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如图是1933年中国《时事月报》上刊登的一幅名为“石油之战”的讽刺漫画,这幅漫画以当时爆发在拉丁美洲的两个为争夺石油产区的国家间的战争为背景,漫画中一个玻利维业人和一个巴拉圭人站在石油桶上你米我往的拼刺刀,前者头藏印有美元的旗帜,后者戴着画有英镑的方旗。这幅漫画反映了( )
    A、拉丁美洲各国间的矛盾尖锐 B、英美两国的矛盾不可调和
    C、中国政府关注世界局势变化 D、拉丁美洲的革命任务艰巨
  • 2、 “在1921年这一整年中间 ……不合作运动已经认真开始了,运动的号召达到了偏僻的乡村 ……国大党的工作人员无论到哪里,总是强调非暴力主义的新主张 ……农村中的骚动很激烈,产生农民暴动 ……(农民)准备铤而走险。”这表明当时(  )
    A、甘地实践了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B、民族解放运动有脱离组织者本意的趋势
    C、“食盐进军”引发民众反殖情绪的高涨 D、农民成为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领导阶级
  • 3、 1926-1927年苏联所需要的机器设备超过1/3依赖进口,到1932年进口机器设备的比重下降至13%,1937年则只占0.9%并开始向国外出口机器设备。这说明(  )
    A、经济危机阻滞西方对外贸易 B、新经济政策推动工业化进程
    C、西方加强对苏联的经济封锁 D、经济政策调整取得显著成效
  • 4、 1922年春,列宁在俄共(布)十一大期间曾指出,俄共(布)面临的这场竞赛,是无产阶级对资本家阶级进行的“具有决定性意义的竞赛”“在经济方面,我们现在必须做的事情是在同普通店员、普通资本家和商人的竞赛中取胜”,并一再强调党员应当“从头学起”。据此判断,当时俄共(布)面临的首要任务是(  )
    A、实现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 B、学会管理国家发展经济
    C、打破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 D、开启社会主义的工业化
  • 5、 据统计,1914年法国只有1.5%的人逃避征兵,远远低于官方原先估计的5%一12%;在没有征兵制的英国,在一战爆发后的10个月中共有200万人志愿服役;德国人根本不曾萌生违抗命令的想法;俄国在总数1500万的兵役征募者中只有几千人抗命。据此可推知,当时的欧洲(  )
    A、民族主义泛滥 B、自主意识强烈 C、法西斯势力猖獗 D、民主氛围深厚
  • 6、 1800年以前,埃及基本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传统国家,以粮食种植为主。19世纪20年代开始发展与欧洲的棉花贸易,到60年代棉花种植几乎遍布上下埃及。在某种程度上,英国的棉纺织资本家和工商业界对埃及棉花及其副产品的消费需求,促使英国最后占领了埃及。埃及被占领可以用来说明(  )
    A、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的进一步扩张 B、英国殖民扩张阻碍了埃及近代化发展
    C、埃及棉花种植加剧了与英国经济竞争 D、埃及殖民地化促进英国资本原始积累
  • 7、 新航路开辟后,蔗糖作为奢侈品传入欧洲;18世纪,蔗糖成为民众日常生活必需品,同时也带来蛀牙、肥胖等健康问题;19世纪80年代后,甜菜糖的产量超过了蔗糖并迅速成为糖类产品的主角(甜菜糖是由化学方法制成的热量很低的甜味剂)。这反映了(  )
    A、人们对糖类多样化需求的增长 B、拉美殖民地的蔗糖产量供不应求
    C、社会需求推动科学技术的革新 D、垄断组织的形成控制了蔗糖销售
  • 8、 南北战争后,来自东部的铁路公司和土地投资公司依仗政府的赠予和雄厚资本,获得大量无偿和廉价土地,然后转手高价零售,由此赚取的巨额资金又转化为铁路投资,或向西部矿业和东部制造业转移。据此可知(  )
    A、南北战争促成美国产业升级 B、南北战争推动了政府职能扩大
    C、垄断资本影响国家经济政策 D、土地政策调整促进工业化发展
  • 9、 如表为1800年前后英国议会颁布的部分法令内容。这说明当时的英国(  )

    1799年《反结社法》

    禁止劳资双方的结社对抗行为

    1812年《破坏机器法》

    规定对破坏机器者处以死刑

    1812年《警戒法》

    要求公众协助军队及巡警维护地方治安

    1819年《六条法令》

    对于洛安法官在处理违法方面更大的权力进一步限制公共集会的权利,增加期刊、出版物的印花税

    A、工人阶级已成为独立政治力量 B、暴力革命是工人抗争的主要手段
    C、工业化伴随着尖锐的社会矛盾 D、重商主义经济思想依然大行其道
  • 10、 地理大发现最重要的就是白银,在南美玻利维亚、智利这些地方,巨大的银矿使得西班牙一下子成为白银帝国,白银源源不断的流入欧洲,客观上导致了欧洲物价飞涨,物价越来越高,对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使得资本从贸易逐渐开始向制造业过渡。材料主要说明地理大发现(  )
    A、推动了商业革命的发生 B、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
    C、促进了西班牙帝国崛起 D、客观上推动了工业革命发生
  • 11、18世纪后期,法国城市居民有了独立获悉公共事件的新渠道,那就是观点鲜明、话题性十足的小册子。1787年一共发行了217种,1788年发行了819种,到1789年至少发行了3305种。由此可知,这些“小册子”的发行( )
    A、进一步丰富启蒙思想内涵 B、打破了天主教会的思想束缚
    C、为大革命准备了思想条件 D、鼓舞人民开展民族独立斗争
  • 12、 14、15世纪,欧洲的英国、西班牙等国在城市经济发展、市民阶级成长的基础上先后形成统一的民族国家,各国君主和平民日益把教皇看作外国人,他们开始垂涎教会的土地、财产、各种首饰、艺术作品和高档家具等财富。少数思想家更是宣扬《圣经》的权威在罗马教皇之上。据此可知(  )
    A、西方教会受到近代科学的猛烈冲击 B、宗教改革得到社会各阶层响应
    C、宗教改革是欧洲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D、人文主义取代了基督教的学说
  • 13、 启蒙思想家洛克提出:“全世界起初都是美洲式的自然状态,有自身劳动介入的自然产物才能成为财产。上帝将自然世界赋予人类共有,供勤劳、理性之人使用。闲置土地经过改良、开发、交易成为财产,但美洲土著低下的利用率导致巨大的浪费,没有产生财产权的前提。”这一论述客观上(  )
    A、推动启蒙思想在美洲的传播 B、揭示财产权利的合理性来源
    C、适应资本主义国家扩张需求 D、促进美洲人民对土地的开发
  • 14、麦哲伦船队实现了环球航行,达·芬奇通过解剖了解了人体结构,伽利略通过观察和实验证明了“地心说”的谬误,牛顿和莱布尼茨几乎同时发明了“微积分”。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A、文艺复兴波及范围日益广泛 B、地理大发现推动了思想解放
    C、自然科学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D、欧洲社会孕育了转型的力量
  • 15、 马丘比丘城遗址(图一)中的宫殿、神庙、城墙以及给排水设施,充分展现了高超的建筑艺术,是保存完好的前哥伦布时期的印加遗迹。图一位于《美洲文明分布示意图》(图二)中的(  ) 

    A、①区域 B、②区域 C、③区域 D、④区域
  • 16、 英王威廉一世的分封是在征服过程中逐步进行的,所以英王封臣们的封地并不连接在一起,而是分散在全国各地。他还强迫所有封臣都向他宣誓效忠,从而打破了欧洲大陆上“我的封臣的封臣不是我的封臣”的惯例,所有封建主都是国王的封臣。同时,英王拥有的土地收入,是最大的封建主收入的5倍左右。材料表明英国(  )
    A、封建制度逐渐走向解体 B、具有实现统一的可能性
    C、最早形成封君封臣制度 D、已经建立近代民族国家
  • 17、 有学者指出,亚历山大大帝认为自己的才能足以统治这庞大的帝国。在他远征期间,帝国的事务都源源不断地自后方传来,一切皆由他本人处理,而帮他处理政务的亲信却没有明确的职责范围。这说明帝国(  )
    A、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B、有效防止了君主亲信专权
    C、统治中心逐渐东移 D、缺乏良好的权力运行机制
  • 18、 公元前4世纪50年代的雅典与公元前5世纪50年代的雅典形成了凄惨的对照:反映公民状况晴雨表的戏剧主题,从对城邦集体生活的批判模仿转变为只对私人生活的烧菜煮饭和鱼的价格上感兴趣。年轻人传统的信仰被摧毁,同时又没有什么可以取代传统成为他们的精神支柱。材料中的雅典人精神生活的变化说明了雅典(  )
    A、民主观和道德观走向朴素 B、民主政治议题物质化和生活化
    C、城邦共同体意识日益消退 D、商业的衰落影响公民道德信仰
  • 19、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人类学家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一书中指出,对财产的强烈欲望不仅使类克服了在文明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重重阻碍,也使人类在获取更多财产的过程中构建起以地域和财产为基础的政治社会。摩尔根意在说明(  )
    A、人类文明发展障碍重重 B、财富追求推动文明发展
    C、财产分配影响社会建构 D、社会分工推动生产发展
  •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如表英美德三国能源转型关键时间节点 

    国家

    煤炭系统

    石油系统

    天然气系统

     

    开始时间

    完成时间

    开始时间

    完成时间

    开始时间

    完成时间

    英国

    1560年之前

    1619年(49.1%)

    1926年

    1971年(48.5%)

    1970年

    未完成
    1973年(11.1%)

    美国

    1850年前

    1885年(50%)

    1910年前

    1950年(38.4%)

    1925年

    未完成
    1973 年(30.1%)

    德国

    1815年

    1853年(49.6%)

    1954年

    1972年(46.1%)

    1971年

    未完成
    1973 年(8.7%)

    ——摘编自裴广强《近代以来西方主要国家能源转型的历程考察》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能源需求不断增加。 1978~2006年,中国能源消费量由5.7亿电标准煤增加到24.6亿标准煤,增长了4.3倍。据统计,2005年中国煤炭产量达到22.2亿吨,占整个一次能源消费的68.7%,而石油天然气仅占24%。近几年,我国对石油需求的年增长速度为16%,而石油开采的年增长速度却只有2%,石油净进口量从2000年的6962万电增长到2007年的1.63亿吨。目前,中国是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第三大石油进口国。据国际能源机构预测,到2030年中国石油需求量的82%将依赖进口。 

    ——摘编自刁秀华《中国能源安全》

    (1)、 根据材料一分别概括英、美、德三国能源转型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近代西方国家能源转型的主要因素。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今中国能源安全面临的挑战,并提出应对之策。
上一页 1174 1175 1176 1177 1178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