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尽管新航路开辟前,中西文化交流就已开始,但这种交流主要是通过中介民族进行的。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这种状况得到了彻底的改观。西班牙通过麦哲伦环球航行,开辟了西班牙——南美洲——马尼拉——西班牙的环球航线。1557年,葡萄牙人窃据中国澳门后,开辟了一条从西欧直达中国的航线。中西方直达航路的开辟使得中西文化进行大规模的直接交流成为可能。

    ——摘编自彭顺生《新航路开辟与中西文化交流》

    材料二 西班牙经营的横跨太平洋的贸易,主要在其两大殖民地菲律宾和墨西哥之间进行。坚固、快速和装备精良的西班牙武装商船“马尼拉大帆船”,运载大量中国生产的生丝、丝绸、棉布和瓷器等产品到墨西哥交换白银,再将这些白银运回马尼拉。据研究,自1571年马尼拉大帆船航线开通后的 20年间,平均每年有 150吨白银运到马尼拉,这些白银也大量流入中国。

    ——摘自《中外历史纲要(下)》

    材料三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由于亚欧非和美洲之间开始交往,不同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也在两个半球间传播。随后欧洲的船长们建立了双方永久性联系的桥梁……欧洲自由民和非洲奴隶组成的新移民开始定居西半球,同时欧洲人和亚洲人获得了新的食物(包括玉米、土豆等)。……16世纪中叶,美洲开采出的白银通过西班牙的大型帆船贸易横跨太平洋直接运往中国。以白银为财源,欧洲得以在亚洲沿海地区的经济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摘编自[美]埃德蒙·柏克三世等《世界史:大时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航路开辟后中西文化交流发生的变化。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马尼拉大帆船贸易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航路开辟对中国的影响
  •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阿拉伯文化发轫于8世纪的阿拉伯半岛,在阿拉伯的前文化时期,完全处于古巴比伦世界的范围以内,而在它的鼎盛时期,古典文化影响的印记随处可见;阿拔斯王朝(750-1258年)早期,阿拉伯文化臻于鼎盛。以哈里发麦蒙(813-833年在位)为代表的统治者非常重视发展教育和普及知识,在巴格达设立了著名的智慧宫,将从君士坦丁堡和塞浦路斯搜集到的古籍运到巴格达的智慧宫中;教育大门向全民敞开,朝野上下求知若渴。传递和保留知识的书本被视为巨大财富,私人藏书成为时尚;翻译运动是阿拉伯文化繁荣进程中富有特色的学术活动。这场历时百余年的翻译运动促使阿拉伯文化不断从古代东西方的文化中吸收营养,推动了阿拉伯文化的繁荣。

    ——摘编自陈宇《阿拉伯文化繁荣的历史条件及其对欧洲的影响》

    材料二 :美洲印第安文明与其他大陆诸文明相隔绝,而且印第安文明彼此之间基本上也相隔绝。在2500年中,没有任何可靠的证据可证明中美洲和秘鲁文明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最终结果是,美洲印第安人远远落后于欧亚人。到公元1500年时,美洲大陆刚进入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早在约公元前2500年便已达到的文明阶段。……在1520-1820年的300年间,西班牙人从美洲运回黄金 250 万千克、白银 100 万千克。而惨遭杀害的印第安人则有1000余万。……天花比所有的枪炮消灭更多的印第安人。四下流行的鼠疫正在使这些地区荒芜。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阿拉伯文化繁荣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印第安文明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衰落的主要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文化交流的认识。
  • 3、新航路开辟之后,旧大陆的马、牛、猪等出现在新大陆,由于缺少天敌以及条件适宜,草场的自然生长根本赶不上这些牲畜的生长与繁殖速度。玉米在中国传播,增加粮食产量的同时,也因肆意种植而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据此可知,新航路开辟( )
    A、改变了世界的自然环境状态 B、造成了世界人口的衰减 C、开阔了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 D、搅乱了传统的经济关系
  • 4、哥伦布在《航海日记》中写道:“彼等(美洲人)非常顺从,不知邪恶……仰祈二位陛下尽早圣断,将彼等变成基督徒……二位陛下即能取得大片领土和财产,这里所有人皆会成为西班牙臣民……当地黄金甚丰……盛产宝石、珍珠以及无数香料。”该材料( )
    A、反映出宗教戒律束缚人性发展 B、记载了哥伦布到达亚洲的史实 C、揭示了欧洲人远洋航行的动机 D、表明了西班牙成为全球性帝国
  • 5、德皇亨利四世在与教皇的权力斗争中失败,被教皇开除教籍,1077年1月,德皇亨利四世冒着风雪严寒亲往教皇居地卡诺莎堡请罪以求宽恕,史称“卡诺莎之辱”;1308-1378年,在法王腓力四世的压力下,教廷被迫迁往法国阿维农城,连续7任教皇成为法王的“御用工具”,史称“阿维农之囚”。“卡诺莎之辱”到“阿维农之囚”反映了(   )
    A、社会生活实现由神性到理性的转变 B、专制王权日益阻碍着资本主义发展 C、欧洲民族意识加强和民族国家胜利 D、宗教改革运动的法国取得成功
  • 6、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年至公元前300年间,在北纬30度上下的区域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的“轴心时代”,虽然有千山万水的阻隔,各个文明却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文化也有很多相通的地方。这些现象说明(   )
    A、地理气候是文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B、早期人类各文明体有着密切的联系 C、人类文明的发展有一定的内在规律 D、农业文明的发展是文化引导的结果
  • 7、马里帝国盛产黄金,并控制着西苏丹广大的贸易网,特别是南方产金地区通往北非的贸易,国王垄断着重要物资如马匹和金属等的进口,并从中积累了巨额财富。从中可以分( )
    A、商品经济繁荣推动了马里社会发展 B、马里农业生产落后 C、实行国王专制集权的制度 D、黄金是马里最重要的财富来源
  • 8、朝鲜王朝有各种考试时间不确定的科举考试,又称“别试”。具有代表性的别试,朝鲜国王也会亲临考场,其中著名的有以成均馆的儒生为考试对象的“谒圣试”等。材料说明( )
    A、儒家思想对高丽王朝影响深远 B、高丽王朝科举考试和中国完全一样 C、科举考试具有公平公正的特点 D、科举考试扩大了统治基础
  • 9、美国学者约翰·赞恩在《法律的故事》一书中讲道:“罗马的法律机器得以完善地运行,得益于程序完备的罗马法庭和专业律师阶层的出现……所有这些贡献为现代世界的法律制度构造了近于完善的框架。”该学者意在( )
    A、探究罗马法律制度完善的根源 B、分析罗马法于帝国巩固之作用 C、强调罗马法对于人类文明的意义 D、指出自然法是罗马法的哲学基础
  • 10、1500年,伦敦人口仅有5万人,1605年己有22.5万人,而到1700年时,变成拥有70多万人的大都市了,伦敦城市人口的变化主要因为(   )
    A、人们生育观念的变化 B、英国工业革命的大力推动 C、城市化进程的大提速 D、国际贸易与航运中心转移
  • 1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那时的西欧是无可匹敌的,它拥有向外猛冲的推动力——宗教动力、思想骚动、经济活力、技术进步和有效地动员人力物力的民族君主国。”上述材料反映的是(   )
    A、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 B、德意志宗教改革的影响 C、“商业革命”出现的原因 D、全球联系已经初步建立
  • 12、下图为法国北部瓦朗西安城市民和约的部分内容,这一和约规定说明(   )

    1. 根据共同连守的和约,凡往来瓦朗西安集市的商人及其货物,均不得受到侵犯……

    2. 凡抢劫瓦朗西安市民的商品或其他物品者(包括骑士在内)……均需按照前述规定进行赔偿。

    3. 如果瓦朗西安市民在其他城市镇的集市上受到当地司法机构强扰。或回其他原因受到骚扰,则骚扰者被视为违犯和约。

    ——【荷】布洛克曼、霍彭布劳沃著《中世纪欧洲史》

    A、城市自治推动工商业发展 B、城市市民拥有自由人身份 C、城市已经具有重要的地位 D、商品经济已取代自然经济
  • 13、学者麦可尔·曼认为,“一种经济、军事和意识形态的混合力量,将一批协调的中央集权的领土型国家推至显要地位,作为超越民族、社会、国界的基督教和地方的‘封建’的调节作用就降低了。”该学者认为导致欧洲中古社会瓦解的因素是(   )
    A、王权的加强和主权国家的兴起 B、基督教会权威的丧失 C、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 D、封君封臣制度的衰落
  • 14、如果你是生活在公元10世纪的一座西欧庄园的农奴,那么下列生活场景中,你最不可能遇到的是 (   )
    A、自备工具在领主的自营地上服劳役 B、拥有一定耕地的使用权 C、自己需要的生活物品均可自己生产 D、和庄园领主或其他农奴发生诉讼纠纷,经庄园法庭审理
  • 15、下面是读书活动中一段关于“罗马帝国”的笔记,笔记中所能反映的信息是(   )

        ●前27年,罗马共和国演变为帝国;1世纪,在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区诞生了基督教;后来被定为国教,得以广泛传播,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2世纪初,罗马帝国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拉丁文也随之不断向外传播,逐渐成为被征服地区的官方语言;

        ●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东罗马帝国保存了大量古希腊、罗马文化,曾繁荣一时。

    A、帝国的扩张给被征服地区带来了灾难 B、实行奴隶主民主政治 C、帝国的扩张客观上促进人类文明传播 D、帝国源于爱琴海区域
  • 16、下表为《汉谟拉比法典》节选。据此可知,古巴比伦王国(   )

    条款

    内容

    第7条

    自由民从自由民之子买得或为之保管金或银,或奴隶,或牛,或羊……或无论何物,而无证人及契约者,是为窃贼,应处死

    第21条

    自由民侵犯他人之居者,应在此侵犯处处死并掩埋之

    A、专制统治加强 B、私法有所发展 C、法律体系完备 D、社会矛盾激化
  • 17、古王国时代的埃及常常发动对周边国家的军事远征,并从那里带回来“各种各样上好的产品”。除军事活动外,埃及与周边国家和平的商贸活动也十分频繁。这是由于(   )
    A、埃及国内自然资源较匮乏 B、专制主义强化的发展需要 C、正常商贸无法满足统治者 D、埃及由王国迈向帝国阶段
  • 18、翻译活动在人类历史上的各个时代、各个地区广泛存在。阿拉伯帝国的大翻译运动最为波澜壮阔,历时二百多年,历任哈里发高度重视,地跨亚、非、欧广袤区域,交融波斯、印度、希腊、罗马、阿拉伯等古代东西方文化。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东西方文化开始交流 B、阿拉伯帝国为世界文化作出重要贡献 C、阿拉伯文化世界领先 D、阿拉伯人传播了辉煌灿烂的西方文化
  • 19、在中世纪的西欧,封君封臣制度的建立需要履行一套特定的仪式,解除关系封君也要正式地归还象征骑士领的木棍、羊茅植物等物品,并同时宣布“我自愿废除你对我的臣服,我使你我平等起来”。据此可知封君封臣制度(    )
    A、推动城市自治 B、凸显雇佣关系 C、强调地位平等 D、存在契约关系
  • 20、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种植植物能养活的人口要比采集食物所能养活的人口多得多。……农业生产率增长使食物有了剩余,能够供养新产生的祭司阶级、士兵和官吏。……文字就是祭司们出于记事的需要而做出的大发明。”这说明(   )
    A、文字的产生是进入文明社会的唯一标志 B、农耕经济的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的前提 C、古代文明产生于祭司对神灵的真诚的崇拜 D、私有制的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进步的结果
上一页 587 588 589 590 591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