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 某一朝代的中央权力分配如下图所示,该朝代是( )
A、北宋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
2、 学者陈寅恪先生曾说:“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陈寅恪认为“新机重启”得益于( )A、疆域扩大 B、文化繁荣 C、民族交融 D、制度创新
-
3、 苻坚采取重用汉官、立学校修学宫等措施,管理前秦。淝水之战前,他在太极殿会见群臣时,提到“自吾承业,垂三十载,四方略定,唯东南一隅,未沾王化”。据此可知( )A、少数民族统治者的道德修养高 B、北方统治者积极谋求统一 C、民族隔阂不再存在 D、东晋王朝的“王化”程度不高
-
4、 据《史记》记载,秦建立起“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幅员辽阔的国家。与战国七雄的统治区域相比,秦帝国疆域扩充的主要方向是( )A、辽东半岛 B、云贵高原 C、岭南地区 D、河套地区
-
5、 杭州第十九届亚洲运动会已圆满落幕,运动会吉祥物之一是“琮琮”,其取名源于良渚古城遗址出土的代表性文物玉琮。下列对良渚文化的描述正确的是( )A、处于旧石器时代 B、尚未产生贫富分化 C、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D、代表性器物黑陶
-
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朝及唐前期鼎盛局面的出现,与一些具体制度的制定和贯彻有密切关系。这些制度都较好地适应了隋及唐初的社会现实,在经济、军事、政治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后……而在中国明清时期,由于传统的经济结构和专制体制的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日益受到阻碍。统治者故步自封,拒绝扩大对外交往,进一步扼杀了中国跟上世界潮流的机会,埋下了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伏笔。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三 到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40万亿元,经济总量跃升至世界第二。2018年,中国经济总量突破90万亿元,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接近30%。中国的外汇储备超过3万亿美元,位居全球第一。中国的国际竞争力持续增强。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推动唐朝前期走向强盛的政治、经济制度。(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中国面临社会危机的原因。(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今中国国际竞争力持续增强的主要因素。 -
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中外贸易不断扩大,其主要进口品为鸦片和棉纺织品,中国的出口品仍为茶叶等农副产品。我国出口商品主要为农产品、初级矿产品、手工制品,其科技含量很低,生产规模较小,仍处于自然经济的落后态势中。随着中国市场的逐渐开辟,19 世纪70年代以后鸦片贸易的比重就逐渐减少了,而正常的商品交易则越来越大。
——摘编自张易《近代中国对外贸易与经济的发展》
材料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荣氏兄弟创办的茂新面粉厂出产的“兵船”牌面粉不仅被上海面粉交易所定为标准粉,而且成了中国出口的标准粉,销往英、法、澳大利亚和东南亚各国。就连一向低调的荣宗敬都曾说过,“当时的中国人,有一半人是穿的荣氏企业的布,吃的荣氏生产的面粉。”
——《无锡荣氏家族曾“承包”半个中国的面粉和布》朱鲸润 匡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鸦片战争后中国对外贸易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一战期间荣氏企业迅速发展的原因。 -
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者掀起了洋务运动。作为运动代表之一的李鸿章曾说:“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李鸿章的所作所为,正代表了地主阶级进行工业化探索所走过的独特发展道路。
——《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材料二 中国从19世纪末开始的戊戌启蒙运动并没有抓住这个话题。那时,在民族危机的刺激下,兴起来的是一场以救亡图存为目的,以制度改革为主旨的政治启蒙运动,它对于个性解放并不是很关注。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形势就不同了,当时所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如何巩固共和制度,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们认为这就需要提高国民觉悟,而提高国民觉悟的主要方法是培养国民的科学与民主意识。
——《中国文化概论》张岱年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学习外国的措施,并简析其“工业化探索所走过的独特发展道路”失败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戊戌启蒙运动与新文化运动主旨的不同,并简析二者的的共同作用。 -
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时期,大一统帝国的国势已相当强大了。可是当时有三大问题存在。一是诸侯王尚有一定的政治、军事势力,是一个不稳定的因素;二是土地兼并严重,社会动荡不安,阶级矛盾不断发展;三是匈奴不断入侵,两越不停制造事端,使得西汉王朝边境不宁。这三个因素促使汉武帝决心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以避免外敌还未进攻,而王朝内部就先行瓦解的局面。
——据《百度百科·推恩令》
材料二 “惩创五季,而矫唐末之失策”,改变节度使割据一方, “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的局面,不使北宋成为继后周以后又一个短命的朝代,宋太祖、太宗及其后继者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中国古代史·下册》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主编
材料三 “康乾盛世”时期,版图在前代王朝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拓、巩固,对边疆民族地区的统治管理也取得了突出成就……划前朝的两京十三布政使司为十八个行省;在东北、外蒙、新疆设置五个将军辖区;在科布多设立科布多参赞大臣辖区和西藏办事大臣及达赖喇嘛辖区、西宁办事大臣辖区……在中国作为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发展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地位。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影响。(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经略边疆民族地区的政策。 -
10、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兴起了一股读书热潮。随后,上海率先开展名为“振兴中华”的职工读书活动,并设立“职工读书奖”;在中共中央的肯定与号召下,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等活动在各地风靡一时。这些做法旨在( )A、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 B、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修养 C、迎接对外开放的全新局面 D、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
11、 20世纪60年代初期,沿海城市大批人口向内地迁移,在中西部地区形成了一批新的城镇,促进了中国城市分布向中西部扩散的格局。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大跃进运动开展 B、沿海人口的膨胀 C、城镇化战略实施 D、工业布局的调整
-
12、 宣传画具有内容紧跟时代主题、图像紧跟时代热点、形式彰显时代风采的特点。下面是1959年题为《实干苦干加巧干生产指标冲云端纺织女工志气大要把地球当线团》和《贯彻农业八字宪法,争取更大的丰收》的两幅宣传画。这两幅作品意在( )A、激发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 B、展示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 C、促使中共八大的举措付诸实践 D、表明女性成为生产的主要力量
-
13、 抗日战争时期,在根据地政府的支持引导下,合作社商业得到迅速发展。陕甘宁边区合作社数量从1942年的205个增长到1945年的690个,参加合作社的社员人数从11万增长至26万。有的地区合作社发展成为包括消费、生产、运输、信贷等多种合作的综合性合作社。这一现象( )A、打击了官僚资本主义的势力 B、贯彻了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 C、扩大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力量 D、推动了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
14、 李大钊先生1920年在家乡办女学聘请女教师时写家书道:“来信已阅悉,女教习已聘妥。翟女士年薪二百五十元,望大家设法筹款,不日就起程。川资二十元,由我捐出。知会会上诸公,赶快为女教习备一小院,以便教习偕他的丈夫同来,此事最方便。初办女学,难得如此。如何?”该家书体现了李大钊( )A、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初衷 B、热衷教育事业的情怀 C、建立共产党组织的决心 D、解放基层妇女的热情
-
15、1905 年,江苏省昆山县自耕农占26%,半自耕农占16.6%,佃农占57.4%。1914年,自耕农下降到11.7%,半自耕农仍为16.6%,佃农上升到71.7%。这反映出( )A、孙中山民生主义在部分地区较好实施 B、东南沿海地区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C、20世纪初封建经济在当地仍继续发展 D、近代农村封建租佃关系大大削弱
-
16、 同治四年(1865年),清廷诏令从人口密集的湖北、湖南、河南等省移民到江南地区,并且给出了一些“优惠”政策,允许移民“插标划田、立界为山、据室为家”。安徽省也颁布了《开垦荒田章程》,宁国同皖南各县一样设“劝农局”,以垦荒政策吸引大批外地人移居。这反映了当时( )A、社会秩序逐步恢复 B、人地矛盾有效缓解 C、厉行重农抑商政策 D、中原地区经济落后
-
17、明朝后期以来,欧洲传教士将包括“四书”“五经”在内的七八十种中国典籍,陆续译介到西方;另一方面,由传教士利玛窦口授、徐光启翻译的《几何原本》,向中国人展现了欧洲科学理论,书中首创的几何术语如点、线、平面、四边形等沿用至今。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A、对外政策开明开放 B、儒家经典远播海外 C、东西差距逐渐缩小 D、中西文化双向交流
-
18、 明人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载:“近年士大夫享太平之乐,以其聪明寄之剩技,吴中缙绅,则留意声律。又如案头清玩、几案、床榻,近皆以紫檀、花梨为尚,尚古朴不尚雕镂,寄物有雕镂,亦皆商、周、秦、汉之式,海内僻远皆效之。”这反映出当时( )A、复古主义潮流泛滥 B、贫富分化日益加剧 C、文人生活奢靡腐朽 D、江南地区经济繁荣
-
19、 自唐朝中期以来,南方的经济实力逐渐超越北方。北宋灭亡,大批中原人口南渡,进一步奠定了南方的经济中心地位。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动力是( )A、北方社会结构瓦解 B、南方社会相对安定 C、户口分布南多北少 D、海外贸易发展迅速
-
20、 下图为845—865年文臣(主要是朝臣)在藩帅(以节度使、观察使为主)群体中所占比例。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A、藩镇割据问题日益严重 B、中央仍具有较大影响力 C、唐后朝的国势由盛转衰 D、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加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