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世纪晚期,有英国学者提出“文明使命论”。他们认为,英国所代表的欧洲文明在海外的统治推动了亚洲和非洲的历史进步,将亚非带离野蛮时代,为亚洲和非洲带来和平、人道和符合文明标准的生活方式。在这种论断下,亚洲和非洲文明被欧洲统治者贴上懒惰、不诚实、欠缺原创性,没有任何发明的劣等文明标签,欧洲文明成为人类文明的标准方式。英国政府允诺一旦亚非这些地区经过改造达到宗主国的文明标准便准许其独立。近年,有学者指出,人类真正的进步不在于同质化,而在于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要克服各类全球性挑战,共同走上现代化道路,必须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及其对应的发展模式的多样性。只有通过不同文明、不同国家间的坦诚交流和互学互鉴,才能让各个文明的智慧充分迸发出来,为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各种困难与挑战贡献力量。

    ——摘编自周欣平《文明的交汇》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材料中任一观点予以评析。(要求:明确列出所评观点,评析时须史论结合)

  • 2、【近代民族意识的产生与发展】

    材料一:19 世纪中叶,帝国主义列强的铁蹄踏碎了清王朝“天朝上国的迷梦”,也唤醒了中国人保家卫国的强烈民族意识,民族主义的情愫以各种方式在不同社会群体身上表现出来。甲午之后觉醒了的民族意识在巨大的民族耻辱感的推动下,借鉴西方近代思想,逐渐走出了传统的狭隘民族主义的藩篱,尝试着以西方的民族主义来革新本民族的国民性时,就意味着这个民族学会了用世界的标准,而不是以民族的标准来衡量一切,这一阶段资产阶级对民族主义有了全新的把握,对民族主义的内涵进行了全面提升。

    ——摘编自马俊林《中国近代民族意识的觉醒和现代化》

    材料二:近代以来,由于帝国主义的入侵,传统的民族矛盾转化为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共同的利益、共同的命运不仅激发了中国各族人民保卫祖国、保卫民族生存的共同责任感,也促使各族人民在共同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中走到一起在反帝反封建的大前提下,民族意识的民族性与社会性取得了一致。在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中,国家利益与民族利益高度一致,保卫国家主权与维护民族独立是一体两用,交融无间。近代民族主义在一定意义上是民主主义的一部分,近代革命具有民族主义与民权主义双重内涵。推翻封建专制,进行民主革命是中华民族近代化的根本方向,也是近代中华民族意识的本质特征。在近代的历史条件下,人民解放也是与民族的解放联系在一起的。没有民族的解放,就不可能有人民的解放。

    ——摘编自张翠仙,郝保权《略论近代民族意识的形成与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析中国近代民族意识形成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中国近代民族意识的时代特征。
  •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作为旧社会的象征,保甲制度在新政权得以稳定之后必须清除。于是,新中国成立后,在一些城市自发形成的一些基层管理组织,如清洁卫生委员会、福利委员会、冬防委员会等。但也造成多头指挥、组织混乱等现象。为此,党和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法规条例,也成立了一些城市管理组织。1954年,党和政府颁布了《城市街道办事处组织条例》和《城市居民委员会条例》,这两个条例是基层管理的法律依据。全国城市基层组织统一后,设立了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城市街居制即城市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制度也随之建立。

    街道办事处为市政府或市辖区政府的派出机构。居民委员会的性质为“群众自治组织”,实质上是街道办事处的组织延伸。条例还对居委会的组织架构作了规定:“居民委员会设委员七人至十七人,由居民小组各选委员一人组成;并且由委员互推主任一人、副主任一人至三人。”到1956年,居委会在全国绝大多数城市建立起来了。在街居制的组织下,兴办了较多福利性质的居办经济和各类服务组织,在单位制各类社会保障和服务的基础上,辅助治理了辖区范围内的治安、公共卫生、公共安全等问题。

    ——摘编自肖洒《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建设研究(1949—1956)》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街居制在全国建立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街居制建立的积极作用。
  •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农业逐渐走下坡路,危机不断凸显。1900年,美国1/3的耕地是为数以百万计的马匹和骡子生产饲料的,但随着汽车取代这些牲畜,越来越多的耕地用于生产粮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粮食的巨大需求造成了一种假象,但到20世纪20年代,粮食供应激增,而农村的收入却因农产品供过于求而大幅下降。1921-1929年农产品价格指数较1920年下降了35%,农业赋税却占农民纯收入的30%以上。美国垄断资本通过银行金融机构,利用贷款剥削农民和农场,1930年负债农场从1920年的37%扩大至42%。1929年,美国农业生产率较1913年提高了26%,机械设备减少了对体力劳动者的需求,但食品价格随着利润的减少而下降,小农无法支付新设备的成本。更加不幸的是,大萧条期间,美国一些地区气候异常,干旱持续了很多年,沙尘暴增多。一位露宿街头的农民说道:“1927年我种植棉花赚了7000美元,1931年失去了所有,1932年开始流浪。”

    ——摘编自孙树强《伯南克的“圣杯”:1930年代美国大萧条的背景及诱因》

    材料二   民国成立以来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在下降,大大低于清代平均水平。1926-1937年总平均,农业收成只相当于丰年的64.4%。1931—1935年,我国农村出现了一场深刻的农业危机,农业生产萎缩,耕地大量荒芜。这一时期,中国农产品输出贸易总指数逐年下降,1935年比1929年下降一半。而1934年农产品价格总指数比1930年下降28%。随着西方剩余农产品和工业品源源流入,现银不断从农村流向城市、海外,到1933年,全国农户大半处于负债之中,农民大批死亡。由于大众购买力萎缩,国内市场缩小,使完全依赖国内市场的民族工业如棉纺织业破产。……面对严重的危机,许多省份征收田赋不得而归,为此一些省份还征收各种杂税和提高税率。财政当局还实行新进口税则,降低税率,推动进口品汇价倾销。而此时中国共产党直面农村突出问题并开展土地革命,通过农民运动和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对中国农村展开了全面改造。

    ——摘编自符长泉《三十年代中国农业危机及其影响》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农业危机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农业危机与中国农业危机表现的异同。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国共两党处理农业危机的不同影响。
  • 5、如表中所列国际组织的成立,反映了(     )

    成立时间

    名称

    1963年

    国际咖啡组织

    1967年

    铜矿出口国政府联合委员会

    1974年

    香蕉出口国联盟

    1974年

    国际铝土协会

    A、二战后的经济高速增长导致资源紧缺 B、世界生产领域开始出现国际分工 C、发展中国家要求改变国际经济旧秩序 D、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迅速发展
  • 6、1850年,欧洲第一部公共图书馆法案在英国诞生。1882年,法国国家图书馆的欧仁·莫雷尔发起公共图书馆运动并于1906年成立了法国图书管理员协会。1924年,德国成立公共图书馆协会,拥有450家图书馆会员。这一时期欧洲公共图书馆的发展(     )
    A、深受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 B、体现欧洲国家发展的不平衡性加剧 C、注重古籍和文化遗产保护 D、彰显出政府的公共属性和社会职能
  • 7、据《大唐西域记》记载,古印度:“王田之内,大分为四:一充实国用,祭祀粢盛;二以封建辅佐、宰臣;三赏聪睿、硕学、高才;四树福田,给诸异道。宰牧、辅臣、庶官、僚佐,各有分地,自食封邑。”这表明古印度(     )
    A、自由农民向国家缴纳赋税 B、土地成为协调社会关系的纽带 C、土地名义上属诸侯王所有 D、分封制导致了分裂割据的局面
  • 8、根据法典条文,古巴比伦社会的奴隶区别于自由人的身份为一种特殊发型,如果理发师私自改变他人奴隶的特殊发型,将被割掉手腕,但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改变奴隶发型才无罪;欺骗理发师剃掉他人奴隶发型的人,将会被处死。由此可知,古巴比伦时期(     )
    A、奴隶买卖频繁增添经济活力 B、法律兼顾集体与个人利益一致 C、立法保护奴隶主的财产权利 D、法律普遍适用于各个不同阶层
  • 9、下表为《宋史·王猎传》中的相关记载。王猎的经历反映出宋代(       )

    王猎,字得之,长垣人。累应进士不第,乃治生积钱,既而叹曰:“此败吾志也。”悉以班(分发)诸亲族。庆历用兵,诏求遗逸,范仲淹荐之,得出身为永兴蓝田主薄。……

    A、士人价值取向发生变化 B、传统观念制约阶层流动 C、商人政治地位得到提高 D、经济发展影响选官方式
  •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是社会大变革的时代,各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人们对当时社会大变革中的许多问题,表明自己的态度,提出主张、愿望和要求,这一时期,“诸侯并争,厚招游学”……在学术思想领域内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参加争鸣的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还有阴阳家、名家等。这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及文化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摘编自朱绍侯等《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诸家之学,并起争鸣,经过相当时期之后,总是要归于统一的,统一的路线有两条:(一)淘汰其无用,而留存其有用的。(二)将诸家之说,融合为一。

    ——吕思勉《中国文化史》

    材料三

    从三国到五代,以阐释经书字句为主的儒家学说日益僵化,社会影响总体来说不及佛教和道教。宋代一大批知识分子毅然肩负起重振儒家文化的重任,积极参与现实,参与政治,恪守道德规范,表现出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独立的人格意识,范仲淹、欧阳修号召士人重视名节,振作士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社会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秦始皇和汉武帝统一思想的主要举措,并说明这些举措所产生的影响。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为重振儒家文化,北宋中期掀起了一场什么运动?指出南宋时期理学的著名代表人物,并说明实现“理”的方法。根据材料分析理学的影响。
  • 11、“任何一制度,绝不能有利而无弊;任何一制度,亦绝不能历久而不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严格来说,要到秦汉,才是中国历史上正式有统一政府。秦以前的中国,只可说是一种“封建的统一”。直要到秦汉,中央方面才有一个更像样的统一政府;而其所辖的各地方,……是紧密隶属于中央的行政区分了。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五代时期,政治上有两大祸患:一是心腹之患,即禁兵;二是肢体之患,即藩镇。……为解决“肢体之患”,宋初名相赵普献上了“三大纲领”即“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纲领实施后,“朝廷以一纸下郡县,如身使臂,如臂使指,叱咤变化,无有留难,而天下之势一矣”。

    ——张其凡《中国大通史宋》

    (1)、阅读材料一,写出“封建的统一”所指的制度。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列举秦朝中央与地方政治制度“大变动”的相关史实。
    (2)、阅读材料二,指出宋初“制其钱谷”的具体措施。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述宋初“三大纲领”实施的影响。
  • 12、据《皇明经世文编》载:“今天下一统,诸种番夷虽或出没,不足深虑:惟北虏动辄长驱深入,最为边患。”又据《皇明九边考》载:“当今四夷,北虏为急。”为此明朝统治者(       )

    ①重修长城抵御蒙古兵南下                           ②明英宗北伐瓦剌

    ③与鞑靼订立和议                                        ④与蒙古和亲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 13、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写道: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在许多方面实际上已经超过了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前的英国或欧洲的水平。下列属于宋代科技成就的是(     )
    A、贾思勰著《齐民要术》 B、徐光启著《农政全书》 C、宋应星著《天工开物》 D、三大发明基本成熟
  • 14、宋宁宗开禧二年(1206年),官府出榜招募百姓租佃荆襄两淮的官田,并订立租佃契约,如果佃人不愿承佃,则许退田别佃,政府另外招人承佃。这反映出当时(     )
    A、政府放松对社会的控制 B、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C、均田制得以继续维持 D、官府与百姓矛盾尖锐
  • 15、隋朝运河开凿始于隋文帝,隋炀帝即位后利用天然河道和旧有渠道开通了北起涿郡,南到余杭的大运河(图1)。元代大运河北起大都,南达杭州,从北往南共分为七大段(图2)。两条大运河的开凿均(     )

    A、以满足帝王享乐为目的 B、导致了王朝的迅速灭亡 C、以东都洛阳为交通核心 D、促进了南北的经济交流
  • 16、清朝颁布过一部《钦定历代职官表》,力图表明本朝各项制度都有传统的法度或成例可依,以此来论证自己统治的合法性。但它为理藩院溯源时,却发现理藩院在明朝和两宋都无迹可寻。理藩院这一中央机构的前世身影,在元代可以是(     )
    A、枢密院 B、宣慰司 C、巡检司 D、宣政院
  • 17、宋金战争频繁,宋高宗与大臣商议行在之所,引发大臣争议。吕顾浩提议都临安,“虏人以骑兵取胜……今若驾车乘海舟以避狄,既登海舟之后,敌骑必不能袭我。”李纲提议都建康,“莫若权宜且于建康,驻跸控引二浙,襟带江湖,漕运财谷,无不便利。”依据材料宋高宗最终选定以临安为都城,可能是(       )
    A、临安位于运河枢纽,交通便利 B、临安有长江天险,易守难攻 C、临安赋税充足,利于后期收复中原 D、临安近海洋,战略回旋空间较大
  • 18、宋太祖赵匡胤规定地方府、州、军、监官员均为同级,并设立通判一职监督地方官员。这些措施旨在(     )
    A、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B、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C、便于官员相互制衡 D、完善地方行政体制
  • 19、唐朝是当时世界上具有影响力的强大国家,中外交流活跃。如表中①所对应的史事应该是(     )   

    序号

    史事

    长安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

    新罗派遣使节和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

    大食派遣使臣与唐朝通好,先后有40多次

    A、文成公主入藏 B、唐玄宗重用贤能 C、鉴真东渡日本 D、安史之乱被平定
  • 20、下表所示为唐朝中后期宰相中科举出身者所占比例。由此可知,科举制时期(     )

    时期

    宰相总数(人)

    进士出身的宰相所占比例(%)

    唐穆宗时期

    14

    57.1

    唐文宗时期

    24

    75

    唐懿宗时期

    21

    81

    A、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B、扩大了宰相的政治权力 C、提高了官员的道德素养 D、维护了士族贵族的特权
上一页 29 30 31 32 33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