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竞宁元年,单于复入朝,礼赐如初,加衣服锦帛絮,皆倍于黄龙时。单于自言愿婿汉氏以自亲。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单于欢喜,上书愿保塞上谷以西至敦煌,传之无穷,请罢边备塞吏卒,以休天子人民。……王昭君号宁胡阏氏,生一男伊屠智牙师,为右日逐王……呼韩邪死……复株累单于复妻王昭君,生二女。——班固《汉书·匈奴传》
初,元帝时,(昭君)以良家子选入掖庭。时呼韩邪来朝,帝敕以宫女五人赐之。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帝见(昭君)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于匈奴。生二子,及呼韩邪死,其前阏氏子代立,欲妻之,昭君上书求归,成帝敕令从胡俗,遂复为后单于阏氏焉。——范晔《后汉书·南匈奴列传》
根据材料,概括能确认的昭君出塞这一史实的有关信息,并据此指出利用文史料研究历史应注意的问题。
-
2、“泰半之赋”。据史料记载,秦朝收取“泰半之赋”,对此学者们存在较大争议。
材料一 (农民)还要按规定向国家缴纳人头税,服繁重的徭役。秦代的田赋负担相当沉重,征收量达到2/3①。
——孙翊刚《中国赋税史》
注:①孙翊刚对“泰半”的理解是2/3。
材料二 (秦代)口赋则远比田租要重,所谓“收泰半之赋”,就是要将一年收入的一大半,作为人头税(口赋)上交国家。
——王新龙《大秦王朝》
材料三 里耶秦简

“迁陵卅五年豤(垦)田舆五十二顷九十五亩,税田四顷□□……”
——陈伟《里耶秦简牍校释》第1卷
材料四 总舆田(应纳税土地)数5295亩,除以总税田(应缴田租)数451亩,为11.73倍,若总税田数为441亩,则为12倍。这两个数据都可以作为秦始皇三十五年迁陵县的实际田租税率为“十二税一”的佐证。
——刘三解《秦砖大秦帝国兴亡启示录》
(1)、就研究秦朝收取“泰半之赋”而言,上述四则材料哪些是第一手史料?哪些是第二手史料?(2)、根据材料一,秦朝农民对国家承担的义务有哪些?对比材料一、二,两位学者对“泰半之赋”中的“赋”的理解有何差异?(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秦收取“泰半之赋”的说法是否成立?请简要说明理由。 -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实践能力的积累,人们从西周井田制束缚中摆脱出来,在更广阔的社会领域释放出更多的创造力,从而使得一部分人从西周分封等级制度中解放出来,释放出更多的积极性,从而引发了春秋战国时期人和自然、人和社会、人的整体关系的社会形态转变。
——摘编自周至杰《社会转型与春秋战国人学思潮研究》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是“失序”的时期,也是中华民族的启蒙时代,在重构社会秩序的同时,也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盛况,孔孟以修身为本;老庄崇尚自然;……各学派在人性善恶、德治法治、有为无为的议题上交锋碰撞,既彼此辩驳,又众说融汇,异彩纷呈的文化遗产深刻影响着历代中国人的思想与生活,在中国思想史上也写下了灿烂辉煌的篇章。
——摘编自杨明柱《诸子百家:辉煌的篇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形态转变的表现。(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儒道墨法四大学派在“重构社会秩序”上的思想主张。 -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高庙遗址主体遗存属新石器时代,为典型的贝丘遗址。该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石器、骨器和少量的玉器,6千余种水陆生动物遗存,以及包括白陶在内的表现宗教题材的精美陶器。以白陶为指征的文化因素从沅水山地起源,向外传播、扩散,影响到淮河以南的大半个中国,对我国史前及后世精神文化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出土陶器上的以獠牙兽面、凤鸟、八角星和太阳为主要母题的戳刻纹饰图案,是我国史前人类的艺术经典和思想宝库,也是我国目前所知最早的艺术高峰,对研究中华文明起源核心元素的构成具有重要价值;高庙文化分布于河谷和平原山前地带,是长江中游史前农耕社会饭稻羹鱼的典型代表,为考察我国稻作农业起源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物证。
——摘编自俞慧友《高庙遗址是中华文明起源时期重要遗址之一》
材料二: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涪江流域遂宁段和涪江流域绵阳段发现20多处旧石器时代遗址,调查发现手斧、手镐、重型刮削器等数百件典型的石制品。此外,遗址也发现了数十件动物化石,初步判断有底、牛、马等大中型草食类动物。“⋯⋯桃花河遗址面积大、发现遗物多、密度高,应该属于基本营地或中心营地⋯⋯”工具多以砾石或断块为毛坯,采用锤击法加工,多见单边、单向修理,整体上属于中国南方砾石石器工业的范畴。
——摘编自周洪双《新发现填补成都平原旧石器时代空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发掘高庙遗址的史料价值,并对文化遗产保护提出合理性建议。(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文明的区别 -
5、西汉在河西走廊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汉代的敦煌郡位于如图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
6、西汉末年,中央集权逐渐削弱,国力日益衰减,官僚机构日趋腐化。大官僚、大地主和大商人三者结成密不可分的整体。该现象( )A、与盐铁专营政策有直接关系 B、最终导致西汉政权的瓦解 C、促使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D、可佐证王莽改制成效有限
-
7、湖北云梦县睡虎地出土的秦律中,有一篇名为《内史杂》,有这样的规定:有事情一定要用文字形式向上级请示,不能口头请示,也不能托人找关系。这一规定( )A、适应了统一帝国的需要 B、完成了文字风格的统一 C、避免了腐败现象的出现 D、缓解了不同地区的矛盾
-
8、《睡虎地秦墓竹简·秦律》记载,秦代朝廷督令中央及地方各级官吏大力兴办铁农具冶铸作坊,并将其生产的产品出售或赁借给农民。秦代这一做法意在( )A、增强与诸侯争霸的实力 B、提高冶铁铸造技术 C、促进土地的开发与利用 D、变革土地所有制度
-
9、据秦简记载,秦代君主下“制书”或臣下“受制”问询、议论,都要制作“簿”书,写明制书“初到初受”的部门以及“上”的年月日、官府“别留”的天数、“传留”情况,并与回复的“对”一起呈上。据此可知秦代( )A、户籍管理十分严格 B、官僚体系效率低下 C、基层治理流于形式 D、行政运作趋于规范
-
10、据《史记·陈涉世家》记载:“九百人屯大泽乡……会天大雨……失期,法皆斩。”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出土的竹简却记载:“御中发徵……失期三日到五日,谇……水雨,除兴(注:发徵:征发徭役;淬:斥责;除:免除)。”这说明( )A、历史解释与历史事实难以统一 B、历史事实因史料冲突无从确证 C、历史研究应坚持“二重证据法” D、多元历史解释能认知历史规律
-
11、下表为不同史料有关孔子思想主张的史料记载。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史料
史料出处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为政》
鲁哀公曾就救火一事向孔子请教,孔子对曰:“救火者尽赏之,则国不足以赏。于人,请徒行罚。”并下令曰:“不救火者,比降北之罪,逐兽者,比入禁之罪。”结果,令下未遍而火已救矣。
《韩非子·内储说上》
A、韩非以法家形象塑造孔子 B、孔子具有德法并重思想 C、儒家学说对法家产生影响 D、史书记载带有主观倾向 -
12、春秋时期,诸侯大国新辟的疆土,不是全部封给功臣,大多由国君自行拥有,设置为“县”。“县”的管理者不是封建世袭“土官”,而是委任的“流官”。这说明当时( )A、等级制度开始解体 B、地方割据的态势停滞 C、贵族政治趋于式微 D、周天子地位得到巩固
-
13、如表是先秦时期在古皖地区存在过的部分古国。根据下表可知,古皖地区( )
徐国
嬴姓,多次抗周,后遭楚、吴、齐的攻击,率部逃离江淮。
舒
在今舒城县、庐江、桐城间,为吴楚蚕食并吞。
萧国
子姓,在今萧县西北,为殷人之后,与宋关系密切。
许国
姜姓,原在河南许昌,前533年被楚国强迁至亳县东南七十里的城父集。
胡国
归姓,在今阜阳市,胡与晋、鲁多有交往,曾从楚攻吴。
A、是区域文化碰撞的重要地区 B、文明发展水平处于领先地位 C、主导中国先秦文化发展走向 D、频繁兼并战争滞缓文明迭代 -
14、《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将农家列为九流之一,并称:“农家者流,盖出于农稷之官。播百谷,劝耕桑,以足衣食,故八政一曰食,二曰货。孔子曰‘所重民食’,此其所长也。”由此可见( )A、百家争鸣解放了人们思想 B、农家学派关注民生问题 C、重农思想在汉代最为盛行 D、以民为本思想历史悠久
-
15、金牛山人(如图),距今约为28万年,辽宁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处在直立人向早期智人的过渡阶段。据此推断该古人类遗址可能出土( )

①粗糙的玉器与图腾物件 ②打制的石器和部分骨器
③燃烧过的哺乳动物残骨 ④储存粮食与干肉的陶器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
16、良渚文化早期玉器以装饰用玉为主,发展至中期,玉礼器逐渐成为身份、地位和财富的象征,不同等级的人所使用和随葬的玉礼器的用料和规格有着严格的等级限制。周朝六器中的玉琮、玉璧、玉钺在良渚文化中就已经出现。这反映出( )A、新石器时代蕴育着中国早期礼制文化 B、早期国家逐步形成 C、周朝文化与良渚文化具有一脉相承性 D、阶级社会等级鲜明
-
17、史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下表选项中,史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史料
结论
①
贾湖遗址出土了猪骨标本,出现明显齿列扭曲
野猪被驯化
②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和稻茎叶
长江中下游居民在世界范围内最
早种植水稻
③
东汉牛耕图画像石拓片
精耕细作农业开始产生
④
《本草纲目》中所附玉米图
玉米在清朝传入中国
A、① B、② C、③ D、④ -
18、中国古人类学研究在百年的风雨坎坷中取得了喜人的进展:人类起源各阶段的人骨遗骸化石材料,在中华大地上均有所发现,且分布广泛;人类起源序列各主要环节,在中国古人类学的发现中没有缺环。这主要说明中华文明( )A、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B、领先于世界其他地区 C、起源呈满天星斗之势 D、兼具本土性和持续性
-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33年1月,苏联政府宣布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9个月完成。在四年零三个月的时间内,苏联建成了1500多个大型工业企业,在苏联历史上首次出现了拖拉机、飞机制造、汽车、重型机械、机床制造、化学合成工业等工业部门。1932年的工业产值是1913年的234.5%,其中,机器制造业产值比1913年增加9倍,比1928年增加3倍,
农业机器增加了4.5倍。1929年开工建设的第聂伯河水电站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1932年苏联的发电量达到173亿千瓦时,比1913年增加了6倍。苏联的石油、拖拉机、联合收割机产量位居世界第二位,欧洲第一位,国民经济各部门所需要的装备大部分都能在本国制造了。
——摘编自中央编译局《苏联史》
材料二 图4为新加坡国家经济发展局开发辖属的工业园区一览图。

——摘编自广东综合开发研究院《新加坡先进制造业发展经验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意义。(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加坡工业化不同于苏联工业化之处。 -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改革开放后,《人民日报》以农民媒介形象为窗口,一窥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变迁,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巨变给农民带来的重大影响。以下是摘自《人民日报》(1978—2002年)的几个农民媒介形象。
形象一 劳动致富:响应号召的致富引领者
1984年开设专栏讨论“如何看待先富起来的农民”,塑造了“在县委书记三次到家撑腰壮胆后,打消顾虑大力开展家庭副业”;“坚信富民政策,大力发展个体经济并获得财富”等典型先富农民形象。
1984年3月8日对专业户“番茄大王”张文康的报道,主体内容如下:三中全会后,他分得二亩三分七厘旱地,于是就在自己的土地上试验起番茄种植。他的想法是:“要想富,政策加技术,如今党的政策允许我们农民富起来,但没有科学技术也富不起来呀。”经过艰辛的试验,他取得了成功,在他的带动下,他周围许多农民也逐渐富裕起来。
形象二 积极求变:财富积累下的思想解放者
1988年10月5日《遵化农村自治组织发挥积极作用》报道了河北省遵化县农村自治组织蓬勃发展,普遍建立起“民主议事会”“村民代表议事会”等农村民主自治组织,并制定了相应的章程、公约和活动办法。
1991年12月13日的报道《农民怎样花钱——太行山里话市场(中)》提到:“获鹿县铜冶镇南铜冶村去年人均收入1200多元,是一个富裕村,农民多数盖起了漂亮的二层小楼。这里的农民对工业品下乡的要求是要名牌,质量好。真是财大气粗。”
形象三 进城求富:异地谋生的艰难生存者
2002年1月21日以“为农民工讨回工资”为主题开展了一期专题报道,塑造了这一时期极为典型的农民工追薪形象:“农民工辛勤劳作却被欠薪,政府关注到这一问题并开展工作进行解决,最终为农民工讨回工资,农民工喜笑颜开。”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人民日报》(1978—2002年)中的“农民媒介形象”进行合理解读。(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