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下表内容不能反映( )

    1870年、191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的占比(注:德国为1872年数据)

    年份

    英国

    美国

    德国

    法国

    俄国

    1870年

    22%

    8%

    13%

    10%

    1913年

    15%

    11%

    13%

    8%

    4%

    A、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 B、世界贸易形成多中心的格局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D、英国的贸易垄断地位被打破
  • 2、1764年7月,意大利人贝卡利亚提出:“在法官判决之前,一个人是不能被称为罪犯的。只要还不能断定他已经侵犯了给予他公共保护的契约,社会就不能取消对他的公共保护。”该材料不能体现( )
    A、法律面前平等精神 B、无罪推定原则 C、社会契约思想 D、程序公正原则
  • 3、1618年5月23日,波西米亚议会信奉新教的代表将皇帝派来传达旨意的官员从王宫的窗口抛入护城壕。当天,布拉格爆发了反对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起义,长达三十年的战争由此开始。1648年,斐迪南三世被迫停战求和,交战双方签订和约结束混战局面。关于该和约说法正确的是( )
    A、肯定了国家主权原则,开创了通过国际会议和谈判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 B、明确了主权国家是国际法的主体,奠定了国际法的理论基础 C、第一次通过国际公约形式宣布废弃以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 D、确定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制裁侵略的机制
  • 4、新航路开辟后,新旧大陆的物种进行了双向的传播和交流,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16世纪初,马铃薯作为食用作物开始在欧洲推广 B、18世纪中期,水稻成为北美产量第一大的农作物 C、明朝万历年间,番茄开始作为食用蔬菜进行种植 D、16世纪中叶起,玉米在南欧地区广泛种植
  • 5、198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纪念伊本·西那诞辰1000周年发行纪念币。下图为纪念币的背面。下列属于他的作品的是( )

    A、《积分与方程计算法》 B、《萨比天文历法》 C、《医典》 D、《天方夜谭》
  • 6、古罗马史学继承了辉煌的希腊文明,又为欧洲的文艺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下列作品能反映古罗马史学成就的是( )

    ①《历史》 ②《编年史》 ③《罗马史》 ④《罗兰之歌》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7、伯恩斯与拉尔夫在《世界文明史》中说:“假如不是被征服的话,他们完全可以会为发展中南美自己的文化打下一个基础,这一文化可以同任何其他洲文化相媲美。”下列关于美洲文明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玛雅人建造了长达数千米的驿道和宏大的太阳庙 B、印加人采用结绳记事,至今无人能破译 C、美洲文明因缺乏交流而中断发展进程 D、玛雅文明创造了独特的文字并使用60进制
  • 8、个人所得税是以纳税人取得的各项应税所得为征收对象的税种。实行个人所得税制度,是为了调节社会总体收入水平,确保社会公平和国家有序发展。以下关于近现代中国个人所得税制度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起步于晚清时期 B、北洋政府制定了所得税条例,但并未实施 C、南京国民政府开始征收个人所得税 D、新中国初期没有征收个人所得税
  • 9、林则徐被誉为“开眼看世界第一人”,他主张“经世致用”,学习西方技艺以抵御外敌侵略;梁启超提出“能变则变,不变则亡”,推动维新运动的开展;孙中山坚持“天下为公”并维护民主共和。这反映出( )
    A、向西方学习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主流 B、救亡图存成为中华文化的价值目标 C、西学的广泛传播加深中国社会变革 D、近代中国救亡图存深受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
  • 10、王阳明曾说:“人皆有良知,圣人之学,就是致良知......虽是愚人,只要他肯致良知,就和圣人无异。此良知所以为圣愚而同具备,而皆可为尧舜着,以此也。”这一说法( )
    A、隐含一定的平等色彩 B、抨击了封建专制 C、提倡个性自由 D、批判了传统儒学
  • 11、《晋书·段灼传》载:“今台阁选举,涂色耳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可从材料中提取的信息是( )
    A、中正由本籍在中央任高官的人担任 B、中正根据家世、道德和才能评定资品 C、中正选人只看家世,不看道德才能 D、九品中正制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 12、《汉书·平帝纪》上记载:“元始二年(公元2年)郡国大旱蝗……诏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这表明西汉时期( )
    A、疫病防治手段多样 B、建立最早的防疫机构 C、灾荒发生次数频繁 D、对疫病患者隔离治疗
  • 13、社会治理是国家的基本职能之一。人类自进入文明社会以来,各国都是通过某种特定的政治制度来实现社会治理的。以下属于战国时期社会治理途径的是( )
    A、开始产生郡县制和官僚制 B、以文书推行行政管理 C、推行贵族等级分封制 D、建立内外服制
  • 14、“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胫以啖腹,腹饱而身毙”。上述材料反映了中华文化的什么内涵( )
    A、天人合一 B、以人为本 C、家国情怀 D、崇德尚贤
  •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历史永无止境,全球化也还远未被人们认识清楚。关于这一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认识不同。资本主义希望维持现状,或多或少地使之屈服于资本单方向流动的可能。而社会主义让人们看到,为什么资本主义全球化会受到限制,为什么它会不断造成并逐步加深世界的两极分化。”

    ——【埃及】萨米尔·阿明

    材料二 下图为1827—2017年全球商品贸易总额占 GDP的比重变化图

    ——引自邵宇《激进的变革:世界正处在全球化“第三次解绑”的技术节点》

    根据材料,提取关联信息,自拟一个题目,并结合19世纪以来的相关史实,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史实充分,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目前考古学界认识,农业革命从公元前9500年开始先后在中东、印度、中国北方和南方等若干区域发生,随后逐步扩散到若干其他地区。农业革命伴随劳动生产工具从旧石器、中石器向新石器演变。农业革命逐步创造了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条件。农业革命使得人类第一次获得食物供给控制能力,正常年景下可能提供一两成的剩余,为长期社会分工与效率提高以及城市产生奠定了基础。但也正是农业革命后形成的人类疾病模式在文明和城市出现与演化环境下进一步发展,到更为晚近历史时期欧洲探险家和殖民者侵入新大陆带来疾病大交换,奠定了近现代人类疾病全球化环境的历史前提。就文明社会人类熟知并深受其害的诸多传染病来说,追根溯源大都以人兽共患病作为其演化起点。

    ——摘编自《经济观察报》《对话卢锋:农业革命如何改变世界》

    材料二 工业革命从根本上改变了全世界的生产方法和工作关系。将工人与其土地和家庭隔离开来的工厂制度产生了新的危险。除了由机器造成的事故外,更快的生产速度、更长的劳动时间,数百万从前的农业工人从开放的田野进入工厂,为日益增加的劳动大军带来了新的疾病。19世纪英国的改革家和医生计算、度量和证明了工业和城市化对英国工人阶级生命的影响,他们发现了英国工人正遭受与他们的工作相联系的许多疾病之苦。日益增长的欧洲社会主义运动认为工人健康的恶化进一步证实了工业资本主义造成了难以接受的社会代价。到19世纪中叶,医生、公共卫生界和社会改革家以及激进派开始承认折磨着工业人口的职业病具有广泛性。与此同时,各国政府通过实行有限的社会和健康保险计划对工业化的影响作出反应。

    ——摘编自【美】大卫·罗斯纳《20世纪史》

    材料三 在外人叩关的隆隆炮声中,大量华工走向世界。清政府放弃了以往对东北的封禁政策,关内外大规模的区域性人口流动以空前的速度进行。从中国近代农村人口迁移的发展顺序看,20世纪之前,人口迁移的数量较少。在此之后,人口迁移在数量上有了很大突破。以上海为例,1870年有工人4908人,20世纪初达到14000人。据北京农商部调查,1914~1918年平均每年有400万农户约2000万农村人口离村,占全国农村人口的6%。另据调查,1931年无锡洛社镇离村率为21%,河北盐山为13.5%,山东费县高达60%。同时,在县内、省内、省际三个迁移方向中,省际迁移的比重最大。

    ——摘编自官玉松《略论中国近代农村人口迁移的特点和性质》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农业革命出现产生的积极作用,概括农业革命后“人类疾病模式”的特点,并概括新航路开辟后人类传染病传播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分析“生产方法和工作关系”从根本上改变的表现。根据材料,概括工业革命出现后社会各界对“日益增加的劳动大军带来了新的疾病”的反应。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大量华工走向世界”的背景。根据材料,概括近代中国人口迁移的特点。
  •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作为思想和阐释空间的百家争鸣,是有其物质形态为依托的,否则争鸣无处承载。百家争鸣的诸多核心人物,均以私学为本,建立各种形式的教学机构,招揽天下人才,传授弘扬本学派思想。学派以思想领袖式人物为标志。百家争鸣时期,以孔、墨、庄、荀等为代表,各种可以称“子”称“家”的思想体系,皆为学派。这些学派的思想与学问不仅对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构和发展影响巨大,而且为中华学术文明的整体结构与衍变上升奠定根基。

    ——摘编自张江《百家争鸣:公共阐释的历史见证》

    材料二 从16世纪末到18世纪末的明清时期,大批耶稣会等教会的传教士进入中国,发生了长达百年的“礼仪之争”。伴随着欧洲和在华传教士卷入争论,很多有关中国历史、政治、哲学、风俗的报道涌入欧洲,不少中国典籍也被翻译过去。人们由此知道了孔子是中国的圣人,儒学在中国占据主导地位,因而“当时欧洲人都以为中国民族是一个纯粹理性的民族”。启蒙运动以理性为旗帜,将神学蒙昧以及以神学为精神支柱的封建专制押上了“理性法庭”,而启蒙思想家大多曾受教于耶稣会学院,比一般人更为了解和熟悉中国,因此,当他们充当这个“法庭”审判员时,被世人视为理性主义的中国哲学就被用作审判词的语汇来源。

    ——摘编自陈卫平《中国传统哲学对欧美思想的历史影响》

    材料三 中国近代史是中华民族的一部苦难史,对外面临帝国主义侵略,对内则面临黑暗的军阀统治,内忧外患,使中华民族风雨飘摇、发岌可危。出于反帝反封建的迫切需求,也基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民主共和思想的传入,以及部分知识分子对文化之觉醒与思想之启蒙对国家振兴重要性的认识,由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发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思想解放运动,即新文化运动。以新文化运动为起点,掀开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帷幕,也开启了中华民族文化自省转向文化自信的艰难曲折、波澜壮阔而又伟大卓越的漫长发展历程。

    ——摘自薛朝广《基于新文化运动的文化自省与文化自信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百家争鸣的载体。并指出“这些学派”所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欧洲启蒙思想家把“中国哲学”“用作审判词的语汇来源”的原因,结合所学,列举此时中国其他文化在欧洲传播的史实。
    (3)、根据材料三,概括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并分析新文化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的原因。
  • 18、著名史学家姚大力指出: “尽管不必采用绵密引征和系统论证的阐述形式,大众史学在把历史叙事还原到亲历者们的切身感知、还原到总体历史图景、还原到根本价值关怀方面,以及在它需要能反映最前沿的已有研究成果方面,一点也不比对于更‘专业化’学术写作的要求为低。在此意义上,一个写不出高水平的大众史学作品的知识生产群体,竟然能一批接一批地产出被纷纷自诩为高水平的专业化学术著述,这种现象本身就极应该加以怀疑的。”下列对该学者观点理解准确的是( )
    A、严密论证是实现历史价值的主要途径 B、大众史学更能代表历史学发展的水平 C、历史叙事需要借助细节还原历史图景 D、专业化学术著述脱离了中国社会实际
  • 19、1900年以来,电能的使用促进了大规模的发电厂和电力输送网络的建立,这种系统的启动,为中世纪工匠作坊的再生铺平了道路,因为电力被证明要比水力或蒸汽机更适于小型生产组织。上述现象说明( )
    A、电力的使用推动企业的小型化趋势 B、传统劳作方式在新的条件下焕发生机 C、科学技术的推广促进垄断组织出现 D、电力比传统动力更加适用于作坊生产
  • 20、拿破仑战争后,欧洲的政治文化得以重构,封建专制成为众矢之的,民主、独立、自由、法治等越来越成为欧洲的普遍诉求,下列对甲、乙、丙、丁四地表述正确的是( )

    A、甲地爆发了反对本国农奴制度的起义 B、乙地爆发了争取民族独立的武装起义 C、丙地进行三次议会改革完善政治制度 D、丁地要求改革和统一的呼声日益高涨
上一页 465 466 467 468 469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