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江苏省南京市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学情调研测试卷
- 江苏省盐城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 江苏省徐州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摸底)考试试卷
- 江苏省无锡市普通高中2018届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基础性检测试卷
- 江苏省海安、宿迁市等2018届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学业质量监测试卷
- 江苏省常熟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 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四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 江苏省沭阳县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 江苏省常熟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 江苏省徐州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
1、语言文字运用Ⅱ
(宝钗)刚要寻别的姊妹去,忽见前面一双玉色蝴蝶,大如团扇,一上一下迎风翩,十分有趣。宝钗意欲扑了来玩耍,遂向袖中取出扇子来,向草地下来扑。只见那一双蝴蝶忽起忽落,来来往往,穿花度柳 , 将欲过河。倒引得宝钗蹑手蹑脚的,一直跟到池中的滴翠亭,香汗淋漓,娇喘细细,也无心扑了。刚欲回来,只听滴翠亭里边嘁嘁喳喳有人说话。
宝钗在亭外听见说话,便煞住脚往里细听……心中吃惊,想道:“这一开了,见我在这里,他们岂不臊了。今儿我听了他的短儿,不但生事,而且我还没趣。如今便赶着躲了,料也躲不及,少不得要使个‘金蝉脱壳’的法子。”犹未想完,只听“咯吱”一声,宝钗便故意放重了脚步,笑着叫道:“颦儿,我看你往那里藏!”一面说,一面故意往前赶。那亭内的红玉、坠儿刚一推窗,只听宝钗如此说着往前赶,两个人都唬了。宝钗反向他二人笑道:“你们把林姑娘藏在那里了?”坠儿道:“何曾见林姑娘了。”宝钗道:“我才在河那边看着林姑娘在这里蹲着弄水儿的。我要悄悄地唬他一跳,还没有走到跟前,她倒看见我了,朝东一绕就不见了。别是藏在这里头了。”一面说一面故意进去寻了一寻,抽身就走,口内说道:“一定是又钻在山子洞里去了。遇见蛇,咬一口也罢了。”一面说一面走,心中又好笑:“这件事算遮过去了,不知他二人是怎样。”
(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忽见前面一双十分有趣大如团扇的玉色蝴蝶,一上一下迎风翩”。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你认为哪一种表达效果更好?请说明理由。(2)、对文学作品来说,动词的使用,往往很有表现力,试分析画横线句中动词的使用。(3)、材料中有两处加点的“赶”字,说说二者表意上的不同。①如今便赶着躲了,料也躲不及,少不得要使个“金蝉脱壳”的法子。
②一面说,一面故意往前赶。
-
2、语言文字运用I
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____,能有多样性的表现。也如同做文章一样,在文法的拘束性之下,仍可以有许多体裁,有多样性的创作,如文章之有诗、词、歌、赋、论著、散文、小说等等。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字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文字上有一面横额,一副对子,纯粹作点缀装饰用的。建筑也有类似的东西,如在路的尽头的一座影壁,或横跨街中心的几座牌楼等等。①它们虽然都是中国建筑,②具有共同的中国建筑的特性和特色,③就是因为它们都是用中国建筑的“词汇”,④遵循着中国建筑的“文法”所组织起来的。⑤运用这“文法”的规则,⑥为了不同的需要,⑦可以把极不相同的“词汇”构成极不相同的体形,⑧塑造极不相同的情感,⑨解决极不相同的问题,⑩创造极不相同的类型。这种“词汇”和“文法”到底是什么呢?归根说来,它们是从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建筑活动的实践中所累积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经过千百年的考验,而普遍地受到承认而遵守的规则和惯例。它是智慧的结晶,____。它不是一人一时的创作,而是整个民族和地方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下的产物。
(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句子中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
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阿房宫赋》中“ ,”揭露了秦朝统治者疯狂掠夺财富和大肆挥霍的暴行。(2)、《谏太宗十思疏》中概括历代君王能创业不能守业,能善始不能敬终的普遍规律的句子是“ ,”。(3)、人们常以冰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这在古典诗词中也有体现,如“ ,”。
-
4、古代诗歌阅读
寄黄几复
黄庭坚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①三折肱②。
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注]①蕲(qí):祈求。②肱:上臂,手臂由肘到肩的部分,古代有三折肱而为良医的说法。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化用《左传》中的楚子问齐桓公“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之语,强调诗人与黄几复相隔之远,相思之深。 B、“寄雁传书谢不能”一句,采用拟人的手法,把自己对友人的思念寄托给大雁却被大雁拒绝,将思念写得别有情趣。 C、“治病”如治国,颈联称黄几复“治病”并不需要“三折肱”,意谓他已有政绩,显露了治国救民的才干,为什么还不重用呢? D、尾联以“想见”领起,与首句相照应,诗人想起自己读书多年,现在已经白发苍苍:如今仍然身处猿声悲切、瘴气弥漫的地方,又心生悲愁。(2)、宋人张来评价“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用语普通,却为“真奇语”,请联系诗句说说“奇”在何处。 -
5、文言文阅读
材料一:
(齐宣王)王曰:“吾,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孟子)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节选自《齐桓晋文之事》)
材料二:
齐宣王谓尹文曰:“人君之事何如?”尹文对曰:“人君之事无为而能容下夫事寡易从法省易因故民不以政获罪也。大道容众,大德容下,圣人寡为而天下理矣。《书》曰:‘睿作圣。’”宣王曰:“善!”
周公践天子之位,布德施惠,远而逾明。十二牧,方三人,出举远方之民。有饥寒而不得衣食者,有狱讼而失职者,有贤才而不举者,以入告乎天子。天子于其君之朝也,揖而进之,曰:“意朕之政教有不得者与?何其所临之民,有饥寒不得衣食者,有狱讼而失职者,有贤才而不举者也?”其君归也,乃召其国大夫告用天子之言。百姓闻之,皆喜曰:“此诚天子也,何居之深远,而见我之明也?岂可欺哉?”故牧者,所以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也。是以近者亲之,远者安之。
成王与唐叔虞燕居,剪梧桐叶以为珪而投唐叔虞,曰:“余以此封汝。”唐叔虞喜,以告周公。周公以请,曰:“天子封虞耶?”成王曰:“余一与虞戏也。”周公对曰:“臣闻之,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工诵之,士称之。”于是遂封唐叔虞于晋。
王者何以选贤?夫王者得贤才以自辅,然后治也。虽有尧、舜之明,而股肱不备,则主恩不流,化泽不行。故明君在上,慎于择士,务于求贤,设四佐以自辅,有英俊以治官。尊其爵,重其禄,贤者进以显荣,罢者退而劳力。是以主无遗忧,下无邪恳,百官能治,臣下乐职,恩流群生,润泽草木。昔者虞舜左禹右皋陶,不下堂而天下治,此使能之效也。
(节选自《说苑·君道》)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人君之事无为A而能容下B夫事C寡易D从E法省易F因G故民不以政H获罪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与帝王的辟雍、诸侯的泮宫相对,后也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 B、孝悌,孝顺父母,友爱兄长。其中善事父母为“孝”,敬爱兄长为“悌”。 C、明,明察,与《答司马谏议书》中“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中的“明”意思不同。 D、治,社会安定,与《谏逐客书》中的“至今治强”中的“治”意思不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百姓如果没有长久不变的善心,就不会遵守礼义法度,等到犯了罪,然后对他们进行处罚,这样做是陷害百姓。 B、材料一思路清晰,说理透彻,气势磅礴。“则盍反其本矣”是孟子对齐宣王的呼告,读之如见其色,如闻其声,富有感染力。 C、成王把梧桐叶剪成玉珪的形状,开玩笑说要用它分封唐叔虞,唐叔虞怕他反悔,就请求周公旦帮忙,最终得到了封地晋国。 D、即使是尧那样的明君,也不可能仅仅依靠自身来传布恩德、施行教化,更遑论使天下奸邪尽除,百官能理事,臣下乐于职守。(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
②天子于其君之朝也,揖而进之。
(5)、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孟子和尹文都在齐宣王面前谈到了治国的方法,请概括二人治国方法的不同之处。 -
6、现代文阅读Ⅱ
黄油烙饼
汪曾祺
萧胜跟着爸爸到口外去。
萧胜满七岁进八岁了。他爸妈在很远的外地工作。奶奶一个人在家乡,说是冷清得很。他三岁那年,就被送回老家来了。
奶奶不怎么管他。奶奶有事。她老是找出一些零碎料子给他接衣裳,接裤子。他的衣服都是接成一道一道的,一道青,一道蓝。倒是挺干净的。奶奶还给他做鞋。再就是给他做吃的。玉米面饼子,小米面饼子,萝卜白菜,熬小鱼。奶奶把饭做得了,就在门口嚷:“胜儿!回来吃饭咧——!”
后来办了公社食堂。还是小米面饼子,玉米面饼子。可小米面饼子里有糠,玉米面饼子里有玉米核磨出的碴子,拉嗓子。掺假的饼子不好吃,可是萧胜还是吃得挺香。他饿。
奶奶吃得不香。她从食堂打回饭来,掰半块饼子,嚼半天。其余的,都归了萧胜。
奶奶的身体原来就不好。她有个气喘的病。每年冬天都犯。萧胜躺在坑上,听奶奶呼喽呼喽地喘。睡醒了,还听她在呼喽呼喽。他想,奶奶可能呼喽了一夜。可是奶奶还是起来了,呼喽呼喽着给他到食堂去打早饭。
爸爸去年冬天回来看过奶奶。爸爸带回来半麻袋土豆,一串蘑菇,还有两瓶黄油。爸爸说,黄油是牛奶炼的,很有“营养”,叫奶奶抹饼子吃。奶奶叫爸爸拿回去:“你们吃吧。这么贵重的东西!”爸爸还是给奶奶留下。奶奶把黄油放在躺柜上,时不时地拿抹布擦擦。奶奶的身体越来越不好。她从前从食堂打回饼子,能一气走到家。现在不行了,走到歪脖柳树那儿就得歇一会。第二年春天,奶奶就不行了,她浑身都肿。用手指按一按,老大一个坑,半天不起来。她求人写信叫儿子回来。爸爸赶回来,奶奶已经咽了气了。
爸爸求木业社把奶奶屋里的柜子改成一口棺材,把奶奶埋了。晚上,坐在奶奶的炕上流了一夜眼泪。萧胜第一次经验什么是“死”。他知道“死”就是“没有”了。他没有奶奶了。他躺在枕头上,枕头上还有奶奶的头发的气味。他哭了。眼泪淌湿了枕头。
爸爸拜望了村里的长辈,把家里的东西收拾收拾,把一些能用的锅碗瓢盆都装在一个大网篮里。爸爸把奶奶给萧胜做的两双鞋也装在网篮里,把两瓶动都没有动过的黄油也装在网篮里。锁了门,就带着萧胜上路了。
萧胜跟爸爸不熟。他想家,想奶奶,想那棵歪脖柳树……爸爸很好。爸爸老是引他说话,告诉他许多口外的事。他的话越来越多,问这问那。他对“口外”产生了很浓厚的兴趣。他问爸爸啥叫“口外”。爸爸说“口外”就是张家口以外,又叫“坝上”。汽车到了一个叫沽源的县城,一辆牛车来接他们。他仰面躺在牛车上,上面是一个很大的蓝天。牛车真慢,他有时下来掐两朵野花,走一截,又爬上车。
牛车走着走着。爸爸说:到了!他坐起来一看,一大片马铃薯,都开着花,粉的、浅紫蓝的、白的,一眼望不到边,像是下了一场大雪。花雪随风摇摆着,不远有一排房子,土墙、玻璃窗。这就是爸爸工作的“马铃薯研究站”。
从房子里跑出来一个人。“妈妈——!”他一眼就认出来了!妈妈跑上来,把他一把抱了起来。
萧胜就要住在这里了,跟他的爸爸、妈妈住在一起了。奶奶要是一起来,多好。
萧胜的爸爸是学农业的,每天戴个草帽下地跟工人一起去干活,锄山药。有时查资料,看书。妈妈是学画画的,一早起来到地里掐一大把山药花,一大把叶子,回来插在瓶子里,聚精会神地对着它看,一笔一笔地画。奶奶做的两双新鞋还没有上脚,妈把鞋和两瓶黄油都锁在柜子里。
白天没有事,他就到处去玩,去瞎跑。他到草地里去看牛、看马、看羊。他采了很多蘑菇。他一边用线穿蘑菇,一边流出了眼泪。他想起奶奶,他要给奶奶送两串蘑菇去。他现在知道,奶奶是饿死的,人不是一下子饿死的,是慢慢地饿死的。
他们家不起火,在大队食堂打饭,食堂里的饭越来越不好。草籽粥没有了,玉米面饼子也没有了。现在吃红高粱饼子,喝甜菜叶子做的汤。再下去大概还要坏。萧胜有点饿怕了。食堂的红高粱饼子越来越不好吃,因为掺了糠。甜菜叶子汤也越来越不好喝,因为一点油也不放了。他恨这种掺糠的红高粱饼子,恨这种不放油的甜菜叶子汤!
食堂外面忽然热闹起来。这是要干啥呢?爸爸说,要开会。萧胜每天去打饭,闻到食堂里飘出的各种香味。羊肉、米饭,他倒不稀罕:他见过,也吃过。黄油烙饼的奇妙香味他连闻都没闻过。
回家,吃着红高粱饼子,他问爸爸,他们为什么吃黄油烙饼?黄油烙饼多香啊……号
正在咽着红饼子的萧胜的妈忽然站起来,把缸里的一点白面倒出来,从柜子里取出一瓶黄油,启开瓶盖,挖了一大块,抓了一把白糖,擀了两张黄油面饼。烙熟了的黄油烙饼发出的香味和食堂里的一模一样。妈妈把黄油烙饼放在萧胜面前,说:“吃吧,儿子。”萧胜吃了两口,真好吃。他忽然咧开嘴大哭起来,边哭边高叫了一声:“奶奶!”妈妈的眼睛里都是泪。
爸爸说:“别哭了,吃吧。”
他的眼泪流进了嘴里。黄油烙饼是甜的,眼泪是咸的。
(选自《汪曾祺自选集》,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作者用简洁洗练的语言叙写了奶奶给萧胜做衣服,做鞋,做饭,做菜,招呼萧胜回家吃饭等温馨的细节。 B、萧胜跟着爸爸去“坝上”的途中,非常想念奶奶和村子里的那棵“歪脖柳树”,爸爸通过跟他聊天引导他暂时忘掉悲痛。 C、小说中对马铃薯花的描写,既烘托了萧胜与爸爸熟悉之后的愉悦心情,也表现出作者对“坝上”建设者的赞美。 D、萧胜吃着妈妈做的黄油烙饼,“眼泪流进了嘴里”,他感到了幸福和温暖,走出了因奶奶去世而带来的悲痛。(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把笔墨的着力点放到了全村人吃食堂、奶奶去世、吃黄油烙饼这几件事上,希望通过小人物的命运揭示出历史的变动与时代的沧桑。 B、本文采用顺叙的记叙方法,按照时间发展推进情节,先写萧胜因为奶奶的去世要离开家乡,再回忆奶奶与他共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C、小说的结尾处,也就是小说的高潮部分,萧胜终于吃到了盼望已久的黄油烙饼,“忽然咧开嘴大哭起来”,“高叫了一声‘奶奶’!”小说积蓄的情感在这里来了个总爆发。 D、这篇小说充分体现了作家“以散文笔法写小说”的创作理念,作者不刻意追求离奇曲折的情节,而是在平淡的叙述中昭示着深沉凝重的美学意蕴。(3)、小说中多处写到了黄油,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黄油在小说中的作用。(4)、汪曾祺曾说:“……(小说创作)必须把热腾腾的生活熟悉得像童年往事一样,生活和作者的感情都经过反复沉淀,除净火气,特别是除净感伤主义,这样才能形成小说。”除净感伤主义,这是汪曾祺创作的风骨。本文是如何“除净感伤主义”的?请结合文章分析。 -
7、现代文阅读I
联合国人口基金会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1月15日世界人口达80亿。纵观世界人口变迁过程,人口数量在19世纪前增长速度比较缓慢,进入19世纪后增长速度加快,从20世纪中叶开始急速增加:特别是从1960年的30亿增长到2022年的80亿,每增加10亿平均用时仅为12.4年,而近两次的增长速度更是缩短为11.0年/10亿。据估测,全球城市化率将从2021年的56%上升至2050年的68%,其中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率将达到86%,而我国将达到71.2%。
在工业革命开始后200年,人类取得以快速工业化、城市化为表征的现代化的巨大成就。然而,快速增加的世界人口规模不仅给地球的生物圈带来生态环境危机,也让人类社会面临从区域到全球的生态环境问题,地球和人类均为此付出沉重代价。以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为表征的生态环境问题已使地球上100万种动植物面临灭绝风险,地球可能遭遇人类引发的第六次大灭绝,最终必将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不仅如此,在不断增长的地球人口中,大部分涌向不足地球陆地面积5%的城市,由此引发的快速城市化进程给业已成为人们生产、生活和经营活动主要场所的城市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同时给城市人群的身心健康带来不利影响。
据分析,上述生态环境危机与人类社会生存模式的变迁密切相关。人类社会在原始文明阶段的生存模式包括三个基本环节:①索取:通过生产从自然界获取生存资源②消费:将生存资源用于自身消费;③弃置:将改造和使用过的自然物和废弃物归还给自然界,使其重新参与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随着向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推进,加工和分配环节加入进来,人类社会的生存模式发生改变,并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大问题。这在自然界引发了生物多样性的衰退和丧失,以及生态系统的受损和退化。环境污染业已成为城市病和城市亚健康的主要成因,而生态破坏则以城市自然生态空间丧失、本土生物多样性衰退为主要标志,这又有可能造成城市中人们生理和心理的疾患,以及行为上的失常。
因此,我们需要重新思考经济体系的发展方式及其对生态环境和人类自身的影响,减少生态环境危机给地球和人类社会造成的损失,最终实现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和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双体”目标。
摒弃“伪自然—假生态”,缓解城市人群自然缺失症。
“伪自然—假生态”表现形式多样:未遵循生态学规律去建绿造林,形成种类单一、结构简单的绿林地;未经生物安全评估就大量引进植物,跨地带种植。等等。这些做法并不能真正形成健康、安全的生态空间,也无法向城市中的人们提供高效的生态系统服务和优质的生态产品。
正是由于城市原生自然生态的丧失造成本地生物多样性的严重衰退,以及“伪自然—假生态”城市空间的叠加效应,近年来在城市人群(特别是青少年)中,出现了自然缺失症现象。尽管目前尚不能确定它是一种疾病,但却可以导致孩子行为与心理上出现问题。
日本学者沼田真认为,人类是唯一的“自我驯化型动物”:人们根据生存需要,创造并不断加工城市生态环境,还不断从生理、心理、精神、观念和行为等方面进行自我调节,以适应自己所创造和加工的新的生态环境。从环境生态学属性来看,城市人群既是调节者,又是被调节者。有学者据此推测,较少接触“真自然”是自然缺失症形成的主要原因,而接受自然教育则为主要解决方式。
鉴上,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不应是简单的城市化妆运动,也不仅仅限于污染的强化治理和环境要素的重点修复,洁化与美化并不等同于生态化。但是,城市生态环境建设该如何体现、实现“近自然—真生态”?在这一点上,对“生态”寓意的深层次理解,以及如何认知城市和拥有正确的城市自然观,都至关重要。同时,在生态文明建设全民参与的当下,科普教育应该重点关注以面向自然缺失症为主要目标的自然教育。
城市科学研究者和城市建设者应该剖析目前城市生态保护、恢复与重构中存在的“伪自然一假生态”现象与瓶颈问题,以当前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在保护现有良好生态空间的同时,针对受损和退化的生态系统部分,以近自然生态恢复与重构为抓手,通过构建以乡土植物、乡土动物和自生微生物为主体的“地标性生物群落”,推动城市“近自然—真生态”演替的进程。同时,有关部门可通过野外课堂、自然研学等形式的自然教育活动,缓解城市人群的自然缺失症。此外,还应该考虑从中华传统自然智慧中寻求当代中国的城市建设方案。
(选自《快速城市化下的生态环境危机与城市的自然回归》,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球人口数量在19世纪前增长速度比较缓慢,进入19世纪后增长速度加快,预计到22世纪将超过100亿。 B、以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为表征的生态环境问题已使地球上100万种动植物灭绝,这将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C、索取、消费、弃置是人类在原始文明阶段的生存模式的三个基本环节,现代社会除了这三个环节外,还有加工和分配环节。 D、对城市的美化,对城市污染治理的强化以及对城市环境要素的重点修复,只是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一部分。(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城市人口的快速增加和城市化的加速造成了巨大的生态灾难,要完成城市的自然回归,唯有控制人口的增长。 B、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要以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为目标,这是人类在现实面前的觉悟。 C、一些专家推测,近年来许多城市青少年行为与心理上出现问题,主要在于他们较少接触“真自然”。 D、本文对当前快速城市化下的生态环境危机的原因进行探究,提出要推动“近自然一真生态”演替的进场,切中肯紧。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伪自然一假生态”的一项是( )A、大理市洱海流域苍山十八溪入湖河道治理工程中,当地政府投资3亿元在河底“抹水泥”,把自然溪流变成了人工渠,去做防渗,同时修建大量的人工堤坝。 B、多年前,在北京近郊一些地方将本地树种如山杏、山桃、荆条等都砍倒,种上从从国外引进的名贵树种及棕榈等热带植物。 C、海原县地处宁夏中部干旱带,境内丘陵起伏,沟壑纵横,降水量小,蒸发量大,该县通过实施退耕还林措施,发展生态产业,成为美丽乡村的典范。 D、西北某干旱地区城市响应国家“绿化造林”号召,大规模开展植树绿化活动,分派种树指标,引水上山,同时开挖大型人工湖,以美化城市。(4)、当前中国在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有怎样的生态危机?请简要概述。(5)、和合文化主张汲取、坚守和弘扬“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中华传统智慧。台州正在着力推进和合城市建设,请你根据材料内容,为台州城市建设如何避免城市生态危机提一些建议。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近日,“毛坯人生VS精装朋友圈”的话题引发热议,不少同学晒出自己“现实一地鸡毛,朋友圈岁月静好”的对比。
班级决定就此话题召开专题讨论会,请你写一届发言稿,和同学们交流。
要求:不少于800字,不得套作、抄袭,题目自拟。
-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到院里,只听凤姐说道:“天理良心,我在这屋里熬的越发成了贼了。”袭人听见这话,知道有原故了,又不好回来,又不好进去,遂把脚步放重些,隔着窗子问道:“平姐姐在家里呢么?”平儿忙答应着迎出来。袭人便问:“二奶奶也在家里呢么,身上可大安了?”说着,已走进来。凤姐装着在床上歪着呢,见袭人进来,也笑着站起来,说:“好些了,叫你惦着。怎么这几日不过我们这边坐坐?”袭人道:“奶奶身上欠安,本该天天过来请安才是。但只怕奶奶身上不爽快,倒要静静儿的歇歇儿,我们来了,倒吵的奶奶烦。”凤姐笑道:“烦是没的话。倒是宝兄弟屋里虽然人多,也就靠着你一个照看他,也实在的离不开。我常听见平儿告诉我,说你背地里还惦着我,常常问我。这就是你尽心了。”一面说着,叫平儿挪了张杌子放在床旁边,让袭人坐下。丰儿端进茶来,袭人欠身道:“妹妹坐着罢。”
(1)、 请写出语段中画横线句的潜台词。(2)、请分析画波浪线句是如何体现红楼社交场说话艺术的。 -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日,“年轻人为何词穷”这一话题登上热搜。其实,这不仅是部分年轻人面临的窘境,互联网浸润下的当代网民或多或少都存在着“文字失语”的问题。
为何年轻人何会陷入“词穷”窘境?是因为“输入”不够吗?实则恰恰相反,“词”不仅不“穷”,____。在“手机不离身”的当下,互联网信息的海量化、碎片化已成事实,虽然这极大地便捷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但也潜移默化地重塑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言语表达。当简单一句缩略语、一个表情包就能道尽心中百转千回,字斟句酌的“吃力不讨好”也就不难理解了。
当然,我们并不否认这些网络表达中蕴藏的智慧,毕竟短短数字,却能应付各类场合,发明者肯定是动了脑筋又洞悉人性的。只是,习惯了轻便化、同质化、碎片化的表达后,更要警惕它对思考能力的削弱。所谓“文字失语”,____,更是深度思考能力、系统思考能力的失去。
①要避免有口难言、词不达意的情形,②显然并非难事,③这需要我们有意识地找回语言审美和自我表达的意义,④并不断地加以练习。⑤处于可堪称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⑥倒不是说日常表达都需要“咬文嚼字”,⑦但在心中有所触动时,⑧能确切、生动地表达出心中所想,⑨这是难能可贵的。
(1)、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文中第四段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3)、下列句子中的“并”与文中加点的“并”,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倒是薛姨妈同凤姐并贾家四个姊妹、宝钗、宝玉一齐都去了,至晚方回。 B、老人不禁责怪起这只手来,并连连吃生鱼肉,盼望它早点复原来帮助他的右手。 C、乡土社会中的文盲,并非出于乡下人的“愚”,而是由于乡土社会的本质。 D、原来已有两只船占先,再过一会子,那两只船中间又有一只超过了并进的船只而前。 -
1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春风拂面的日子,小明和同学们在大罗山郊游,不禁想起了《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描绘的人与自然和谐一体的画面:人们“ , ”,然后唱着歌回家。(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运用对比和夸张手法,写阿房宫屋顶上的瓦缝“”,阿房宫中的栏杆“”。(3)、舟是古诗中的常见意象,比如王安石在《桂枝香•金陵怀古》中描写“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的画面,张孝祥也在《念奴娇•过洞庭》中写下“ , ”的诗句。
-
12、古代诗歌阅读
登楼
宋•彭汝砺
缥缈飞楼倚太清,危栏一瞬尽沧溟。
世途忽忽与时异,水色溶溶依旧青。
夷夏固知归禹画,幽燕何事属戎庭①。
草莱②贱策无津致,空想秋风涕泗零。
【注】①戎庭:古代对少数民族政权的蔑称,此处指当时占据幽燕地区的外族势力。②草莱:未出仕为官者。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描绘楼阁高耸入云的雄伟景象,彰显了诗人登高望远的开阔胸襟。 B、颔联通过“世途”与“水色”的对比,展现了人生和自然的明显区别。 C、颈联写诗人坚信无论边疆还是中原,都应当遵循大禹划分九州岛的秩序。 D、尾联写诗人治国安邦的计策实施效果不佳,他只能在秋风中独自垂泪。(2)、登楼抒怀是古人的传统。结合全诗,分析诗人“涕泗零”的原因。 -
13、文言文阅读
材料一: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选自李斯《谏逐客书》,有删改)
材料二:
臣闻明主立政,有功者不得不赏,有能者不得不官,劳大者其禄厚,功多者其爵尊,能治众者其官大。故无能者不当职焉,有能者亦不得蔽隐。使以臣之言为可愿行而益利其道以臣之言为不可久留臣无为也。
语曰:“庸主赏所爱而罚所恶,明主则不然,赏必加于有功,而刑必断于有罪。”今臣之胸不足以当椹质,而要不足以待斧钺,岂敢以疑事尝试于王哉!虽以臣为贱人而轻辱,独不重任臣者①之无反复于王邪?
且闻周有砥砨,宋有结绿,梁有县藜,楚有和朴,此四宝者,土之所生,良工之所失也,而为天下名器。然则圣王之所弃者,独不足以厚国家乎?
臣闻善厚家者取之于国,善厚国者取之于诸侯。天下有明主,则诸侯不得擅厚②者,何也?为其割荣也!良医知病人之死生,而圣主明于成败之事,利则行之,害则舍之,疑则少尝之,虽舜禹复生,弗能改也。
语之至者,臣不敢载之于书,其浅者又不足听也。其臣愚而不概于王心邪?其任臣者贱而不可用邪?自非然者,臣愿得少赐游观之间,望见颜色。一语无效,请伏斧质。
(选自范雎《献秦昭王书》,有删改)
【注】①任臣者:推荐我的人。范雎通过秦国官员王稽入秦,后向秦昭王献此信。②擅厚:独揽好处。此处指独揽天下的人才。
(1)、 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使以臣之言A为可B愿行C而益D利其道E以臣之言F为不可G久留H臣无为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黔首”,古代百姓以黑巾来覆头,故指百姓,与之意义类似的还有“布衣”“黎民”“庶民”等词。 B、“藉寇兵而赍盗粮”中的“赍”为“送给,付与”之意,与成语“赍志而殁”中的“赍”意思不相同。 C、“而要不足以待斧钺”中的“要”意为“邀请”,与《鸿门宴》“张良出,要项伯”的“要”意思相同。 D、材料一“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与材料二“其臣愚而不概于王心邪”的“而”意义和用法不相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秦穆公重用五位人才,吞并了多个小国,称霸西戎;秦孝公则采用商鞅变法,移风易俗,百姓殷实富裕,国家富有强大。 B、材料一五帝三王能无敌于天下,是因为能做到土地不分东南西北、人才不论本国别国,这为秦王树立了不分地域纳人才的榜样。 C、材料二范雎认为明君推行政事,会赏赐有功之人,让有能力的人做官,能提高功劳多的人的爵位,因此有才能的人不会被埋没。 D、材料二范雎认为圣明的君主应该能够明察事情的成败,对有利的事他们要积极去做,有疑问的事不去做,对有害的事则要避免。(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②然则圣王之所弃者,独不足以厚国家乎?
(5)、在劝谏君王使用人才上,李斯和范雎在游说内容上有什么相同点?请简要概括。 -
14、现代文阅读Ⅱ
人到中年①(节选)
谌容
这是一次含泪的晚宴。
孩子睡着了。刘学尧举起酒杯,望着杯中的酒,感慨万千。
“不能不走吗?”陆文婷轻轻地说。
“是啊,为什么非走不可呢?我已经过了大半辈子,还能活几年?为什么要把骨灰扔进异国他乡的土壤?”刘学尧说。
一桌人都默默不语。可是,他忽然缄口不言,半晌才吐出一句话来:“你们骂我吧!我是中华民族不肖的子孙!”
“老刘!别这么说,这些年你的遭遇,我们都知道的。”傅家杰给他斟上酒说,“现在黑暗已经过去,光明已经来到,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这我相信。可是,光明什么时候才能照到我家门前,照到我女儿身上?我等不及啊!”
“不谈这些吧!”陆文婷岔开话说,“我从来不喝酒,亚芬和你要走了,今天我要敬你们一杯!”
“不,应该我敬你一杯!”刘学尧按住酒杯说:“你是我们医院的支柱,是中华医学的新秀!”
半天没有开口的姜亚芬,也举杯说道:“我诚心诚意为文婷干一杯!为了我们二十多年的友谊,也为了未来的眼科专家!”
“哎呀!你们这是干嘛?我算什么呀?”陆文婷连连摆着手说。
“算什么?”刘学尧真有点醉似的,愤愤地说:“像你这样身居陋室,任劳任怨,不计名位,不计报酬,一心苦干的大夫,真可以说是孺子牛。对不对?傅家杰?”
傅家杰默默地独自喝着酒,点了点头。
姜亚芬望着熟睡在床上的孩子,不无伤感地叹道:“就是嘛,宁肯耽误自己孩子的病,也不肯误了给别人治病。”
刘学尧站起来,给所有人斟满酒,说道:“这就是宁肯牺牲自己,也要普救天下。”
①“你们今天怎么回事?专门抬我?”陆文婷笑着指指傅家杰说,“你问他,我最自私了。我把丈夫打入厨房,我把孩子变成了‘拉兹②’,全家都跟着我遭殃。说实话,我是个不称职的妻子,也是个不称职的妈妈。”
“可你是一个称职的医生!”刘学尧叫道。
傅家杰又喝了一口酒,放下杯子说:“这一点,我对医院是有意见的。大夫也有家,也有孩子。大夫的孩子也会生病,为什么从来没人关心过?我只希望你们医院了解,做一个大夫的爱人,是多么不容易。且不说巡回医疗,抗灾救灾,一声令下,家里一摊全撂下不管:就连平常手术台上下来,精疲力尽,做饭连手都抬不起来!”
傅家杰平日不沾酒,今天喝了一点,脸就红了。他拉着刘学尧的袖口笑道:“不信,你们问文婷,我什么不干?什么不会?”
②陆文婷听着这些含泪的笑谈 , 心里很苦。她不能制止他们。见傅家杰含笑看着自己,只好勉强笑道:“什么都会,就是不会纳鞋底。不然园园就不会老嚷买球鞋了。”
“这就是你的苛求了!”刘学尧一本正经地说,“总不能把我们的冶金专家改造得只会拿鞋底到处转啊!”
③“要不是粉碎了‘四人帮’”傅家杰笑着说,“你们想,我不就只剩下纳鞋底了吗?”
然而,这样伤心的笑谈又能持续多久呢?他们说着说着,空气又沉闷起来。
“老刘,你认识的人多。我听说当保姆收入颇高。我真想托你打听一下,谁家要雇男保姆……”
刘学尧拍着傅家杰的手说,“现在出了一张《市场报》,登待聘广告,你可以试一试。”
“那太好了!”傅家杰推了推宽边眼镜,嘻嘻哈哈地说,“本人大学毕业,精通两门外语,擅长烹调蒸煮,缝纫洗涤,兼做男女粗细各种杂活。体格健壮,性情温和,勤劳勇敢,任劳任怨。最后一条,报酬面议。哈哈!”
④姜亚芬默默地坐在一旁,看他们笑 , 自己也想笑 , 可是笑不出来。她碰了碰自己的丈夫说:“别说这些了,有什么意思?”
“意思?这是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啊!”刘学尧挥着手说,“中年,中年,现在从上到下,谁不说中年是我们国家的骨干?是各条战线的支柱?……”
“你少发点议论吧!”姜亚芬打断了他的话。
刘学尧眯起眼,似醉非醉地说:“‘位卑未敢忘忧国’呀!我是个无名医生,可我不敢忘却国家大事。我请问:谁都说中年是骨干,可他们的甘苦有谁知道?他们外有业务重担,内有家务重担;上要供养父母,下要抚育儿女。他们所以发挥骨干作用,不仅在于他们的经验,他们的才干,还在于他们忍受着生活的熬煎,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包括他们的爱人和孩子也忍受了痛苦,作出了牺牲。”
陆文婷呆呆地听着,轻轻说了一句:“可惜,能看到这一点的人太少了!”
刘学尧两个胳膊肘扒在桌沿上,玩着空酒杯,又滔滔不绝起来:“旧社会有句‘人到中年万事休’的话反映了在那个社会里,人到四十岁,就觉得这辈子完了,不能再有什么作为了。现在呢,可以改一个字,‘人到中年万事忙’。对吧?四五十岁的人,正是担当重任的时候。中年人,正是大显身手的时候。”
“高论!”傅家杰赞道。
“我还有谬论。”刘学尧按住傅家杰的胳膊,谈兴更高了,“单从这方面看,我们这一代中年可以说是生逢其时的幸运儿了。其实不然,这一代的中年人又是不幸的。”
“话都叫你说了!”姜亚芬又打断他。
傅家杰拦住姜亚芬说:“我倒很想听听这个不幸。”
“现在,这批中年人要肩负起‘四化’的重任,不能不感到力不从心,智力、精力、体力都跟不上,这种超负荷运转,又是这一代中年的悲剧。”刘学尧长长叹了口气说。
大家低头不语。从刘学尧的这通议论里,陆文婷又感到,他之所以非出去不可,可能不全是为了他女儿,也为了他自己。
刘学尧缓缓举起杯来,叫道:“来!为中年干一杯!”
(有删改)
【注】:①1978年中组部召开了关于知识分子生活待遇的政策座谈会。谌容呼应号召,于1980年发表了《人到中年》一文。②拉兹,印度电影中的一个流浪者形象。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由姜亚芬夫妇出国一事谈起,通过人物对话让读者感受到中年人的尴尬处境:选择出国生活还是留下认真工作。 B、“不称职的妻子”“不称职的妈妈”,表现陆文婷对家庭关注的缺失和自我反思,突显她为工作宁可牺牲家庭的心理。 C、把“人到中年万事休”改为“人到中年万事忙”,既含有着对中年人大展身手的期待,又暗含着对超负荷工作的无奈。 D、小说结尾处“为中年干一杯”一句意味深长,既是刘学尧为友谊举杯,也是为他自己繁重不堪的工作生活作最后告别。(2)、 对文本画横线句中加点字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处中的“笑”是陆文婷对丈夫作出的反应,隐含着她对丈夫与孩子的无限愧疚。 B、②处用“含泪”修饰“笑谈”,既照应开头“含泪”一词,又蕴含“苦涩”之意。 C、③处中的“笑”,有“幸亏还好”之意,饱含着傅家杰对国家决策的支持与拥护。 D、④处中“笑”字连用,起强调作用,“笑不出”是姜亚芬对傅家杰落魄生活的理解。(3)、 文中刘学尧说“这一代的中年人又是不幸的”,请结合文本分析“不幸”的原因。(4)、《人到中年》呈现谌容对“用文学的方式来反映社会问题”的不断探索,是20世纪80年代具有代表性的“当下性写作”,请从作品选材、写作技巧、主旨表达角度任选两个,结合文本分析谌容是如何进行“当下性写作”的。 -
15、现代文阅读Ⅰ
①盛唐诗人常常根据羌笛作为塞外之物的文化属性,将其用于边塞诗中,借以反映征人之悲。如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一)云:“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王昌龄此诗中的抒情主人公用羌笛吹奏“伤离别”的《关山月》,表达其久戍边地不得归的无奈与悲痛。《关山月》不仅成为诗人情感的爆发点,而且还有力地渲染了诗人的哀伤,使诗歌的情思变得更为明晰、深沉。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其一)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唐汝询《汇编唐诗十集》评论此诗“一语不及征人,而征人之苦可想”。盛唐的羌笛描写多渲染了征人的思归之苦、久战无功的遗恨等哀情,与诗人的心声水乳交融,这是之前的同类诗歌难以企及的。
②盛唐诗人常借羌笛吐露他们浓烈的思乡之愁,比起前代,此类诗歌的艺术水平也大大提升。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笛声再大也不可能“满洛城”,这里显然是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形容羌笛之声,为诗歌抒情作了铺垫。其后,诗人巧用“折柳”,说明其所闻的笛曲为《折杨柳》,同时建立了本诗的情感基础。最后,再用一个反问句将故园之思自然地从折柳送别之情引出。如此,诗歌的情感内容变得更为丰富、深沉。浓郁的乡愁与嘹亮的笛声交相辉映,致使全诗达到情景交融、浑然天成的艺术高度和出神入化的境界。《唐宋诗醇》卷八评《春夜洛城闻笛》云:“凄切之情,见于言外,有含蓄不尽之致。至于《折柳》笛曲,点用入化。”以羌笛表达乡愁的诗歌,盛唐约有9首,而盛唐之前仅约有4首,尽管早在先唐就有诗人以羌笛抒写故园之思,但其数量和质量,均不能与盛唐类似诗歌相媲美。
③盛唐时,仕途坎坷的诗人时常被哀怨悲切的羌笛旋律触动,屡将其心中郁结的苦闷与怨愤寄托于羌笛。如王昌龄《江上闻笛》:“横笛怨江月,扁舟何处寻?……羸马望北走,迁人悲越吟。”此诗是王昌龄在“开元二十七年(739)秋,贬谪岭南途中作”。诗人闻横笛而心起见弃之怨,即以羌笛表露他被贬岭南的怨愤。横笛声之怨,亦是诗人心中不可言说的怨,故此诗的羌笛浸透着诗人的情思,直指诗歌所要抒发的情感。盛唐诗人热衷于以羌笛诉说怀才不遇、忠而见弃、济世无门等“行路难”的怨愤与悲痛。
④羌笛文化意蕴独特、表现力强,流传广。盛唐诗人频频为之欢笑为之哭泣,屡屡将其写入诗歌,使其既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内涵,又形成了典型的描写特征,这对盛唐诗歌的繁荣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
⑤羌笛自汉朝时已传入中原,到盛唐时已经变成了一个内涵丰富的文化符号,可供诗人吟咏的东西非常多。比如羌笛的缘起及其独特的音色、广泛的用途、动人的故事、悦耳的曲目等均能成为诗人的创作素材。盛唐诗歌中约有76首诗写及羌笛,且作者又多从不同的角度来描写。如王维《凉州赛神》对羌笛之用及相关的民俗叙写,李白《金陵听韩侍御吹笛》从吹奏者及笛声描翠,杜甫《遗闷》侧重于抒写听笛者的感受,这些诗歌的羌笛描写,角度独特丰富,既经济又有效地拓宽了盛唐诗歌的题材内容。
⑥在盛唐之前,萧衍、李峤等都创作过咏笛诗,但他们多将羌笛视为单纯的客观事物而采用咏物赋的多方铺陈的手法来创作,基本上都是较为纯粹的咏物诗,缺乏情感内涵。到了盛唐,诗人省去了繁琐的铺陈,将浓烈的情感注入羌笛描写,促使诗歌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高度,诗歌的境界远超之前的咏笛诗。如王昌龄《江上闻笛》、杜甫《吹笛》等均将羌笛置于具体的情景中书写,笛声渲染了诗人的情感,诗人的情感突出了羌笛声之悲,两者交相辉映,情景交融,诗歌的艺术境界随之而获得相应的提升。总之,经过盛唐诗人的创作,咏笛诗已从之前较为单纯的咏物诗延伸为情景交融的抒情诗,诗歌的艺术境界获得了很大的提高。
⑦盛唐诗人继承发扬了前人描写羌笛的技巧,创造出许多准确而巧妙的情感表达。比如盛唐诗人常用“羌笛+曲目”的方式来构造出独特的羌笛描写,借此委婉含蓄地表达出特定的情思。王昌龄《从军行》中的“羌笛+《关山月》”、李颀《古意》中的“羌笛+《出塞》”、高适《塞上听吹笛》中的“羌笛+《梅花落》”等,这种表达方式充分利用了笛曲的情感内容,委婉地表露出诗歌主要的情思,并形成了动态表达的特点,使笛声始终飘荡在诗歌中,形成特定的情感氛围,深化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内容,这比过去单纯的描写、直白的陈述,乃至意象的组合都更具艺术感染力。再者,这种表达方式犹如“1+N”的公式,可以通过变换曲目表达多种情感,形式灵活,可以丰富诗歌的表达技巧,营造出新颖的艺术趣味。比如在表达故园之思方面,古人习用大雁、月亮意象来抒发,尽管创作出许多流传千古的佳作,但频繁地运用,不免使这些意象出现老化的现象,从而削弱了诗歌的艺术性。然而,羌笛的流行及其独特的文化属性,使盛唐诗人精于运用羌笛来倾诉故园之思,增添了诗歌的韵致,提升诗歌的艺术感染力,营造出新颖的审美趣味。
(摘编自龙正华《羌笛意象与盛唐诗歌》,有删改)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羌笛因其作为塞外之物的属性,常被盛唐诗人用于边塞诗中表达征人之悲,与诗人情感浑然一体。 B、王昌龄的《江上闻笛》,以羌笛表达诗人被贬谪的怨愤,羌笛浸透着诗人的情思,直指诗歌的情感。 C、盛唐时,羌笛的内涵更丰富,这拓宽了盛唐诗歌的题材内容,故而为诗人提供了不同的创作素材。 D、频繁用大雁、月亮等表达故园之思,不免老套,就诗歌的艺术感染力和审美趣味而言,稍显不足。(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而征人之苦可想”,有可能是因为王之涣的诗借助羌笛吹奏的《折杨柳》曲子委婉含蓄地抒写了征人的思乡之悲。 B、《春夜洛城闻笛》的情感丰富深沉,这与诗人高超的抒情技巧有关,用反问句抒发故园之思是其中最重要的技巧。 C、因为低沉的音色,羌笛引发诗人浓郁的思乡之情,触动诗人仕途坎坷的苦闷怨愤,由此可知,羌笛不能表达快乐。 D、盛唐诗人用“羌笛+曲目”的方式,不仅能增强诗歌情感的真实性,还可以丰富诗歌的表达技巧,增添诗歌的韵致。(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六段画横线句子观点的一项是( )A、柯亭有奇竹,含情复抑扬。妙声发玉指,龙音响凤凰。 B、菊黄芦白雁初飞,羌笛胡笳泪满衣。送君肠断秋江水,一去东流何日归。 C、天门街西闻捣帛,一夜愁杀江南客。长安城中百万家,不知何人夜吹笛。 D、汉境天西穷,胡山海边绿。想闻羌笛处,泪尽关山曲。(4)、 请简析文章第二段的论证思路。(5)、本文先后介绍了盛唐诗歌中“羌笛”意象的情感内涵和描写特征。结合材料,探究“羌笛”在下面这首诗中所呈现的描写特征。清溪半夜闻笛
唐•李白
羌笛梅花引,吴溪陇水情。寒山秋浦月,肠断玉关声。
-
1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屠呦呦带领团队经过多年的探索,终于找到利用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方法,拯救了成千上万患者的生命。加来道雄观察畅游于睡莲之间的鲤鱼引发无限的遐想,开启了探索科学世界的历程。
材料二:
2024年4月26日,叶光富、李聪、李广苏三名宇航员顺利进驻空间站将开展“太空养鱼”等90多项科学实验。奔赴星辰大海,中国人探索宇宙的脚步驰而不息,逐梦太空的探索不断向前。
材料三:
左拉认为:生活的全部意义在于无穷地探索尚未知道的东西,在于不断地增加更多的知识。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何感悟与思考?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写一篇文章可叙述经历,可发表议论。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1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牡丹亭》与《红楼梦》是中国不朽的戏曲和小说发展中的经典,长期以来这两部伟大的作品一直被人所传诵,滋养着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灵空间。《牡丹亭》对《红楼梦》的重要影响,在《红楼梦》第二十三回有最明显的流露。(A)初听到“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便开始“感慨缠绵”,立即获得①____;又听到“良辰美景奈何天,伤心乐事谁家院”,发现“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随即上升到理性的审美认识。而由“只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你在幽闺自怜”等戏文,她又想到“水流花谢两无情”“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等诗句,万千思绪,凑集一处,以至“心痛神痴,眼中落泪”。这说明她与戏中人物产生了深深共鸣,戏曲的影响已____。但《红楼梦》建构了更为广阔的叙事空间,并打破了《牡丹亭》的大团圆____,并没有落入传奇戏曲的____。它消解了《牡丹亭》的历史意识,阐发了深刻的人生感悟。②____具广泛的适用性,可以超越具体的历史阶段,而直接与不同时代的读者构成对话,这是作者曹雪芹的____。
《红楼梦》代表了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成就,它③____,而且也是世界文学之林的奇迹。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的以富贵公子贾宝玉为视角人物和以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主线的《红楼梦》展现了真正的人性美和悲剧美。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根深蒂固 结果 桎梏 匠心独运 B、深入骨髓 结果 窠臼 独树一帜 C、根深蒂固 结局 桎梏 独树一帜 D、深入骨髓 结局 窠臼 匠心独运(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牡丹亭》与《红楼梦》是中国戏曲和小说发展中的不朽经典,长期以来这两部伟大的作品一直被人所传诵,滋养着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灵。 B、《牡丹亭》与《红楼梦》是中国戏曲和小说发展中的不朽经典,长期以来这两部伟大的作品一直被人所传诵,滋养着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灵空间。 C、《牡丹亭》与《红楼梦》是中国戏曲和小说发展中的不朽经典,长期以来这两部伟大的作品一直被人传诵,滋养着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灵。 D、《牡丹亭》与《红楼梦》是中国戏曲和小说发展中的不朽经典,长期以来这两部伟大的作品一直被人传诵,滋养着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灵空间。(3)、文中(A)处应该填写的人物是谁?她在海棠社的别号是什么?请结合文段及《红楼梦》相关内容,概括她“心痛神痴,眼中落泪”的原因。(4)、文中画波浪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四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5)、在文中的①②③处补写恰当的语句。 -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阿房宫赋》中,杜牧斥责秦的统治者对百姓毫无限度地搜刮,自己却挥霍无度的句子是:“ , ?”(2)、春水初融,春风拂面,让人不禁想起《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为我们描绘的画面:“ , 。”(3)、扁舟是古诗文中常见的意象,承载着古代文人丰富的情感,形成了独特的扁舟情结,请写两句含“扁舟”意象的诗句“”“”。
-
19、古代诗歌阅读
水调歌头·隐净山中大雨
张孝祥
青嶂度云气,幽壑舞回风。山神助我奇观,唤起碧霄①龙。电掣金蛇千丈,霆震灵鼍②万叠,汹汹欲崩空。谁泻银河水,倾入宝莲宫。
坐中客,凌积翠,看奔洪。人间应失匕箸③ , 高处独从容。洗尽从来尘垢,润及无边焦槁,造物不言功。天宇忽开霁,日在五云东。
[注]①碧霄:隐净山有碧霄泉。②鼍:鼍龙,扬子鳄。③匕箸:羹匙和筷子。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两句描写山中大雨来临之前云气汹涌、狂风舞动的景象,“度”“舞”写得生动形象。 B、上阕诗人描绘电闪雷鸣、雨势磅礴的雄伟奇观,运用了想象、对比、夸张等多种手法。 C、诗人登上高处观雨,以“人间”的惊慌来突出雨势之大,并突出我观雨时的从容。 D、本词以雨后放晴、太阳破云而出的情景作结,使全词收束于开阔明朗的意境。(2)、张孝祥善于借景抒怀,《念奴娇·过洞庭》中“表里俱澄澈”的月色、本词下片的“洗尽尘垢,润及焦槁”的大雨,都是他借以抒怀之景,请分别说明其中暗寓的胸怀抱负。 -
20、文言文阅读
材料一: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 , 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节选自《烛之武退秦师》)
材料二: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
(选自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立谈之间A存郑B于将亡C不惟D退秦师F而又得秦置戍G而去H何移之速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伯,秦国国君被宗周王室封为“伯”,所以称秦伯,其它类似称呼如齐侯、郑伯、宋公等。 B、执事,通常指执行命令或管理事务的人,这里指对方(秦穆公),表示恭敬。 C、“行李之往来”与“夫晋何厌之有”中“之”的含义不同。 D、“秦伯说”与“烛之武出说秦穆公”中的“说”的用法与含义相同。(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烛之武顾全大局。大兵压境,佚之狐举荐并说服烛之武,烛之武放下不被重用的私怨答应去见秦君。 B、烛之武富于谋略。他利用秦晋的微妙关系,智退秦师,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斗争的复杂性。 C、烛之武不辱使命。烛之武在国家危亡之际出使,不卑不亢,说服秦国退兵护郑,不失本国尊严。 D、秦穆公相时而动。秦穆公本来是助晋围郑,认清利弊之后,审时度势背叛晋国而帮助郑国。(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②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
(5)、吕祖谦认为秦国退兵的原因是什么?请根据材料用自己的话概括,并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