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中国古代人口流动是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也影响着社会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

    迁徙天下奸滑吏民于边

    魏晋南北朝

    自永嘉截至刘宋之季,南渡人口约有九十万

    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李白诗句)

    一遇水旱,饥荒老弱者,转死沟壑,贫穷者流徙他乡

    ——整理自《史记》《汉书》和《魏晋南北朝史》等

    材料二 由于正德以后棉花的广泛种植,刺激了对蓝靛的需求,蓝靛的国内市场骤形扩大。而此时赣南山区社会形势的相对安宁,就吸引了大批流民前来植靛牟利。……到明后期,赣南已成为靛业的一个著名产区。“(赣州)城南人种蓝作淀(靛)……州人颇食其利”,产品远销西北省境。

    ——摘编自曹树基《明清时期的流民和赣南山区的开发》

    (1)、根据材料一,从成因角度对表格中的历代人口流动进行分类。指出材料一中“北虏”引起的叛乱,并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北人南迁”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赣州蓝靛种植繁盛的背景。结合所学,指出明朝后期手工业领域出现的新现象,并说明压制和阻碍中国社会进步和转型的主要因素。
  • 2、南宋僧人志磐所撰《佛祖统纪》中收录了刻本地图《汉西域诸国图》,学者推断此图主要是根据汉代地理志书绘制。该图东起黄河上游至兰州、河套一带,西至大秦西海(地中海),南抵石山(昆仑山),北到瀚海,绘注西域地名70余处,描绘了广义西域各国的位置和河西走廊通往西域的南北两道。该图(    )

    A、是研究汉代对西域管辖的一手资料 B、是研究南宋活字印刷术的珍贵史料 C、直接佐证了汉代地理知识认知状况 D、需与汉代的地理志书互相考证使用
  • 3、古代文明受地理条件和历史条件影响,表现出多元特征。以对大河的态度为例,①____受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每年河水泛滥的影响,诞生了著名的洪水传说。在他们眼里洪水之神尼诺塔并不慈善。但②____却把他们的洪水之神看作“它的到来会给每个人带来欢乐”的喜神,因为尼罗河是一条温和的、可预测的大河。上述①②处应分别填入(    )
    A、①希腊人  ②埃及人 B、①苏美尔人  ②埃及人 C、①苏美尔人  ②印度人 D、①希腊人  ②印度人
  • 4、 《新全球通史》里提到“□□的出现带来了社会和文化方面的一系列变化,改变着人类的历史。与□□相关的最重要的改变应该是人口的膨胀……促使新石器时代的人们采取一种全新的社会组织模式。”□□里应填(    )
    A、狩猎 B、采集 C、畜牧 D、农业
  • 5、 以下是某部非虚构作品的目录摘编,结合目录可推测第十五章描写的是(    )

    第十五章

    文章要从西线做起

    隔而不围,围而不打

    风雪中矗立的枕木

    天下人提壶送酒欢迎你

    金汤桥

    坦克驶过东交民巷

     

    A、台儿庄战役 B、辽沈战役 C、淮海战役 D、平津战役
  • 6、某一“事变”后,国民政府采取的应对措施包括:改善与苏联关系,谋求与中共接触,政治解决中共问题;政府实施改组,将主张对日节节妥协者逐渐排除出政府。次年的年度国防计划把对日抵抗列为最急迫问题。这一“事变”应是(    )
    A、九一八事变 B、华北事变 C、七七事变 D、皖南事变
  • 7、下图是中国国家博物馆珍藏的现存最早的中国共产党入党誓词。这份誓词出自一位普通农民——贺页朵之手。在当时,把名字、地点留在入党誓词上冒着极大危险,一旦暴露有可能性命难保,甚至殃及全家。可他却毫不犹豫,体现了他对党朴素的阶级感情和坚定的革命信念。由此文物可推测贺页朵入党时处于(    )

    A、国民革命时期 B、十年内战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 8、《密勒氏评论报》是美国人在上海创办的英文报刊。1922年,该报展开主题为“中国当今十二伟人”的问卷调查。该报公示的“前12名”名单及得票情况如下:

    前12名

    排名

    姓名

    得票数

    1

    孙中山

    1315

    2

    冯玉祥

    1217

    3

    顾维钧

    1211

    4

    王宠惠

    1117

    5

    吴佩孚

    995

    6

    蔡元培

    969

    7

    王正廷

    925

    8

    张謇

    915

    9

    阎锡山

    724

    10

    余日章

    703

    11

    黎元洪

    671

    12

    胡适

    613

    下列有关投票结果解读不正确的是(    )

    A、时人倾向于选择文武兼备的实力派人物 B、思想文化领域呈现多元并存局面 C、当时国民头脑仍被专制与愚昧牢牢束缚 D、结果与报纸的阅读群体有一定关联
  • 9、1906年当时政府规定的教育宗旨为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1912年政府公布的教育宗旨为“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导致这一变化的重要因素是( )
    A、国家政体发生巨变 B、民族危机日益严峻 C、儒家伦理遭受冲击 D、民族工业发展迅速
  • 10、1898年6月,清政府宣布“废八股,兴西学”,结果在民间引起轩然大波,三个月后清政府恢复八股。1901年清政府再次宣布废除八股取士,民间反对声浪却大不如前,八股取士得以废除。这一变化说明( )
    A、侵华战争激发了国人救亡意识 B、变法图存成为统治阶层共识 C、西学赢得知识阶层的广泛认同 D、中体西用思想成为社会主流
  • 11、 康乾盛世时期,清朝版图在前代王朝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开拓和巩固。下列史实不属于这一时期的是(    )
    A、签订《尼布楚条约》,维护国家主权 B、在新疆设置行省,抵御外来侵略 C、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管辖权 D、设理藩院管理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
  • 12、北宋黄庭坚在《家戒》中以亲眼目睹的情景告诫子弟:“谛见润屋封君、巨姓豪右、衣冠世族金珠满堂。不数年间复过之,特见废田不耕,空困不给。又复数年复见之,有缧绁于公庭者,有荷担而倦于行路者。”这主要印证了下列社会现象中的(    )
    A、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 B、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 C、浮食奇民,朝不谋夕,得业则生,失业则死 D、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
  • 13、下图是辽国境内中原型、契丹型墓葬分布情况示意图。与这一现象的形成关系最密切的制度是(    )

    A、南北面官制 B、猛安谋克制 C、四等人制 D、行省制
  • 14、632年,唐太宗命令高士廉编纂《贞观氏族志》。高士廉将山东士族崔民幹定为第一等,太宗对此不满,“我不解人间何为重之。……凡在朝士,皆功效显著,或忠孝可称,或学艺通博,所以擢用……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并将崔民幹降为第三等。据此理解正确的有(    )

    ①门第观念仍然十分流行     ②体现了选贤任能的理念

    ③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         ④士族已完全没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15、春秋前期七八十年的大国争霸,宋国被卷入战事达40多次,对外不得不采取“二亲”政策,即楚强亲楚,晋强则亲晋。但不管是亲晋、亲楚,附属国对霸主是“无岁不聘,无役不从”,大国出兵攻战,附属国要陪着出兵,供应赋役。据材料可知(    )
    A、周天子的控制力日渐削弱 B、诸侯国之间兼并战争日益剧烈 C、当时礼乐征伐已自大夫出 D、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完全破坏
  • 16、 “当时国际局势紧张,中央出于备战的需要,决定改变当时工业、资源都过于集中在大城市的局面,要求一切新的建设项目应摆在三线,之后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材料中的“当时”是指20世纪的(    )
    A、50年代 B、60年代 C、70年代 D、80年代
  • 17、 与下图所示侵略战争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公车上书” D、“东南互保”
  • 18、 1844年,徐继畲办理厦门对外开放,发现自己对外部知识的无知,恰遇传教士雅裨理(David Abeel),得外国地图册等资料,开始钻研新课题。此后他广搜资料、精心撰述、反复修改,在1848年完成这部高品质的地理学著作。这部著作是(    )
    A、《四洲志》 B、《海国图志》 C、《瀛寰志略》 D、《资政新篇》
  • 19、马尼拉大帆船太平洋首航记录如下:“1573年7月1日,两艘载着中国货物的大帆船扬帆首航离开马尼拉前往美洲,所载货物包括绸缎712匹、棉布11300匹、瓷器22300件等。这次航行历时5个月,于同年11月抵达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港。”1575年至1815年,是中国同拉丁美洲早期贸易活动时期,每年往返这条航线的马尼拉大帆船有20-60艘,平均每年运送货物上万吨。下列关于马尼拉大帆船贸易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促进了拉丁美洲的持续兴盛     ②促进了中国长途大额贸易的发展

    ③有利于中国商业资本的集聚     ④使美洲等地的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 20、 明末清初一批思想家参加了抗清斗争,他们从烈火硝烟中退居书斋后,纷纷著述总结历史教训。其中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家是(    )
    A、黄宗羲 B、顾炎武 C、王夫之 D、李贽
上一页 1099 1100 1101 1102 1103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