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阅读下面的《论语》三则,完成试题。

    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义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1)、根据以上材料写出四个成语。
    (2)、请概括上面《论语》章句中孔子及其弟子对“仁”的见解,并选择其中一则结合现实生活,谈谈对你的启发。
  • 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节选自《论语·公冶长篇》)

    孔子在谈到他的志向时,实际上描述了一个理想的社会。有人认为,这个理想的社会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所描绘的“暮春郊游图”在本质上是相同的,请你为这个观点阐述理由。

  • 3、请为下面两副对联分别拟写下联和上联,概述这一春游情景。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描绘出这样的春游情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①第一副上联:呼朋引伴踏春去   下联:

    ②第二幅上联:     下联:童子六七人沂水濯衣衣犹香

  •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子路、曾皙(xī)、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①以吾一日长(zhǎnɡ)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②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shènɡ)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   )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shěn)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 , 如会同端章甫 , 愿为小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kēnɡ)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 ③ “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mù)春者,春服既成,冠(ɡuàn)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yí),风乎舞雩(yú),咏而归。”

    夫子喟(kuì)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选自《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侍坐”是在尊长近旁陪坐。“侍”字把孔子和弟子之间的身份、地位全交代清楚了。 B、先从自己谈起,把自己摆在了与学生平等的地位,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下面的提问做铺垫。 C、孔子一出场,就给人态度和蔼、思想明智、胸襟开阔的印象,体现出孔子因材施教的教风。 D、孔子针对弟子平时爱发“不吾知也”牢骚的话,提出“如或知尔,则何以哉”的问题。
    (2)、下列对相关人物言行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冉有先说“六七十”,转而改口“五六十”——优柔寡断,缺乏果决。 B、冉有说“礼乐”大事“以俟君子”——谦虚谨慎,敦厚礼让。 C、公西华在孔子的催促下说“非曰能之,愿学焉”——忍让谦恭,隐藏锋芒。 D、曾皙“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放达洒脱,从容自得。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宗庙之事:宗庙,是古代天子或诸侯祭祀祖先的场所;宗庙之事,指诸侯祭祀祖先的事。 B、会同:古代诸侯朝见天子的通称。会,诸侯在规定时间朝见天子。同,诸侯一起朝见天子。 C、端章甫:端,古代的一种礼服。章甫,古代的一种礼帽。在这里都用作动词,穿着礼服,戴着礼帽。 D、小相:相,傧相的谦称。小相,古代诸侯祭祀、会盟或朝见天子时,主持赞礼的司仪官。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②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③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5)、从子路、冉有、公西华的言谈中可以看出他们各有什么性格特点?
  • 5、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①子路率尔而对曰乎舞雩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3)、在曾皙述志之后,孔子为什么说“吾与点也”?
    (4)、从上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的政治主张和他们师生之间的情景。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雍也》三十)

    ②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

    樊迟未达。子曰:“举直诸枉,能使枉者直。”

    (《颜渊》二十二)

    ③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

    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公冶长》二十六)

    ④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公冶长》十)

    ⑤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述而》十九)

    ⑥冉求曰:“非不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雍也》二十)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举直诸枉        错:错误 B、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怀:使……怀念 C、于予与何诛 诛:除去 D、非不子之道        说:宣扬
    (2)、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B、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C、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D、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3)、下列对选文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实行“仁”的重要原则,“推己及人”就可以做到“仁”。这些都属于孔子关于“仁”的基本主张,在今天同样具有重要的价值。 B、在《公冶长》中,孔子及其弟子们自述志向,主要谈的是个人道德修养及为人处世的态度,颜渊的立场是不反对行善,这是最基本的仁德。 C、宰予白天睡觉,孔子对他大加非难,说明发愤进取的孔子对学习懒惰的学生强烈不满。孔子根据这件事提出判断一个人的正确方法,即“听其言而观其行”。 D、在《述而》中,孔子自述其心态,他从读书学习和各种活动中体味到无穷乐趣,是典型的现实主义和乐观主义者,他不为身旁的小事而烦恼,表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②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曾皙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节选自《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材料二:

    仲由字子路,卞人也,少孔子九岁。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脉,陵暴孔子。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子路问政,孔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子路问:“君子尚勇乎?”孔子曰:“义之为上。君子好勇而无义则乱,小人好勇而无义则盗。”季康子问:“仲由仁乎?”孔子曰:“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不知其仁。”

    (节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第七》)

    材料三:

    哀公十五年,子路为卫大夫孔悝之邑宰。卫大子蒉聩作乱,谋入孔悝家迫孔悝于厕强盟之遂劫以登台。栾宁将饮酒,炙未熟,闻乱,使告子路。子路将入,遇高柴将出,曰:“门已闭矣。”子路曰:“吾姑至焉。”高柴曰:“弗及,不践其难。”子路曰:“食焉,不其难。”高柴遂出。子路入。及门,公孙敢门焉,曰:“无入为也。”子路曰:“是公孙,求利焉而逃其难。由不然,利其禄,必救其患。”有使者出,乃入,曰:“大子焉用孔悝?虽杀之,必或继之。”且曰:“大子无勇,若燔台,半,必舍孔叔。”大子闻之,惧,下石乞、盂黡敌子路,以戈击之,断缨。子路曰:“君子死,冠不免。”结缨而死。孔子闻卫乱,曰:“柴也其来,由也死矣。”

    (节选自《左传·哀公十五年》)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谋A入B孔C悝D家E迫F孔G悝H于I厕J强K盟L之M遂N劫O以P登Q台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知,文中指了解,与《阿房宫赋》中“杳不知其所之也”的“知”意思不同。 B、君子指有道德的人,与《孟子三章》中“故君子有不战”的“君子”意思相同。 C、哀公在文中是用谥号称鲁国国君,这种称谓方式和刘邦被称为“沛公”不同。 D、辟,在文中意为躲避,与《鸿门宴》中“臣死且不避”的“辟”字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路认为,若将一个中等大小的诸侯国交给他,即使外有强敌,内有饥荒,他也能治理好。孔子嘲笑他自不量力。 B、子路原本性格粗朴,好逞勇斗力,还凭借勇力欺侮过孔子。后来他被孔子倡导的礼折服,拜人孔子门下当其弟子。 C、子路不顾高柴、公孙敢的劝阻,执意入内营救孔悝,结果卷入孔悝和卫大子之间的争斗,最终被卫大子属下杀死。 D、子路系好帽带后从容赴死,既彰显了子路作为儒生在王侯权贵面前的不屈气节,也表现了子路对礼的坚守与践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②是公孙,求利焉而逃其难。由不然,利其禄,必救其患。

    (5)、在孔子眼中,子路具有哪些性格特点?
  • 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选自《论语·季氏第十六》,有删改)

    [注]①东蒙:山名,蒙山,在今山东蒙阴南。②费(bì):季氏的私邑,在今山东费县。

    材料二: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谨;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 , 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晒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选自《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既A来B之C则D安E之F今G由H与I求J也K相L夫M子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社稷,“社”指谷神,“稷”指土地神。古时君主每年都要祭祀五谷神和土地神。社稷也就成了国家的象征。 B、夫子,古时对男子的尊称,也可指学者或老师。材料一的“夫子”是指季氏,材料二则是孔子学生对他的尊称。 C、萧墙,面对国君宫门的小墙。一名“塞门”,又称“屏”。这里比喻内部。成语“祸起萧墙”即出于此。 D、会同,古代诸侯朝见天子的通称。“会”,是指诸侯在非规定时间朝见天子。“同”,是指诸侯一起朝见天子。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通过写孔子谴责季氏讨伐颛臾的做法,明确表达了孔子反对武力征伐,主张“仁者爱人”的政治思想。 B、材料一第二段中,孔子通过引用与拟人的修辞对企图推卸攻打颛臾责任的冉有进行批驳:在其位就要谋其政,失职就要追究责任。 C、材料二孔子“哂由”既有子路“率尔而对”的因素,也有子路在治国方略中将“方”置于“勇”后的原因。 D、《季氏将伐颛臾》写出了孔子对弟子爱深言切的一面,而《侍坐》写出了孔子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一面。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②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5)、孔子认为季氏讨伐颛臾是错误的,理由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 , 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节选自《论语·先进》)

    材料二:

    仲由字子路,卞人也。少孔子九岁。

    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猴豚,陵暴孔子。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门人请为弟子。

    季康子问:“仲由仁乎?”孔子曰:“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不知其仁。”

    子路为季氏宰,季孙问曰:“子路可谓大臣与?”孔子曰:“可谓具臣矣。”

    子路为蒲大夫,辞孔子。孔子曰:“蒲多壮士,又难治。然吾语汝:恭以敬,可以执勇;宽以正,可以比众;恭正以静,可以报上。”

    初,卫灵公有宠姬曰南子。灵公太子普聩得过南子,惧诛出奔。及灵公卒而夫人欲立公子郢。郢不肯,曰:“亡人太子之子辄在。”于是卫立辄为君,是为出公。出公立十二年,其父蒉聩居外,不得入。子路为卫大夫孔悝之邑宰簧聩乃与孔悝作乱谋入孔悝家遂与其徒袭攻出公。出公奔鲁,而箦聩入立,是为庄公。方孔悝作乱,子路在外,闻之而驰往。遇子羔卫城门,谓子路曰:“出公去矣,而门已闭,子可还矣,毋空受其祸。”子路曰:“食其食者不避其难。”子羔卒去。有使者入城,城门开,子路随而入。造箦聩,箦聩与孔悝登台。子路曰:“君焉用孔悝?请得而杀之。”蒉聩弗听。于是子路欲燔台,箦聩惧,乃下石乞、壶黡攻子路,击断子路之缨。子路曰:君子死而冠不免。遂结缨而死

    孔子闻卫乱,曰:“嗟乎,由死矣!”已而果死。

    (节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子路A为卫大夫B孔悝之邑宰C蒉聩D乃与孔悝作乱E谋E入孔悝家G遂与其徒H袭攻出公。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毋吾以也”中的“以”是“止”的意思,与“学不可以已”中的“已”意思相同。 B、千乘之国,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春秋后期,千乘之国是中等国家。乘,古时四马一车为一乘。 C、“因门人请为弟子”中的“因”是“通过”的意思,与“因人之力而敝之”中的“因”意思相同。 D、“闻之而驰往”中的“驰”是“奔跑、快跑”的意思,与“文武争驰,在君无事”中的“驰”含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路比孔子小九岁,他曾经欺侮过孔子,但后来却被孔子的人格所感化并成为了孔子的学生。 B、子路出任蒲邑的大夫,去向孔子辞行,孔子告诫他蒲邑勇武之士很多,又难治理,应采用恭谨谦敬的仁政。 C、卫灵公去世后,南子想让公子郢继承王位,公子郢却不肯接受,他的理由是太子虽然逃亡了,但太子的儿子辄还在。 D、卫国变乱,子羔死了后,恰好有使者入城,子路跟随回到卫城,与作乱者进行了面对面斗争。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出公去矣,而门已闭,子可还矣,毋空受其祸。

    ②子路曰:“君子死而冠不免。”遂结缨而死。

    (5)、从“夫子哂之”到后来断言“嗟乎,由死矣!”,可见孔子对子路性格的了解程度。你认为子路性格的缺点是什么?
  • 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论语》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 , 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1)、选出与“夫子哂之”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
    A、加之以师旅 B、由也为之 C、子犯请击之 D、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2)、对下列语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吾知也”是宾语前置句。 B、“浴乎沂”是状语后置句。 C、“夫三子者之言何如?”是定语前置句。 D、“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句中的“端”是名词活用作动词,本意为“古代一种用整幅布做的礼服”,此处译为“穿着礼服”。
    (3)、对选文中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曾点的话给人们描绘了一幅“太平盛世”图,他所表达的正是孔子所期望的,“喟然”就形象表现了孔子不能实现自己理想的苦闷。 B、孔子对子路评志时,没有否定子路治理“千乘之国”的才能,“哂之”是因为“为国以礼”而“由其言不让”,态度不够谦虚。 C、冉求在孔子指名发言后才开口,并表明自己只能治理一个国,说明他既有抱负,又没有过高地估计自己,态度谦逊,说话很有分寸。 D、文中写了师生在谈话时,曾皙却在一旁鼓瑟,曾皙提出疑问时,孔子又耐心给予解答,说明曾皙不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也写了孔子的宽容。
    (4)、把下面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①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②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则曰:‘不吾知也。’如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 , 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则曰                  平时 B、夫子之                笑 C、知尔                有时 D、鼓瑟                  稀疏
    (2)、下列句子中与“不吾知也”句式相同的是(    )
    A、异乎三子者之撰 B、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C、夫子何哂由也? D、毋吾以也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是(    )

    ①求也之,比及三年         ②国以礼,其言不让 

    ③子路率尔对曰               ④舍瑟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4)、下列对文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对于孔子的问志,子路首先畅述已志,踌躇满志、性情豪爽的形象跃然纸上。 B、冉求没有直接发言,而是应问而答,与子路的回答形成鲜明对比。 C、公西华把自己的大志向说得非常巧妙婉转。 D、孔子对子路的回答笑了笑,当即表明自己不赞同子路的答案。
  • 12、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活用,与其余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章甫,感为小相焉。 B、赤也为之 , 孰能为之大。 C、乎舞雩,咏而归。 D、假舟楫者,非能也。
  • 1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及含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吾一日长乎尔    ②加之师旅    ③宗庙之事,会同    ④其礼乐,以俟君子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 14、对下列语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吾知也”是宾语前置句。 B、“浴乎沂”是状语后置句。 C、“夫三子者之言何如?”是定语后置句。 D、“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句中的“端”是名词活用作动词,本意为“古代一种用整幅布做的礼服”,此处译为“穿着礼服”。
  • 15、下列对《侍坐》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千乘之国:指拥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春秋时代,战争频仍,所以国家的强弱都用兵车的数目来计算。春秋时指中等诸侯国。 B、会同:古代诸侯朝见天子的通称。会,诸侯在非规定时间朝见天子。同,诸侯一起朝见天子。 C、相:诸侯祭祀、会盟或朝见天子时,主持赞礼的司仪官。 D、冠者:成年人,16岁以上的人。古时男子16岁行冠礼,就是成人了。
  • 16、下列对《侍坐》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言志”为线索,表达了孔子及其弟子各自的人生志向。孔子对学生循循善诱、和蔼可亲,体现了一个教育家的风范。 B、整段文字表现出子路的轻率急躁、冉有的谦虚、公西华的委婉曲致、曾皙的高雅宁静,给人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C、通过简洁的对话、细腻的神情及动作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志趣,文段呈现的对话场景体现了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D、文段善用典故,内涵丰富;语言富丽华美,耐人寻味。
  • 1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方六七十,如五六十”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或知尔,则何以哉 B、宗庙之事,会同 C、其礼乐,以俟君子 D、纵一苇之所
  • 18、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1)、文中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他说:“。”
    (2)、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认为千乘之国即使遭遇“”的状况,他也有信心三年之内治理好。
    (3)、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阐述完自己的志向后,孔子的反应是:“”,曾皙阐述完自己的志向后,孔子却长叹声说:“。”
    (4)、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三句是对曾言志前“从容洒脱而又谦恭”的细节描写。
    (5)、文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着风、一路酣歌的美丽动人的景象的语句是:“。”
    (6)、“礼”在国家治理中有着重要地位,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哂笑子路的原因是:“。”
  • 19、成语积累: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的正误。
    (1)、重庆永川乐和乐都主题公园一对双胞胎美洲豹顺利降生,豹妈生育后不会哺乳,刚刚出生的双胞胎美洲豹危在旦夕。( )
    (2)、张自忠年少时弃学从戎,自1914年至1940年的20多年里,多次临危受命 , 奋勇杀敌,最终战死沙场,以身殉国,为后世所敬仰。( )
    (3)、习近平指出,中葡友好交往源远流长,两国建交39年来,始终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双边关系历经国际风云变幻考验,一直健康稳定发展。( )
    (4)、欧尔班表示,匈牙利和中国结为秦晋之好 , 两国合作成果颇丰。匈方愿积极推进匈塞铁路等重大项目建设,提升双边经贸水平。( )
  • 20、翻译下列句子。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2)、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1 2 3 4 5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