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由于传统如干燥、盐腌等保存方法有局限性,难以满足长时间、高质量保存食物需求,尤其是新鲜肉类、蔬果等易腐食品,人们渴望一种能更好保持食物新鲜度、营养和口感的方法。1879年,德国工程师卡尔・冯·林德制造了第一台人工制冷的家用冰箱。1910年世界上第一台压缩式制冷的家用电冰箱在美国问世。这表明(     )
    A、社会需要促进食品保鲜技术革新 B、自然界的冰可以延长食品保藏期 C、食品冷链物流产业突飞猛进发展 D、粮食储备智能化水平不断地提高
  • 2、1549年,法国的杜倍雷撰写了《保卫和发扬法兰西语言》一书作为七星诗社的宣言书。“七星诗社”的灵感很有可能来自古代亚历山大的七诗圣。他们欣赏古人的杰作,模仿古人的颂诗、哀曲,学习彼特拉克的十四行诗体,丰富和发展法兰西民族语言。这反映了(     )
    A、希腊化时代文学艺术发展 B、文艺复兴在法国开始兴起 C、法国民族认同进一步强化 D、法国启蒙运动的蓬勃发展
  • 3、有学者指出:建国以来,我国进行了三次“解放农民革命”。第一次革命的核心是解放农民、保护农民、限制农民(1949-1978年);第二次革命的核心是解放农民、转移农民、富裕农民(1978-2000年);第三次革命的核心是解放农民、投资农民、服务农民、转移农民、富裕农民(2000-2020年)。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第一次“解放农民革命”包括土地改革、农业集体化运动、易地扶贫搬迁工程 B、第二次“解放农民革命”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三权”分置 C、第三次“解放农民革命”包括取消农业税、打赢脱贫攻坚战、乡村振兴战略等 D、三次“解放农民革命”本质上都是变革所有制形式提供激励机制来发展生产力
  • 4、1934年,蒋介石发表《新生活运动之要义》,强调恢复中国固有道德“礼义廉耻”,即礼是“规规矩矩的态度”;义是“正正当当的行为”;廉是“清清白白的辨别”;耻是“切切实实的觉悟”。随后,国民政府在全国开展“新生活运动”。由此可知,“新生活运动”意在(     )
    A、培育有礼义知廉耻的“新国民” B、通过道德规范强化国民政府统治 C、新形势下复活传统“德治”思想 D、用固有道德改变国民党腐败现实
  • 5、1868年中美《蒲安臣条约》明确规定两国在移民问题上的对等权利。1880年《中美续修条约》废除了这一对等权利。1882年美国《排华法案》规定绝对禁止华工入境十年。之后又于1891年、1902年两次延长法案中的此项规定。美国排华政策的持续出台(     )
    A、受到了反洋教斗争和义和团运动的刺激 B、是甲午战争后瓜分中国狂潮的连锁反应 C、是美国社会中文化认同问题导致的结果 D、反映了美国对廉价劳动力需求不复存在
  • 6、下表为中外军队火器列装情况对比(部分),据此分析可知(     )

    中文名称

    发明时间

    国外装备

    淮军装备

    雷明顿步枪

    1865

    1866年美国陆军试用;1870年美国海军订购1万支

    1873-1874

    李式步枪

    1877

    1879年,美国海军采用;改进后的连发枪由英国在1888年采用

    1879

    1871式毛瑟步枪

    1866

    1871年德军采用,1878年塞尔维亚订购10万支

    1875

    温切斯特连发枪

    1866

    1877年后受到西方国家重视

    1873

    毛瑟连发枪

    1886

    1890年德国换装小口径毛瑟;1890-1893年土耳其购买28万支;1894年,阿根廷订购18万支

    大口径毛瑟于1888年装备,小口径毛瑟于甲午战后大量装备

    马克沁机枪

    1884

    1887年英国、瑞士、奥地利、俄罗斯开始订购;1888年,德国开始装备

    1885年购买洋枪,1888年开始仿造,仅生产30余挺,于1893年停造

    A、淮军装备引领世界军事技术潮流 B、淮军火器以购买为主,自制为辅 C、淮军火器大多先于西方国家列装 D、洋务运动实现了我国军事近代化
  • 7、486年冯太后根据汉人官员李冲的建议,在地方基层建立三长制(即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代替原先的宗主督护制。冯太后明确表态:“立三长,则课有常准,赋有恒分,苞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何为而不可”。据此推知,三长制(     )
    A、以保障赋役征发为首要目的 B、模仿了中原地区的邻保制度 C、有助于巩固北魏政权的统治 D、为隋唐盛世的出现奠定基础
  • 8、商周之变被后人总结为立子立嫡之制、庙数之制、同姓不婚之制。实际上商代分封是分散进行,主体是功臣,王室没有整体转化为诸侯,嫡庶、庙制、婚姻制度的影响力主要涉及宗族内血缘事务。但周代分封是把王室子弟整体转化为诸侯,又与异姓诸侯结成政治婚姻,嫡庶、庙制、婚姻不再单纯表达血缘关系,而与政治资源分割紧密联系。据此可知,造成商周制度区别的主要原因是(     )
    A、分封制下被分封主体不同 B、统治者权利继承原则不同 C、经济与社会发展状况不同 D、血缘和政治融合程度不同
  • 9、自1914年至1979年间,巴拿马运河一直由美国独自掌控。但在1979年,根据新的《巴拿马运河条约》,运河的管理权逐渐转移到巴拿马手中,并于1999年12月31日正式完成了移交。这一变化侧面反映了(     )
    A、巴拿马实现民族独立 B、不结盟运动开始兴起 C、美国经济的逐步萧条 D、美国霸权地位的动摇
  • 10、1872年1月,某位政治家发表演说:“我国的诸侯们,自发地放弃了领地和领主权。在没有放一枪,没有流一滴血的情况下,废弃了……封建制度。然后,开始推进象征着近代文明的铁路和电信设施。”此演说涉及的历史事件是(     )
    A、光荣革命 B、洋务运动 C、明治维新 D、德意志统一
  • 11、秘鲁考古人员在海拔4100多米的安第斯山脉上发现了一大批记事绳。记事绳被封存在一间石头砌成的小屋内,每根记事绳的长度为100米左右。这有助于研究(     )
    A、印加文明 B、玛雅文明 C、阿兹特克文明 D、印度文明
  • 12、观察下图,该图应为(     )

    A、民国初年民族工业发展区域图 B、抗战时期沿海工业内迁示意图 C、20世纪60年代三线建设推进图 D、21世纪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图
  • 13、《宋史·食货志》载:“(南宋)泉、广二舶司,岁抽解香药、犀象、真珠、龙脑等物,以数十万计……凡乳香抽解,每斤二贯文,象牙每斤五百文。”周去非《岭外代答》亦云:“蕃舶之利,颛以富国。”据此可知,南宋市舶司的设置有利于(     )
    A、港口繁荣 B、发展经济 C、充实财政 D、垄断贸易
  • 14、邾文公(邹国国君)卜徙于绎,史曰:“利于民,不利于君。”君曰:“苟利于民,寡人之利也。天生烝民(百姓)而树之君,以利之也,民既利矣,孤必与焉。”遂徙于绎。邾文公言行体现了(     )
    A、天人合一 B、以民为本 C、为政以德 D、天下为公
  • 15、“平等”是人类长久以来的价值追求。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囿于先验理性主义,尽管卢梭认识到了私有制是人类不平等的根源却并未从根本上否定私有制本身,他认为私有制引发的社会不平等源于不合理的政治制度。因此他主张个体让渡部分权利以形成集体权威,通过法律和公意平等约束每个人,建立理想的政治共同体以实现平等。而这又需要通过公共教育培育公民德性,促进观念解放,进而增进公共精神,确保公意得以实施,解决私人与公共生活、个人与集体利益之间的矛盾,最终建立自由平等、道德有序的社会共同体。

    ——李平沤《卢梭的社会契约论》

    材料二   马克思认为,人类的不平等源于生产资料私有制,主张通过消除私有制和社会经济变革来实现平等。他批评卢梭的理想政治共同体忽视了社会历史现实,仅停留在“观念世界解放”层面。他认为必须通过共产主义革命消灭私有制,实现无产阶级的经济解放。这需要无产阶级夺取政权,摧毁资产阶级国家机器。但马克思也强调,要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必须批判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下的平等观念,并发挥“观念世界解放”解放在追求平等中的作用。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徐亮、王伟《批判与超越:马克思与卢梭平等思想再审视》

    材料三   对于到底要不要殖民,法国议会中形成了支持殖民与反对殖民的两个针锋相对的派别,他们在1885年针对殖民问题,就各自的立场和观点展开了一次全方位的辩论,殖民派代表费里为殖

    民政策辩护道:“先生们,事实上,高级种族对低级种族具有某种权利。……我再重复一遍:高级种族对低级种族拥有一种权利,这是因为他们对低级种族负有一种义务——文明开化的义务。而今,我认为欧洲国家应该去履行这项属于文明的高级义务。”最终,殖民派取得了胜利,法国向着殖民扩张的道路大步迈进。

    ——刘梦佳《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殖民转向——从1885年关于殖民问题的议会辩论谈起》

    (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阐释卢梭和马克思关于如何实现平等的构想。
    (2)、依据材料三,指出殖民派论证殖民扩张必要性的理由。结合所学,除了以上观点之外,你认为殖民派还会从哪些方面论证殖民扩张的必要性。
    (3)、如果你是反殖民派代表,请结合所学,试对费里的观点进行驳斥。
  • 16、时空观念在历史学科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为史料实证提供背景依据,有助于更准确地解读历史文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外历史纲要》(下)

    材料二   从16世纪末期开始,大西洋沿岸同非洲、美洲和亚洲之间的贸易日益发展,新的商品如美洲的烟草、可可、甘薯等,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各国的市场上,成了国际贸易中的重要商品。在面向亚洲的贸易中,葡萄牙殖民者经营从印度经澳门至日本的三角贸易;西班牙殖民者开辟了从马尼拉至墨西哥阿卡普尔科的大帆船贸易航线。奴隶贸易是非洲、欧洲和美洲之间的贸易体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通过一个巨大的商路网,商品有规律地流动着,这个商路网构成了以安特卫普、阿姆斯特丹、伦敦为中心的欧洲的再销售系统。17—18世纪,荷兰和英国逐渐成为商业强国,伦敦和阿姆斯特丹成为世界贸易的最大中心。与贸易有关的银行业、保险业、船舶制造业和港口建设业各行业活动增加了,收入和人口的增加创造了一个需求量不断上升的市场环境,在利润的刺激下,越来越多的人对发明和技术革新感兴趣。

    ——引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

    (1)、从史料载体的角度,指出材料一的史料类型。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对比材料一中两幅地图发生了什么变化?并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在上图中描绘出全球航路开辟后世界贸易路线示意图,分析这些世界贸易路线对西欧社会经济上产生的影响。
  • 17、拜占庭帝国连接欧洲与亚洲,阿拉伯帝国贯通东西方,两者均成为中古时期东西方文明交流的枢纽。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早在阿拉伯国家成立之初,穆罕默德就注重提高阿拉伯人的文化。因此,历代统治者都比较注重先进文化的摄取。一方面积极网罗各种人才为帝国服务,一方面组织力量大力翻译和研究古代希腊、波斯和印度的文化典籍与著作。经过长期的努力,帝国境内的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印度文化和阿拉伯的传统文化被整合起来,形成一种崭新的阿拉伯文化。

    ——摘编自朱寰《世界上古中古史》

    材料二   拜占庭文明是亚欧中世纪文明中一枝独具特色的奇葩。首先,它立足于东方希腊化地区文化的肥田沃土之上,从其产生的那一刻起就带有明显的东方色彩。其次,它又是典型的基督教文明……最后,拜占庭文明还具有明显的罗马因素。在许多方面,特别是在政治法律体系及官僚统治体系方面,拜占庭几乎全面继承了罗马帝国的传统,使之成中世纪拜占庭政治制度的骨架。

    ——引自陈志强《拜占庭帝国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阿拉伯统治者“注重提高阿拉伯人的文化”的主要措施。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阿拉伯在东西方文化交流方面所作的贡献。
    (2)、根据材料二,概括拜占庭文明的特点。结合所学,指出拜占庭帝国的首都,并用一句话概括其首都的地位。
  • 18、1871年9月,马克思指出:“工人阶级在它反对有产阶级联合权力的斗争中,只有组织成为与有产阶级建立的一切旧政党对立的独立政党,才能作为一个阶级来行动。”。这(     )
    A、阐明了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 B、揭露了资产阶级剥削的秘密 C、揭示了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 D、总结了三大工人运动的教训
  • 19、发表于20世纪初的长篇诗歌《荒原》,以田园之镜反观城市社会。诗歌中,在伦敦金融区的通勤时间,“一群人鱼贯地流过伦敦桥,人数是那么多”,但“人与人的眼睛都盯住自己的脚前”。这首诗歌(     )
    A、促进生产组织方式的重大变革 B、反映了经济困境冲击社会秩序 C、源于工业革命带来的消极影响 D、体现了国际工人运动蓬勃发展
  • 20、下表是主要国家奴隶制度废除时间表,据此可推知,奴隶制度(     )

    国家

    废除奴隶贩运

    废除奴役行为

    英国

    1805—1807

    1833

    美国

    1807

    1865

    法国

    1815—1818

    1848

    西班牙

    1817

    1873—1880

    葡萄牙

    1836

    1869—1875

    A、不适应工业革命的发展 B、与各国家政体不相适应 C、是非洲贫穷落后的根源 D、加剧了一系列社会矛盾
上一页 40 41 42 43 44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