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品货币经济刺激下欧洲城镇化的发展,最终形成了一个享有许多自由和平等权利的独立阶层——市民阶层。市民阶层既不像农民那样被束缚于土地,又不像骑士与教士那样受传统与教规的制约,这些都为体育活动在市民群体中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内在条件;社会现金流增多刺激下的社会世俗化和娱乐化转向,则为体育活动在市民群体中的流行和兴盛提供了外部条件。市民体育在对传统体育项目进行继承和改造的过程中,部分地摒弃了骑士体育和民俗活动中的宗教规则。于是,市民们在城市有限的环境中进行了博采众长、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体育活动。
——摘编自王梓宇等《中古盛期欧洲城镇化背景下市民体育之兴盛及其当代启示》
材料二 14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开启了欧洲体育复苏的大门,接着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工业革命等社会变革推动着人们身体观和体育观的解放,从而为体育的复兴扫清了道路;同时,市民阶层体育需求的增长和绅士阶层培养全面发展型人才的需求,推动着体育形式和内容的变革。宏大的社会因素和体育自身的变革,共同构成了欧洲古代体育向现代体育转型的历史进程。体育事业的现代转型反作用于城市发展,最终为城市发展创造一个更为和谐、积极、健康的内部环境和氛围。
——摘编自张爱红等《欧洲古代体育向现代体育转型的历史审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世纪欧洲市民体育兴盛的背景。(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欧洲古代体育向现代体育转型的影响。 -
2、 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
材料 贵州建省以后,明朝政府在采取各种措施重点培养和教育土司子弟之外,还大力创办社学,发展初等教育。自永乐以后,明廷严督贵州各属长官司于衙门附近及少数民族聚居区创办社学,令少数民族蒙童入学,读书习礼、接受儒学文化。明朝统治者为普及社学教育,一再提高社学的社会地位。明英宗正统元年(1436年)规定,社学中优秀学生可以直接升入各级儒学校学习,语令社学中“有俊秀向学者,许补儒学生员”把社学与府、州、县儒学在学制上衔接起来,调动了地方创办社学和民间子弟踊跃入学的积极性。弘治十七年(1504年),再次重申,要求全国各地抓紧创办社学,是年;“令府、州、县建立社学,选择明师,民间幼童十五岁以下者送入读书”.在中央政府的三令五申下,贵州出现大办社学的热潮。自弘治年间贵州按察使钱钺带头创办社学以后,各级地方官吏、社会贤达及民间有识之士纷纷出资也出力创办社学。据明代贵州各地方志书记载,明政府在各府州县治地、土司辖区与土流并治地区广泛设立的社学约有200所。未见于记载者肯定还有很多,可见当时社学的发达。
——摘编自张羽琼《贵州古代教育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贵州社学教育发展的有利条件。(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贵州社学教育发展的作用。 -
3、 1972年,尼克松与勃列日涅夫签署了《关于限制反导弹系统条约》和《关于限制进攻性武器的某些措施的临时协定》。1987年,里根和戈尔巴乔夫签署了《美苏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1991年,美苏又签订了《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这反映出美苏两国( )A、军事力量趋于平衡 B、意识形态分歧减弱 C、力图避免军事对抗 D、存在利益的一致性
-
4、 1905—1908年间,印度爆发了一场以抵制英国货、提倡国货为主要内容的司瓦德西运动。运动期间,英国布、英国烟被堆放在街上焚烧示众,收入微薄的下层群众宁肯多花钱买国产布,也不穿廉价的洋布。该运动( )A、表明无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 B、有助于印度民族工业的发展 C、动摇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 D、继承了甘地土布运动的精神
-
5、 德意志皇帝威廉一世在1881年的“谕告”中指出,工人因工伤事故、伤残和年老而出现经济困难时有权得到政府的救济。帝国政府于1883年颁布《疾病保险法》,1884年实行《医疗保险法》和《工伤事故保险法》,1889年又出台《养老和伤残保险法》。与上述举措直接相关的是( )A、工人运动发展 B、民主政治建立 C、完成国家统一 D、贫富差距扩大
-
6、 如表是英国茶叶进口统计表,据表可推知,当时英国( )
时间(年)
进口(单位:磅)
年均进口(单位:磅)
1664—1684
5697
271
1685—1704
517988
25889.4
1705—1724
6494196
324709.8
1725—1744
22769047
1138452.35
1745—1759
35766760
2384450.7
A、茶叶的进口量逐年增长 B、在世界茶叶贸易中处于主导地位 C、茶叶消费群体日益壮大 D、生产方式因茶叶贸易而发生改变 -
7、 公元7世纪末,新罗人薛聪利用汉字作音符,发明了被称为“吏读”的朝鲜文字。公元8—9世纪时,曾留学中国的日本学者吉备真备和空海分别利用汉字的偏旁与草体创制了“片假名”和“平假名”,从此日本有了自己的文字。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朝鲜和日本的文化源头在中国 B、朝鲜和日本的制度建设效仿中国 C、中华文化传承具有鲜明地域性 D、中华文化影响着周边国家的发展
-
8、 《汉谟拉比法典》第282条规定:“倘奴隶告其主人云,‘你非吾之主人’,则此主人应证实其为自己的奴隶,而后主人得割其耳。”第15、16、17条规定,凡拐带奴隶、帮助奴隶逃跑或窝藏奴隶的都要处以死刑。这些规定( )A、维护了奴隶主的利益和权威 B、满足了亚述帝国的统治需求 C、体现了法典内容全面且残酷 D、保留了同态复仇的传统陋习
-
9、如表为我国个人所得税免征标准的演变情况,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时间
个大所得税免征标准的演变情况
1980年
个人所得税开征,免征额800元
2006年
免征额提高到1600元
2008年
免征标准提高到2000元
2011年
免征标准提高到3500元
2018年
免征标准提高到5000元
A、税收征收标准更加合理 B、社会经济不断发展 C、国家税收制度逐渐完善 D、国民收入稳步增长 -
10、 20世纪60年代起,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草王坝村民在村党支部书记黄大发的带领下,历时30余年,靠着锄头、钢钎、铁锤和双手,在绝壁上凿出一条长9400米,地跨3个村的“生命渠”,结束了草王坝长期缺水的历史。此水利工程的兴修( )A、落实了三线建设的战略部署 B、贯彻了八字方针的工作要求 C、得益于基层政府的组织能力 D、彰显了艰苦奋斗的时代精神
-
11、 1947年2月,中共中央下达《迎接中国革命的新高潮》的指示,揭示了正在形成的统一战线的特点,并指出这个统一战线的组成人员包括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其他爱国分子、少数民族和海外华侨。该统一战线的形成( )A、符合新民主主义理论的要求 B、加速了和平民主建国的进程 C、有利于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 D、顺应了民族战争的现实需要
-
12、 某法规定,大总统为国家元首,总揽统治权:大总统制定官制官规,任免文武职官不经国会;大总统召集立法院,宣告开会、停会、闭会:设立由大总统任命参政组成的参政院;司法以大总统任命之法官组织法院行之。该法发布于( )A、南京临时政府统治时期 B、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C、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 D、国民革命运动时期
-
13、 1863年,清廷向各省督抚发出谕旨,要求地方官员学习洋人制造火器之法。1864年.李鸿章致函总理衙门说:列强“藐视中国,非可以口舌争,稍有衅端,动辄胁制,中国一无足恃,未可轻言抵御,则须以求洋法习洋器为自立张本。”由此可知( )A、清廷对中西差距有根本认识 B、练兵制器成为清廷共识 C、清廷努力寻求国家自强之道 D、师夷长技方面成就凸显
-
14、 1684年,清胡在台湾设府,随后多次组织人员纂修《台湾府志》。如表是《台湾府志》中的部分记载,从中可以看出( )
《覆制军台疆经理书》
国家初设郡县,管辖不过百余里,距今未四十年,而开垦流移之众,延表二千余里,糖谷之利甲天下。
《安海诗序》
四十年来休养生息,衍沃富饶,顾土著鲜少,火耨草辟,多闽粤子弟。
《送黄侍御巡按台湾序》
台湾鲜土著之民,耕凿流落多闽粤子弟,土广而民杂,至难治也。
A、闽粤台地区社会发展迅速 B、人口迁移促进文化传播 C、闽粤台地区文化交流频繁 D、人口流动加速台湾开发 -
15、 在宋代武将创作的诗词中,经常出现“龙虎”“宝剑”“血”等军事意象,常连用“长驱”“直捣”“风霆”“断弦离柱”“铁骑”等气势雄壮的词语以彰显其豪情壮志。这说明( )A、军旅生活是宋词主要题材 B、政治局势影响文学创作 C、宋代诗词世俗化特征明显 D、理学兴盛推动文风转变
-
16、 唐王朝确立了羁縻府州制度,以各边疆民族部落的分布范围作为羁縻府、州行政区划的基础,并在众多的羁縻府州基础上设立都护府,由都护府直接管理,再统于唐王朝中央政府。羁縻府州制度的确立( )A、体现灵活务实的统治理念 B、说明唐王朝重视基层治理 C、有效加强了君主专制统治 D、实现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
17、 《秦律》规定了极为残酷的刑罚,仅死刑的名目就有多种,但对于犯法的官员和地主,《秦律》又展示出了它的仁慈与宽厚,不仅规定了减轻罪责、逃避制裁的种种条款,还有以钱赎刑等办法帮助他们摆脱法网。材料表明《秦律》( )A、融入了儒家仁政思想 B、是礼法结合的典范 C、带有浓厚的阶级色彩 D、具有轻罪重罚特点
-
18、 西周时期,世官制盛行,贵族世代垄断高官。春秋战国时期,尚贤思想兴起,军功制和养士制渐成社会主流。这一变化( )A、与诸侯战争的频繁关联较大 B、有利于官僚政治的发展 C、说明选贤任能获各阶层认可 D、促进了士族阶层的崛起
-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根据中国文物学会的不完全统计和估算,自从1840年英国对华发动鸦片战争以来,由于历次战争掠夺、盗掘及不正当贸易等原因,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超过1000万件,其中国家一、二级文物多达100余万件。中国的文物主要流失到欧美各国以及日本等国家。
——王开玺《圆明园三百年祭下》
材料二
(2023年,十二兽首中的牛首、虎首、猴首、猪首、马首,重聚圆明园,距离上次的离别已时隔163年)
根据材料,结合相关史实,从“文物的流失与回归”“文物的传承与保护”中选择一个主题,自拟题目,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史实充分,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
20、 殖民主义的本质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侵略、占领和控制其他国家或地区的行为。阅读下列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一 西班牙人对美洲的征服粉碎当地文明的基石——印加帝国时期四通八达的大多数道路,只剩下岩石和荆棘;巨大的公共工程大部分随着岁月而消失,或被抢夺者毁坏;成百成千的印第安雕塑家、建筑师、工程师和天文学家同众多的奴隶混在一起,被抛到西班牙人的矿井中从事粗笨的、累垮人的采掘劳动。西班牙人还规定了印第安妇女服装样式和发式。当独立后的拉丁美洲人试图起步时,英国人又向他们举起了保护主义与自由贸易的双面魔镜,就像后来的美国人挥动的民主自由变色旗——有利的一面总是朝着自己。
——摘编自【乌拉圭】爱德华多·加利亚诺《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
材料二 拉美一体化思想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独立战争时期,拉美的“解放者”西蒙·玻利瓦尔提出“组成一个联邦”的思想。他主张“把整个新世界组成一个国家,用统一的渠道使各个部分同整体相连”,他认为拉美各国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风俗习惯、共同的宗教信仰以及共同的事业、原则和利益”,这是拉美实行一体化的依据。在其努力下,1826年6月22日至7月25日,美洲联盟第一次大会在巴拿马举行。西蒙·玻利瓦尔是人类历史上首次提出以团结、联合、统一和整体论为主要内容的一体化思想的伟人,是拉美一体化理论的奠基者和积极推动者。
——摘编自洪国起《玻利瓦尔主义与拉美一体化》
材料三 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发生后、国际市场上初级产品价格暴跌,墨西哥外汇收入骤减,无法进口工业品,只能在本土生产,墨西哥出台了贸易保护政策,大规模工业化在此独特背景下开始了。二战后贸易保护成为有意追求的长期政策目标,不仅是因为它确实带来了巨大的工业化成就,更因为保护状态下发展起来的工业不愿面对外国产品的竞争。但到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危机,保护主义带来的弊端充分暴露出来。
——摘编自【美】加里·杰里菲等编《制造奇迹》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西方殖民者在拉丁美洲摧毁传统文化的方式,并结合所学指出拉美文化发展演变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拉美一体化”能够实现的条件,并指出“拉美一体化”的具体诉求。(3)、根据材料三、分析20世纪30年代到80年代贸易保护对墨西哥工业化的影响。结合所学,指出不同时期为捍卫自由贸易而成立的国际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