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中共十二大报告中关于中国外交政策的宣示:不再认为社会主义国家不能与帝国主义国家和平共处;不再以国际主义为中国外交政策的最高原则,不再鼓吹世界革命;不再提及“三个世界”理论,在对外关系中不再明确区分敌友。这一宣示( )A、凸显了现实主义外交思维 B、着眼于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 C、推动了中美关系的正常化 D、顺应了多极化不断加强的大趋势
-
2、1940年,山西某县抗日根据地加强村政建设前,共有33个行政村,平均每村村干部3人;加强村政建设后,该县行政村的规模开始缩小,行政村数量超过百个,各村建立的村政委员会平均人数近20人。这种变化( )A、实现了村民当家做主的愿望 B、有利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加强了治理基层社会的力度 D、造成村政委员会办事效率低下
-
3、下表为晚清财税收入结构表。由此可知,当时清朝( )
单位:万两
年代
农业税收入
工商业杂税收入
其他收入
总收入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1849
3281
77
969
23
-
-
4250
100
1885
3071
40
3923
51
714
9
7708
100
1911
4810
16
20441
69
4445
15
29696
100
A、农业日趋衰退 B、社会经济结构变动 C、自然经济瓦解 D、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
4、明代《折狱新语》记载一则案例,邵阳人李朝华状告侄子李正风盗窃自己的东西。地方官审判时首先批评李朝华,忘其侄所自出其兄,亲亲之义安在哉,后涉事双方和解,地方官仍判决当庭杖责李正风,为了让其知有尊卑。该案例说明明代( )A、司法审判渗透社会教化功能 B、儒家思想保证了审判公正 C、官员随意支配刑事案件判决 D、乡约与法律冲突日趋明显
-
5、下图(某朝政治制度结构图)反映了( )A、三公九卿制度长期存在 B、三省六部制度已初步形成 C、政事堂是国家权力中心 D、分散中枢权力以加强皇权
-
6、下图为汉代画像砖的拓片,该图反映了A、农民生活的殷实富足 B、重农抑商政策的发展 C、小农经济的生产形式 D、生产工具的不断创新
-
7、公元前6世纪中期,楚国国君熊通攻占了陈国的一块土地,按照周制,他应该把这块新的土地分封给自己的叔伯兄弟,而他却直接派自己人去开拓和经营这块土地。于是,这块土地上的产出,便可以尽归楚王所有。这块没有被分封出去的土地,便悬(古代通“县”字)挂在了那里,称之为“县”。县的出现( )A、表明了分封制彻底瓦解 B、意味着宗法制面临挑战 C、是小农经济发展的结果 D、有利于集权政治的生成
-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整理自安筱鹏:《工具的革命与社会形态的演变》
有史以来,人们试图以各种方式认识历史。材料反映了一位学者对人类历史的阶段划分。指出其划分标准,并任选其中一个阶段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标准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民族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影响着整个民族人民的价值取向和行动方向。德意志民族主义在德国不同的历史时期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对德国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中世纪以来,德国一直处于封建割据、四分五裂的状态,当时大多数德国民众不觉得自己是德国人,而是普鲁士人、巴伐利亚人、法兰克福人等,也对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和文化没有尊重和认同感,在他们的心目中不存在德意志民族观念,他们意识不到德意志。直到17世纪末18世纪初,随着启蒙运动的发展,人们的民族意识开始逐渐苏醒。德国知识分子也在法国大革命的政治“启蒙”下,开始关心政治,并有了政治觉悟,于是,德国文化民族主义诞生了。19世纪,拿破仑帝国的扩张使德意志民族的地位降到了历史最低点。德国的文化民族主义在全德人民高涨的要求民族团结、反对外来侵略、实现民族独立和自由的情感中上升为政治民族主义,德意志近代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理论体系最终形成。德国统一后,灿烂辉煌的物质繁荣和普鲁士流传下来的军国主义传统使德意志民族优越感不断膨胀,威廉二世推行“世界政策”并加紧扩军备战。最终,之前反对民族分裂、渴望祖国统一、追求民族独立和解放的理性意识,开始一步步向极端民族主义发展。
——摘编自葛丽《德意志民族主义形成和发展变化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德国民族主义的发展过程。(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民族主义对德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①克盉、克委说明:出土于北京琉璃河的西周青铜器。两件青铜器都内铸铭文,款式有差异,但内容完全相同。铭文大意是:周王为表彰召公的功绩,封其子克为燕候,管理燕地的部族。燕侯制作了盉、盎来纪念这一事件。
②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日鲁:封召公爽(shì)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
——司马迁《史记》
材料二 从制度的角度观察,隋唐大一统的基础是南北朝的制度遗产。各项制度的渊源虽然不同,但隋唐王朝的基本态度是予以继承而非否定。除了废除九品中正制、实行①科举制之外,②三省六部制、州县制、府兵制、均田制、③租调制等,均得到较好的承袭与实行。贞观之治、元盛世的施政精神是对既有制度予以严格实行,而非轻易推行制度改易。
——摘编自李磊《试析南北朝至隋唐历史阶段的连续性》
材料三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对经过艰苦探索、付出巨大牺牲积累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指明了正确方向。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1)、分别指出①②的史料类型。依据所学,说明两则史料在研究西周历史中的价值。(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从①②③中任选一种制度,简述其在隋唐时期的发展及历史作用。(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概述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开辟革命新道路的。 -
11、如图发表于19世纪中叶的英国,名为“穿旧衣裳的商人:教儿童如何偷窃”,作者旨在揭露英国社会发展中( )A、现实引发道德危机 B、贫富差距逐渐严重 C、工人阶级命运悲惨 D、资产阶级剥削残酷
-
12、中世纪时期,在基督教的神学统治下,人们形成了预成论和原罪说的儿童观,游戏被视为放纵,使儿童沉湎其中,应该被禁止与约束。这反映中世纪基督教( )A、有社会教化功能 B、凌驾于法律之上 C、控制了社会思想 D、行使议会的权力
-
13、据著名史诗《吉尔伽美什》记载,乌鲁克城邦在面临基什入侵时,城邦首领吉尔伽美什主张抵抗,遭到贵族会议的反对。但是他的主张在得到公民大会的支持后得以实现。这一记载反映了当时( )A、两河流域的原始民主制 B、古印度种姓制度的衰落 C、古代埃及实行君主专制 D、古希腊民主政治的运作
-
14、红军老战士肖锋的日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我们准备在泸州、宜宾间强渡长江,继续北上抗日。中央指示,各团要把笨重的东西再次投入赤水河,轻装战斗,为创造黔滇川边根据地而斗争。现在看来,回江西苏区已不可能,反正只要是抗日救国,再苦再累也心甘。”下列选项中,对该记载所反映的历史事件表述正确的是A、是中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B、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C、为夺取抗日战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基础 D、负责该行动的是由毛泽东、周恩来和王稼祥组成的军事领导小组
-
15、《王祯农书》记载“不问地之坚强轻弱,莫不任使,欲浅欲深,求之犁箭,欲廉欲猛,取之犁梢”。这一农具指的是( )A、耒耜 B、曲辕犁 C、耧车 D、铁锹
-
16、如图为辽朝国家体制示意图。由此推知关于辽朝国家体制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体现了蕃汉分治的特点 ②不利于强化君主政治权威
③体现了崇文抑武的政策 ④源于农牧复合的经济形态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
17、如表是不同时期与户籍有关的信息登记表,此表可用来研究秦汉( )
里耶户籍简(秦)
居延汉简(西汉)
居住地
√
√
户人+姓名
√
√
爵位或职位
√
√
财产(房屋、奴婢、牲畜等)
X有奴婢姓名
√
纳赋服役
X
√
A、国家治理能力 B、基层组织结构 C、赋税征收程序 D、地方行政制度 -
18、《山海经》中有许多篇章与巴蜀文明有关,有学者认为《山海经》不以中原为中心,而是以古代巴、蜀、荆楚之地作为天下中心。《山海经》中炎黄传说集中在西方和北方,共工的传说流传在北方,后稷传说多在西方,而巴蜀文化中的帝俊与帝颛顼的传说则无所不至。这反映了( )A、血缘政治色彩逐渐淡化 B、《山海经》与中原文化是割裂的 C、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D、国家尚未真正统一
-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史料一:马王堆一号汉墓简牍115号记有“唐(即“糖”)于类一笥(盛物品的竹器)”,112号记有“唐(糖)一笥”,竹笥中有“糖笥”木牌。
史料二:摩揭它,一曰摩伽陀,本中天竺属国……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始遣使者自通于天子……太宗遣使取熬糖法,即诏扬州上诸蔗,拃沈如其剂,色味愈西域远甚。
——《新唐书》221上《西域列传·摩揭它》
史料三:嘉靖年以前,世无白糖,闽人所熬皆黑糖也。嘉靖中,一糖局偶值屋瓦坠泥于漏中,视之,糖之上白色如霜雪,味甘美,异于平日,中则黄糖,下则黑糖也。异之,遂取泥压糖上,百试不爽。白糖自此始见于世云。
——【清】刘献廷《广阳杂记》
材料二 约公元500年,古代印度佛典最早记载甘蔗、蔗糖的种植、制造和使用。8世纪,蔗糖经阿拉伯人广泛在欧洲大陆、北非传播。11世纪,欧洲糖价昂贵,只有王室、贵族才能享用。16世纪之前,地中海沿岸地区生产的蔗糖供应北非、中东和欧洲大陆。15世纪末,蔗糖生产中心开始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上的马德拉等群岛。17世纪初,葡萄牙几乎为整个欧洲供应来自巴西的糖。17世纪中期开始,伴随着加勒比海的英属巴巴多斯、牙买加发生“蔗糖革命”(即加勒比海岛屿纷纷建立甘蔗种植园,从非洲引入大量劳动力),英国的蔗糖进口量飞速增长,到17世纪60年代,占了英国进口商品的十分之一。到18世纪中期,英国的人均蔗糖消耗量是法国的八到九倍。19世纪40年代,英国的蔗糖关税开始下降,1884年下降到蔗糖原价的百分之三十。1890年代,欧美列强的机械制糖法彻底打垮中国糖业。
——摘编自唐传星《甜蜜抑或苦难:糖的世界史》等
(1)、指出材料一中三则史料的史料价值,并做出合理的推断。(2)、根据材料一二,或者仅就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蔗糖的历史提炼一个论题,加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862—1893年中国设立的各类新式学堂(部分)
创办时间
学堂名称
地点
专业设置
创办者
1862
京师同文馆
北京
英文、法文、算学
奕䜣等
1866
福建船政学堂
福州
制造、驾驶、绘图
左宗棠
1874
操炮学堂
上海
制炮工程
江南制造总局
1880
天津电报学堂
天津
电讯
李鸿章
1883
金陵同文电学馆
南京
电讯
左宗棠
1884
广东黄埔鱼雷学堂
广州
驾驶、鱼雷
张之洞
1888
珲春俄文书院
珲春
俄文
希元
1890
山东威海卫水师学堂
威海
驾驶
丁汝昌
1890
旅顺口鱼雷学堂
旅顺
鱼雷
丁汝昌
1892
湖北采矿工程学堂
武昌
矿务
张之洞
提取表格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对晚清新式学堂的创设进行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