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北宋苏州籍人朱长文所撰《吴郡图经续记》有“刈(割)麦种禾,一岁再熟”的记述,而在同时期同一地区任职的苏轼却在书中写道“浙中无麦,须七月初间见新谷”。从这一矛盾的记述可以推知(   )
    A、经济发展推动作物传播 B、复种制度推广存在差异 C、历史事实记述难辨真伪 D、江南地区农业发展滞后
  • 2、唐朝初年所修八史,即《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隋书》以及《晋书》《南史》《北史》,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肯定各少数民族贵族为主所建立的政权的历史地位;

    ◆认为北周先人出于炎帝之后;

    ◆改变南北朝时期成书的“正史”(即《宋书》《南齐书》

    《魏书》)中南北互相诋毁的撰述立场;

    ◆以南北分立取代民族对立的叙事格局。

    这反映了唐代(   )

    A、民族矛盾和冲突逐步消弥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初步形成 C、边疆与内地的一体化管理 D、“天下一家”的理念得到贯彻
  • 3、秦始皇派兵南征岭南之后,把长沙郡桂阳县向南延伸到了岭南,又把岭南的象郡镡城县扩展到了岭北,两地形成犬牙交错之势。秦始皇此举旨在(   )
    A、促进南北经济交流 B、加强中央集权 C、革新地方行政体制 D、推动民族交融
  • 4、春秋时期的“异国仕官”,往往是由于特殊原因,要么是被本国迫害而逃亡,要么是在朝政斗争中失败而出奔;投奔的国家会参照其原有的身份授予相应的官职及禄位。战国时期,“异国仕官”已经被普遍接受,除了失败出逃的贵族外,还有大量的士人加入到这个队伍中来。这一变化(   )
    A、导致周王室衰微 B、表明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C、推动了社会转型 D、说明尚贤观念已成为社会共识
  •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年份

    公路兴修简况

    1912年

    张銮倡建的江苏省南通唐闸至天生港公路(长6公里),南通至狼山公路(长10.37公里)开始修建,由民间商人集资,并于1916年修通

    1913年

    湖南省兴修长沙至湘潭公路长50公里,1921年竣工

    1915年

    两广巡阅使陆荣廷指挥工兵修筑广西冠(宁)武(鸣)公路长42公里,1919年通车

    1917年

    谭浩明用军饷招工修筑龙州至水口公路,长33公里,1919年通车。为参加一战,北洋政府为军用而开辟了张家口至库伦运输线,全长1930华里

    1927年

    国民政府的交通部和铁道部草拟了全国道路规划及公路工程标准

    1932年

    全国经济委员会筹备处奉命督造苏,浙、皖三省联络公路,仿照国外中央贷款筑路办法,筹集基金,贷给各省作为补助筑路之用,并组织三省道路专门委员会统筹规划工作在浙江溪口召开了苏,浙、皖,赣、鄂、湘,豫七省公路会议,除确定七省的督造路线外,还将陵,甘、青等省和赣、粤、阏边境的重要公路纳入督造之列,在西北地区,修筑西

    1932—1936年

    (安)兰(州)公路和西(安)汉(中)公路,使陕、甘、川三省交通得以连贯。据统计,痘至1936年6月中国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17300公里

    ——根据中国公路交通史编审委员会编《中国公路史》编制

    材料二  2003—2015年中国公路兴修情况示意图

    ——根据张雪永《现代交通运输史》编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公路建设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国民政府时期与新中国改革开放时期,在公路建设的不同之处。
  • 6、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出现斥责佛教“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的现象,这反映出当时(   )
    A、佛教与儒家伦理相抵触 B、佛教传入颠覆了传统观念 C、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 D、儒家伦理不为社会所重视
  • 7、如图为意大利传教士郎世宁所作,再现了雍正帝在端午节观看赛龙舟的场景。这一作品(   )

    A、尽显浪漫主义绘画风格 B、彰显清代社会经济繁荣 C、反映清朝注重民间教化 D、体现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国劳模评选从1950年延续至今已有73年的历史,期间共召开过 15次全国劳动模范表彰大会。新中国成立初期,劳模评选主要是结合劳动竞赛结果而定,主要内容是忠于职守、努力工作、踏实肯干等,以“万能工具胎研制者”王崇伦为主要代表的劳动模范为全国人民树立了先进榜样。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发展生产力”是劳模评选的重要依据,“铁人”王进喜就是20世纪60年代劳动模范的代表人物。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号召下,劳模评选主要以经济贡献和创新创造为标准,以“两弹元勋”邓稼先、“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为代表的新一代劳模充分发挥自身智力与潜能,认真钻研,勇攀时代高峰。进入21世纪,中国迎来新的历史发展机遇,科技创新、民族振兴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劳模群体的形象相应地转向为“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复合型人才,评价标准更加多元,有宇航员杨利伟、为国争光的体育明星姚明,有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产生的网络工程师贾磊,有拯救国家人民健康于危难之际的功勋模范人物钟南山、陈薇等。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劳动模范的评选过程“始终直面时代和社会关切”,为时代变迁注入生机活力,绘成一幅“劳动创造美”的生动图卷。

    ——摘编自王霂凡、赵冰《“变”与“不变”:新中国成立以来劳动模范的变迁发展逻辑》

    根据材料,运用中国现代史的相关知识,提取一个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强运动的领袖们起初只知道国防近代化的必要。但是他们在这条路上前进一步以后,就发现必须再进一步。近代化的国防不但需要近代化的交通、教育、经济,并且需要近代化的政治和国民,半新半旧是不中用的。曾国藩诸人虽向近代化走了好几步,但是他们不彻底,仍不能救国救民族。

    ——摘编自蒋廷黻著《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据《欧战前后农商部注册工业公司年别表》的记载,战前(1914年8月前)注册的工业公司共计146个,资本总额41148205 元; 而自1914年8月至1920年,新注册的公司就有272个,资本额为117434500元。所涉及的行业众多,尤以纺织业和面粉业这两个关系民众衣食的行业发展得最快。

    ——整理自《中国年鉴·第一回》

    材料三  1928年随着全国的基本统一,国民政府外交部开始正式与外国交涉收回海关主权。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美国、法国、英国等十二个国家陆续与南京国民政府缔结了“新关税条约”,承认了中国关税自主; 对内着手裁撤地方厘金,建立统一税收制,对国内的工业品按照一物一税的原则,进行一次性征收后即可通行全国。1935年,国民政府宣布实行货币改革,规定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1936年2 月又增加了中国农民银行)四行发行的钞票定为法币,即法定货币。从币制改革到抗战爆发前这段时间,外汇平稳、物价回升、金融安定、外贸入超相对减少,1936年初对外贸易出现几十年未有的顺差。对民营工业进行整顿并给予一定扶持,通过工业登记、工业救济、工业奖励等措施促进工业的发展,除了原有的纺织、面粉等行业外,民族工业中的新兴部门如化学、橡胶、搪瓷等,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20世纪30年代,一些大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纷纷开展兼并、改组等活动,民族资本出现了明显的集中趋势,主要产业中,出现了集中程度很高的民族资本集团,显示了民族企业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摘编自王远芳《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初期(1927-1937)经济社会发展评述》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这场自强运动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归纳民国初期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概括南京国民政府前期的经济成就,分析取得成就的原因。
  •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晋段灼在上晋武帝表中指出: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坤弟也。

    ——摘自《晋书·段灼传》

    材料二  唐代针对此弊,改成自由竞选,所谓“怀牒自列”,即不需地方长官察举,更不需中央九品中正评定,把进仕之门扩大打开,经由各人各自到地方政府报名,参加中央之考试。这制度,大体说来,较以前是进步的。

    ——摘编自钱穆著《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自汉至唐的官员选拔制度并概括中国古代官员选拔制度演变的规律。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制度与社会进步”,自拟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 11、2013年,中国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从2013年-2022年,中国与共建国家进出口总额累计达到19.1万亿美元,年均增长6.4%,双向投资累计超过3800 亿美元。这一倡议(   )
    A、是中国制定的对外经济援助计划 B、拥有固定的合作区域与合作领域 C、为世界和平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 D、表明中国开始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 12、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发挥劳动力、土地等成本优势承接全球制造业转移,中国制造逐渐在服装、电子、家电等领域形成了全球最大生产规模;党的十八大以来,创新为制造业发展提供了“源头活水”,我国的高铁、船舶、机床、汽车、飞机等重型机械和高端产品逐渐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巨大影响。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表明我国(   )
    A、科技水平领先世界 B、科技创新能力迅速提高 C、第三产业迅速发展 D、市场经济体制已经确立
  • 13、20世纪60年代前期,以西南、西北为建设重点,以“备战、备荒、为人民”为指导方针的三线建设在我国轰轰烈烈展开。1965-1975年,三线地区共完成基本建设投资1269.67亿元,占同期全国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的43.5%。这一举措(   )
    A、是面对严峻国际形势的重大决策 B、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实现 C、实现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地区平衡 D、促进了新时期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 14、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增加了适应改革开放和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新规定;2018年,十三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大法。这(   )
    A、确立了新型国家的架构 B、体现人民民主制度发展 C、成为拨乱反正法律依据 D、推动法制建设与时俱进
  • 15、某学校组织学生进行历史思维导图的制作。图4是一位学生的设计,他研究的课题是(   )

    A、红军长征的胜利 B、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C、抗日战争的胜利 D、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 16、下图是保存于延安革命纪念馆内的照片,记录了陕甘宁边区的人民以“投豆选举”的方式选出心中信任的“官”和政府的情景。这种做法(   )
    A、体现了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治建设的成果 B、是革命根据地建立红色政权的初步尝试 C、标志着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 D、标志着中国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 17、下图为国民革命军北伐路线示意图(1926年1月-1927年6月)。当时革命者的斗争目标是(   )

    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B、“打倒列强,除军阀” C、“还我河山,守土抗战” D、“和平建国,民主政府”
  • 18、1919年6月,陈独秀在《我们究竟应当不应当爱国》的文章里写道:  “自从山东问题发生,爱国的声浪更陡然高起十万八千丈,似乎爱国这两字,竟是天经地义,不容讨论的了。感情和理性,有时两相冲突。爱国大部分是感情的产物,有时竟全然不合乎理性……”。陈独秀的这一言论(   )
    A、成为五四爱国运动爆发的导火线 B、是对外交不公平的强烈控诉 C、反映了他对爱国主义的理性思考 D、促成了山东问题的顺利解决
  • 19、清末新政时期,清政府设立商部,在全国各地广泛组织商会;颁布商人通例,肯定商人的地位,规定商人享有的权利和应遵循的通行规则等;通过一系列章程,倡导与奖励兴办实业。清政府此举旨在(   )
    A、延续重农抑商政策 B、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C、挽救自身统治危机 D、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 20、《南京条约》刚刚签署后的1843—1844年间,广州、福州、厦门、宁波和上海五个港口的关税总收入约为237.2万两白银,其中,广州占比85.6%,是排名第二的上海的18倍。1852—1853年间,广州的关税收入占比下降到62%。1882年,上海的关税收入是广州的3.8倍。导致这一变化的重要原因是(   )
    A、中国自然经济对外贸的顽强抵制 B、上海拥有比广州更坚实的经济基础 C、世界市场对中国自然经济的冲击 D、五口通商使广州丧失外贸垄断地位
上一页 593 594 595 596 597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