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16—18世纪,美洲大陆出现了诸多以“新”为前缀的地名,如新西班牙、新法兰西、新奥尔良、新尼德兰、新英格兰等。这一现象源于(  )
    A、商品经济繁荣 B、新兴国家独立 C、土著文明转型 D、早期殖民扩张
  • 2、16世纪的西欧,一方面上层贵族面临着财政亏空的窘境,至16世纪中叶,80%的地主贵族为债务所累,更有甚者被迫变卖家产;另一方面,一些农村中的富有者,他们与城市中的工商业资产阶级利益趋于一致。这可以用来佐证(   )
    A、阶级变动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根源 B、价格革命推动了西欧的社会转型 C、工业革命缩小了西欧的贫富差距 D、商业发展致使民众消费观念改变
  • 3、在1400年,伦敦、里斯本、阿姆斯特丹尚未进入欧洲十大城市排行榜;到1700年的时候,上述城市跻身排行榜前列,分别位列第二、第五和第六。促成这一变化的关键因素是( )
    A、文艺复兴的促进 B、工业革命的兴起 C、商业贸易的拓展 D、政治革命的完成
  • 4、15世纪早期,“一公斤胡椒在印度产地值1至2克白银,在亚历山大港的价格达10至14克白银,在威尼斯达14至18克白银,在欧洲各消费国则达20至30克白银。”造成这一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
    A、欧洲封建主们的腐败 B、欧亚的传统商路受阻 C、亚历山大东征的影响 D、西方商品经济的发展
  • 5、恩格斯说过,城市是中世纪的花朵,这说明中世纪西欧城市(  )
    A、公共设施建设很齐全 B、环境优美 C、是“黑暗时代”的曙光 D、规模超大
  • 6、印第安文明大多起源于峡谷盆地和高原地区,因为交通不便,印第安文明内部之间基本没有交流,印第安文明发展相对缓慢。这反映了( )
    A、印度安文明内部之间没有任何交流 B、印度安文明内部之间战争频繁 C、地理环境是印第安文明发展相对缓慢的重要原因 D、地理环境导致了印第安文明的发展相对缓慢
  • 7、1~7世纪时,在今埃塞俄比亚境内曾存在过一个强大的国家。这个国家很早就发展起了农.业生产和对外贸易,并且有自己的文字,4世纪时与拜占庭帝国结盟,随后基督教也逐渐发展成为其国教。这个国家是(  )
    A、津巴布韦 B、加纳帝国 C、阿克苏姆王国 D、马里王国
  • 8、下图是某历史兴趣小组搜集的相关材料。据此可知其研究的主题应是(  )

    701年,日本文武天皇将《尚书》《论语》等作为大学或国学的必修课程

    10世纪,高丽王朝科举考试内容以儒家的思想为中心

    11世纪,越南李朝建立,推崇儒学和科举

    A、亚洲政治一体化的趋势 B、东西方文明间相互交融 C、亚洲各国封建进程加快 D、中华文明影响周边国家
  • 9、阿里斯托芬在喜剧《公民大会妇女》中批判轻视妇女的思想,在喜剧《吕西斯特拉忒》中认为,妇女也了解政治问题,能够挽救城邦,治理国事。这说明在雅典城邦中先进公民开始反思( )
    A、民主政治 B、人文主义 C、民众法庭 D、五百人议事会
  • 10、如图属于印度西北键陀罗地区的佛教艺术(约公元1世纪至5世纪)。图中佛像面容呈椭圆形,眉目端庄,鼻梁高而长,头发呈波形并有顶髻,身披希腊式大褂。与这一独具特色的艺术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丝绸之路开辟 B、阿拉伯帝国的扩张 C、亚历山大东征 D、古希腊的海外殖民
  • 11、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交通条件的限制,人类最初的文明大多范围有限,主要局限于大河流域。由此可知(  )
    A、文明之间没有交流 B、文明之间没有共性 C、文明之间和平相处 D、各个文明独立发展
  •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诗经》说:“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旧邦新命是现代中国的特点。原意为周虽然是历史悠久的邦国,却不会在守旧中灭亡,其使命在于不断革新。中国发展的历史源头和内在动力就是中华文化,中华文化为世界发展提供了滋养。

    ——选自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材料二 梁启超曾分中国史为“中国之中国”“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三阶段。历经“三个中国”变迁而又能实现连续发展的中华文化基因,留下了一些独特的品质和共同的记忆。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从明清中外文化交流角度,谈谈中华文化“旧邦新命”的具体内涵?
    (2)、参考材料二,选取一个阶段并结合古代史相关史实,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中期开始的工业革命,使英国的经济迅猛发展,造就了英国的工业资产阶级。推崇功利原则的工业资产阶级,请求创建清廉高效的当局,节约开支,把更多的资本投入到经济中来。同时,工业资产阶级依附雄厚的经济实力,促进英国在1832和1867年对国会变革,改革的成果使工业资产阶级取得了国会中的重要位置。1853年,考试任用制在东印度公司出现,第二年,财政部两位官员诺斯科特和屈维廉,对文官队伍的现状进行研究,制定出《诺斯科特——屈维廉报告》,这份报告揭示了用人体制的弊病,提出文官系统改革的一整套建议。

    ——摘编自张海婷《浅析英国文官制度发展及对世界的影响》

    材料二 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越来越多的工厂主开始思考如何改良原有的粗放的管理方式,科学管理应运而生。其中巴贝奇提出把分工和报酬相结合的思想。他认为实行分工之后,可以按照不同工作所要求的技术水平来雇用不同的工人,给付不同的工资。可以根据企业的盈利状况付给工人一些奖金。同时提倡有偿的建议制度以鼓励工人提出建议。这样工人的报酬实际上将由三个部分组成:按照工作性质所确定的固定工资、根据企业经营状况分得利润、为增进生产率提出建议而得到的奖金。

    ——李昕《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工厂制度》

    材料三 对于那些必须准时早起的人(比如工厂工人)而言,“敲窗人”(Knocker-upper)的存在则显得无比重要。他们手持一根长长的木杆和一盏灯,在街上走走停停,用长杆敲打客户的窗玻璃。从伦敦城看英国工业革命后社会生活的变化这种不寻常的职业产生的原因之一,是钟表售价昂贵使工人阶级难以负担。……大不列颠的工业城镇几乎都能找到这样的服务人员。

    ——[英]彼得·阿克罗伊德《伦敦传》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文官制度产生的原因。结合所学,写出《诺斯科特——屈维廉报告》的另一名称及其地位。
    (2)、据材料二概括巴贝奇科学管理思想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指出科学管理的作用。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简析工业革命后“敲窗人”这一新型职业出现的原因?综合材料二、三,结合所学,从社会生活角度指出工业革命带来的变化。
  •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律规定,皇亲国戚、皇帝故旧、高级官僚、贵族等八类人犯罪时,处罚“轻重不在刑书”。唐律还规定“诸断罪皆须具引律、令、格、式正文,违者笞三十”、“诸犯死罪非十恶,而祖父母、父母老疾应侍,且近亲中又无成年男丁者,须奏报裁决”、“九十以上,七岁以下,虽有死罪,不加刑”,对妇女犯罪有些可依律酌情而处。

    ——据《唐律疏议》

    材料二 清入关初,曾依照《明律》并参酌关外旧制,制定法律;至乾隆时期,修成了集历代封建法律之大成的《大清律例》。乾隆在《大清律例》序文中说,法律“非徒示之禁令,使知所畏惧”,更在于“弼成教化,以洽其好生之德”。清代还制定了《蒙古律例》《回疆则例》等,使司法管辖深入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维护了法律政令的统一。

    ——据《大清律例》等

    材料三 回顾人类文明史,编纂法典是具有重要标志意义的法治建设工程,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走向繁荣强盛的象征和标志。民法是民事领域的基础性、综合性法律,它规范各类民事主体的各种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涉及社会和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保护人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而现行民事立法中的有些规范已经滞后,难以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编纂民法典,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注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民事法律规范。

    ——摘编自王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的说明》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法律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概括《唐律疏议》的地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清朝法律与《明律》在体例上的共同之处,并概括清朝在法律制定方面出现的变化。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地位。运用唯物史观,阐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颁布的必要性。
  • 15、张广志先生在《闻新刊布清华简(清华大学收藏的战国中晚期的文物)〈五经〉有“蚩尤为黄帝子”说有感》中写道:不敢设想打得昏天暗地的黄帝与蚩尤居然是一对父子。《史记·建元以来侯者年表》录田千秋谏武帝书即有“蚩尤畔(叛)父,黄帝涉江”的记载。⋯⋯战国秦汉的政治家和文人们之所以如此造作,并不是闲暇无事的率意之举,而是有其深刻政治用意的,因为,在我们这样一个极重“忠”“孝”的国度里,如此这般一来,蚩尤就不仅是个“乱臣”,而且还是个“贼子”,自可人人得而诛之,以达到从政治上、道德上进一步抑蚩扬黄之目的。作者旨在阐述:( )
    A、学者要结合特定历史时空科学解释和评价历史 B、史学研究必须要从现实出发以满足时代的需要 C、历史学家对久远的历史事件的认识不一定准确 D、史家对史料的对比研究必定能够还原历史真相
  • 16、有学者认为,西欧各国资产阶级在推翻王朝国家、建立民族国家的过程中,把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相结合,形成了具有政治意义的民族主义。这样,这种新型民族国家的基础不仅是民族的共同心理和文化,更重要的是民族的共同政治认同,即民主、自由、人权等政治原则和观念。这一材料不能反映西欧民族主义( )
    A、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兴起 B、推动了欧洲近代民族国家的建立 C、促进了欧洲共同民族认同的形成 D、实现了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结合
  • 17、道光22年(1842),新任两广总督祁(土贡)惊诧于广东文武官员中“深通韬略者实难其选,已将无员可保”的现状。在向清廷的奏报中提出改科举的建议,希望以多设科目,变更取才标准等方式,同时拓宽人才录用的渠道,鼓励选拔在任官员、军民中有一技之长的专才。这一建议( )
    A、严重冲击了科举制度 B、表明学堂选官势在必行 C、推动了西学广泛传播 D、源于晚清统治危机突显
  • 18、在古代社会,关于图中ABCD四处区域,说法错误的是( )

    A、A处主要粮食作物是大麦和小麦 B、B处房屋大多数用泥和木材修建 C、C处在三大洲之间从事中介贸易 D、D处为防治天花发明牛痘接种法
  • 19、2023年3月10日,中国、沙特阿拉伯和伊朗在北京发表三方联合声明,宣布沙特和伊朗达成协议,同意恢复已中断七年的外交关系,推动了整个西亚地区出现了“和解潮”。这表明中国( )
    A、具有处理国际事务的智慧和影响力 B、成功化解了西亚地区的矛盾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相对优越性 D、积极在西亚地区与美国角力
  • 20、1929—1932年,德国修建了世界上第一条高速公路(科隆至波恩线),关于这条高速公路说法错误的是( )
    A、汽车工业推动高速的建设 B、世界上第一条高速公路 C、有利于解决工人失业问题 D、解决了交通堵塞问题
上一页 464 465 466 467 468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