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19世纪70年代,日本侵台,新疆形势严峻,清廷发起第一次海防大讨论。李鸿章基于防范日本的重要性,强调海防建设优先,一部分官员认为塞防更急,左宗棠则提出海防与塞防并重的意见,最终为清廷所采纳。这场讨论表明,清政府(     )
    A、改革与守旧势力斗争激烈 B、对外政策逐渐趋于强硬 C、洋务运动取得了显著成效 D、近代国家安全意识萌发
  • 2、明朝万历年间,张居正在全国推行“赋役合并、计亩征银”的一条鞭法。对此时人评价道:“今科差于地者,不过曰计地而差,则地多之富家无可逃。然此务本之人也,与其使富商大贾逐末者得便,宁使务本者稍宽,不犹愈(较好)乎?”该观点认为,一条鞭法(     )
    A、导致抑本务末的作用 B、减少政府的财政收入 C、加速社会结构的解体 D、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
  • 3、辽朝科举制度仿效唐宋,有明经、词赋等科目,经史、文学是重要的考试内容。辽初禁止契丹族士子参加科举考试。辽中后期,一些契丹士子甚至是皇族子弟顺利参加科举,并考中进士。这种变化说明辽朝(     )
    A、奉行重文轻武的政策 B、深化中原文化认同 C、社会群体流动性增强 D、缓和南北民族矛盾
  • 4、据唐代《关市令》记载,市司官员每旬要定期对市场上的商品进行评估,按照质量好坏定为上、中、下三种价格,并制定市估文簿呈报州郡备案,五谷时价还要报送户部审核。唐政府此举意在(     )
    A、维护民众利益 B、加强中央集权 C、规范市场秩序 D、厉行抑商政策
  • 5、东晋时期,统治者在辖区流民较集中的地区,设立侨州郡县,由侨姓大族担任侨置机构的官员,对侨姓大族门下“私附”也免除其租税徭役负担。这些举措(     )
    A、有利于促进民族交融 B、减轻了民众的赋役负担 C、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 D、凸显了门阀政治的特征
  • 6、上古时期,中华大地新石器文化星罗棋布,氏族部落林立,部族集团互不统属。但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将本属于不同部族的“五帝”描写成一系,黄帝为五帝之首,后四帝都是黄帝的后裔。司马迁此举(     )
    A、还原了客观历史 B、蕴含了“大一统”的理念 C、受到礼乐制影响 D、记录了华夏族形成的历程
  • 7、考古发掘表明在泰山为中心的海岱地区,分布着若干座史前城址,其中以焦家城址最具代表性。焦家城址范围内发现了城墙、壕沟、大型墓葬、祭祀坑等丰富的文化遗迹2000余处,出土玉器、彩陶、白陶、黑陶等各类文物万余件。据此推断,焦家城址处于(     )
    A、旧石器时代早期 B、旧石器时代晚期 C、新石器时代早期 D、新石器时代晚期
  •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抗日战争大事记(部分)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发表抗日宣言,领导东北人民革命军坚持抗战。

    1935年中共中央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瓦窑堡会议上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1936年12月,中共中央积极支持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1938年,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

    1945年,毛泽东作《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

    1937年到1945年,国民政府指挥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先后与日军进行大会战22次,重要战斗1117次,小规模战斗38931次,毙伤日军859626人,同时也付出了3220419人重大伤亡的代价。

    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的两年中,敌后战场军民抗击了58%至62%的侵华日军和几乎全部伪军,粉碎了日军千人以上至5万人的“扫荡”近百次,作战1万余次,成为全国抗战的生力军。

    材料为“中国抗日战争大事记(部分)”。从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释。(要求:写明论题,相互关联,史论结合。)

  •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53年,我国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在其实行期间,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沈阳飞机制造厂先后建成投产。与1952年相比,至一五计划完成的1957年,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由35.8%上升到48.3%。

    ——整理自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

    材料二:从一五计划开始的20多年时间里,国家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按不变价格计算,1952年国内生产总值为679亿元,1976年增加到2943.7亿元,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材料三:1978年,在邓小平先生倡导下,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征程。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40年众志成城,40年砥砺奋进,40年春风化雨,中国人民用双手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

    ——习近平《开放共创繁荣创新引领未来》(2018年)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一五计划期间我国经济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三项“从一五计划开始的20多年时间”中国取得的建设成就。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不同时期取得建设成就的共同原因。
  •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中期,社会生产蓬勃发展,在农业经济恢复和发展的基础上,白银日趋货币化,农业生产渐趋商品化,农民纷纷流入城镇从事商品生产,一批工商业市镇迅速崛起。私人海外贸易日渐兴盛,并迫使明廷在隆庆年间开放海禁,新的生产组织方式在江南一些工商业市镇破土而出,传统经济结构内部发生了明显变化……明朝后期的社会,商品经济持续发展,全国性市场初步形成,并向世界延伸,海外贸易迅速增长,大量白银流入中国,社会转型的步伐明显加快。

    ——宁欣《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朝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述清朝经略边疆的主要措施及其效果。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前)历史发展的总体特征。
  • 11、1953年,山西大学进行院系调整,将数学、生物、化学三系并入师范学院,工学院纺织工程系、采矿工程系并入西北工学院,工学院冶金工程系并入北京钢铁学院,财经学院并入中国人民大学。这一调整(     )
    A、适应了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B、纠正了教育领域左”倾错误 C、完成了教育的社会主义改造 D、改变了山西教育落后的局面
  • 12、中国共产党的会议起着重要的指向标作用。关于中共八大、中共十二大、中共十四大的关键词,表述最恰当的一组是(     )
    A、经济建设——国企改革——市场经济 B、中国特色——初级阶段——科学发展观 C、主要矛盾——改革开放——一国两制 D、主要矛盾——中国特色——市场经济
  • 13、下图是1984年11月15日《新民晚报》的一篇报道,该报道反映出(     )

    A、市场经济改革已成为社会共识 B、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有所转变 C、上海地区扩大了对外开放 D、上海地区的工业生产发达
  • 14、读下表,由此可推知当时我国(     )

    A、作为世界农业大国的地位得以确立 B、对外贸易服务于国家的重工业建设 C、国内经济状况制约着粮食贸易结构 D、粮食进出口受外交形势的影响较大
  • 15、陈毅说过这样一句话: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这体现了(     )
    A、民众民族意识觉醒 B、武器装备的重要性 C、农民是革命的领导力量 D、民众支持影响战争结局
  • 16、毛泽东说: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签订是“人民的胜利”。这是因为重庆谈判(     )
    A、保障了解放区和人民军队的地位 B、使中共取得合法和平等地位 C、通过了和平建国纲领等项协议 D、有利于中共在政治上取得主动
  • 17、1938年的中国共产党党员成分比1933年更加多样(如下图所示)。形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图1            图2

    A、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已经形成 B、国共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D、红军长征取得伟大胜利
  • 18、下图是五四运动期间《他肯为国受苦,我们应如何?》的一幅漫画。漫画上,一位五四运动的领导者被两个持枪的军警押着,但他仍高呼革命口号。画上题词写着:“你看他铁索郎当为的什么?为的是救他的国。他的国家,岂不是我们的国家么?他肯为国受苦,我们应如何?”该漫画反映了五四运动中(     )

    A、大规模的工人罢工和商人罢市 B、人民群众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C、少数青年学生参加了反抗斗争 D、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 19、下表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部分内容,对其理解正确的是

    第二条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四条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A、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B、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C、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D、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
  • 20、某历史兴趣小组进行“中国近代化的探索”为主题的探究性学习,收集了很多学习资源。下表中的学习资源与主题完全相符的一组是(     )

    序号

    资源

    名称

    A

    文章

    《变法通议》《文学改良刍议》

    B

    图片

    宣传“公车上书”、《辛丑条约》签订现场

    C

    视频

    《鸦片战争》《转战陕北》

    D

    旧址

    圆明园遗址、遵义会议会址

    A、A B、B C、C D、D
上一页 224 225 226 227 228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