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方的文官制度是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不同于封建君主的恩赐官职制,也有别于资产阶级两党制形成初期的政党分赃制。其主要是指通过公开的竞争性考试,录用政府工作人员,一经录用就长期任职,无过失不能解雇,他们不与内阁共进退,把工作成绩同报酬(包括工资、奖金、福利等)联系起来;西方的文官按地位分为高级文官和普通文官两类,按职业又分为行政级、办事级、助理办事级、专业和科学技术级,以及勤杂人员级等多级,级中有层,层中有类,名目繁多,形成一个宝塔形结构,同时为了使政府工作不因内阁更迭而中断,规定文官不得参加某些政治活动。
———摘编自姚文仓《西方文官制度简论》
材料二 清末文官选拔制度是在模仿西方文官选拔制度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自身特色的,以学堂选官制度为核心的体系和内容。早在科举未完全停废前,学堂选官制度已开始存在,即使科举立停后,捐纳、贡生、荫生等传统选官制度依然存在。清末学堂选官制度继承了传统科举制的亮点,那就是科举的“论才”功能与学堂教育功能合二为一。 同时,清末学堂选官制度也在各方面对科举选官的困境做出了修正。1905 年停止科举后,学堂选官虽在形式上与科举考试相同,即均以试法取士,并给予相应出身,而且清廷自身也承认学堂奖励出身与科举无异。但是,学堂选官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注重经史以外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更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摘编自刘为勇《清末文官制度变革研究》
(1)、 根据材料一,指出西方国家选官制度的演变,并概括西方文官制度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学堂选官制度的特点并简析其形成原因 -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认为:社会变革实际上就是指主要社会关系、生产关系的革命,在广义上它统指“关于社会制度方面的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革命”,而技术变革则是指“进行技术方面的由手工业生产到大规模现代化机器生成”,社会革命与技术革命并不是“两次革命”,“这两种革命是结合在一起的”。
————摘编自韩保江《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发展史》
材料二 1981年,汕头市的非公有制经济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代”。 到2003 年下半年,汕头有非公有制经济组织6.87万家,涉及农业、工业、商贸、房地产、交通运输、电子信息、旅游服务等行业。2009 年,全市民营工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69.6%;私营企业出口总额比2003 年增长2.4倍,占全市出口比重的42.9%。 全市形成了电子信息、纺织服装等8大优势产业集群。 到 2016 年 1 月,现有民营经济单位 16.9 万家,占全市经济单位的97.7%。 与此同时,拥有全国五分之四的玩具上市企业,现有“新三板”挂牌企业均为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在资本市场非常活跃。
————摘编自杨玉民《改革开放40 年汕头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实践与探索》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50 年代初中国共产党将“两种革命结合在一起的”的做法,并简析“两种革命”实施的历史意义。(2)、根据材料二,指出 1981 年以来汕头非公有制经济进入“黄金时代”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从改革开放政策的角度,分析“黄金时代”出现并不断发展的原因。 -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3 世纪是整个旧大陆被庞大的商业网络联结为一个前现代世界体系的时期。 这一体系由七个地方性商业区域构成,包括西欧、地中海、欧亚大草原、埃及—红海、中东波斯湾等,它们相互交叠构成了一个整体。这一体系包括一些力量相对平衡的参加者,虽然没有唯一的参加者统治整个世界体系,但元代同时维持着陆路和海路的对外沟通,这对于一个完整的前现代世界商业圈的形成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摘编自[美]阿布·卢迦德《欧洲霸权之前:1250 至 1350年代的世界体系》材料二 大工业建立了由美洲的发现所准备好的世界市场。世界市场使商业、航海业和陆路交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这种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工业的扩展,同时,随着工业、商业、航海业和铁路的扩展,资产阶级也在同一程度上发展起来,增加自己的资本,把中世纪遗留下来的一切阶级排挤到后面去……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变成世界性的了……(将来)太平洋就会像大西洋在现代,地中海在古代和中世纪一样,起着伟大的世界水路交通线的作用;而大西洋的地位将要降低,而像现在的地中海那样只起一个内海的作用。
————摘编自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前现代世界体系”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世界市场形成的影响。 -
4、下图为世界经济和政治军事格局发展进程示意图,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A、大国军备竞赛是美苏之间冷战爆发的主要原因 B、“两个平行市场”反映了美苏经济冷战的排他性 C、冷战后欧美发达国家成为世界各国经济主宰者 D、“一超多强”表明世界政治多极化格局已经形成 -
5、1973 年 10 月,石油输出国组织宣布全球石油交易必须以美元结算。而在此之前,全球石油交易可以用各种国际流通货币结算。这一变化( )A、促进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B、导致美国经济出现“滞胀”危机 C、说明美元仍旧处于强势地位 D、表明布雷顿森林体系得以维系
-
6、某同学写了一篇关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问题的历史小论文,并设计了如表提纲,据此判断这篇论文的主题是( )
A、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 B、自由主义与国家干预 C、民主化与法制化趋势 D、社区组织形成与发展 -
7、由下表信息可知,19世纪末世界航运业( )
1870—1900 年世界船舶数(单位:百万净吨)
年份
帆船
汽船
1870 年
14.1
2.7
1880年
14.5
5.5
1890 年
12.0
10.2
1900年
10.0
16.2
A、有力地加速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B、交通工具现代化趋势加强 C、反映出造船业成为重工业核心产业 D、出现船舶制造的垄断组织 -
8、维也纳会议规定:当国界是山脉时,应该以山脊的分水线为边界线。河流、湖泊和桥梁做国界时,也是以划线的方式明确区分,以避免可能的领土纠纷。现在世界各国的国界线也大致遵循了维也纳会议的规定。这表明,维也纳会议( )A、开创会议解决国际争端先河 B、推动了外交制度进一步发展 C、消除了欧洲各国的领土争端 D、为国界线划分确立国际规范
-
9、“以成文法为主要法律渊源,以民法为其法律制度的核心,强调宪法的根本法地位,法官审判案件必须援引制定法,不能以判例作为依据,从而强调制定法的权威,以禁止法官的‘造法’行为,故有‘法官是制定法仆从’一说。”下列法律文件符合这一特点的是( )A、《法国民法典》 B、《权利法案》 C、“1787 年联邦宪法” D、《大宪章》
-
10、15 世纪末 16 世纪初,一些之前从未在欧洲出现过的海外产品,如烟草、可可、咖啡和茶叶等,开始进入欧洲市场,成为很多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过去欧洲人较少食用的稻米、蔗糖等,销售量也连年增长。这表明( )A、物种交流推动族群分布变化 B、区域饮食结构得以改变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D、全球化下国际分工形成
-
11、有学者认为:“随着罗马不断向外扩张,社会贫富分化加剧。罗马共和制度的权力运转框架难以承载不断扩大的贵族和平民的矛盾,权力制衡机制被破坏,权力博弈的政治艺术让位给了毫不妥协的暴力厮杀。在竞争中获胜的军事领袖,集权于一身,缔造了罗马帝国的权力新格局。”该学者意在强调罗马帝国( )A、强权政治的出现顺应现实需要 B、版图的扩大导致共和制度崩溃 C、政体具有浓厚的贵族寡头特征 D、建立在征服异国他邦基础之上
-
12、下图为1950—2013 年与我国建交国家数量情况。对以下不同时期分析合理的是( )
A、a 阶段: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推动建交国家数量增长 B、b阶段:中美关系正常化实现了同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 C、c 阶段:改革开放揭开七十年代建交新高潮的序幕 D、d阶段:国际格局变动提高了我国的建交国家数量 -
13、清朝军机处大臣既无品级,也无俸禄,更非定编。军机大臣的任命也无定例可循,一般是皇帝从亲信大臣之中选拔而出的,且没有任期规定,完全出于皇帝的个人意志。据此推断,军机处( )A、对皇权有所制约 B、加强了中央集权 C、是最高行政机构 D、强化了君主专制
-
14、清代戏曲塑造了一大批忠于国家、敢于谏诤、智勇双全的忠臣;孝顺父母、兄友弟恭、光宗耀祖的孝子;坚贞不屈、聪慧贤达的节妇;以及侠义相助、信义行善的义夫。这一现象反映了(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儒家思想主流地位动摇 C、文化专制的强化 D、戏曲教化功能得到重视
-
15、下表为明代部分年份农业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统计表,据此可知明朝( )
时间(年)
比重
1402
89%
1430
86%
1496
94%
1578
88%
1589
90%
1600
88%
1611
92%
A、产业结构没有根本变化 B、前期商业最为发达 C、技术革新提高粮食产量 D、经济陷入停滞状态 -
16、有学者认为元朝的建立是从“小中国”走向了“大中国”时代,强调元朝以后的朝代相较于汉、唐等时期,统治的有效性和稳定性要高得多。下列选项可以用来论证该观点的是( )A、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B、奠定了中国现代疆域的版图 C、设立中书省直辖地区 D、边疆与内地管理一体化趋势
-
17、永嘉之乱以后,大量的北方世家迁徙到了南方,史称“衣冠南渡”。许多南迁成功的百姓,大多数都是以世家大族为首领。当时拉拢世族的一个政策就是设立侨州、侨郡,并对南迁的百姓免除赋役。这一政策( )A、不利于东晋政权的稳固 B、有利于缓和南方地区的人地矛盾 C、加速了赋役制度的瓦解 D、体现了对世族身份的认同和优待
-
18、徐喜辰主编的《中国通史》中指出:春秋时期,卿大夫家内盛行家臣制,春秋末期有些诸侯国内出现了一种官吏性质的家臣,这种家臣不再有封地,而以粮食为俸禄。这种家臣制( )A、促进了小农经济发展 B、奠定了官僚制的基础 C、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D、利于维护周王室统治
-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鸦片战争的炮声惊醒了大清王朝,唤起了一部分先进的中国人对国家出路的顽强探索。正如毛泽东所说:“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那时起,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洪秀全、康有为、严复和孙中山,代表了在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为中国共产党人提出和制定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新方案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经验,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摘编自苏利姬《试论近代中国探索国家出路的可贵思路与方案》
根据材料,围绕“国家出路的探索”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逻辑清晰)
-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57年10月,中央政治局成立“中央经济工作五人小组”,以陈云为组长,在中央政治局之下统一领导国家的经济工作。陈云根据毛泽东改革经济体制思想的要求,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构想,即“三个主体,三个补充”。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营经济和集体经济是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济是补充;在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是计划生产的补充;在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里,国家市场是主体,一定范围内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是国家市场的补充。毛泽东支持陈云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改革思路,并把所有制结构、生产和流通体制方面进行的改革探索称之为“新经济政策”。
——摘编自高宁《毛泽东计划经济体制改革理论构想与实践探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年代“新经济政策”制定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50年代“新经济政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