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八月,太宗即皇帝位。冬十月癸亥,立皇子中山王承乾为太子,生八年矣。太宗贞观七年。帝谓左庶子于志宁曰:“朕年十八犹在民间,民之疾苦情伪,无不知之。及居大位,区处世务,犹有差失。况太子生长深宫,百姓艰难,耳目所未涉,能无骄逸乎?卿等不可不极谏。”太子好嬉戏,志宁数直谏,上闻而嘉之,赐金一斤,帛五百匹。

    十四年。上闻右庶子张玄素在东宫数谏争,擢为银青光禄大夫,行左庶子。太子尝于禁中击鼓,玄素叩閤切谏,太子出其鼓,对玄素毁之。太子久不出见官属,玄素谏曰:“选俊贤以辅至德,今动经时月,不见宫臣,将何以裨益青宫。”太子不听。十六年春正月乙丑,魏王泰上《括地志》。泰好学,广延时俊。

    上又令泰徙居武德殿。魏征上疏,以为:“陛下爱魏王,常欲使之安全,宜每抑其骄奢不处嫌疑之地今移居此殿乃在东宫之西海陵昔尝居之时人不以为可虽时异事异然亦恐魏王之心不敢安息也。”上曰:“几致此误。”遽遣泰归第。

    秋八月丁酉,上曰:“当今国家何事为急?”谏议大夫褚遂良曰:“今四方无虞,唯太子、诸王宜有定分最急。”上曰:“此言是也。”时魏王泰有宠,群臣日有疑议,上闻而恶之,谓侍臣曰:“方今群臣,忠直无逾魏征,我遣傅太子,用绝天下之疑。”九月丁巳,以魏征为太子太师。征疾小愈,诣朝堂表辞,上手诏谕以:“周幽、晋献,废嫡立庶,危国亡家。汉高祖几废太子,赖四皓然后安。我今赖公,即其义也。知公疾病,可卧护之。”征乃受诏。

    十七年春正月丙寅,上谓群臣曰:“闻外间士民以太子有足疾,魏王颖悟,多从游幸,遽生异议,徼幸之徒,已有附会者。太子虽病足,不废步履。且礼,嫡子死,立嫡孙。太子男已五岁,朕终不以代宗,启窥窬之源也。”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太宗易太子》,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宜每抑其骄奢/不处嫌疑之地/今移居此殿/乃在东宫之西/海陵昔尝居之时/人不以为可/虽时异事异然/亦恐魏王之心不敢安息也 B、宜每抑其骄奢/不处嫌疑之地/今移居此/殿乃在东宫之西/海陵昔尝居之/时人不以为可/虽时异事异然/亦恐魏王之心不敢安息也 C、宜每抑其骄奢/不处嫌疑之地/今移居此/殿乃在东宫之西/海陵昔尝居之时/人不以为可/虽时异事异/然亦恐魏王之心不敢安息也 D、宜每抑其骄奢/不处嫌疑之地/今移居此殿/乃在东宫之西/海陵昔尝居之/时人不以为可/虽时异事异/然亦恐魏王之心不敢安息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庶子,太子官署中左右春坊的长官,左庶子的官职稍低于右庶子。 B、禁中,也作禁内,封建帝王所居的宫苑,因不许人随便进出,故称。 C、四皓,避秦乱、隐商山的东园公等四人,皆须眉皓白,时称商山四皓。 D、孽,庶出的,宗法制度下非正室所生之子;宗,宗子,即嫡长子。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太宗自幼生长民间,一直到十八岁,懂得民间疾苦,但即位后处理事情还有差错。 B、张玄素因采用叩閤的方式劝谏太子不要击鼓,太子就让他当着自己的面把鼓弄坏。 C、唐太宗任命魏征为太子太师,魏征大病稍愈,就到朝堂上表推辞,后被皇帝说服。 D、魏王李泰曾献《括地志》,又勤勉好学、聪颖有悟性,深得唐太宗喜欢,赐居武德殿。
    (4)、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选俊贤以辅至德,今动经时月,不见宫臣,将何以裨益青宫。

    ②方今群臣,忠直无逾魏征,我遣傅太子,用绝天下之疑。

    (5)、选段中唐太宗在贞观十六、十七年间面对群臣的猜测议论,采取了什么应对措施?请简要概括。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惩戒是具有教育意义的。

    首先,历史证明,在教育史上,惩戒作为一种教育手段或教育方法是必要的。

    在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中,“当头棒喝”对人的警醒教育作用曾经得到特别强调。中国乡间私塾先生手中的“戒尺”,在一仰一俯之间,是惩戒,也让学生在“疼痛”中明白了学习的意义。少年邹韬奋在父亲面前背书,一想不起来就要挨一下打,身旁的母亲还要哭着说“打得好”。

    杜威是主张尊重儿童的教育家。但杜威仍然认为“儿童必须接受有关领导能力的教育,也必须接受有关服从的教育。”马克·吐温家里有一条规定:如果孩子犯错误,就必须受到应有的惩戒。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合理的惩戒制度不仅是合法的,而且是必要的。这种合理的惩戒制度有助于形成学生的坚强性格,培养学生的责任感,锻炼学生的意志和尊严感,能培养学生抵抗并战胜引诱的能力。”

    其次,从文化形态上看,对教育中惩戒现象有文化性的解释。在传统文化,尤其是在中国等东方文化中,教师常被认为“只是执行父母的权力而已”,在这种文化形态中,惩戒产生的负面影响被降低到很低的程度。如果我们心平气和地审视整个人类的历史和我们自己的文化特点;对惩戒的教育性的认可可能就会容易得多。

    第三,从教育伦理上说,惩戒不一定意味着不尊重,而不惩戒也不一定意味着尊重。马卡连柯说:“如果没有要求,那就不可能有教育。基本原则是尽可能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地尊重一个人。”有了这一原则的存在,即使是采取严厉的惩戒措施,对那些可以提出更高要求的学生来说,即使是受处罚,他们也容易理解这一惩戒体现的尊重和教育意义。同样,不惩戒也不一定意味着尊重。最主要的理由:如果没有教育性的惩戒以制止某些错误行为,学生在许多事情上将只能通过成本更大的“自然惩戒”去学习。此外如果没有适当的惩戒,关系到每一个学生健康发展切身利益的教育秩序将难以有效维系。所以,“凡是需要惩戒的地方,教师就没有权利不惩戒。在必须惩戒的情况下,惩戒不仅是一种权利;更是一种义务。”惩戒比那种无条件放任学生的“人道主义”更加“人道”。

    必要的惩戒有利于学生整体、健康地发展,比那种无条件放任学生的抽象的“人道主义”更加“人道”;而且最“现代”的国家如欧美诸国的教育实践也存在不同形式的惩戒。现代教育观意味着对惩戒实施的限制、规定,并未否定惩戒存在的必要性。合理的惩戒应被看作是教师对学生的善意和爱。

    (摘编自中国教育智库网)

    材料二:

    教育部发布《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征求意见稿)》,以立法方式规范教育惩戒权的行使,明确教育惩戒是教师履行职责的必要手段和法定职权,在教育教学和管理过程中,教师对违规违纪、言行失范的学生进行制止、管束或用特定方式予以纠正。惩戒是为了教育,使学生认识和改正错误。

    在征求意见稿中,根据程度轻重,教育惩戒分为三类。一般教育惩戒适用于违规违纪情节轻微的学生,包括点名批评、做口头或者书面检讨、增加额外教学或者班级公益服务任务等;较重教育惩戒适用于违规违纪情节较重或者经当场教育惩戒拒不改正的学生,包括德育工作负责人训导、承担校内公共服务、接受专门的校规校纪和行为规则教育、被暂停或者限制游览等集体活动等;严重教育惩戒适用于违规违纪情节严重或者影响恶劣,且必须是小学高年级、初中和高中阶段的学生,包括停课停学、法治副校长或者法治辅导员训诚、专门人员辅导矫治、给予处分等。秩序是社会生活的前提条件,良好的秩序是良善生活的特征。若缺乏必要的秩序,教育活动将无法正常进行。因此,纪律的强化与秩序的维持是教育惩戒的直接诉求。

    当然,我们需要认识到秩序的维持并非教育惩戒的根本目的,仅具有工具性价值,促进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才是惩戒的本体性价值。教育惩戒不是为了实现对学生的压迫与羞辱,而是为学生自由、全面的发展创造一种良善的纪律与秩序。教育是以学生形成善良的人格为价值追求,惩戒的使用必然是出于善的目的,尊重学生的独特性,指向学生的成长,追求学生的自律与自觉。教育惩戒要体现其教育性,不是简单地给予消极的否定,而应以其人格发展为旨归,引导学生建立善恶、是非观念,形成健全的人格。

    这就要求我们在运用教育惩戒时,不能仅仅着眼于维持秩序这一工具性价值,而要时刻思考惩戒的本体性价值,惩戒到底是为了什么?教育惩戒要以正义为内在精神。缺失正义,惩戒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首先,给出惩戒理由且允许学生申辩。作出一个教育惩戒决定后,要明确向被惩戒学生陈述违规行为、具体原因与惩戒依据,使被惩戒的学生认识到惩戒行为出于公共理性,而非教师个人的主观好恶。同时,教育惩戒要允许学生申辩,倾听学生的意见。惩戒不是教师或学校的单方面的行为,学生享有为自己辩护、澄清事实与阐明动机的权利,必要时也需要听取家长的意见。

    其次,要一视同仁,惩戒不是“差生”的“专利”。惩戒是所有犯错学生必然要承受的结果,没有学生(特别是学业成绩优秀的学生)享有免于惩戒的特权。”教师不能因主观好恶或个人利益有意夸大或无视部分学生的违规违纪行为。这种主观的偏私不仅会使教师丧失公信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犯错学生及时改正过错、实现成长的机会。

    再次,完善教育惩戒中的权利救济。在推动教育惩戒依法实施的同时,通过完善的救济机制使教师与学生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是正义的重要体现。教师享有惩戒权,拥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但教师不能侵害学生的合法权益。一方面,面对现实中存在的由于教师滥用惩戒,导致学生权益受损的情况,应建立相应的救济机制,学生及其监护人可以通过学校内部的投诉,也可以寻求进一步的行政救济与司法教济,来捍卫自身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权利的救济不限于学生,也要针对教师建立相应的权利教济机制,以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和职业尊严不受侵犯,确保教师行使惩戒权。

    (摘编自胡金木《教育惩戒的学问》)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今中外的历史证明,教育惩戒被教育学家们认为是合理的,而且是必要的。即使站在教育伦理的角度看,教育惩戒也是必要的。 B、教育惩戒中的权利教济,包括学生和教师双方,既要保障学生的权益,也要维护教师的权益和尊严,这是教育惩戒正义性的表现。 C、教育惩戒只是工具和手段,教育惩戒要体现其教育性,让学生自由、全面地发展,引导学生建立善恶、是非观念,形成健全人格。 D、《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征求意见稿)》中规定,对违规违纪情节较重的学生,可采用增加班级或校内公共服务等惩戒手段。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中国等东方文化形态中,教师常被认为“只是执行父母的权力而已”,这有助于我们对武惩戒的教育性的认可。 B、两则材料在内容上各有侧重:材料一强调教育惩戒的必要性,材料二强调教育惩戒的本体性价值及遵循的原则。 C、教师的所有惩戒都是必要的,这有利于学生整体、健康地发展,现代教育观并没有否定教育惩戒存在的必要性。 D、惩戒的使用应该出于善的目的,尊重学生的独特性,指向学生的成长;教育惩戒不是简单地给予消极的否定。
    (3)、李老师任教于某高中,担任班主任。下列选项中,李老师运用教育惩戒恰当的一项是( )
    A、学生蒋某上课玩手机,严重违纪,李老师请其家长来校协商,德育处给予蒋某记过处分。 B、自习课上,学生李某和江某说笑,因李某成绩较好,李老师只找了江某谈话,批评江某。 C、学生王某上学迟到,李老师觉得他一向学习不认真,没有询问原因,就严厉批评了他。 D、李老师安排学生成某参加演讲比赛,成某不愿意,李老师不听解释,让成某停课一天。
    (4)、材料一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
    (5)、请根据材料二的内容,概括说明什么是“教育惩戒”,并简单谈谈“教育惩戒”的现实意义。
  •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复旦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熊浩认为,现代人需要“月光精神”。“月光精神”指利用下班后的时间,做一些内心向往的事情,获得一份属于自己的自由。

    “月光精神”是劝我们慢一点,放轻松,多尝试,它可以帮助我们抵御白日时间中的焦虑、困惑、无助和庸常,追求更多的内心平静。

     “月光精神”不是简单的不工作和对抗白日的工作,而是希望能超越本职工作,完成自我的寻觅。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国外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让一个乐观开朗的人与一个唉声叹气的人同处一室,结果不到半个小时,这个原本乐观的人也开始唉声叹气起来。足以见得,如何表达情绪,是影响情绪传递的重要环节。

    负面情绪的不恰当表达,就如投石入水,会激起涟漪,层层扩大。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父亲在公司受到了老板的批评,回家把孩子骂了一顿; ① ;猫逃到街上,正好一辆卡车经过,司机为了避让猫,把路边的孩子撞伤了。这就是著名的“踢猫效应”,描绘的正是负面情绪传递的过程及后果。可见, ②  , 反而可能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意想不到的后果。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昵称南方游客的“小土豆”“小金豆”,喻指广西游客的“小砂糖橘”,成为媒介传播关键词,连续多日登上各类热搜、热榜。

     在互联网上使用转喻的词语指代一个群体,尤其是地域群体,本来容易引发歧义。但此次“小土豆”“小砂糖橘”却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叙事情境,被赋予了一种“可爱”“萌新”的意味,传递了一种热忱甚至宠溺的氛围。

     一些媒介传播、公共讨论的规律正在被普罗大众下意识地广泛应用着。比如对高共识性话题的甄别。从吃货人设开始讨巧时起,人们就慢慢发现,在挂黑、互黑、拉黑、开撕为常的新媒介社交中,饮食的讨论是难得的和谐度与参与度双高的议题 , 打工人的辛酸与愤怒可以由一句“干饭去”收尾,各有立场的人不妨碍共同“吃瓜”,在其他议题上激烈对立的人群可以同看美食博主探店,而甜成豆腐脑之争、甜成粽子之争,几乎已经是网络媒介上最松弛的“争议”。淄博因为“撸串”而爆火,“小砂糖橘”引发善意“刷梗”,都是对共识度底层逻辑的会意。

     这种放低身段以主导议题的方式,在去年夏天淄博的文旅宣传中获得过一次大规模的试炼,此次在哈尔滨文化形象的塑造中,又得到了一次明显的验证。文旅部门的策划推动固然是始动因,但大众在媒介社交中所获得的下意识训练,所推动的集体叙事,才是两座城市“出圈”的基础。

    (1)、文中多处用了引号,下列四处引号中用法和其他三处不同的一项是( )
    A、“小土豆” B、“吃瓜” C、“撸串” D、“出圈”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横线上。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宋代花事是由大的背景推送出来的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它的一大特点便是日常化和大众化。宋人对花的赏爱,很少再有狂欢式的热烈,也并非附庸风雅,佯装高雅之态,而是把花事作为生活中每一天里的一点温暖,一份美丽的点缀。①从宫廷到贵胄到平常人家,买花卖花、种花赏花、咏花送花,故而寄托心志、传递友情、吟咏花事之作不胜枚举。宋人花事是很商业化的,但不妨碍它浸润诗意。②市声是人间烟火里也会捕捉的风雅,就宋徽宗的《宣和官词》中也曾提及此事。③旅店用日送鲜花的方式慰藉客中情怀,也成了当时一种日常化的服务。

    ④宋人爱花,远不止于此。无论是杨万里言及的“胆样银瓶玉样梅”,李弥逊笔下的“睡梦里,胆瓶儿,枕畔数枝”,林希逸眼中的“胆瓶花在读书床”,还是赵孟坚描绘的“便须著个胆瓶儿,夜深在,枕屏根畔”。这些诗词都是讲人们睡觉时枕旁边要放个胆瓶,而胆瓶里自然要插花,即算是如此日常的事也要有花相伴,花事对宋人生活的影响之大可见一斑。

    (1)、下列句子中的“连”与文中加点的“连”,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你还是再斟酌一下吧,这两句话连不起来。 B、这出话剧颇受观众喜爱,我们连演了一个多月。 C、这果子连皮一共三十斤,已经装好准备发车了。 D、你怎么连他也不告诉一声,你应该跟他提前说说的。
    (2)、“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这两句古诗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一项是( )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 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有人说,互联网虽然实现了我们的一个古老梦想,把远在天涯的人变得 , 但与此同时也可能恰好相反,把身边的人变得如在天涯,因而引发了一种普遍的担心:当我们越来越习惯于线上的虚拟世界时,我们是否会最终失去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对线上虚拟世界的担心,并非。正如有研究者指出的那样,互联网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过度沉迷有可能让一些人“越来越拥抱技术、越来越忽略彼此”。

    实际上,线上与线下之间的界限也不是那么。“虚拟”与“现实”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现实世界为虚拟生活地提供养料,虚拟生活又能激发和充实现实世界的活力。

    A、近在咫尺 杞人忧天 泾渭分明 源源不断 B、触手可及 空穴来风 泾渭分明 取之不尽 C、近在咫尺 空穴来风 非此即彼 源源不断 D、触手可及 杞人忧天 非此即彼 取之不尽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用大鸟和小鸟不合群比喻自己绝不随波逐流的两句:
    (2)、杜甫《蜀相》中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与自身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在一起的千古名句是“”。
    (3)、李白的《蜀道难》中,“”两句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了蜀道山岭之高,与李白《夜宿山寺》中的“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有异曲同工之妙。
    (4)、《拟行路难》(其四)中,“”,是说将已经爆发出来的巨大的悲慨吞咽下去。
    (5)、《望海潮》中描写湖中有湖、山外有山的一句是:
  •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泛舟观桃花

    陆游

    花泾二月桃花发,霞照波心锦裹山。

    说与东风直须惜,莫吹一片落人间。

     庆全庵[注]桃花

    谢枋得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注】庆全庵:寺庙名,即诗人的隐居之所。谢枋得在宋亡后,隐居不仕元朝。

    《庆全庵桃花》:当年的桃源人找到桃花源躲避秦末乱世,每次看到桃花盛开才知新的一年来到了。 倘若我在那里定不让桃花花瓣随水流出,为的是怕再有打渔人找到入口进来啊!

    [注释]①庆全庵:寺庙名。②桃源:即桃花源,这里指庆全庵。③问津:问路。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陆诗首句紧扣题意起笔,交待桃花开放的时间、乘船赏花的出发地点。 B、谢诗首句直接由题宕开,联想《桃花源记》文意,夸赞庵前环境清幽。 C、陆游游赏霞波锦山,情绪高涨;谢枋得自比“避秦”之人,含蓄深沉。 D、两首诗都没有对桃花作局部的细致描写,角度新颖,想象奇特出语奇。
    (2)、为什么这两首诗分别用“莫吹”“莫遣”劝诫东风和飞花呢?请简要分析。
  • 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曾子曰:“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公明仪问于曾子曰:“夫子可以为孝乎?”曾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君子之所为孝者,先意承志,谕父母于道。参,直养者也,安能为孝乎?”曾子曰:“身也者父母遗体也行父母之遗体敢不敬乎?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陈无勇,非孝也。五者不遂,灾及于亲,敢不敬乎?亨孰膻芗,尝而荐之,非孝也,养也。君子之所谓孝也者,国人称愿然,曰:‘幸哉!有子如此!’所谓孝也已。众之本教曰孝,其行曰养。养,可能也,敬为难;敬,可能也,安为难;安,可能也,卒为难。父母既 , 慎行其身,不遗父母恶名,可谓能终矣。仁者,仁此者也;礼者,履此者也;义者,宜此者也;信者,信此者也;强者,强此者也。乐自顺此生,刑自反此作。”曾子曰:“夫孝,置之而塞乎天地,溥之而横乎四海,施诸后世而无朝夕。推而放诸东海而准,推而放诸西海而准,推而放诸南海而准,推而放诸北海而准。《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谓也!”

    材料二:

    记曰:“舜见瞽瞍”,其容造焉。孔子曰:‘当是时也,哉,天下岌岌!有道者,父固不得而子,君固不得而臣也。’”臣曰:“孔子本未知孝悌忠顺之道也。然则有道者,进不为臣主,退不为父子耶?父之所以欲有贤子者,家贫则富之,父苦则乐之;君之所以欲有贤臣者,国乱则治之,主卑则尊之。今有贤子而不为父,则父之处家也苦;有贤臣而不为君,则君之处位也危。然则父有贤子,君有贤臣,适足以为害耳,岂得利哉焉?所谓忠臣,不危其君;孝子,不非其亲。今舜以贤取君之国,而汤武以义放弑其君,此皆以贤而危主者也,而天下之。”

    (节选自《韩非子·忠孝》)

    [注]①瞽瞍:舜父名。②造(cù)焉:同“蹩”,局促不安的样子。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身也A者B父母遗C体也D行父母之E遗体F敢G不H敬乎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没,即“殁”,指去世,与贾谊《过秦论》中“始皇既没”的“没”词义相同。 B、之,助词,与《齐桓晋文之事》中“夫子之谓也”的“之”用法相同。 C、危,危险,与李白《蜀道难》中“危乎高哉”的“危”词义相同。 D、贤,形容词意动用法,与韩愈《师说》中“其贤不及孔子”中的“贤”用法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曾子认为,“孝”从高到低可以依次分为“尊亲”“弗辱”“能养”三个等级,他自己只是做到“能养”这个等级。 B、在曾子看来,“仁”“礼”“义”“信”“强”都和“孝”有关,一个人遵循孝道就可以获得快乐,反之则会受到责罚。 C、曾子认为,父母逝世后,子女能做到不给他们带来坏的名声,就是善始善终地遵守孝道,这是为人子女最难做到的。 D、因为当时天下形势危急,所以舜在面对父亲瞽瞍的朝见时,表现出局促不安的样子,孔子认为舜不该有这样的表现。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君子之所为孝者,先意承志,谕父母于道。

    ②父之所以欲有贤子者,家贫则富之,父苦则乐之。

    (5)、曾子和韩非子对“孝”的内涵的看法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小腿疼闹社房

    赵树理

    小腿疼是五十来岁一个老太婆,家里有一个儿子一个儿媳,还有个小孙孙。本来她瞧着孙孙做做饭,媳妇是可以上地的,可是她不,她一定要让媳妇照着她当日伺候婆婆那个样子伺候她——给她打洗脸水、送尿盆、做饭、端饭……不过要是地里有点便宜活的话也不放过机会。例如夏天拾麦子,在麦子没有割完的时候她可去,一到割完了她就不去了。又如摘棉花,在棉桃盛开每天摘的能超过定额一倍的时候:她也能出动好几天,不用说刚能做到定额她不去,就是只超过定额三分她也不去。她的小腿上,在年轻时候生过连疮,不过早在二十多年前就治好了。在生疮的时候,她的丈夫伺候她;在治好之后,为了容易使唤丈夫,她说她留下了个腿疼根。不过她这“疼”疼得有点特别:高兴时候不疼,不高兴了就疼;逛会、看戏、游门、串户时候不疼,一做活儿就疼;入社以后是活儿能大量超过定额时候不疼,超不过定额或者超过的少了就又要疼。乡里的医务站办得虽说还不错,可是对这种腿疼还是没有办法的。

    吃不饱一进门就说:“大婶呀!有人贴着黑帖子骂咱们哩!”小腿疼听说有人敢骂她好像还是第一次。她好像不相信地问:“谁写的?”“杨小四那个小死材!”“他这小死材都写了些什么?”“写得多着哩:说你装腿疼,留下儿媳妇给你送屎尿;说你偷麦子;说你没理占三分……”吃不饱又加油加醋添了些大字报上没有写上去的话,把个小腿疼说得腿也不疼了,挺挺挺挺就跑到社房里去找杨小四。

    这时候,主任王聚海、副主任杨小四、支书王镇海三个人都正端着碗开碰头会,小腿疼一跑进去就把个小会给他们搅乱了。小腿疼一进门一句话也没有说,就伸开两条胳膊去扑杨小四,杨小四从座上跳起来闪过一边,主任王聚海趁势把小腿疼拦住。杨小四料定是大字报引起来的事,就向小腿疼说:“你是不是想打架?政府有规定。不准打架。打架是犯法的。不怕罚款、不怕坐牢你就打吧!只要你敢打一下,我就把你请得到法院!”又向王聚海说:“不要拦她!放开叫她打吧!”小腿疼一听说要出罚款要坐牢,手就软下来,不过嘴还不软。她说:“我不是要打你!我是要问问你政府规定过叫你骂人没有?”“我什么时候骂过你?”“白纸黑字贴在墙上你还昧得了?”王聚海说:“这老嫂!人家提你的名来没有?”小腿疼马上顶回来说:“只要不提名就该骂是不是?要可以骂我可就天天骂哩!”杨小四说:“问题不在提名不提名,要说清楚的是骂你来没有!我写的有哪一句不实,就算我是骂你!你举出来!我写的是有个缺点,那就是不该没有提你们的名字。我本来提着的,主任建议叫我去了。你要嫌我写得不全,我给你把名字加上好了!”“你还嫌骂得不痛快呀?加吧!你又是副主任,你又会写,还有我这不识字的老百姓活的哩?”支书王镇海站起来说:“老嫂你是说理不说理?你认为哪里写得不对许你驳他!不能这样满脑一把抓来派人家的不是!谁不叫你活了?”“你们都是官官相卫,我跟你们说什么理!我要骂!谁给我出大字报叫他死绝了根!叫狼吃得他不剩个血盘儿,……”支书认真地说:“你实在要不说理要这样发疯,这么大个社也不是没有办法治你!”回头向大家说:“来两个人把她送乡政府!”看的人们马上跳出五六个人来把她围上,其中有两个人拉住她两条胳膊就要走。这时候,主任王聚海却拦住说:“等一等!这么一点事哪里值得去麻烦乡政府一趟?”小腿疼见真要送她走,已经有点胆怯,后来经主任这么一拦就放了心。她定了定神,看到局势稳定了,就强鼓着气说了几句似乎是光荣退兵的话:“不要拦他们!让他们送吧!看乡政府能不能拔了我的舌头!”王聚海认为已经到了收场的时候,就拉长了调子向小腿疼说:“老嫂!你且回去吧!没有到不了底的事!我们现在要布置明天的生产工作,等过两天再给你们解释解释!”“什么解释解释?一定得说个过来过去!”“好好好!就说个过来过去!”杨小四说:“主任你的话是怎么说着的?人家闹到咱的会场来了,还要给人家赔情是不是?”小腿疼怕杨小四和支书王镇海再把王聚海说倒了弄得自己不得退场,就赶紧抢了个空子和王聚海说:“我可走了!事情是你承担着的!可不许平白白地拉倒啊!”说完了抽身就走,跑出门去才想起来没有装腿疼。

    1958年7月14日

    (摘自《“锻炼锻炼”》,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腿疼”的腿“疼”与“不疼”的对比,揭示了她自私自利、逃避劳动、爱占便宜的个性。她从年轻就如此,为了不干活装病,还让别人伺候她。 B、“小腿疼”知道有人写了公开批评她的大字报,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思想问题,反而觉得是杨小四有意骂自己,所以要找他算账。 C、“小腿疼”偷奸耍滑、好逸恶劳、撒泼闹事,这一典型形象揭示了教育部分农民的艰巨性和清除小农意识的长期性。 D、“吃不饱”来向“小腿疼”告密,还加油加醋添了些大字报上没有写上去的话,可见她善于煽风点火,拨弄是非,也是一个落后的农村妇女形象。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农村合作化运动为大背景,运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既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又有鲜明的地域色彩。 B、“小腿疼”“吃不饱”是小说中人物的外号,这也是小说的艺术特色之一,既能生动形象地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又能充满智慧地表现生活,很容易被农民接受。 C、小说以浓墨重彩来写人物,综合运用动作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等表现手法来描写人物,人物形象个性鲜明,栩栩如生。 D、赵树理巧妙地运用了“光荣退兵”这个褒义词,幽默地讽刺了“小腿疼”在社房里的无理取闹,不仅有利于表现人物鲜明的个性特征,而且运用反语的手法,增强了作品语言的风趣性。
    (3)、主任王聚海、副主任杨小四都是基层干部,你更认可谁做百姓工作的方式?请结合文本比较分析。
    (4)、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以赵树理为代表的文学流派被称为“山药蛋派”,请概括这篇小说的语言特点。
  •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所谓文学景观,指的是具有文学属性和文学功能的自然或人文景观。自然和人文景观历来备受欢迎,而文学景观在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当代更是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但文学景观与古典文学之间的关系学界鲜有论及,本文正是从这个角度窥探文学景观与古典文学之间相互依存相互推动的具体表征和深层意蕴。

    文学景观的生成离不开古典文学。古典文学赋予文学景观生命与内涵。从形成因素考察,一个文学景观的生成大致有以下三种情况:名篇效应、名人效应和叠加效应,当然也存在两种或三种效应的综合体。所谓名篇效应,指文学景观的生成是依托一两篇著名的文学作品而名闻天下。比如南昌的滕王阁因王勃的一篇《滕王阁序》而人尽皆知。名人效应,指文学景观的生成是因为著名文学家的名气而蜚声中外。比如成都杜甫草堂,眉山的三苏祠等,是历代文人雅士游赏之地,凭吊之所。而叠加效应,指文学景观在生成后,随着时间的流逝又不断被后人题咏,最终形成了闻名遐迩的文学景观。比如黄鹤楼在唐代诗人崔颢登楼题《黄鹤楼》诗之后,再经李白、岳飞、毛泽东等人的歌咏,其内涵不断丰富,影响越来越大。还有一些文学景观是名人名篇的综合效应,或其他两至三种效应的综合体现,情况较为复杂。比如宣城的敬亭山本来声名不显,后因谢朓的《游敬亭山诗》以及李白在《独坐敬亭山》诗中提到“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而著称,可以视为名人效应和叠加效应的综合体。由此可见,古典文学作品的流传催生了文学景观的形成,使文学景观的内涵不断丰富。

    文学景观推动古典文学的传承与发展。文学创作与文学景观之间关系密切。文人通过自己的书写将景观展现在世人面前,同时更多的文学作品在后人的追慕过程中产生。这些文学作品再现了景观的面貌和发展、演变,并因文学景观的存在而代代相传,然后逐渐凝固为一座城市或一个地方的集体记忆。文学景观呈现一定的美感特征,蕴含着前人的情感体验而由文学景观唤起的记忆又往往再借助文学来表达。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云:“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孟浩然与诸子游览岘山,拜谒羊公碑,这些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让其感慨万千,遂写下这一首著名的诗歌。很多古代诗人在登临岘山这一文学景观的时候,也留下相关诗篇。由此可见,文学景观与古典文学之间血脉相连,文学景观是文学家的创作素材,文学作品也依托文学景观而不断丰富。

    既然文学景观与古典文学共生共长,故当下对文学景观进行保护与进一步研究就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文学景观的丰富内涵可以激发作家创作更多优秀的文学作品。文学景观往往包括多层文化隐喻,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分布各地的文学景观,可以激发游人、作家对自然风光、人文胜迹、文学经典的热爱,从而不断创造新的作品以传承文脉,同时也激发民族情怀与家国情怀,尤其在当今全球化的社会背景下,可以更好地增强文化自信。此外,文学景观的保护和研究,有利于促进地方文化、旅游文化的开发与利用,为当代弘扬和发展地方文化、深挖和延续地方文脉提供积极的指导与借鉴。文学景观不仅仅是空间层面的,更是时间层面的、可对话的、可传承的存在,故而随着文本的不断经典化,文学景观逐渐成为该地的地域象征和文化符号。充分重视文学景观,重点提升旅游文化,对推动我国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意义重大。

    (摘编自李惠玲《古典文学与文学景观的双向互动》)

    材料二:

    景观具有多个层级,因而具有多重价值。有地理的价值,历史的价值,以及哲学的、宗教的、民俗的、建筑的、雕塑的、绘画的、书法的价值,有的甚至还有音乐的价值,如江西湖口县的石钟山。但是这些价值都不及文学的价值。如果没有文学的价值,景观往往无由彰显。一个著名的文学景观,其价值往往是多方面的,但其最重要的价值还是文学的价值。

    文学景观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虚拟文学景观,一种是实体文学景观。

    所谓虚拟文学景观,是指文学家在作品中描写的景观。大凡能够让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看得见、摸得着,具有可视性和形象性的土地上的景、物和建筑,都可以称为虚拟文学景观。

    所谓实体文学景观,是指文学家在现实生活中留下的景观。大凡能够让现实中人看得见、摸得着,与文学家的生活、学习、工作、写作、文学活动密切相关,且具有一定观赏价值的自然和人文景观,都可以称为实体文学景观。

    我们常说的文学景观,一般指的是实体文学景观。

    凡是著名的文学景观,都有很大的旅游价值和经济价值。文学景观既是人们的一个登临游览之所,一个引发思古之幽情的地方,一个激发文学的灵感与才情的地方,也是一个吸引旅游开发和投资的地方。

    文学地理学者还认为,文学景观是地方文化的一个重要标识,是人们怀念故国、寄托乡愁的一个重要媒介和载体。通过文学景观,人们可以找回在全球化、城市化的浪潮中迷失的自己,可以找到回家的路。

    (摘编自曾大兴《论文学景观》)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景观与古典文学血脉相连,存在由表及里的相互依存相互推动关系。 B、文学景观的生成需要一定外在条件,但都离不开名人因素或者名篇因素。 C、相关文学作品因文学景观凝固为集体记忆,人们借文学景观找到归属感。 D、文学景观不仅具有审美的价值,也有其它价值,可以推动旅游事业发展。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综合效应生成的文学景观包含更复杂的文化隐喻,内涵更丰富,更有鉴赏价值。 B、兼具空间性与时间性的文学景观,成为该地的文化符号后,才有旅游开发价值。 C、文学作品中描写的景观,如果是作者生活、写作的地方,也可称实体文学景观。 D、一个景观可以没有地理的、哲学的或者音乐的价值,但是不能没有文学的价值。
    (3)、下列选项,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关于文学景观推动古典文学的传承与发展观点的一项是( )
    A、苏州寒山寺,建于南朝时期,自唐代诗人张继题《枫桥夜泊》诗后,该寺名声大振。 B、惠州西湖本名丰湖,后因苏轼贬惠州时所写的《赠昙秀》而改名西湖,便蜚声天下。 C、潇湘八景在明代成为著名的文学景观,此后无数文人墨客都痴迷于潇湘八景诗的创作。 D、韶关风采楼是为纪念北宋名臣余靖而建,楼名取自赞美余靖的诗句“更加风采动朝端”。
    (4)、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对概念间关系的图示表达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B、 C、 D、
    (5)、为什么当下各地非常重视对文学景观的保护与研究?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句是     (  )
    A、我国不少理工科院校把大学语文排斥在必修课之外,而近年来,外国留学生报考HSK(中国汉语水平考试)的人数大幅度上升,真可谓“外来的和尚好念经”。 B、求学期间,他春风得意,事事顺心。没料到踏入社会后,几桩生意下来,就被骗得血本无归,于是他总是感叹遇人不淑 , 命途多舛。 C、同学们,考入大学仅仅是一个新的起点,让我们志存高远,学海无涯苦作舟,在老师们的推波助澜下,直挂云帆济沧海! D、等我赶到赛场,乒乓球赛已经结束,遇见小李,我忙打听战绩,他说:“我们几个本来就是‘马尾巴串豆腐’,碰到强手,当然是‘孔夫子搬家’了!”
  • 14、下列字形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仗义直言 抑扬顿挫 切磋技艺    B、黔驴计穷 乌烟瘴气 受益匪浅 C、加官进爵 流连忘返 独当一面    D、过目成诵 死不瞑目 张皇失措
  • 15、下列字形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自力更生 寅吃卯粮 画地为牢    B、各行其事 适得其反 徇私舞弊 C、淋漓尽至 叠床架屋响彻云霄    D、信口开河 要言不繁 振振有辞
  • 16、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热(chì)     曲(quǎn)        火积薪(cuò)     色厉内(rěn) B、媚(chǎn)     候(sì)            鞭入里(pì)     暴天物(tiǎn) C、(nè)     悍(piāo)        引高歌(hánɡ)     飞来祸(hénɡ) D、(qiào)     首(qiáo)        自怨自(yì)     体裁衣(liànɡ)
  • 17、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拾(zhé)  迷(wǎnɡ)        歇(qì)         开天地(pì) B、别(zhēn)   思(cǔn)        动(rǔ)        尽职守(kè) C、染(rú)     帖(yù)         肴(zhuàn)     羽而归(shā) D、发(bènɡ)   麻(bì)         角(jī)         背谈天(bào)
  • 1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中国传统诗文和小说中的物象,从来都不仅仅是一个场景或道具意义上对象化的存在——如铺叙场景陈设,以展现人物活动环境;描写山川风物,以展现大自然的壮美;呈现日用起居之器皿,以暗示人物身份等等。中国文学中的物象更多地被表现为一种“意象”,可以“赋”、可以“比”、也可以“兴”。它投射和寄托了太多的人类情感和过往记忆。从某种意义上说,“物”就是“心”的外在形式。一方面,泪眼可以问花,人与隔雨的红楼,也可以心物相望,彼此窥探心思;另一方面,物象恰恰是时间流逝的见证,是时间箭镞的回响,是瞬息万变的时间之物中较为恒定的标识物。

    中国人用来记述、追忆时间的物象通常有两类。第一类是名胜古迹,它作为历史遗存,大至巍峨的城池宫殿、巷陌街道,小至埋入沙中的箭头、坐轿前的断肠銮铃。将箭头磨洗即可听到前朝的萧萧马嘶,而感慨东风周郎、铜雀春深;夜雨闻铃则令人肠断欲绝,仿佛连行宫的月色也凄冷刺心。

    另一类用于标刻时间和空间的物象,则是自然之景。对杨慎或是辛弃疾而言,滚滚东去的长江,俨然就是惯看秋月春风的白发渔樵,在青山常在的背景中,目赌夕阳几度、朝代兴替、强虏灰飞烟灭。而陈与义在“长沟流月去无声”的寂静之中,也感受到了“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的伤感与悲痛。在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咏叹之中,一国之兴衰,似乎不过是不变山河的浮光掠影。在国家破碎、身世飘零之际,竟然也有“山河仍在”的慰藉。

    毋庸讳言,在所有山川风物之中,被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歌咏最多的核心意象,正是“月亮”这个超级典故。每当诗人们抬头望月之时,月亮显然就成了联想和记忆的枢纽。一方面,它所凸显的是同被朗照的共时性幻觉,李白的“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似乎整个长安城在融融的月光下都沉浸在一片此起彼伏的杵声之中,而“捣衣”这一行为,与远在千里之外的“玉关良人”联系在一起。“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亦形象生动地将自己与远在他乡的思慕对象,置于同一个苍穹之下。

    另一方面,月色自古就有,赏月之人亦如恒河沙数。被月光所照亮的,既有秦、汉的雄关,唐、宋的二十四桥,也有明、清的秦淮河水。将时间“纵轴上”的意象,强行拉至空间并置的“横截面”,自然的物象所串联起来的,恰恰是纷乱历史的时间碎片。有时,“望月”这一日常行为所连接起来的,还有时间长河中的芸芸众生——诗人在这里抒发的幽思,并无一个特定的对象,而正是历史性的无名个体。诗歌所呈现的主题既非怀人,亦非思妇,而是对时间本身的抽象思考。

    (摘编自格非《物象中的时间》)

    材料二:

    诗人比常人更敏锐地意识到:生死问题乃是时间问题的核心,人的时间意识,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生命意识。人的生命恰处于时间的有限与无限一对基本矛盾之中,一方面,人的个体生命是绝对的有限。另一方面,人又于群体生命的延绵中体验到无限的含义,每个人都在本能地渴求以有限之身而入无限之境。这样,人对自身生命的思考就很自然地集中到对时间的思考上,时间相对于人生也就具有了普遍而本质的意义。

    如何化解有限与无限这一对基本矛盾呢?中国人不接受彼岸世界的诱惑,这决定了中国诗人只能采取从此岸亦即从有限中体验无限的方式,而这只有通过有限时间的价值绝对化才能实现。中国诗人主观地赋予他所体验到的时间一种普遍意义,通过时间的价值生成而将过去、现在、未来联系起来,由此突破具体时间的限制而体验到无限的意义。中国诗人实现了一种时间的转换,即在内心转换一下时间的透视侧面,使时间的具体意义无碍地升华为一种普遍意义。

    正是在这样的时间意识支配下,中国诗人建成了自己可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艺术时空体系。在这一体系中,诗人自我超越了具体时空限制而化为茫茫宇宙唯一的认知标准,时间可以因人而宜,人心可以自由往返吐纳,具体时间被淡化了、被消溶了,有的仿佛只是一体同仁、普运周流。诗人可以对不同时空中的经验一见如故,所谓“搅碎古今巨细,入其兴会”,个体时间被衍化为一种历史时间乃至宇宙时间,人也由此实现了对有限的超越。

    中国诗人透视时间的视野非常广阔、贯通,面对历史和宇宙,他所关注的不是具体的表象,而恰是未被分割、川流不息的现象本身。这使得中国诗人意识中的时间既可流淌于巨山长川之间,也可栖止于小花小草之上,但无论在永恒的山川还是在易凋的花草,时间都具有同样自足的意义。无疑,这种时间已在很深层次上接近了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命题,从本质上讲,它无法完全被逻辑和经验所接纳,而只能属于诗,一种本体的诗。

    (摘编自王向东《中国古典诗歌与时间》)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文学中的物象寄托着太多的人类情感和记忆,既是心灵的投射,也是不断变迁的时间之物中较为恒定的标识物。 B、作为记述时间的物象中被歌咏最多的意象,月亮能凸显出同被朗照的共时性幻觉,所以能够联结不同时空的众生。 C、每个人的生命都难以摆脱时间的有限与无限这一对基本的矛盾,中国诗人只能通过有限时间的价值绝对化来化解。 D、中国诗人意识中的时间在深层次上接近了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命题,很难用常规的逻辑与经验来解释,而只能属于诗。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红楼梦》中,王熙凤居处陈列着西洋钟、锁子锦靠背、雕漆痰盒等用品,由此可见其身份地位。 B、杨慎的“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和陈与义的“长沟流月去无声”在表情达意上颇有相近之处。 C、标刻时间的物象通常可分为历史遗存和自然风景两类,故《虞美人》中的“朱颜”应无时间意义。 D、杜甫关注的非具体表象而是未被分割、川流不息的现象本身,《登高》中长江在时间上意义自足。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曹操《短歌行》:“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B、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C、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D、苏轼《赤壁赋》:“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4)、材料一在论述“物象中的时间”时,结构清晰,重点突出,请简要分析。
    (5)、闻一多称赞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具有“宇宙意识”。请结合材料,以“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为例谈谈你的理解。
  • 1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元嘉二十七年六月,上欲伐魏。太子步兵校尉沈庆之谏曰:“我步彼骑其势不敌檀道济再行无功到彦之失利而返今料王玄谟等未逾两将六军之盛不过往时恐重辱王师”上曰:“虏所恃者唯马。比及冬初,城守相接,马过河,即成擒也。”秋七月庚午,诏曰:“比得河朔华戎表疏,诉其困棘,跂望绥拯,潜相纠结,以候王师。芮芮亦遣间使远输诚款,誓为掎角,经略之会,实在兹日。”是时军旅大起。以兵力不足,悉发六州三五民丁。有司又奏军用不充,富民家赀满五十万,并四分借一,事息即还。乙亥,使王玄谟进围滑台。王玄谟士众甚盛,器械精严,而玄谟贪愎好杀。攻城数月不下,闻魏救将至,众请发车为营,玄谟不从。乙丑,魏主渡河,众号百万。玄谟惧,退走。魏人追击之,死者万余人,麾下散亡略尽,委弃军资器械山积。先是,钟离太守垣护之闻魏兵将至,驰书劝玄谟急攻。玄谟不从。萧斌遣沈庆之将五千人救玄谟。会玄谟遁还,斌将斩之,庆之固谏曰:“佛狸威震天下,控弦百万,岂玄谟所能当。”斌乃止。魏永昌王仁攻项城,拔之。帝恐魏兵至寿阳,召刘康祖使还。仁将八万骑追及康祖于尉武。康祖有众八千人,军副胡盛之欲依山险间行取至,康祖怒曰:“临河求敌,遂无所见,幸其自送,奈何避之!”下令军中曰:“顾望者斩首,转步者斩足!”魏人四面攻之,将士皆殊死战。有流矢贯康祖颈,坠马死,余众遂溃,魏人掩杀殆尽。十二月庚午 , 魏主至瓜步,坏民庐舍,及伐苇为筏,声言欲渡江。建康震惧,民皆荷担而立。上登石头城 , 有忱色,谓江湛曰:“今日士民劳怒,不得无惭,所贻之忧,予之过也。”二十八年春正月丁亥,魏掠居民、焚庐舍而去。

    (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宋文帝图恢复》)

    【注】①上:指南朝宋的宋文帝刘义隆。魏指北魏。②芮芮:柔然的别称,为我国少数民族之一。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我步彼骑其势/不敌/檀道济再行无功/到彦之失利而返/今料王玄谟等/未逾两将/六军之盛/不过往时/恐重辱王师/ B、我步彼骑/其势不敌/檀道济再行无功/到彦之失利而返/今料王玄谟等/未逾两将/六军之盛/不过往时/恐重辱王师/ C、我步彼骑其势/不敌/檀道济再行无功/到彦之失利而返/今料王玄谟等/未逾两将/六军之盛/不过往时恐/重辱王师/ D、我步彼骑/其势不敌/檀道济再行无功/到彦之失利而返/今料王玄谟等/未逾两将/六军之盛/不过往时恐/重辱王师/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虏,俘虏,奴仆;中国古代也指对敌人和东方少数民族的蔑称。 B、庚午,是天干庚与地支午的组合,它和“惟庚寅吾以降”中“庚寅”都是干支纪日。 C、石头城,和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的“金陵”都是今天南京的别称。 D、佛狸,与“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中的“佛狸”均指北魏太武帝拓跋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沈庆之认为以步制骑胜算不大,劝谏宋文帝不要贸然出兵;滑台惨败后,沈庆之以敌我实力悬殊为由,劝说萧斌不要斩杀逃回的王玄谟。 B、王玄谟贪婪好杀,所率军队兵士众多,武器精良,却久攻滑台不下;等到魏军将到时,又因刚愎自用,不采纳众人建议,最终兵败溃逃。 C、刘康祖应召回防时被拓跋仁追上,对副将胡盛之的提议大为不满,下令全军殊死一战;交战中他被流箭射中,坠马身亡,宋军也随之崩溃。 D、魏军乘胜追击,魏主拓跋焘抵达瓜步渡口后,扬言要南渡长江,建康城内大为恐慌,百姓纷纷逃离出城;第二年初,魏军焚屋掠民后撤兵北归。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诉其困棘,跂望绥拯,潜相纠结,以候王师。

    ②临河求敌,遂无所见,幸其自送,奈何避之。

    (5)、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引用了宋文帝的典故,并用“赢得仓皇北顾”生动描述了其北伐失利的败状。请结合本文相关内容,简要概括宋文帝“赢得仓皇北顾”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 2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桂枝香·金陵怀古

    宋·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注释)①本词是王安石罢相后退居金陵所作。

    (1)、下列对《桂枝香·金陵怀古》的理解,不正确的的一项是(   )
    A、上片前三句,点出词人的立足点、地点、季节,为全词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B、上片末三句,以水中的彩舟,江洲中的白鹭,展现了金陵多姿多彩的美景。 C、下片起句,“念往昔,繁华竞逐”,总结上片内容,并引起下文关于历史的慨叹。 D、诗的最后一句,“后庭遗曲”为陈后主所做《玉树后庭花》,常被认为是亡国之音。
    (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