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喧嚣时代——20世纪全球史》中指出:1929年开始的全球经济危机改变了许多国家的现状,大萧条所具有的的国际化特征,是所有国家试图消除大萧条带来的影响时所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下列有关国家的举措有利于摆脱具有“国际化特征”的经济危机的是( )A、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 B、英国加强与殖民地的合作
C、美国胡佛政府提高了关税 D、德国纳粹政权积极扩军备战 -
2、《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中提到:19世纪印度几乎所有殖民地独立运动的领导人都是受过欧式教育的精英,吸收了启蒙思想的价值观,将它作为瓦解欧洲人在海外殖民统治的武器。这说明殖民主义( )A、激发了印度民族独立的意识 B、影响了印度整体文化氛围
C、培养了反对殖民统治的中坚 D、推动印度逐步走向现代化 -
3、17世纪末,茶叶在荷兰价格偏高,饮茶是荷兰人的一种较为奢侈的习惯。但在约30年后,茶叶的各大品种近乎全被列入阿姆斯特丹西北地区的维斯普市居民日用消费品名录中。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 )A、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 B、美洲与欧洲商贸的发展
C、欧洲贸易中心的转移 D、荷兰人饮食生活的变化 -
4、在阿拔斯王朝建立初期,统治者非常重视发展教育和知识普及,大量起用知识分子,公正对待学术问题,并一视同仁给予支持和鼓励。这种觉容对待学术的态度和做法,使阿拉伯帝国各地的文人学者得以摆脱民族与宗教信仰的限制。这一状况的出现( )A、说明了地理位置决定文明特征 B、推动了阿拉伯的文化成就领先于西方国家
C、垄断了世界文明的交融与发展 D、为阿拉伯文化的兼容并蓄创造了有利条件 -
5、 中国经济的中周期变化并非是线性单调的趋势。如图所示,中国经济发展的曲线有三个底部:1980年至1982年、1989年至1991年及1997年至2001年期间,都曾出现了短暂的触底反弹,重新高速增长。这一“触底反弹”的变化根植于当时( )
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
C、实行城市企业承包制改革 D、逐步推行社会主义市场化改革 -
6、 如表统计了中央苏区在赣南、闽西的党员成分。由表可推知( )
赣南
闽西
农民
80%
60%
工人
10%
13%
知识分子及商人
10%
10%
A、农民对“土地革命路线”的认同 B、民主政权认真落实“三三制”原则
C、中央苏区人党标准采取区别对待 D、国民大革命高潮传播至中央苏区 -
7、 1916年,段祺瑞指出“日本人既已加入(一战),我若不参加,日本对青岛势必染指掠夺”,而“德国虽系当今之强国,但众怒难犯,料其难以取胜。将来协约国取得胜利……中国也是战胜国之一,和会上有我一席之地”。据此判断,段祺瑞主张参战的动机是( )A、维护国家主权利益 B、反抗日本对华侵略 C、扩大皖系军阀势力 D、改变中国弱国地位
-
8、 北宋都城汴京每年三月都会在金明池举办各种水戏表演,吸引了众多市民观赏。《东京梦华录》载“又有两画船,上立秋千……一人上蹴秋千,将平架,筋斗掷身入水”(如图所示)。这反映了北宋( )
A、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B、崇文抑武,革故鼎新
C、国富民强,社会繁荣 D、城市繁华,文体活跃 -
9、 孝文帝按“宗有功、祖有德”的原则,推最先实现在中原进行统治的拓跋珪为太祖,不再为拓跋珪以前的祖先设庙祭拜。因太祖拓跋珪以后只有五位皇帝去世,为了不违“天子七庙”这一儒家礼制,孝文帝甚至前无古人地在太庙中为自己虚设一庙。孝文帝的改革( )A、增强了对汉民族的认同 B、激化了民族矛盾
C、冲击了儒家的主流地位 D、加强了中央集权 -
10、 秦始皇的五次巡游为后人留下了很多宝贵资料,他的四次东巡都刻有石碑,其中著名的如表所示。秦始皇如此急切而不惜耗费精力这样做的用意是( )
《峄山刻石》
追念乱世,分土建邦,……,流血于野,……乃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复起,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
《泰山刻石》
皇帝之功,劝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是富。普天之下,抟心揖志。器械一量,同书文字。
《之罘刻石》
六国回辟,贪戾无厌,虐杀不已。皇帝哀众,遂发讨师,奋扬武德。
《东观刻石》
武威旁畅,振动四极,禽灭六王。……,皇帝明德,经理宇内,视听不怠。
《碣石刻石》
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地势既定,黎庶无繇,天下咸抚。
A、推广秦国重农抑商国策 B、批判已故六国诸侯
C、了解六国故地吏治情况 D、强化国家认同观念 -
11、《韩非子•五蠹》篇指出,“强兵得先富国,而重农则是富国的根本途径”。道家认为“我无事则民自富”,倡导让百姓休养生息,自由发展社会经济。儒家则主张顺应农时,在发展社会经济的同时兼顾民富。各学派的经济思想从本质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 )A、思想自由和百家争鸣 B、战争频繁与诸侯割据纷争
C、社会变革和经济转型 D、思想融合与统一趋向加强 -
1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为北上与齐、晋争霸,开凿了沟通长江与淮河的邗沟运河。后来,在平定了江南的陈朝后,隋炀帝重新疏浚邗沟,作为大运河的一部分,使政府得以有效地控制江南。隋、唐政权还大力兴修关中黄河(渭河)支流通向长安的运河,如广通渠等;北宋政权围绕首都开封呈放射状修凿运河;元朝通过开凿山东会通河段和北京通惠河段,将大运河东西走向的河段裁弯取直。
材料二:1842年6月,英国军舰进攻吴淞口炮台,攻陷后溯长江而上,长驱直入,很快占领镇江。英军沿长江一线,拦截漕船,掠夺商船,完全控制了扬州与镇江之间的长江航线,大运河漕运被迫中断,京师粮食供应紧张。不久,清政府被迫求和,并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甲午战争期间,由于大运河的中断,从广东等南方军工基地往天津运输军火遭遇极大困难,战机因此被贻误,洋务新政的部分成果难以被用于支援前线军队。——以上材料均整理自吕娟《中国大运河河道变迁基本脉络及历史作用》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和近代历史上影响运河兴废的因素。(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清政府在两场战争中的失败与大运河的关系,谈谈你的认识。 -
1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克拉克瓷”:瓷器光泽中的战争、商贸与文化
18世纪荷兰小镇代尔夫特窑厂仿制中国明代晚期风格的陶瓷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在马六甲海峡俘获了一条船号为克拉克的葡萄牙货船,船上满载着中国青花瓷、漆器与丝绸。荷兰人把缴获的货物带回阿姆斯特丹,把中国瓷器拍卖,引起很大反响,欧洲兴起中国陶瓷热。荷兰人以致整个欧洲称这种明晚期类型的中国瓷器为克拉克瓷(原产地为中国福建漳州的平和)。荷兰小镇代尔夫特窑厂大量仿造这类中国瓷器,影响很大。早先的代尔夫特釉陶纹饰往往按照明朝晚期流行的青花瓷图案,如森林奔鹿图、亭台楼阁、山水仙女等,装饰技法多以中国装饰常见的开窗形式。那时之后荷兰东印度公司进口大量此类图案形式的瓷器。这些瓷器影响了欧洲的审美和艺术风格,和其他因素一起形成了欧洲的“中国热”。
——《中国瓷器:风靡欧洲三百年》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中的历史现象写一个历史述评。(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叙述条理,表述成文。)
-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中国工业化的起步阶段,国家建设的重点集中在东北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虽在全国各地都或多或少存在,但以河南、安徽、山东、河北等省最多,这些地方的外流农民受历史习惯和职业惯例影响,到东北找活干,挣点“外快”以弥补收入不足。在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带动下,国家提出了诸多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办法:有计划地发展有销路的副业、手工业和农副产品的初步加工,植树造林,养鱼捕鱼,疏浚河道,修筑道路以及建设大型水利工程;开展农田水利建设,改良水土,改良耕作技术,提倡精耕细作;大力发展工业和城市以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对国民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摘编自赵入坤《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述论》
材料二随着二战后英国农业科学的发展和农业效率的提升,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英国政府调整政策,从消极应付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发展到积极创造农村剩余劳动力,并把他们转移到第三产业。由国家保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社会安全,这促进了英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二战后初期的英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政策,较好地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
——摘编自李世安《英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历史考察》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及原因。(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中国相比,二战后英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积极作用。 -
15、 2023年3月,法国宣布被火灾烧毁的巴黎圣母院预计2024年12月向游客重新开放。巴黎圣母院始建于1163年,是巴黎最负盛名的古迹之一,也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更是世界上第一座真正的哥特式教堂,见证了法国历史上多次重大事件。材料说明世界遗产保护( )A、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B、有利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
C、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根本动力 D、有利于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
16、 2022年美国OpenAI公司发布的程序ChatGPT,不仅能像人类一样来聊天交流,甚至能完成撰写邮件、代码、写论文等任务,升级版GPT-4专业测试部分已达人类水平。2023年3月底,众多科技界人士呼吁暂停研发比GPT-4更强大的人工智能系统。材料反映了( )A、人工智能改变劳动力就业结构 B、科技进步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
C、科技创新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D、技术应用和社会伦理寻求平衡 -
17、 如图是瑞士雕塑家贾克梅蒂1953年创作的《手指向某处的男子》。该作品表面嶙峋,像是被烧焦的尸体,体现出人凄惶的灵魂,感觉与人隔着不可逾越的距离。作者意在( )
A、反思世界大战带来的伤痛
B、揭露两极格局下的人性扭曲
C、表达对欧洲社会失去信心
D、同情经济萧条下的民众境遇 -
18、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成立于1946年,其前身是二战期间设立的临时战争地区疟疾控制办公室。“9•11”事件后,美国为应对可能出现的生化恐怖袭击,卫生部、联邦应急应。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美国疫情防控机制主要服务战争需要 B、生化恐怖袭击持续威胁美国
C、疫病挑战推动美国疫情防控机制完善 D、美国疫情防控制度领先世界 -
19、 19世纪末20世纪初,尽管所有国家在语言、文化和社会实践等方面还保持着差异,但是经济和社会治理的现代性标志,如现代科学、现代战争武器、机械工业、快速交通、工业组织、有效的税收和执法,以及公共健康、卫生和医学等,无论在何处都非常相似。这反映出当( )A、相对平衡的文明格局被打破 B、欧洲中心地位的初步确立
C、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D、经济全球化进程空前加快 -
20、 1823—1824 年,巴西独立后不久,其东北部伯南布哥等6省就爆发了共和派领导的起义,起义者一度成立“赤道联邦”。1824年,巴西颁布宪法,成为君主立宪制帝国,但几乎原封不动地保留了葡萄牙贵族特权以及种植园奴隶制。由此可知,独立后的巴西( )A、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B、社会转型艰难曲折 C、启蒙思想深入人心 D、深受门罗主义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