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史中,中华民族创造的伟大文明绵延传承。内聚的地理环境、广阔的疆域和众多人口,是中华文化传承的外在条件。持续沿用的汉字以其广泛适用性、文化附加功能、高度组词能力、形音义一体功能、文化固化功能等,是中华文化持久传承的坚固栽体。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海洋文明的水乳交融,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形式和内涵。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以儒家学说为主导的意识形态,为文化发展繁荣创造了条件。丰富的、多层次的教化体系,为文化传承提供了持续稳定的保障机制。独特的史学传统,铸就了赓续延绵的历史文化传承意识。中华民族沿着适合自身特点的道路不断前行,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凝结中华民族思想智慧的《论语》《道德经》《孙子兵法》等等典籍,向其他国家和民族展现了独到的中国理念和中国价值;丝绸、瓷器和茶叶,千百年来源源不断地榆往各国,成为独具代表性的中国文化符号。
——摘编自人民网《讲好中国历史向世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请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就材料中中华文明发展的某一观点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
2、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料一 晋代常璩《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这一记载表明,巴国(今川北及汉中一带)以茶纳贡与周武王。
史料二 《茶经》记载:“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支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
史料三 茶马古道遗迹

图4 思茅段 图5 剑川段 图6 贵州段
材料二
唐代,茶大规模传入朝鲜、日本,留唐僧人、学生及遣唐使不但知茶、饮茶、爱茶,还把茶籽带回国内种植。
自16世纪起,经由来华传教士、水手、使臣、商人不断将茶叶知识、饮茶风俗、茶叶饮料、茶树茶籽传回欧洲。
17世纪中叶,美洲殖民地荷属新阿姆斯特丹人最早饮茶。
19世纪30年代,英国开始在印度发展茶业,之后,又在非洲的尼亚萨兰(今马拉维)、肯尼亚、乌干达、坦桑尼亚,大洋洲的澳大利亚等地发展茶业。
现在世界上有60多个国家种上了茶树,不同程度地发展了茶叶生产。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陶德臣《中国茶向世界传播的途径与方式》
(1)、根据材料一的三则史料探究茶的历史,指出其史料价值,并做出合理推断。(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茶的历史提炼一个论题,加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武帝时逐渐建立起一种以儒术培育人才、传承文化的治国模式,此后每一朝代的封建统治者在取得政权之后总是不断地扩大太学的规模,逐步建立并完善官学教育体系,使其成为传承与创新中华文化的主要场所。汉代学校教育实行“分经授诸生”,汉武帝时在太学里置五经博士,儒生以传习、阐释“五经”为业,经学开始形成,学派逐渐繁荣。
材料二
唐代在中央设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以及弘文馆和崇文馆等,且四门学准许“庶人之俊异者”入学。唐宋以后,不仅汉族统治者在学校教育中重视传承以儒家经学为主的中华文化,蒙古、女真等少数民族统治者也对此格外重视,并在学校管理和教学方面制定了颇为周详的规程。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栗洪武、陈磊《中国古代学校教育传承与创新中华文化的历史规律》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武帝对中国古代学校教育发展的贡献。(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宋以来古代学校教育获得发展的原因。 -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世卿世禄制是氏族贵族特权的残余,亦是对君主任免官吏权力的限制。由国君掌握任免权力的官僚制度,起源于春秋中后期。一大批没落的中小贵族离开其原来的宗族,凭借其个人才能,以单纯士人的身份投身于有势力的卿大夫之家,与其投靠的卿大夫家族没有血缘宗法关系,仅仅是凭着对新家主的忠心而受到新主人的豢养。战国时期,这种官僚制度由于士阶层的壮大而获得发展。此时教育制度亦正发生着根本变化,私学培养着官僚的后备人才。这个时期各国的变法,更是从立法与法制上对官僚体制作了制度上的规定,并最终宣告世卿世禄制退出舞台。
——摘编自沈长云等《战国史与战国文明》
材料二
中国古代的选举制度是一种选拔人才为官的制度。苏东坡曾言:“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朝廷吏部在选拔、任命官员时,要向中正官征询被选任者的家世、行状(道德)、品级,“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成为当时官僚选拔的普遍现象。隋唐实行科举制,《通典·选举》载:“隋代罢中正,举选不本乡曲,故里闾无豪族,井邑无衣冠。”唐代科举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明经、进士两科是常科的主要科目,分别考经义、时务策与诗赋,贵族与平民皆可报考。
——摘编自郭强《中国古代选举制度》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催生官僚制度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魏晋时期相比,隋唐时期的选官标准有哪些发展?从封建政府的视角简述科举制推行的积极意义。 -
5、下表是在辽宋夏金时期有关“中国观”的观点。据此归纳最为贴切的主题是( )
观点一
辽金将传统意义上的“中国”扩大到辽金统治之下的东北和西北地区,使“中国”的范围不再局限于长城以南
观点二
辽金王朝以“中国”自居则使“中国之民”不再仅代指汉族,也包括在辽金两朝生活的契丹族、女真族、党项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
观点三
“中国”一词不再是区分少数民族与汉族的民族标记,而是成为少数民族与汉族共有的政治符号,成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代名词
A、国家统一 民族共生 B、多元一体 国家认同 C、实现汉化 民族交融 D、共处华夏 友好和平 -
6、据记载,宋代乡村居民的职业流向包括参与经商活动、应募参军、出家为僧道等内容,部分乡民在农闲时节兼职商贩、雇工,出现身兼数职的现象。这说明当时( )A、基层治理较为松散 B、租佃关系发展普遍 C、社会的流动性加强 D、传统社会结构解体
-
7、有学者将魏晋时期的士人群体分为五种类型(如下表)。据此可知,魏晋时期( )
类型
特点及代表人物
第一种类型
顿悟世事之变,随波逐流、明哲保身、坐享利禄。如王戎
第二种类型
恪守儒家传统,虽然政治环境在变,但从表面看他们的思想不变。如傅玄
第三种类型
执着于传统伦理道德,固执地秉承儒家的纲常名教,陷入与政治现实的严重对立,他们走向老庄,兼摄儒道。如阮籍和嵇康
第四种类型
原本是儒士,因不满政治现实从官场上淡出,隐居田园不再入仕。如陶潜
第五种类型
身兼儒道,但以道家思想为主,淡泊名利,看重生命并修行道术,成为道士。如葛洪
A、士人阶层分化及政治心态的多元 B、佛道思想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 C、多种文化交流融合导致社会动荡 D、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了社会变革 -
8、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南北政权对峙中,南朝认为北朝的民族政权是非正统的,用“魏虏”“索头”等称呼北魏民族;而北朝所著史书,认为正统乃属北方,北魏地处中原,是真正的正统文化所在地,而将南朝的宋、齐、梁三朝称为“岛夷”。这一现象反映出( )A、民族冲突中蕴含着文化认同 B、儒学正统地位受到了冲击 C、传统的华夷观发生根本改变 D、南北经济文化交流被阻断
-
9、传统的观点认为:汉武帝早年征伐四方、开疆拓土,却也耗费了国力,以致民不聊生。及至晚年,武帝“幡然悔悟”,停止了对外的征伐,下诏“罪己”。学者辛德勇在《制造汉武帝》一书中认为,是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人为地建构了汉武帝晚年从“尚攻”转向“守文”的政治形象。这一观点引发广泛学术争议,表明( )A、当代著作比古代史学作品更接近真相 B、历史人物形象随着时间推移逐渐饱满 C、时人热衷于对历史人物进行形象重塑 D、历史解释受到研究者主观认识的影响
-
10、隶书出现在秦代,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说:“是时秦烧灭经书,涤除旧典,大发隶卒,兴役戍,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趋约易。”据此可知,隶书在秦代的出现( )A、受到“书同文”政策的影响 B、是基于政治形势和实用的需要 C、是基于其特有的审美价值 D、是文化专制政策的必然产物
-
11、相比前代,周代宗教的发展变化体现在“神”或“上帝”角色的转变方面,即由原来氏族部落专属神祗变为天下所有部落的神祗;在继承“君权神授,天命所归”的前提下提出了两个新的命题:其一是“天命靡常”,其二是获得天命的依据在于“德”。周代的这些做法( )A、使神权与王权分离 B、旨在维护天下共主合法性 C、体现家国一体理念 D、发扬了儒家为政以德思想
-
12、图1为四川三星堆出土的龙虎纹青铜尊,它与图2安徽阜南出土(属于商文化前中期)龙虎纹青铜尊高度相似,据此可知( )

图1 四川三星堆出土的龙虎纹青铜尊 图2 安徽阜南出土的龙虎纹青铜尊
A、不同地区文化存在交流 B、三星堆文化由商人创造 C、巴蜀成为商人统治区域 D、礼乐制度得到广泛传播 -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上世纪50年代)毛泽东提出了“先合作化后机械化”的思想,即在我国重工业仍有待发展的情况下,应先实现农业上的合作化,然后才能将大机器普遍应用于农业生产之中。“合作化完成了,这就解决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同个体经济之间的大矛盾。”集体化道路打碎了过去分散的小农经济模式,将极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为工业化奠定了基本的物质基础。工业化所需的资金、原料、劳动力和市场等只能从农业发展上下功夫,使农业的发展服务于工业。
——梁晨晨《毛泽东农业合作化思想辨析》
材料二 改革的步子要加快(节选)(1987年6月12日邓小平会见外宾时的谈话)我们的改革和开放是从经济方面开始的,首先又是从农村开始的。为什么要从农村开始呢?因为农村人口占我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农民没有摆脱贫困,就是我国没有摆脱贫困。坦率地说,在没有改革以前,大多数农民是处在非常贫困的状况,衣食住行都非常困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决定进行农村改革,给农民自主权,给基层自主权,这样一下子就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把基层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面貌就改变了。农业实行多种经营,因地制宜,该种粮食的地方种粮食,该种经济作物的地方种经济作物,不仅粮食大幅度增长,经济作物也大幅度增长。
——摘自《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农业合作化是如何解决“社会主义工业化和个体经济之间的矛盾”的,并请指出当时我国为实现农业合作化采取了怎样的措施?(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从农村开始经济改革的必要性,并简要说明农村改革是如何取得突破的? -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图一井冈山会师纪念碑

图二延安革命纪念馆

图三西柏坡纪念馆

材料二 第十四章人心向背的较量
人心向背,是最终左右一切的决定性力量。解放战争中,军事局势迅猛发展,国民党统治区内以学生运动为先锋的民众运动风起云涌,反映了国民党统治区人心的变动。在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最坚决地、脚踏实地地在乡村中领导广大贫苦农民,把几千年没有能解决的封建土地所有制从根铲除:这是中国共产党所以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奥秘所在。民主同盟坚决拒绝参加国民大会,是一个重要的政治动向,反映出原来处于中间状态的人们在政治态度上的进一步变化。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做出的突出历史功绩。(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共产党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 -
15、 汉武帝时西汉在政治、经济和经略边疆等方面都表现出了恢宏的气势。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汉初年以妥协为主的隐忍战略,为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相对稳定的周边环境,但也存在边境饱受侵扰等弊端。60多年的“休养生息”,为汉武帝反击匈奴奠定了物质基础。为提振国威,汉武帝改变了柔弱的边防政策,大规模开疆拓土。经过三十余年的经营,汉朝的边疆地区得以稳固和发展。
——摘编自王玉冲《汉武帝治边方略》
材料二 在中西双方的商贸活动中,西汉精美的丝织品、茶叶、漆器和铁器等,随着大批汉朝使臣和众多商人西行,源源不断地被带入了西域、中亚、西亚和南亚等地,直接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提高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西汉王朝正式打开了与西域、中亚、西亚和南亚等地交往交流的门户。
早在汉武帝时,中国海船就携带大批丝绸、黄金,从雷州半岛起航途经今越南、泰国、马来半岛等国,远航到印度的黄支国(今印度康契普拉姆)去换取这些国家的特产。然后,从今斯里兰卡经新加坡返航。这样,中国的丝绸早在公元前就传入上述各国。由于中国丝绸对世界各地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东南亚、南亚乃至西亚、欧洲各国都派使节到中国通好,献礼品以求赏赐丝绸和进行贸易交换。自此便有中国丝绸传入今印尼、印度和缅甸,并通过缅甸传到欧洲的大秦(罗马)的这一条途径。
——摘编自张连杰《论张骞出使西域与丝绸之路相关联的几个问题》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治边政策的变化,并分析促成这一变化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西汉开拓疆域打开“与西域、中亚、西亚和南亚等地交往交流的门户”的史实,并概括西汉时期形成的对外海上航线。 -
16、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150多个国家和30多个国际组织参与其中,共建“一带一路”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合作新平台。中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理念是( )A、共商、共建、共享 B、多元、自主、平衡 C、交往、交流、交融 D、开放、包容、均衡
-
17、 下图是梅州某中学高一学生学习新中国成立初期历史总结的思维导图,空白处的内容应该是( )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 B、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 C、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 D、改革开放开启伟大转折 -
18、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一行飞抵重庆。8月29日,《大公报》发表社评:“毛泽东先生来了!中国人听了高兴,世界人听了高兴,无疑问的,大家都认为这是中国的一件大事。”这件“大事”( )A、促成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建立 B、意味着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已经形成 C、顺应了中国人民和平建国的强烈愿望 D、标志着国共两党就建立联合政府达成共识
-
19、 《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中指出:“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并待命出动,担任抗日前线之职责。”该《宣言》的发表表明( )A、十年内战基本结束 B、红军的战略大转移胜利结束 C、全面抗战正式开始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
20、 下图为原存于江西赣州某村的土地革命时期标语,该标语中最有可能出现的内容是( )
A、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B、工农解放万岁,红军胜利万岁 C、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D、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打倒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