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罗马帝国建立初期,对大部分城市实行城市自治制度。根据不同城市的特点,罗马赋予它们不同程度的自治权。城市自治制度还允许地方贵族参与到城市管理中,地方贵族们通过竞选加入地方元老院,成为城市的政治核心。这反映了罗马帝国统治初期(     )
    A、保留共和国的因素 B、地方治理具有灵活性 C、具有寡头政治特征 D、中央对地方直接管理
  • 2、雅典城邦有诸多的祭祀节日。“泛雅典人节”祭祀城邦保护神雅典娜,节日的主要活动是举办体育、马术等竞技比赛。酒神节祭祀酒神狄奥尼索斯,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表彰为国作出贡献者。这些祭祀节日(     )
    A、催生了公民的集体意识 B、促进了人文主义发展 C、适应了城邦政治的需要 D、保障了雅典社会稳定
  • 3、下图所示为1949~2001年, 中国城市化进程曲折变化,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AB段是中国城市化发展最迅速的时期 B、B点高峰的主要原因是土地改革的推动 C、左”倾错误使 BC 段中国城市化停滞倒退 D、改革开放加速了 CD段中国城市化进程
  • 4、1950年4月,中苏两国签署了贸易协定和苏联向中国贷款的协定,随后两国贸易额在中国大陆对外贸易中的比重由1949年的第三上升为第一。其后中国又与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签订了政府间的贸易协定,据此可知,中国当时(     )
    A、推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B、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C、突破了美国外交孤立的政策 D、加强与第三世界国家的联系
  • 5、1937年, 陕甘宁边区粮食产量111.6万石, 1939年, 增加到175.4万石: 1944年增加到181.7万石,且增长指数达到162.8%。陕甘宁边区粮食产量增加的根源是(     )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推动 B、大生产运动的开展 C、工业革命推动生产力提高 D、实行减租减息政策
  • 6、1918年,中国近代职业会计师的制度开始建立。1936年,会计师业务逐渐兴盛。会计师在工商企业的邀请下,赴各地讲解税法及会计相关问题,政府税务部门也聘请会计师解释税法。中国近代会计师行业的发展(     )
    A、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兴起 B、推动了金融行业的现代化 C、增加了国民政府的财政收入 D、反映了社会经济转型趋势
  • 7、1914年.《中国学会报》发文称: “革命乃吾中国最寻常之事。然革一朝之命可也,奈之何举中国数千年之命,而亦革之乎?今也教化革命,纪纲革命,道揆革命,法守革命,礼俗革命,人心革命,国魂革命……如大火焚室,空空无依。”该史料可以用来说明(     )
    A、北洋军阀政府的黑暗统治 B、辛亥革命以失败而告终 C、新文化运动爆发的必然性 D、革命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 8、丁日昌在谈到洋务派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时说:“该局制造轮船枪炮,任重道远,无止境也无尽境。凡有西人长技,自宜急为仿效;凡有华人才俊隽,尤宜加意获成。若畏惮烦难.不肯学习,则轮船枪炮尽可购自西人,不必设局靡费,致滋局外之口实矣。”这表明,洋务运动(     )
    A、主张中体西用 B、旨在师夷长技以制夷 C、实现自强求富 D、强调近代化任重道远
  • 9、下表是中国唐朝对外交往的相关史实,该史料反映出(     )

    朝代

    史实

    唐朝

    日本、朝鲜派遣唐使和留学生来唐朝、玄奘西游,鉴真东渡日本,日本高僧空海长安求法。西亚商人在广州、泉州定居

    宋朝

    日僧寂昭、元灯等乘宋商船渡海入宋。明州城出现多处“波斯馆”“清真寺”。印刷术外传朝鲜、日本、印度、阿拉伯、北非和欧洲。广州、泉州城内居住着许多阿拉伯富商

    明朝

    郑和下西洋,华侨开发南洋地区。戚继光抗倭。利玛窦来华传教,徐光启翻译了利玛窦带来的科学著作。政府禁止沿海居民出海贸易

    清朝(1840 年前)

    郑成功收复台湾。传教士将西方的天文地理数学等介绍到中国, 也向本国介绍中国社会状况。中国人民抗击沙俄, 英国的入侵、仅留广州作为贸易出口

    A、古代中国对外政策由开放趋向保守 B、中华文化圈的最终形成 C、古代世界对外交流中国居主导地位 D、古代中国对外贸易兴盛
  • 10、明清之际的儒家更多地强调“外王”倾向,注重担当实践。顾炎武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自任,王船山也呼吁:“匡维世教以救君之失,存人理于天下者,非士大夫之赍乎?”据此可知,明清时期的儒学(     )
    A、批判君主专制 B、注重士人和臣子的历史责任 C、提倡工商皆本 D、强化了道德规范和社会秩序
  • 11、宋代契约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中,常见的如买卖契约、借贷契约、雇佣契约等普遍存在。契约关系中都明确要求必须订立书面契约,   “凡田宅、车船、牛马交易只凭契照”。这反映出,宋代(     )
    A、土地私有的确立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市民阶层的出现 D、租佃关系的普及
  • 12、“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浚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织绢未成匹,缫丝未盈斤。里胥迫我纳,不许暂逡巡。”材料旨在强调两税法(     )
    A、导致社会矛盾空前尖锐 B、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C、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D、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 13、据《魏书》载:孝文帝始都燕代,南略中原,粗收经史,未能全具。孝文徙都洛邑,借书于齐 秘府之中,稍以充实:“选尽物望,河南人士,才学之徒,咸见申擢”,自此,“平齐民”摆脱了卑贱的地位,取得了入仕求富的权力。据此可知,孝文帝的改革(     )
    A、顺应了政权封建化转型的需要 B、促进了各民族相互交融 C、意在制衡鲜卑贵族的政治权力 D、缓和了北魏的阶级矛盾
  • 14、秦始皇开创皇帝制度,将郡县制在全国推广,后陈胜、吴广起义,取郡国并行制,后爆发“七国之乱” 曹魏创立九品中正制,后出现门阀权。对上述三组历史现象的共性,解释正确的是(     )
    A、历史评价应以成败为主要依据 B、制度设立之初存在明显弊端 C、中央与地方矛盾导致社会动荡 D、历史演进受多重因素的影响
  • 15、商统治时期,附属国君长与商王很少有血缘姻亲关系,因此他们时常反叛商王的统治。而周灭商之后,西周利用宗法血缘关系把众多的诸侯同周政权紧密地结合为一,即“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据此和下图所示可知,这一变化反映出,西周时期(     )

    A、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 B、周王对地方控制的加强 C、扩大了周王室的统治疆域 D、中央集权新体制的建立
  • 16、考古研究发现,中国至迟在公元前15000年就出现了原始陶器,中国南方最早的陶多圆底。中国北方早期的陶器多平底,陶器的制作方法、器表的装饰手法也有明显差异。据此和下图所示可知,中国陶器的起源(     )

    A、领先于世界 B、南方技术比北方先进 C、分布地区广 D、多元并存且各具特色
  •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发展的不同阶段,其政治、经济等方面具有不同的社会表象,且制度安排也具有不同的特性。下图是体现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不同发展阶段典型性特征的示意图,反映了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发展的基本规律。

       

    ——摘编自刘颜《利益集团与我国封建王朝周期性兴衰研究》

    从中国某个王朝或者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整体发展角度,对材料中的信息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加以阐述。(要求:看法具体明确,史论结合,论据充分,表达清晰)

  •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雅典城外阿波罗神庙墙上,铭刻着古希腊哲人的一句名言:人啊,认识你自己!体育就是人类认识自我的一种方式。雅典在公元前8世纪形成奴隶制城邦,公元前594年梭伦改革推进社会发展。古希腊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体育思想影响了2000多年来的人类生活。

    古希腊体育思想

    苏格

    拉底

    提醒雅典人要不懈地提高身体素质,“体育教育……让他们从小就开始接受。而且,体育训练应该十分小心,并且要终其一生”。

    柏拉图

    提倡进行简单而朴素的身体锻炼,认为青年人,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都应该严格地受到音乐与体育的教育,借以成为优秀的卫国者。

    亚里士多德

    认为“体育锻炼有助于培养人的勇敢”,“显然预先应把儿童交给体育教师和角力教师,这些人分别能造就儿童的体质和教给他们身体方面的本领”。

    ——摘编自谭华、刘春燕主编《体育史》等

    材料二   孔子在“六艺”教育中,重视体育活动教化作用。“射”“御”及“乐”中的“舞”,都是通过一定规范的身体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礼”,即通过体育的形式培养学生尊重理法的习惯和精神,如在“礼”的教育中,礼射就是通过射箭来进行礼仪、道德教育的重要社会活动,具有严格的礼仪程序和等级规定,礼射也是是专门用来挑选参加祭神、祭祖最佳人选的一个方式,是专为选择参加祭礼人服务的。孔子体育思想是为理念服务的,这种理念是以“礼”为外壳,“仁”为内核的思想,是把体育作为一种实用性的工具,为实现其“仁”的政治理想服务。因此在中国古代体育历史长河中,孔子体育思想起到了各家诸子都无法比拟的后世影响力。后世儒家在继承基础,上不断地创新和发展,使之更为成熟与完善。人们遵循孔子的体育思想,积极从事实用性体育运动,强身健体。

    ——摘编自王烈《基于“六艺”教育下孔子体育思想的阐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雅典的体育思想,并简析其兴盛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古代雅典相比,我国古代体育思想展现出的特质,并简析孔子体育思想的意义。
  •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沿用隋制,在西北边境继续设互市监掌管陆路贸易,太宗贞观六年(632年),改隋交市监为互市监。《唐六典》“诸市互监”云:“诸互市监各掌诸蕃交易之事”,唐代互市监的品级相对于隋代大大提高。还规定,“诸官私互市,唯得用帛练、蕃彩,自外并不得交易。……若善人须籴粮食者,监司斟酌须数,与州司相知,听百姓将物就互市所交易。”

    ——摘编自李叶宏、惠建利《唐代“互市”法律制度探析》

    材料二   公元977年,北宋于镇州、易州、雄州、霸州和沧州等州“各置榷场”,辽于琢州新城、振武军和朔州城南置榷场,进行官方贸易。后因范阳之战,罢互市。公元988年宋太宗下诏:“幽蓟之民,皆吾赤子,宜许边疆互相市易。自今缘边戍兵,不得辄恣侵略。”但不久又罢。公元1002年,应契丹之请,恢复互市,置场于雄州。“澶渊之盟”后,双方达成协议,在河北沿边陆续开放榷场。……由朝廷派官员专管,并由当地通判兼管其事,后又终仁宗、英宗两朝。从双方交换的物品来看,宋输出的主要品种有香药、犀角、象牙、茶叶、缯帛、漆器、瓷器、粳糯和书籍等。辽输出的物品有羊、马、橐驼、银钱、布等,羊是其中的大宗货物。宋方严禁私市硫磺、焰硝、卢甘石、水银丹漆,或“堪造军器物”以及直接影响国计民生的盐、米等项。辽国也同样如此,特别禁止向宋输出马匹。

    ——摘编自王晓燕《论宋与辽、夏、金的榷场贸易》

    (1)、根据材料一、说明隋唐时期西北边境互市贸易的概况。
    (2)、结合材料二与所学,归纳宋辽榷场边贸的特点并分析影响其发展的因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各民族间互市贸易的意义。
  • 20、牌符印信是证明持有者身份的官方信物。下图为1981年在贵州毕节发现一枚元朝铜质方形印章,印信正面用八思巴蒙古文刻有“雍真等处蛮夷管民官印”,背面左侧用楷书汉字刻有相同内容。据《元史·地理志》记载,“雍真等处”应属元朝政府在此设置的“顺元路军民安抚司”。据此可知(       )

    A、史料的多元性加深历史认知 B、官修史书受政治影响 C、文献史料必经实物史料印证 D、文献史料皆真实可信
上一页 265 266 267 268 269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