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调查显示:自1990年以来,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机械设备价格相对于消费价格下降了约40%;发达经济体机械设备的价格下跌约为60%。机械设备价格呈现急剧下降的态势,主要是因为( )
    A、两极格局瓦解提供了宽松环境 B、布雷顿森林体系规范贸易秩序 C、国家宏观调控力度日趋加强 D、国际贸易自由化的有力推动
  • 2、苏联“白海—波罗的海”运河建于1930—1933年,只花了二十个月的时间,提前四个月完工。全长227公里,内有37公里人工水道,有5座堤坝和19道船闸,使列宁格勒(圣彼得堡)至阿尔汉格尔斯克的航程缩短4000公里。“白海—波罗的海”运河建设的历史背景是苏联( )
    A、工业化战略的实施 B、新经济政策取得明显成效 C、农业集体化已经宣告完成 D、新经济体制的建立
  • 3、1918年,德国学者斯宾格勒完成了《西方的没落》一书,他认为西方文化并不比中国文化、印度文化等东方文化有任何优越地位。此书一问世便吸引了西方各界读者,斯宾格勒也由“一位默默无闻的中学教师立刻跻身于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之列”。这表明( )
    A、西方文明存在严重缺陷 B、战争引发西方的文明反思 C、东方文明价值得到尊重 D、欧洲放弃“西方中心论”
  • 4、1524年,在德意志自治城市纽伦堡,市政府要求关闭圣奥古斯丁修道院,修道院的所有财产由市政府接管。院长弗里德里希·皮斯托瑞斯于次年结婚,马丁·路德特意写信祝贺,称其从此“走进乐园”。这体现了( )
    A、信仰自由得以实现 B、王权凌驾于教权之上 C、神学迷信彻底消除 D、资本主义的发展诉求
  • 5、“中世纪艺术家并不是一心一意要创作自然的真实写照,也不是要创作优美的东西,他们是要忠实地向教友们表达宗教故事的内容和要旨。”13—14世纪后,基督教徒不光将绘画作为描述宗教教义的工具,同时也利用绘画的审美功能来感动普通民众。这一转变表明,欧洲绘画( )
    A、摆脱了传统宗教思想的影响 B、具有世俗化发展趋向 C、不拘泥于对现实的刻板描摹 D、注重精神意境的表达
  • 6、16世纪至18世纪,欧洲国家成立了各种特许公司。这些公司一方面是商业公司,其从业人员是生意人;另一方面又代表自己的国家,可以在海外建立政府、进行征税,拥有自己的军队、法庭和监狱。这体现出特许公司( )
    A、推动了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B、有效地垄断了对外贸易 C、反映了工业资产阶级的要求 D、适应了殖民扩张的需要
  • 7、15世纪末16世纪初,一些之前从未在欧洲出现过的海外产品,如烟草、可可、咖啡和茶叶等,开始进入欧洲市场,并很快就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过去欧洲人较少食用的稻米、蔗糖等,销售量也连年增长。这表明( )
    A、人类历史向整体性的世界历史跨越 B、全球范围的物种交流活动已然兴起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并逐渐成熟 D、全球化推动了国际分工格局的形成
  • 8、有学者指出,“热那亚人哥伦布如果不为西班牙女王服务,也会心甘情愿地为英国的。或者法国的,或者葡萄牙的国王效劳。佛罗伦萨人维雷扎诺携带法国国旗去美测大陆。葡萄牙人麦哲伦是由西班牙雇佣去航行的”。该学者意在说明新航路的开辟( )
    A、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 B、得益于专制君主的支持 C、建立起世界各地的直接联系 D、更新了欧洲人的世界观
  • 9、在西欧中世纪,文化教育是为教会服务的,是教会的奴仆,正规的学校机构是教会管辖下的宗教机关,掌握文化、控制教育的一般是教会人士。而蒙昧与禁欲是教会的两大特征,要求人们逆来顺受、忍受世间的一切痛苦。这一状况( )
    A、强化了教会对人们思想方面的控制 B、适应了新兴资产阶级政治经济诉求 C、极大地推动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 D、肯定了基督教在文明传承中的作用
  • 10、希腊各城邦都发展出了各自的立国神话叙事。科孚岛位于希腊西北部,最早由科林斯(希腊城邦之一)人在此建立外岛殖民地。公元前8—前7世纪,该岛是他们与意大利南部各地联系的基地。而在希腊神话中,科孚岛的诞生得益于海神波塞冬游历至此并留下子嗣。这反映出( )
    A、人地矛盾是古希腊殖民的主因 B、意大利是古希腊主要贸易伙伴 C、城邦神话叙事服务于现实需要 D、海外探险风险催生了海神信仰
  • 11、如表是世界上不同地区最早培植出的农作物情况简表。据此可知,世界古代文明 ( )

    农作物

    最初种植区域

    开始种植时间

    小麦、大麦

    西亚

    九千年前

    粟、水稻

    中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七千年前

    土豆、玉米

    美洲

    九千年前

    A、具有多元性和多样性 B、产生时间具有一致性 C、均以农业的发达著称 D、各文明之间交流密切
  •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在探究“全球化动力机制的变化”的课题时,制作了以下示意图做为学习成果,准备进行展示。

    请你做为学生评委,结合所学对该示意图进行评析。(要求:可以赞同或提出修改建议,并加以阐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达流畅)

  •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先秦以来,中国的统治者把自己的国家视为唯一文明的国家,自称为“华夏”“中国”“中华”,而把周边邻近地区的其他民族或部族称为蛮”“夷”“狄”“戎”等所谓的“四夷”。在华夷秩序或者华夷体系之中,中国实际上是个地区主导国家或者领导国家,左右或指导着其周边国家的对外行为。因为在华夷休系内,其周边邻国唯一共同的对外关系就是定期向中国不同王朝的皇帝们称臣纳贡。朝贡制度给中国朝廷带来的是政治威望,中国一般不干预藩属国的内部事务,也不要求获取经济利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朝贡制度也是中国怀柔周边邻国维护自身安全的一种手段。

    ——摘编自张小明《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历史演变:模式与过程》

    材料二  1648年签署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规定“……所有罗马帝国的选候、邦君和各邦,应根据本协议确定和确认享有他们自古以来的权力、特权、自由、优惠、自由行使领土权,不论是宗教的,还是政治的或是礼遇性的权利,因而他们永远不能,也不应受到任何人以任何借口进行的骚扰。”“应提交双方提名的仲载人,或由法国和西班牙之间签订一项条约,或采取其他某些友好的办法来解决……而不使用武力。”

    ——摘编自黄德明《〈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及其对国际法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古代中国与周边国家交往的特点并对其进行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二,归纳《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立的主要原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国际法发展的影响。
  •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之际的广东罗定等地“铁矿既溶,液流至于方池,凝铁一版,取之。以大木杠搅炉,铁水注倾,复成一版。凡十二时,一时须出一版,重可十钧。一时而出二版,是曰双钩(钧),则炉太旺,炉将伤……凡一炉场,环而居者三百家,司炉者二百余人,掘铁矿者三百余,汲者、烧炭者二百有余,驮者牛二百头,载者舟五十艘。计一铁场之费,不止万金。日得铁二十余版则利赢,八九版则缩”。

    有学者估算,20版铁,每版300斤,共6000斤,按万历年间北京官价约合96两(白银),如果每年生产6个月,收入可达17280两,考虑到“万金”的成本,每年资本周转不到2次。

    ——摘编自屈大均《广东新语》(卷十五)等

    材料二  在18世纪中后期的英国,新式纺纱机发明之后,手织机再也应付不了工作了。由于煤的使用,虽然生铁的产量迅速增加,但棒状铁(一种由生铁精炼而成的韧性铁)的生产却受到限制。英国不得不从瑞典和俄罗斯输入棒状铁,其价格之高成为各地工匠加速推进冶炼技术研究的原因之一。不久,纯粹从经验中衍生的搅拌炼铁法的发明大大减少了用锤锻打的辛苦工作,并能迅速且大量地生产棒状铁。18世纪80年代,这一发明获得瓦特的赞许,许多厂商主动前来与发明家磋商其专利证的使用权问题。如理查德·克劳肖凭借此专利所开的工厂里,棒状铁的产量从每星期10吨提高到200吨。根据推算,1786年至1789年发明家所订的专利授权合同如果得到诚实的执行,那么他在专利权的法定保护期内,能获得高达25万英镑的使用费。

    ——摘编自[法]保尔·芒图《十八世纪产业革命》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清之际中国广东“铁场”生产经营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这类“铁场”兴起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明清之际中国广东冶铁业和18世纪英国冶铁业发展条件的异同。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17—18世纪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关系的认识。
  • 15、公元8世纪初;阿拉伯人逐步征服伊比利亚半岛。在穆斯林统治期间,大量当地土著人放弃了本民族的语言,和阿拉伯人通婚,讲阿拉伯语,广泛吸收外来的科学文化知识,并以此为荣。由此可见,阿拉伯人的统治(   )
    A、以促进文化多元化为宗旨 B、以文化殖民为主要方式 C、造成当地民族意识的消泯 D、推动了区域文化的重构
  • 16、下图为1970年、199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高技术产业在制造业出口中所占份额。由此可知,这些国家(   )

    A、不同程度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B、经贸交流与合作日益紧密 C、科技革命推动制造业的内部调整 D、第三产业的比重显著提升
  • 17、2003年到2021年,世卫组织积极应对包括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简称非典)、埃博拉病毒和新冠肺炎在内的国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2021年以来持续至今的俄乌冲突中,国际原子能机构聚焦各方共同关切,提出包括5项原则的扎波罗热核电站安全倡议,并为此积极进行斡旋。这表明(    )
    A、联合国在全球治理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B、经济全球化面临着重大挑战 C、当今全球治理的主要力量已发生重大变化 D、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已建立
  • 18、我国坚持精准扶贫、尽锐出战,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脱贫群众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的解决。这体现了(   )
    A、中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突破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成就 D、中国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扩大
  • 19、1920年,北京共产党小组创办第一份通俗小报《劳动音》,下表为《劳动音》刊载的部分文章的标题。

    唐山煤矿葬送工人大惨剧

    国外劳动界消息

    南京机织工人听者!一般工人也听者!

    记南京机织工人暴动情形

    哈尔滨之劳工大学

    据表可知,早期共产党组织(   )

    A、关注工农的生存状态 B、推动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 C、接受共产国际的领导 D、确立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 20、《官场现形记》有这样的描述:九省钦差江浙办案,由旱道而走,后坐民船,再下江南。上头质疑他为何不先坐火车从北京到天津,再搭轮船至上海,他却称:“火车、轮船,走的虽快,总不外乎奇技淫巧。臣若坐了,有伤国体”。据此可知(   )
    A、中国的近代化发展较为缓慢 B、清政府近代化努力未获得认可 C、封建官员固守中体西用思想 D、观念滞后阻碍了近代交通发展
上一页 590 591 592 593 594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