的信仰者和传播者,对英雄观有了比较深入的认识,并对崇拜伟人英雄的西方英雄史观予以批判。李大钊指出,“离于众庶则无英雄”,英雄也需要依靠人民群众才能发挥力量。陈独秀强调,英雄时代、圣人时代已经结束,国家“若不建立在广大群众的需要与同情的力量上面,不是难以持久,便是造成新的军阀”。 

    ——摘编自黄倩倩《中国共产党英雄观百年演进的历史逻辑》

    (1)、20世纪初,随着社会发展,“英雄”一词的时代内涵不断丰富,对此予以说明。
    (2)、结合中国近代史相关史实,从正反两个角度为材料二的观点寻找依据。(要求:各举一例)
上一页 781 782 783 784 785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