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 1515年,西班牙国王费迪南德下令,不管是白人还是印第安人,都可以自由地与他们中意的人结婚。1542年,西班牙王室颁布的《新法律》规定:“印第安人是自由人,是西班牙国王的臣民”,有权拥有他们自己的土地,保留他们的村社。西班牙的这些规定( )
    A、推动拉丁美洲“混血社会”的形成 B、有利于拉丁美洲种植园经济的发展 C、促进了美洲自由平等社会发展 D、导致当地人口替代性变化
  • 2、 下面两幅图片中科技成果应用的共同影响是( )

    ①实现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全面普及 ②极大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社会生活

    ③促使劳动方式向集约型转化 ④造成了劳动资源的极度匮乏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 3、 当代学者搜集了明代洪武至成化年间徽州祁门土地买卖契约,将其使用通货类别情况统计如下,下列选项对此推测最正确的是( )

    时间

    使用通货类别(买卖的结算方式)

    宝钞(张)

    银(张)

    谷物(张)

    绢布(张)

    洪武年间(1369—1398年)

    37

    6

    5

    建文年间(1399—1402年)

    7

    11

    4

    永乐年间(1403—1424年)

    84

    1

    14

    3

    宣德年间(1426—1435年)

    9

    1

    9

    21

    正统年间(1436—1449年)

    35

    7

    12

    成化年间(1465—1487年)

    90

    A、中国古代传统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革 B、银两结算的增加受到一条鞭法影响 C、白银在民间商品交换中的地位总体呈提高趋势 D、白银逐渐成为国家财政和民间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
  • 4、 如图是丝绸之路路线示意图,下列选项中对序号①②③④解读正确的是( )

    A、匈奴人沿①西迁,是西罗马帝国灭亡的主要原因 B、②不仅是商贸路线,还是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 C、③在明朝时期达到其交通的巅峰 D、④的开辟在历史上被称为“凿空”
  • 5、 “西方文化在继续冲击着这个古老而又年轻的国家。印度文化的生命力是极其顽强的。在社会现代化的过程中,它的根本绝不会丧失,它也绝不会迷失自我。印度业已开展的经济改革在加速国家的发展,但它走向现代化的道路似乎还很漫长。”据此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印度文化的显著特征是( )
    A、以经济领域改革为主要目标 B、注意发扬儒家文化的精华 C、继续反抗英国的殖民文化 D、融合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
  • 6、 它努力确保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增长中获得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份额和利益;在扩大货物生产与贸易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服务贸易。该组织是( )
    A、世界银行 B、关贸总协定 C、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D、世界贸易组织
  • 7、 某班同学正在筹备以“运河”为主题的课堂展示活动,以下内容中与C地运河相匹配的是( )

    ①是西欧和南亚、东亚之间最近、最直接的水上通道

    ②是埃及的经济生命线,历史上曾被英国控制

    ③推动环球交通网络初步形成

    ④加强了世界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

    A、①②③ B、②④ C、①④ D、①②④
  • 8、 有学者在研究近代契约华工时进行了数据统计。1849年美国华侨共有791人,1850年增至4025人,1851年达12000人。对这一历史现象的解读正确的是( )
    A、华工在美国取得了丰厚的报酬 B、华工为近代美国开发作出贡献 C、华工是被清政府贩卖出国 D、华工的存在体现了黑奴贸易的罪恶
  • 9、 19世纪初,英国以党派为基础任用的官员,常因内阁重组或执政党更替而大批更换;19世纪中期后,英国出现不与内阁同进退的“文官”,不参加党派之争,一般终身任职,执行政府的决策,论功奖惩。这一变化( )
    A、导致了政务官和事务官的对立 B、适应了政府职能的扩大 C、推动了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D、避免了争权夺利现象
  • 10、 1618年开始的三十年战争,在德意志的新教同盟和天主教同盟之间爆发,后欧洲国家各国纷纷卷入其中。最终交战双方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结束了欧洲混战局面。这场战争之后( )
    A、集体安全体制进一步完善 B、确立了国际关系中应遵守的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原则 C、欧洲各国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D、建立起大国协调、欧洲均势为特征的国际关系体系
  • 11、 “一名六月柿,茎似蒿,高四五尺,叶似艾,花似榴,一枝结五实或三四实,一树二三十实,缚作架,最堪观。火伞火珠,未足为喻。草本也,来自西蕃,故名。”材料描述的物种( )
    A、是美洲第二大农作物,产量仅次于小麦 B、提高了欧洲人的抗饥荒能力 C、对亚洲的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D、由西班牙人从美洲带回欧洲
  • 12、 观察下列四幅图片,下列历史信息正确的是( )

    A、羽蛇神金字塔是古代美洲埋葬死者的陵墓 B、伊本·西那的《积分和方程计算法》是重要世界文化遗产 C、米隆的《掷铁饼者》是古希腊人物雕塑的典范 D、史诗《摩诃婆罗多》是研究高丽王朝历史的重要典籍
  •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农村缺医少药。1965年,毛泽东指示,要求“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全国各地纷纷组织巡回医疗队深入农村,积极为农民防病治病。无固定薪金、半农半医的乡村医生大量涌现。据此可知,乡村医生( )
    A、实现了农村医疗能力的提升 B、解决了中国农村的医疗难题 C、建立起现代医疗卫生体系 D、使乡村医疗的财政投入快速增加
  • 14、 1941年11月,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召开第一次会议,会议选出的辖区政府18名委员中,有共产党员7名,徐特立(共产党员)当即申请退出,经大会通过,以党外人士递补。此政治实践( )
    A、扩大了国共第二次合作成果 B、体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 C、有利于全民族的团结抗战 D、完善了根据地基层治理体系
  • 15、 书籍是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下列有关书籍发展历程叙述正确的是( )
    A、中国早期的简策和帛书盛行于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 B、毕昇的发明推动了胶泥制的活字在社会上的普及 C、埃及莎草纸是世界上最早的书写材料 D、印刷术的出现改变了“学在官府”的情况
  • 16、 中国历史上有种种社会福利与互助的措施,唐宋以来,由于人口增加,社会愈加复杂,福利与互助措施也随之增加。唐代政府设有福田院与悲田院,收容老病孤寡之人。南宋朱熹创设民间社仓而使三仓具备,沿用至清仍不衰。这反映出中国古代社会救济的特点是( )
    A、社会救济与优抚体系完备 B、政府与民间力量相结合 C、避免了阶级矛盾的出现 D、民间救助活动日益增多
  • 17、 以下对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按时间进行的排序正确的是( )
    A、制瓷工具:坯车—匣钵—支钉 B、灌溉工具:杠杆—筒车—翻车 C、耕作方式:犁耕一锄耕一刀耕 D、纺织工具:提花机—纺织机一陶纺轮
  • 18、 晋朝有一位叫李忽的女子,因发觉自己的父亲谋反,便杀了父亲,断狱者并不认为其大义灭亲,而是认为其“无人子之道”“伤风污俗”,于是处以极刑。这表明该判决( )
    A、注重维护儒家的三纲五常 B、根本目的是维护家庭伦理 C、存在轻罪重罚现象 D、象征中华法系的最终形成
  • 19、 孟子强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该思想主张( )
    A、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理念 B、有利于维系中央集权制度 C、受到西方政治理论的影响 D、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本土性和包容性
  • 20、 【走向整体的世界】

    材料 直到1500以前,大西洋一直是一道栅栏,一个终点。但在1500年左右,它一变而成为一座桥梁,一个启程之地,其巨大的影响波及各方。一般看来,这一变化对欧洲人是有利的,但对其他地方的人则意味着灾难,如美洲,由于欧洲传来的天花等疾病而人口大量减少;非洲则出现跨大西洋的奴隶贸易;最后甚至远至澳大利亚,导致那里长期存在的文化和语言的毁灭。因此,旧的庆祝欧洲“海外发现”价值的观点,受到历史学家们的广泛挑战,他们从土著美洲人或非裔美洲人的角度来探讨欧洲扩张经历。依据上述观点,哥伦布于1492年首次出航美洲,与其说开启欧洲人扩张和征服的英雄历史,不如说是启动了可怕损失的历史。

    ——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阅读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自拟一个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上一页 305 306 307 308 309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