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砖画是反映两汉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历史的重要史料,图一和图二是发现于河西地区的魏晋时期砖画。据图可知,魏晋时期河西地区.(     )

           

    A、继承发展中原犁耕技术 B、风俗画是主要的绘画形式 C、农耕经济处于主导地位 D、社会经济得到较快的发展
  • 2、汉初,以黄老思想治国。《汉书》记载:“……是故代相陈豨从车千乘,而吴濞(吴王刘濞)、淮南皆招宾客以千数。外戚大臣魏其、武安之属竞逐于京,布衣游侠剧孟、郭解之徒驰于闾阎,权行州域,力折公侯。”为扭转这一局面,西汉王朝(     )
    A、调整治国思想 B、颁行“推恩令” C、严厉打击游侠 D、限制外戚干政
  • 3、距今5100年左右,良渚遗址群所在区域突然涌现出超大型聚落,显然都不是在原有聚落(社会)的基础上自然发展而来。这样大规模的聚落营建,可能需要调动较大空间范围的人力物力,已经打破了原有各氏族社会的局限,一定程度上凸显了地缘关系,各族群经历了一番“成建制”的整合。这表明良渚文化(     )
    A、是早期国家诞生的标志 B、奠定了中华文明基本格局 C、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D、完成了向阶级社会的过渡
  •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到1951 年上半年,村里分地,我帮忙登记。那时,天天都在村部,与农会的干部同吃同住。我们家也分了一点地,大概十来石。有了地的农民,大家很上心,忙着给自家的地增肥。过去到了冬天,农民们基本不干农活。土改过后,冬天大家也下地了,做些平整修补的活计,地里连一块石头都给捡出来,崩掉的缺口更是修得好好的。家家户户都养起了猪。 平常就是喂的是菜和猪草,催肥的时候喂粮食。猪吃得多,拉得也多。还   有鸡,鸡粪也多了。肥料就有了。这样,农业生产很快就上去了。我们村的情况是,产量翻了番。

    ——摘编自《段应碧口述:我所亲历的农村变革(1949—1978)》

    材料二:1998年10月,有亲历者总结农村改革过程时指出:“农村改 革并没有一幅事先描绘好的蓝图。它是在农民、基层干部、地方政府和中夹领导各个层次、各个方面的互动过程中完成的。”农村改革的成功是因为出现了改革力量得以成长的环境,农民的力量得到显示,各种政策主张得以充分释放。

    ——摘编自《农村改革第一次政策突破》

    材料三   开展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须证工作,确定了对土地承包经营权 的物权保护,让农民吃上长效“定心九”,巩固和完善了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新时代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要坚持把依法维护农民权益作为出发点和落 脚点,坚持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制不动摇,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基础性地位 不动摇。要运用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成果,扎实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工作,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

    ——摘自《习近平总书记对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做好农村承包地管理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段应碧所述历史事件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农村改革成功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新中国农业政策发展变化的认识。
  •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隋代虽置三公,以高官不除。其秉国钧者惟内史(中书)、纳言(门下),而尚书令事无不统,即不预机事,亦称政本之地。                                                

    ——永瑢《历代职官表·内阁》

    材料二 唐制:每事先经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还中书,中书又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又付门下。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

                                                                                       ——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三 议事已定,德彝(尚书仆射)数反之于上前,由是有隙。时房玄龄(中书令)、杜如晦新用事,皆疏瑀(尚书仆射)而亲德彝,(以上所提人物都是宰相)瑀不能平,遂上封事论之,辞指寥落,由是忤旨,会瑀与陈叔达(宰相)忿争于上前,瑀、叔达皆坐不敬,免官。(此后,李世民下旨):

    自今中书、门下及三品以上入阁议事,皆命谏官随之,有失辄谏。       

                                                                ——《资治通鉴》

    (1)与材料一相比较,材料二中唐代的三省中枢机构体制有何不同?

    (2)据材料三,说明唐代三省体制在运行中是如何体现“制衡”与“专制”的。

    (3)据上述材料,指出三省体制发展的趋势,并评价该体制。

  • 6、如图所示为1960—2018年德国(联邦德国)国有企业占国内投资比重。对此的合理解读是(     )

    A、政府根据社会形势变化调整经济政策 B、国有企业的缩减激发经济发展活力 C、私有化浪潮避免了经济的周期性波动 D、国家全面干预经济有助于改善民生
  • 7、基于对自身安全性的忧虑,法国以德国不履行赔款义务为借口,伙同比利时于1923年出兵占领德国鲁尔区,引发国际危机。由于英美支持德国,法国不得已撤军;美国又推出“道威斯计划”,以帮助德国经济复兴为手段,促使德国有能力偿还战争赔款。这反映出(     )
    A、凡尔赛体系欠缺内部协调机制 B、美国事实上赢得战后世界霸主地位 C、法国与德国的宿怨基本得到了解决 D、一战的阴云是二战爆发的主因
  • 8、法国百科全书派代表人物狄德罗曾经高度评价过牛顿等一批自然科学家在摧毁宗教神学、培育无神论思想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他说:“多亏这些伟大人物的工作,世界才不再是一个神,而是一架机器,有它的齿轮、缆索、滑车、弹簧和悬摆。”由此可知(       )
    A、近代自然科学追求民主 B、自然科学推动启蒙思想发展 C、法国工业革命成果显著 D、启蒙运动摆脱罗马教会的控制
  • 9、1217年版英国《大宪章》规定:“自由人今后不得将他的土地赠赐或出卖得这样多,以至剩余的地产不足以维持应向封地领主履行的义务。”这折射出当时英国(     )
    A、封君封臣制面临危机 B、封建君主权力的增强 C、大规模开展圈地运动 D、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 10、下表为1926年至1927年间部分省市国民党党员人数及增长率影响党员人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上海

    江苏

    长沙

    1926年10月

    2266人

    3225人

     

    1927年4月

    16000人

    27872人

    190000人

    增长率(%)

    606

    764

     
    A、国共合作实现 B、国民政府成立 C、北伐胜利进军 D、北洋政府瓦解
  • 11、《宋会要·职官》记载,崇宁五年(1106年)三月四日,诏:“广州市舶司旧来发舶(民间船只),往南蕃诸国博易回,元丰三年(1080年)旧条,只得却赴广州抽解(交税)……”这反映了宋代(    )
    A、海外贸易空前繁荣 B、政府重视海外贸易 C、经济重心南移趋势 D、政府财政收入增加
  • 12、契丹建国后向东扩张,灭渤海国后,包括女真、铁骊、达卢古、鼻骨德等东疆部族纷纷主动臣服,成为辽朝羁縻统治下的属国属部。辽太祖在渤海故地仿旧制建东丹国,辽太宗时诏命东丹举国西迁。辽朝在东北的扩张(       )
    A、激化了国内阶级矛盾 B、促进了农耕与游牧文明的交流 C、加剧了民族政权对峙 D、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 13、唐代文学家元稹曾对唐初政治总结道:“房、杜、王、魏之徒,议可否于前;天下四方之人,言得失于外。不三四年而天下大理,岂文皇独运聪明于上哉?盖亦群下各尽其言,以宣扬发畅于天下也。”与元稹评论相关的政策是(     )
    A、劝课农桑,轻徭薄赋 B、大兴文治,改革兵制 C、勤俭节约,戒奢从简 D、各取所长,导之使谏
  • 14、在中国古代,自然环境、社会生产状况、国家政策、灾害以及战乱,都会对人口的区域布局产生影响。下面的图片显示了两汉间江浙一带与湘江流域人口增长的巨大差异,能够解释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土地兼并程度 B、经济发展水平 C、人口自然增长 D、移民流入数量
  • 15、如图是来自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的动物纹提梁卣,1988年出土自湖南省衡阳市赤石古墓群,现收藏于衡阳市博物馆,它是古越人迁徙到湘江流域后,为祭祀而制作的一款盛酒器,此卣铸造精良,造型规整。这说明了(     )

    A、标志了青铜铸器技术的成熟 B、反映了春秋时期的经济水平 C、体现了社会生产规模的发达 D、证明了春秋时期发达的铸器水平
  •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由于夏、商、西周朝代的共主与各诸侯国都是作为相对独立的国际政治行为体并列存在,使得该时期的大一统主要体现在土地、民心层面,而秦统一六国则最终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在此过程中,土地范围从中原地区不断向四方扩展,民心也更加凝聚到对共主的认同上,并在最终经历过春秋战国的重重洗礼之后实现了制度层面上从统一礼仪向建立秦朝中央集权体制的飞跃。……元朔五年,武帝令各地诸侯王在封地之内分封子弟,由中央政府给予名号。划分全国为十三州,每州设刺史一人,直接代表皇帝监察十三州的二千石禄的高官乃至诸侯王。采用逐步将外廷权力转移至内廷的方法,一切文书、奏章、政令一概由内廷官吏执掌。在全国各地设盐官38处,铁官48处,均统归大司农管辖,直属中央政府。

    ——摘编自王宣华《先秦中原文化区域“大一统”秩序观及当代价值探析》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汉“大一统”局面形成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秦汉时期维护“大一统”的举措。
  •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普遍出现高涨的形势。在亚洲,继资产阶级革命后又出现五四运动、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等;在非洲,埃及爆发了反英独立运动;在拉丁美洲,虽没有广泛的暴力武装革命,但也出现了较大规模的工人罢工和农民运动。……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极大改变了世界范围内的力量对比,出现了新的政治格局。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解放事业开辟了更加广阔的道路。以民主民族革命为主要内容的革命烽火燃遍了整个亚非拉地区。二战前殖民地、附属国人口为14.5亿,总面积为7800万平方公里。到1959年,殖民地人口减少为1.6亿,面积仅剩2550万平方公里。

    ——摘编自王春良《新编世界现代史(1900-1988)》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人口分布状况示意图

    材料二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资金、信息、技术、劳动力在全球范围内加速流动。从改革开放初期的“洋插队”到90年代的“闯东欧”,中国海外移民人数发展迅速。2000-2005年,美国出现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移民潮,有35.5万中国人移民美国。海外移民的增长,迅速改变了海外华人的结构,其从业范围也在向多元化发展。1993年完全放开自费留学以后,出国接受国际化教育的中国学生大幅度增加。据教育部统计,自1978年至2004年底,中国出国留学人员累计达81.49万人,留学国别108个……截至2018年底,各类出国留学人员累计到585.71万人,其中365.14万人在完成学业后选择回国发展,海外留学生归国人数呈增长趋势。

    ——摘编自李明欢《国际移民政策研究》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影响中国古代人口分布变化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78年以来中国海外移民发展的特点。
  •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我国古代书院萌芽于唐末,鼎盛于宋元,普及于明清,是集教育、学术和藏书为一体的文化教育机构。书院的教学以儒家经典为主要教材,包括四书五经和理学大师的著作、讲义、注疏,注重道德教育。教学以学生的自我钻研为主,强调怀疑精神和问题意识,教师主要进行引导点拨、提示启发。另一种交流的主要方式是学术讲会,学院允许不同学派学者莅临书院讲学,重视学术交流,开展学术争辩。书院主持人既负责书院管理,又要担负主要教学工作。书院经费主要来自院田,院田或由私人捐赠,或由官方拨充,书院不向学员收费,还要供应伙食、提供住宿,这极大地制约了书院的发展。

    ——摘编自李华《中国古代书院与西方中世纪大学之异同》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书院开展文化教育活动的主要方式。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中国古代书院的文化教育活动。
  • 20、下图为战国时期和汉武帝时期我国北方农牧区分界线的变化示意图。这从侧面反映出汉武帝时期(     )

    A、农业生产工具革新速度快 B、农耕文明的区域有所扩展 C、郡国并行的局面宣告终结 D、民族之间矛盾已基本解决
上一页 45 46 47 48 49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