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 社会流动,包括地理意义上的横向流动,也包括阶层意义上的纵向流动。社会流动推动社会发展。下列能够体现古代社会流动的史实有( )
①唐代科举制 ②日本移民至拉美 ③印欧人迁徙 ④日耳曼人南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2、 在某一个特定年代中生产出来的工艺品,总是会在艺术表现形式上反映一个时代的特征。下图所示的那尔迈调色板,是国王用另一种方式向上天和神灵表达自己的诚意。此文物出自( )A、古代印度 B、古代希腊 C、古代埃及 D、古巴比伦
-
3、 民居的建造不仅体现了居住地的自然环境,而且反映了当地的社会经济水平和文化习俗。下列关于中西方民居的概述,正确的是( )
①兴隆洼遗址是巢居形式的代表②中国古代民居的设计突显等级礼制观念
③带有列柱围廊的中庭是古希腊民居的核心④古罗马的复合式公寓有利于缓解住房紧缺
A、①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
4、 《汉书·平帝纪》记载:从公元8—253年的200余年间,有记载的大疫就达18次。如“元始二年(公元2年)郡国大旱蝗诏民疾病者,舍空邸等二,为置医药”。古人重视公共卫生和疫病的防治,也建立疫病的救治机构。以下关于中国古代疫病防治的描述正确的是( )A、隋唐时期的寺庙病坊收治病人 B、《本草纲目》记载了青蒿对疟疾的治疗作用 C、为防治天花发明了牛痘接种法 D、把修建饮水道、下水道当作非常重要的工程
-
5、 史载,清代“汉口镇,天下四大镇之一也。成化年间,汉水改道,这里成为天然的避风良港。明朝末年,汉口已成为甲于全楚的商业巨镇。食货富于南而输于北,由佛山镇至汉口镇……由汉口镇至朱仙镇……”。其中汉口镇位于下图中( )A、① B、② C、③ D、④
-
6、 《汉书·贾山传》记载:“(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体现了秦朝完善的道路建设。以下关于秦朝交通建设,说法正确的是( )A、修筑大运河,沟通了中国南方和北方 B、形成以大都为中心通向全国乃至境外的驿路交通网 C、在西南地区修筑五尺道 D、开凿连接湘水和黄河的灵渠
-
7、 孟子被尊为“亚圣”,与孔子并称“孔孟”,是儒家思想的重要传承者和发展者。孟子的思想学说对唐宋之后的中国产生了深刻且巨大的影响,其中许多命题的哲学思辨以及伦理启示至今影响着中国乃至整个东亚。下列属于孟子的观点是( )A、“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B、“兼爱、非攻、尚贤” 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存天理,灭人欲”
-
8、 西周至春秋时期,周公提出“敬天保民”思想并制礼作乐,史籍中常有“国人皆咎公”“以说(悦)于国人”“国人不欲,故出(驱逐)其君”等记载。《贞观政要》有言:“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胫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这表明( )A、宗法分封制逐渐崩溃 B、人本思想不断丰富发展 C、天人合一思想的发展 D、“国人”主导国家政治
-
9、 新航路开辟后,不同地区的物种交流频繁,世界市场逐步形成。阅读材料,完成以下问题。
材料一 明朝后期,玉米、番薯等美洲粮食作物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逐渐得到推广。番薯“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大大缓解了“民食问题”,人们遂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劳动力和土地等去发展经济作物,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因此深受影响。而粮食生产革命和人口爆炸互为因果。清朝以来,人口压力不断增加……玉米、番薯等栽种遍野,“生齿日繁”。“棚民租山垦种,阡陌相连,将山土刨松,一遇淫霖,沙随水落,倾注而下,溪河日淀月淤,不能容纳。”
——摘编自何炳棣、陈树平等的研究成果
材料二 关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进程问题,有学者将其总结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发生在16世纪。新航路的开辟开拓了海上通道,推进了欧洲、美洲、东亚等地区的贸易。
第二阶段出现在1815—1913年间。发轫于18世纪60年代的技术革命把世界市场的发展推向高潮,并被看作是第二轮全球化的起点,国际贸易再次大幅扩张,金融资本和劳动力加速流动,“新技术”成为推动世界市场发展的强大动力。
第三阶段出现在二战后特别是冷战结束后,并持续至今。与以往相比,第三阶段世界市场的发展具有新的特点。世界贸易迅速增长,跨国公司达到了新水平,国际资本市场流动性加强等。
——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的新视野新知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谈谈玉米、番薯是如何传入中国的。概述美洲作物的传入对明清时期中国的影响。(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运用18、19世纪的史实,以“工业化与世界市场”为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题目自拟。(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条理清晰,表述成文) -
10、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提倡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阅读材料,完成以下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上面临着孤立、军事包围和经济禁运。在当时条件下想要全方位开放是不可能的。为了突破封锁,新中国采取了务实的开放态度:只要承认新中国,就可以在平等互惠的基础上进行通商贸易。当时主要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开放。50年代初,中国从苏联引进建设了156个重大项目,同时聘请苏联、东欧专家来华,派出留学生学习。同时,外交上的历史遗留问题困扰着新生政权: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控制权、一系列的卖国条约……
——以上材料摘编自李岚清《突围——国门初开的岁月》
材料二 1954年6月,周恩来抵达印度访问,在新德里记者招待会上发表了书面谈话,具体地阐明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本思想,指出:“世界各国不分大小强弱,无论其社会制度如何,是可以和平共处的。各国人民的民族独立和自主权利是必须得到尊重的。各国人民都应该有选择其国家制度和生活方式的权利,不应受到其他国家的干涉。”在印度期间的多次谈话中,周恩来都提到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主张将这些原则贯彻到国际关系中去。
——摘引自吴玉才《1949—1956年间的中国》
材料三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的外交政策朝着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向进行重大调整。中共十八大以来,面对深刻变化的国际形势,党中央进行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中国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为世界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要发挥大国的“引领和塑造”作用,则要求中国的外交不但是“中国本位”,还要是“世界本位”。只有如此,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能与和谐世界的理念形成真正有意义的价值关联。
——崔立如《国际格局转变与中国外交转型》
2023年3月10日,沙特和伊朗北京对话闭幕式完美落幕,意义重大。沙伊北京对话取得重要成果,宣布恢复两国外交关系。这是对话的胜利、和平的胜利,为当前动荡不安的世界提供了重大利好消息,传递了明确信号。
——《第一财经》评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对外开放的举措。结合所学,指出为解决外交上的历史遗留问题,新中国首先收回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哪些特权。(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梳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发展历程,指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最终确定的内容(列举三项)。(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努力构建怎样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路。改革开放至今,面对深刻变化的国际形势,我国如何处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从解决国际争端形式的角度,指出沙伊北京对话的意义。 -
11、 文字是文明的重要载体和标志,影响巨大而深远,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以下问题。
材料一 汉字的传播及汉字系文字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国、东亚地区乃至全世界最为重要的历史文化现象之一。历史上,辽、夏、金都模仿汉字字形创造了本民族文字,促进了政权林立时期的民族文化交往。在以我国为中心的东亚地区,随着汉字的广泛传播和深刻影响,先后形成了包括日文、朝鲜谚文、越南喃字等在内的十多种汉字系民族文字,构成了一个多姿多彩的文字家族和文化宝库。这些文字的形成和发展,是汉文化和各民族文化密切交流的成果,也是汉字符号多、语言适用性强的体现。
——摘编自王锋《追寻汉字传播和发展的历史足迹》
材料二
材料三 公元5世纪前后,阿拉伯语文学语言形成。7世纪后,阿拉伯人从波斯语、阿拉马语中吸收了大量的日常生活用品词汇和政治术语,从希伯来人和叙利亚人那里吸收了宗教术语,从希腊人那里吸收了政治、科学、哲学术语。阿拉伯帝国政府使用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治下的民众为了担任公职,为了宗教信仰而学习阿拉伯语,随着阿拉伯疆域的扩大,阿拉伯语传播到阿拉伯帝国治下的亚、非、欧地区,阿拉伯语也因此而成了一种世界性语言。在欧洲中古世纪,它是保存希腊文化和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媒介语,西欧的语言中至今仍有许多阿拉伯语词汇,除拉丁语字母外,阿拉伯语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一套字母。
——摘编自王玉芝《人类文明第一次大融合的结晶:阿拉伯——伊斯兰文化》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字对中国、东亚和世界文化的影响,并从文字特征的角度,分析汉字产生深远影响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图1、图2中的文字类型,指出图1文字的地位并列举古代该地区丰富的文化成就。(3)、根据材料三、概括阿拉伯语成为世界性语言的原因。结合所学,简述阿拉伯帝国在东西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
12、 传统观点认为,清末新政之所以失败,是因为腐败守旧势力的阻挠;后来有研究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当时的经济基础不具备改革的条件;又有学者提出,改革政策的“支离、拖沓”是致使其失败的重要原因。据此可知,关于清末新政失败原因的认识( )A、只能有一种正确合理的观点 B、后期学者研究比传统观点可信 C、缺少对欧洲其他国家的观察 D、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
-
13、 如表选项中,史实与结论相符合的是( )
史实
结论
A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建立
多边贸易体系得以建立
B
古希腊时期,基层治理依靠庄园进行
基层自治是西方国家基层治理的特点
C
近些年西方国家基层治理更加强调政府社区和非政府组织的共同作用
使西方国家基层治理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
D
17世纪初,英国颁布了济贫法
英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最终确立
A、A B、B C、C D、D -
14、 新航路的开辟及欧洲人的殖民扩张,促进了商业贸易的发展与变化。16世纪起,英国国王将大量特许状授予从事海外贸易的商人团体,成立特许公司。与此同时,欧洲许多国家掀起创办海外贸易特许公司的热潮。至18世纪末,特许公司数量已达数百个。以下关于特许公司表述正确的有( )
①资本输出是其主要形式 ②可自行铸币、拥有武器、对外宣战和缔结条约
③促进西欧资本原始积累 ④促进欧洲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
15、 中国现代化的最初启动可以上溯到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自强运动。在陈腐土壤上,嫁接若干近代工业的植株,其前景虽然未必美妙,但启动了中国早期由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工业化进程。从当时世界发展来看,这是幸存的清王朝得以推动改革的有利时机。以下属于当时“有利时机”的是( )A、以电力技术开发和应用的动力革命 B、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的出现 C、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最终形成 D、资本主义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
16、 唐初吸取隋亡的教训,出现了少有的开明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谈及贞观之治,既有唐太宗、魏征等人的自觉,更有中国制度的功劳。魏征从贞观七年开始担任门下省的长官,直至贞观十七年去世,都是门下省的负责人。以下符合材料观点的是( )A、唐太宗大兴文治,改革兵制 B、魏征负责审核诏令,有不妥者驳回 C、枢密院掌管军政,分割权力 D、门下省下设有六部,分工处理政务
-
17、 下图为考古学家在甘肃、陕西等地发掘的大量“铅饼”之一,正面雕刻有象征皇权威严的蟠螭,背面刻有希腊文字母和汉代印戳。专家推断其可能是希腊化的中亚西亚地区的货币。由此可知汉代( )A、与罗马帝国有了官方直接往来 B、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经贸往来 C、外贸成为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D、统治范围已扩及中亚西亚地区
-
18、 有学者这样评论:“国际运河降低了东西方物资交流的成本,大大改变了世界航运格局,成为大国角力场、兵家必争地。而国内运河的作用亦不容忽视,它们促进了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带动了城市格局和社会生活的变化。以下城市的发展获益于运河的修建的是( )A、纽约 B、郑州 C、福克斯通 D、亚历山大
-
19、 英美的文官制度在建立后都经历了一些改革。20世纪初,英国建立文官分类管理制度,采用品位分类的办法,职位根据政府需求而变动。美国于1923年对文官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改革,首次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文官的职位分类制度。这反映了( )A、贵族传统的延续 B、官员地位的降低 C、党派干预的加强 D、政府职能的扩大
-
20、 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是西方两大法律体系,它们的源头或多或少地与罗马法有联系,两者之间有共性,也有许多不同之处。下列关于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英美法系遵循先例,宪法地位突出 ②大陆法系明确了立法和司法分工
③英美法系又称为“法官制定的法律” ④大陆法系的代表为《法国民法典》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