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金主完颜亮死,、中原豪杰并起。耿京聚兵山东,称天平节度使,节制山东、河北忠义军马,弃疾为掌书记,即直劝京决策南向。

    绍兴三十二年,京令弃疾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并以节使印告召京。会张安国、邵进已杀京降金,弃疾还至海州,与众谋曰: “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乃径趋金营,安国方与金将酣饮,即众中缚之以归,金将追之不及。献俘行在,斩安国于市。弃疾时年二十三。

    乾道四年,通判建康府。六年,孝宗召对延和殿。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弃疾不为迎合,持论劲直。作《九议》并《应问》三篇、《美芹十论》献于朝,言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甚备。以讲和方定,议不行。

    寻知潭州兼湖南安抚。盗连起湖湘,弃疾悉讨平之。湖南控带二广,与溪峒蛮獠接连,草窃间作,岂惟风俗顽悍,抑武备空虚所致。遂奏疏曰:  “田野之民,郡以聚敛害之,县以科率害之,支以乞取害之,豪民以兼并害之盗贼以剽夺害之民不为盗去将安之?军人则利于优闲卧坐,奔走公门,苟图衣食,以故教阅废弛,逃亡者不追,冒名啫不举。,平居则奸民无所忌惮,缓急则卒伍不堪征行。欲望陛下深思致盗之由,讲求弭盗之术。申饬州县,以惠养黎元为意。另当别创一军,以湖南飞虎为名,专听帅臣节制调度,庶使夷獠知有军威,望风镊服。”诏奖谕之,委以规画。时枢府吏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

    弃疾尝同朱熹游武夷山,赋《九曲棹歌》。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绍定六年,赠光禄大夫。咸淳间,史馆校勘谢枋得过弃疾墓旁僧舍,有疾声大呼于堂上,若鸣其不平,自昏暮至三鼓不绝声。枋得乘烛作文,旦且祭之,文成而声始息。

    (选自《宋史·辛弃疾传》,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豪民以兼并害之A盗贼B以剽夺害之C民D不为盗E去F将安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掌管之意,与《短歌行》中“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当”意思不相同。 B、“游”在这里的意思是“游历”,与《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故国神游”中“游”意思相同。 C、长短句,宋以后成为词的别称,辛弃疾一向擅长填词,与苏轼合称“苏辛”。 D、“自昏暮至三鼓不绝声”中的“暮”和《琵琶行》中“其间旦暮闻何物”中的“暮”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辛弃疾忠心国家。在耿京遇害之后,他单枪匹马捉住两个叛徒,并将他们献出斩杀;后来还把飞虎军打造成很厉害的队伍。 B、辛弃疾关注民生。他在担任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抚使期间,平定盗乱,上疏陈述百姓为盗并非出自本心,实乃各方逼迫所致。 C、辛弃疾性格耿介。直言劝说在沦陷区的义军将领耿京归顺南宋朝廷;在和皇帝进行问答时,没有丝毫逢迎,言论刚劲正直。 D、辛弃疾文才卓著。和朱熹在武夷山游玩之后,.他写了《九曲棹歌》:他素来擅长写词,词意悲壮,有《稼轩集》流传于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与众谋曰:  “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  

    ②时枢府吏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

    (5)、请概括辛弃疾为平定湖湘不时兴起的盗乱,向朝廷陈述了哪些中肯的建议。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静静的产院(节选)

    茹志鹃

    这三间房子,再也不是普通的三间房子了,这是一所幽静整洁的产院。

    “这不是跟医院差不多了吗?”谭婶婶兴奋得晚上睡不着觉,从自己三十九岁做寡妇想起,想到现在进产院……第二天,她起了一个大早,把自己脑后那个发髻剪掉了,短短的头发,杂着几根半白的发丝,显得又庄严又精神。大家见了她,也好像带有一种前所未有的敬意。

    在这所“跟医院差不多”的产院里,谭婶婶还学会了打针,打肌肉针、静脉针,学会了做产前检查,量血压、抽血、缝线、拆线。每每碰到一些小手术,请镇上医生来动手术的时候,她就从从容容地做助手。医生也夸奖她,有的甚至要她自己学着动些小手术。谭婶婶笑笑,有些得意,同时觉得这些医生,把这产院要求得跟城里的医院一样,她又觉得好笑。谭婶婶对这一切都感到满意,不是没有道理的。

    谭婶婶心里翻腾了一阵,望着电灯,恨不得立时来一个产妇,她真想在电灯光下面接接生,就像在城里的医院里一样……

    忽然,啪的一声,电灯亮了,谭婶婶回身一看,一个面孔黑黝黝的年轻姑娘,扛着行李,一手挟着一只氧气瓶,浑身热气腾腾地站在门口。

    “婶婶,你不认识我啦! ”那姑娘笑眯眯地站着没动。

    “是二丫头! ”谭婶婶跟二丫头的娘是好朋友,她高兴地接过行李,安排她坐下,心里却有些奇怪,这里电灯刚装上没几天,这孩子一进门,怎么就知道有电灯,即使知道,那她又怎么晓得开关在哪里?好像产院有电灯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谭婶婶开始是奇怪,随后就觉得有些不大入味。

    电灯光下,荷妹大眼睛亮晶晶地东看西望。把地上的一大捆行李一把拎起来扛上肩,放到里面角落里。谭婶婶又不由得高兴了,这孩子在城里住了一年,倒还没有娇惯。

    荷妹回身坐下,就要谭婶婶介绍些产院的情况。

    “好! ”谭婶婶答应着,心里暗暗地称赞,这丫头做事倒像个大人,老扎认真。走到门边,伸手啪的一声,把电灯扭熄,然后移过油灯,就在荷妹对面坐下。

    “这产院负责附近两个大队的产妇。跟我一起工作的,还有一个周嫂嫂。成立这两年里,我们一共接了三百五十六个宝宝,还都顺顺当当。”谭婶婶一说到这些问题,不由得话就多了。三百五十六个,这可不是容易的啊! 这要担多少风险。特别是产院还没有条件自己动手术,很多情况,就得当机立断,该请医生的就请医生,该送医院的就送医院,差一点点,作兴就会坏事,所以谭婶婶说到这里,特别加重了语气:“二丫头,这可是一副风火担子,担子不轻啊! 烧,洗,煮,弄大人,弄小孩,都是我们来,到出院的时候,一个个都长得胖胖的⋯⋯”谭婶婶滔滔不绝地说着,说着似乎还不够,就站起身来,开了电灯,带荷妹去参观。

    她知道开了电灯看,效果会更好。先走进西边一间产妇住的房间,房间相当大,靠边放着五个铺位,床是各式各样的,有单人小铁床,有相当大的木板床,但都放得很合适,收拾得干干净净。荷妹不停地点着头。

    “婶婶,这里有没有碰到过产妇不顺产的情况? ”荷妹提问了。

    “怎么没有,一看苗头不对,就得赶紧给医院打电话来救护车。”

    “要是来不及呢?”

    “打电话请医生来! ”

    “要是产妇产后发生变化呢? ”

    “打电话嘛! ”

    谭婶婶看了看她,觉得她问题太多,但也没说什么就领荷妹出来。

    “婶婶,我们在哪里洗手呢? ”荷妹忽然问。

    “洗手?”谭婶婶不明白为什么忽然问这个,心里又是一个不快,但她还是把三屉桌上的三个抽屉通通抽开,想展览一下里面的东西。这里面有橡皮手套,有冬天产妇生产时穿的棉腿套,有各种针药,补血的,止痛的,止血的,还有几针麻醉针剂,这里面每一样东西,都标明着产院发展的各个阶段。但是荷妹根本没有理解婶婶的意图,她歪了头,翘起了像刷把似的小辫子,东张张,西望望,好像在寻找什么,发现什么。

    “二丫头,这里不能和城里那些大医院比。”谭婶婶有些生气了。 “对! ”荷妹一点也没觉出话里的责备意味,径自推窗开门,向外面张望起来,最后,她索性跑出去看什么东西了。

    谭婶婶把抽屉关好,她现在不想再给这姑娘说什么看什么了,心里闷闷的。

    “婶婶,可有了办法了! ”荷妹眉飞色舞地跳进来了,  “婶婶,我们自己可以做土造自来水,人家托儿所都用自来水洗手了,我们产院里更需要这个。我看过了,井不远,只要墙上打一个洞……”

    谭婶婶打断她说:  “你来看看床铺吧! ”说着转身走向东屋,指着一张空铺说:  “周嫂不在,你就睡这里吧! ”

    “这不费事呀,婶婶,也不用花钱,装好了就不用提水,不用担水,只要一压,水就自己从竹管里流进来,好透了! ”荷妹还是不懂眼色地跟在后面叨叨。

    “荷妹,你刚来,还是看看再说吧! ”说罢,谭婶婶就走进厨房,端消毒锅,封煤炉。

    第一次见面,谭婶婶对荷妹的印象不能说好,但是要说坏,她也说不出坏在哪里,就是觉得不顺眼,不入调。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讲述了谭婶婶与荷妹在产院第一次见面的情形,表现出二人在思想上的冲突:一个对现状很满意,一个觉得还有可以改进的地方。 B、谭婶婶多次提到“打电话”并认为自己该请医生的就请医生,该送医院的就送医院是当机立断,这也说明她在思想上并不主动进取。 C、“烧,洗,煮,弄大人,弄小孩,都是我们来”,谭婶婶不厌其烦地介绍自己的工作,不仅说明产院工作繁重琐碎,更体现了她对荷妹的担心。 D、文章的语言增加了文本的可读性,有些语言充满地方色彩,如“老扎认真” “作兴”:有些语言生动形象,如“浑身热气腾腾地站在门口”。
    (2)、关于文中“灯”的相关描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荷妹一进门,就知道有电灯及开关位置,表现了荷妹作为新青年,接受新事物的能力非常强。 B、“伸手啪的一声,把电灯扭熄,然后移过油灯”,一系列动作刻画出谭婶婶的节俭。 C、为了效果更好,谭婶婶开了电灯,因为谭婶婶想展示产院,满怀自豪之情。 D、电灯是一个道具,一面说明谭婶婶对产院现状的满足,一面引出荷妹的出场。
    (3)、请简要概括文中谭婶婶的主要心理变化过程。
    (4)、小说刻画荷妹这一人物形象时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新时代应当能够产生伟大诗人及其伟大诗篇,这是新时代向诗人们提出的新课题。我们急切地向新时代中国诗人发出郑重的吁请:新时代诗歌呼唤崇高美。

    诗歌的崇高美,是多样化的。在百年中国新诗史上,我们既有呐喊型的崇高,如郭沫若狂飙突进的诗歌; 又有国家情怀和人类意识的勇于担当型的崇高,如王久辛的抗日长诗《狂雪》等。这种多姿多彩的崇高“传统”,在新时代应该得到继承和发展。那么,我们在已有的丰厚的新诗崇高传统面前,如何继续奋斗、创造出属于新时代新诗的崇高精神来?

    要有始终心系人民的激越真情。以论崇高闻名于世的朗吉弩斯说:  “没有任何东西像真情的流露得当那样能够导致崇高。”他强调了“真”及其“流露得当”对于崇高产生的必要性。但并不是所有强烈而激动的情感都能产生崇高。那么,到底什么样的激越情感方能产生崇高的情感?以人民为中心的情怀感、幸福感、境界感、责任感和光荣感,是治愈新时代诗歌缺钙的灵丹妙药。许多诗歌故意淡忘人民,更不会去“哀民生之多艰”,反而两耳不闻“人民事”、一心只写“自我诗”。这种把“个人写作”和“宏大写作”二元对立起来的观点和现象比较普遍,仿佛崇高性的“宏大写作”是非诗的,而唯有欲望性的“个人写作”才是诗的。殊不知,  “个人写作”与“宏大写作”是可以互为借鉴的,从前者出发,可以抵达后者。

    要有庄严伟大的崇高思想。崇高是“伟大的心灵的回声”。这就要求诗人努力克服自我、战胜自我,同时要与自然和传统“竞赛”,而不是臣服于自我和大自然,并对自我和大自然的细枝末节进行乐此不疲的摹写:也不能对古今中外传统“无主脑”地模仿,而是在不断学习的基础上,要与之对话,乃至对抗,进而超越它们,从而形成属于自己的独特诗艺。田间的《假如我们不去打仗》曾经激励过多少爱国民众投身于中华民族抗战的伟大事业! 贺敬之的《桂林山水歌》曾经鼓舞过多少男女老幼对新中国的无限热爱!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伟大的诗人必须大公无私、心怀远大志向,必须统揽全局,无私奉献,全心全意服务于人民、国家、社会和历史进步,同时具备广博学识和良好学养,才能写出“第一等真诗”。

    概言之,新时代的诗歌写作,既要力避“假小空”的真平庸,也要警惕“假大空”的伪崇高。真正具有活力、热力和魅力的崇高是不容躲避的,也不许玷污,更严禁消解。毕竟具有崇高美的诗歌不是说服,而是给人以狂喜、惊叹和激奋,并使人的思想得以净化和升华。也只有具备如此崇高美的诗歌,才有普遍性和永久性。

    (《新时代诗歌呼唤崇高美》)

    材料二:

    诗歌创作既要表现诗人独有的情怀,也要走出个体的狭小世界,表现更为广阔的社会人生。诗人应当有社会良知,有一颗对故乡、祖国、人民的炽热的爱心,保持对时代、社会、人类的关注。当然,我们不能只注意社会生活化的表象,我们要多注意社会精神与民众道德,避免诗歌写作的社会性被庸俗化、浅显化。

    每一个诗人都应该不断探索怎样才能写好诗,让诗歌成为照亮社会、照亮人们心灵的明灯。在创作中,要把“写什么”和“怎么写”结合起来进行考虑。当前的一些诗歌,强调个人的体验,忽视社会大生活。其实,这个问题的解决之道,在杜甫、白居易等古代诗人和艾青、穆旦等现代诗人的诗歌实践中,早就为我们提供了范例。诗人们既要在个性化的语言和个性化的体验上下功夫,更要努力使自己的诗歌写作保持介入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使之产生更加广泛的社会影响。

    诗歌写作的个性与共性问题,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个性强调的是独有的个性体验,共性强调的是诗歌的社会性、人民性。优秀的诗歌作品,总是能够用个性化的体验和语言,去表现具有社会性的对象与内涵。诗人在创作实践中应时刻保持自省,在自己的矢志追求中不断改正自己的不足。当前的一些诗人要么缺钙,写出来的东西总是轻飘飘的,远离生活的本质:要么玩“捉迷藏”,把神圣的诗歌艺术当作玩弄语言文字的游戏,故意让人读不懂,孤芳自赏。这样的诗人缺乏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只是在一种自己酿造的怪圈里玩弄所谓的诗歌艺术,诗人们照亮的只是自己,其结果是人们把他们遗忘。

    回顾新诗发展的历程,我们清晰地看到,优秀的诗歌作品总是与时代同频共振的,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近40年来,不少诗人还坚持着对现实生活的抒写和反映,体现了很好的责任感。他们的作品对时代进行了深刻的记录,成为时代和社会的心灵信史。但我们也要看到,一些诗歌作品虽然反映了现实,但只是表现了生活的表象,是简单的事项罗列,还上升不到诗歌的层面。因此,我们应该注意到,关注诗歌的时代性、社会性、人民性,与注重诗歌的艺术性,是合二为一的事情,不能顾此失彼。

    (《新诗写作要体现时代性和人民性》)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要有崇高思想,听取伟大心灵的回声,在回归自我和顺应自然的基础上,学会与之对话、对抗,并超越它们。 B、当下某些诗人鼓吹欲望性“个人写作”,认为“宏大写作”缺乏诗性,把自己缩进了自我的狭小天地,远离了社会人民。 C、诗人在强烈情感驱使下创作的诗歌就具有崇高美,尤其是抒发以人民为中心的情感更能解决新时代诗歌缺钙的问题。 D、新时代诗歌要照亮社会、照亮心灵,就要努力找到诗歌创作中个人体验和社会生活难以共存的解决之道。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新时代优秀的诗歌作品,应继承和发展丰富多彩的崇高传统,要具备能使人思想得以净化和升华的崇高美。 B、材料一综合运用了引证、举例论证和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重在提醒新诗创作者必须避免“假大空”的伪崇高。 C、“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是对李贺的“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的超越,情感高度并不一致。 D、“刘又源/一个人/在玩/手机/游戏”,这样的诗歌里缺少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只不过是一种玩弄语言文字的游戏。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中最能支持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一(     )
    A、新时代,我们要写出更多敢于承担社会历史责任、对艺术风骨负责的大诗。 B、伟大的诗人一定有伟大的抱负,即使遇到人生逆境,也会勇敢地去搏击。 C、新时代诗歌与互联网联动,是诗歌打开自我空间、走进百姓生活的新路径。 D、诗人在语言技艺上的精进和成熟,一定是在和时代的回应关系中完成的。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请结合材料,以新诗创作为例,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历史的眼光,要“远视”,不应只局限于当下,而应从一个纵向的时间维度去分析、判断。新闻的眼光,要“近视”,需要与时代脉搏贴得更近一些、再近一些。

    作为青年人,你觉得该以怎样的眼光看待身处其中的时代?请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科学家们通过检验观鸟人的记忆力发现,       ①      

    为了研究专业知识对记忆的影响,研究人员组织招募了当地的鸟类专家。      ②       , 他们还招募了园艺、钓鱼、徒步旅行和其他户外活动方面的专家。

    为了确定知识是如何改变认知的,研究人员向两组参与者展示了一组鸟类图像,并要求他们根据相似性在屏幕上进行排列。大多数的鸟类专家倾向于根据特定的特征来对鸟类进行分类,比如鸟喙的结构或者尾巴的形状,甚至对于他们从未见过的鸟类也是如此。相比之下,其他人的分组则基于肤浅的特征,如颜色。

    研究人员接着测试了参与者的记忆水平。他们发现,那些根据特定特征对鸟类进行分组的人,比那些根据颜色对鸟类进行分组的人在记忆任务中表现得更好。这种差异不仅存在于专家和业余者之间,也存在于专家自身之间,且那些根据颜色将鸟类粗略分组的人,比不这样分组的人记忆力更差。

          ③      , 更高专业的知识和更完备的知识组织能力有助于增强记忆。

    (1)、下列有关文中加点词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了”引导读者关注研究者的目的,“为了”引出的两个目的间是并列关系。 B、“通过”和“根据”两个词都表明了陈述主体进行判断的依据。 C、“甚至”表示更进一步,强调了鸟类专家分类时体现的专业性。 D、“更”表比较,符合文中设定的两组参与者的情境,彰显表达的严谨性。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晋唐以前书风高深莫测。好的艺术就是这样,往往高深也常常莫测。也有高深不莫测的,如庄子的文章,王羲之的行书,颜真卿的大楷。也有莫测并不高深的,譬如竟陵派、桐城派的文章,康有为的书法。还有不高深也不莫测的,譬如李白的诗歌,唐宋的传奇,李煜的词令,陆游的笔记,明清的话本,张岱的小品,曹雪芹的小说,极其家常,但一般人却难以     ①     。钟繇的书法也差不多如此。钟繇的字是青菜豆腐家常菜,元明后的书法像满汉全席。晋唐五代与宋人的书法,如吃素的美人,绝了荤腥,面目兀自丰腴,实在是天资,也实在是天赐。钟繇为艺有痴气,自小随刘胜去抱犊山习书。习书精思三十年,坐与人语,用指头在地上写字,躺着则在寝具上写字,天长日久,如     ②     , 他的寝具也被写穿了。赵孟頫苦练小楷经年,运笔如飞,一天可写万言。文徵明起床先写一遍《千字文》才进早餐,八十多岁,一笔蝇头小楷    ③     , 已臻化境。邓石如习书,不分昼夜,始有大成。“敏而好学”四字,敏是题外话,好学才是读书人的根本、读书人的底色。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是如何突出钟繇书法特点的?
    (3)、文段拆解和化用了“高深莫测”这一成语,这样表述有怎样的效果?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老师在历史课上,为了方便学生学生了解宋代文人的日常活动,引用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两句说明他们热衷于写书法、喝新茶。
    (2)、唐玄宗即位之初励精图治,宵衣旰食,开创开元盛世;唐玄宗后来沉迷享乐,疏于朝政,导致国家发生祸乱,自身处境艰难。我们可以用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中的“”两句来点评这一历史现象。
    (3)、“落花”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或抒发悠闲情趣,或感慨美好易逝,或暗示人世沧桑,如“”。
  • 8、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小题。

    天香引·忆维扬

    汤式

    羡江都自古神州,天上人间,楚尾吴头。十万家画栋朱帘,百数曲红桥绿沼,三千里锦缆龙舟。柳招摇,花掩映,春风紫骝;玉玎珰,珠络索,夜月香兜。歌舞都休,光景难留。富贵随落日西沉,繁华逐逝水东流。

    【注】①维扬:扬州的别称,江都也是扬州的别称。②汤式,元末明初人。③三千里锦缆龙舟:指的是当年隋炀帝乘坐龙舟下扬州的豪华场面。

    (1)、下列对这首曲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香引”是曲牌名,“忆”字暗示了曲子的内容,即展示昔日扬州之景。 B、“紫骝”代指骑着骏马的公子,“香兜”代指游玩的女子,这几句写尽扬州昔日的热闹繁华。 C、曲的结尾四句转为议论,表达了对隋炀帝耽溺游乐、逸豫豪奢导致败亡的批判。 D、本曲工于对偶句式,用语辞藻华美,音调和谐,化用唐宋诗词如同己出。
    (2)、此曲描写的扬州与柳永《望海潮》中描写的杭州在铺叙角度上有诸多共同之处,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作者是从哪几方面铺叙的。
  •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十月的阳光(节选)【注】

    周洁夫

    ①宽大的会议室里灯火通明,长长的会议桌边排列着两溜椅子,房门的正上方挂口壁钟。

    ②开会的人们陆续来到,围着会议桌坐下,纳闷地望着坐在主席位置上的丁力胜师长和韦清泉政委。往常,开会以前,他俩总要抓紧时间,跟干部们打几局扑克。这一回,他俩坐在一块儿,神情严肃,胳膊肘搁在桌上,不言不语,不时抬头观看壁钟,像在等待什么贵客。

    ③“我没有来晚吧?”随着声音,叶逢春走进会议室,四周张望了一下,见沙浩身边还有个空位子,大走了几步,在他身边坐下。

    ④这时候,韦清泉站起来,用庄严的声调宣布说:“今天开个重要会议。会议开始以前,先请你们听一听好消息。”说罢返身走到红木桌几跟前,打开收音机。

    ⑤一支豪壮的歌曲奔泻出来,歌声结束,壁钟当当地敲了十下,人们立刻听到一个亲切的声音,毛主席的声音!宽阔的大厅里,别的声音一下子静寂下来,只有毛主席的声音在激荡流漾,深深地打进每个人的心头,激动每个人的灵魂。

    ⑥这是毛主席在天安门上讲话的录音。毛主席以庄严热烈的声调,宣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宣布了劳动人民当了国家的主人!宣布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踏上了世界舞台!

    ⑦仿佛有谁发下了一道命令,所有的人都霍地站起,互相拥抱,互相握手,互相把眼泪擦在别人的肩膀上。沙浩紧抱住叶逢春,差点使他透不过气来。丁力胜和韦清泉虽然早在军部里得到消息,仍旧止不住流下激动的眼泪。韦清泉想竭力止住它们,可是没有成功;丁力胜却含着笑,任它们畅流。在他俩心里涌起的感情,只有其他经过长征的干部理解得最深。

    ⑧今天早晨,就在他们急行军扑奔敌人期间,新中国诞生了!从此,创造社会财富的工人和农民,再不是被压迫的奴隶,他们获得了应有的权利,真正成了国家的主人。监狱和刑场再不是革命者和爱国人士的威胁,而是用来对付反革命、对付人民敌人的工具了。几千年来摧残劳动人民身心的忧愁、痛苦、屈辱和贫困将一扫而光,代之以欢快和幸福的生活。在战斗中倒下的战友们的鲜血没有白流,成了培育新中国植根抽芽的露滴。眼前这些战友们又是多么好,多么可爱啊!他们跟自己共同斗争过,还要共同继续斗争,使新中国一天天成长壮大。

    ⑨怀着激奋的心情,这些在枪林弹雨中出生入死的人们血液燃烧起来,沸腾起来。泪花未干的眼睛里射出强烈的光辉,泄露出内心的要求:渴望行动,渴望战斗!他们没有坐下,没有说话,只有一对对眼睛在闪烁,从别人的眼睛里照出自己的心情。

    ⑩“我们马上要去作战!”丁力胜说出第一句话,打破了激动的沉寂。所有闪光的眼睛都落在师长的身上,人们回归各自的位置,静悄悄地坐下来。

    ⑪丁力胜炯炯有神的眼光在干部们的脸上扫了一转,停顿了一忽,庄严地说出第二句话:“我们师的任务是插到敌人的心腹中去。”

    ⑫丁力胜的眼光又扫了一转,他看到了兴奋和欢欣,也看到了疑惑和忧虑。但所有的眼光都表示出一个意思:希望他赶快往下说。

    ⑬“根据情报,敌人准备全线撤退……野战军总部的计划是尽量拖住敌人,不让它安全撤退。敌人好占小便宜,根据这个特点,我们这个师要单独插进去,插进敌人的腹心,作为钓饵,吸引他们……”

    ⑭大家的情绪逐渐紧张,开始明白今后的处境不简单:并非到敌阵中去大冲大杀,而是去挨敌人的冲杀,甚至欢迎敌人对他们冲杀。

    ⑮韦清泉站起身来,一只手扶住桌沿。他的眼光检阅似的在每个干部的脸上审视了一过:“打大仗,你们思想上有准备。插进敌人的心腹,到敌人内线去作战,你们都没有准备。你们要认识清楚它的意义,首先建立起坚强的信心。你们有了信心,贯彻下去,全师指战员才能万众一心,来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

    ⑯韦清泉的语调平静缓慢,坚定有力,说到这里,他抬起那只按在桌上的手,在空中做了个急快的手势。

    ⑰“我们一定要完成任务!要是完不成,让敌人顺利撤退,保存住实力,那么,上万万人民还要多过些痛苦的日子,将来我们还要花更大的力气,牺牲更多同志的生命。同志们,我们一定要让还没有解放的人民赶快看到太阳,在新中国的政权下生活。任务再艰苦也要完成,党和毛主席在期待我们。”

    ⑱叶逢春不禁冲口说:“请首长放心,我们一定完成任务!”韦清泉望了望叶逢春,继续用激动的声调说:“深入敌区作战,我们更要遵守群众纪律。不管环境多么困难,不能侵犯人民的一丝一毫利益。我们可能挨饿,可能受冻,可能得不到休息。为了胜利,为了人民的幸福,我们应该忍受一切艰苦。环境越困难,越要注意纪律。”

    ⑲“你们回去后马上召集连营干部开会,”韦清泉边说边站起来,提高了嗓音,深凹的眼窝里射出两道闪光,“我们要用胜利来庆贺新中国的诞生!”

    ⑳壁钟的长针接近十二点,新中国的第一天快要过去。丁力胜把满怀兴奋的干部们送到门外,没有马上回去,望着满天星斗,他陷入了沉思。

    ㉑秋夜的天空特别高爽,繁星闪烁着眼睛,从头顶上向他窥视。十月的夜风吹拂着他。他静静地站在门口,思想却像流水一样活跃。丁力胜仰望着北方。

    ㉒当夜,部队出发了。

    ㉓丁力胜骑在马上,不时回头仰望繁星闪烁的北方。

    【注】《十月的阳光》描写了东北人民解放军在参加了解放东北、华北的战斗后向南方进军的光辉历程,节选部分所处时间为1949年10月。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写开会前师长和政委没有像往常一样跟干部们打几局扑克,对同往常不同情形的强调为下文宣布重大消息的情节做铺垫。 B、小说善用细节,如描写叶逢春的笔墨并不多,但“大走了几步”和“不禁冲口说”两处就写出他粗鲁莽撞、豪放爽直的个性。 C、小说以时间顺序行文,不靠曲折生动的情节打动人,而是借助人物语言和场景描写来渲染氛围、感染读者。 D、小说由“听广播”和“接受新任务”两部分组成;“听广播”令人备受鼓舞,尽管新任务压力巨大,但大家充满必胜的信心。
    (2)、关于文中指战员们听到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之后的场面描写部分(文中第7、8两段),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第7段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式来描写指战员们听到消息后的激动场面。 B、互相拥抱、握手,“互相把眼泪擦在别人的肩膀上”,展现了指战员们的心情和相互间的感情。 C、第8段以在场所有指战员的视角详写了听到新中国成立消息后的浮想联翩。 D、好消息激发了指战员们对革命历程的无限感慨和对继续战斗的强烈渴望。
    (3)、请结合文本内容,分析结尾段的内涵及表达效果。
    (4)、毛泽东在《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一文中总结解放战争时说:“在三年多的时间内,全国人民团结起来,援助人民解放军,反对了自己的敌人,取得了基本的胜利。”为什么共产党领导的军队能团结全国人民、得到全国人民的援助支持?请结合文本相关内容加以分析。
  •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随着短视频平台的快速发展与我国相关政策的持续推进,短视频在乡村振兴中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对于乡村居民创业、产业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从传播技术层面而言,这些短视频因其拍摄便捷、内容短小精悍、“烟火气”浓郁等特点,愈发受到村民的欢迎,在网络平台传播力度较大。短视频的推广不断刷新了网络受众对于乡村的传统认知,进一步构建起美好农村的新形象。同时,短视频的普及使越来越多的非专业人士也可以参与进来,促使乡村振兴理念借网络数字化的优势更好地表达出来。

    从乡村经济的发展角度来讲,短视频的流行是连接不同地域经济发展状态的纽带。传播方式的便捷性以及对地域空间界限的打破,使受众用小小的手机就可以体验丰富多彩的乡村产业生态。一些产业的发展模式、新型农产品的产销现状,通过短视频的即时传播与清晰表达,可以表现得更加富有吸引力,能为线下实体引入流量,带动销量,形成产业运作的良性循环。有些创业人士通过拍摄优质的系列短视频,逐渐建立起具有个性化色彩的品牌,从而借数字经济的红利把企业做大做强。

    短视频连接农产品和市场,连接乡村与城市,更发挥着连接数字经济与乡村产业的关键作用。更好地发挥短视频的功效,进一步助力乡村振兴,须多管齐下。一方面,要推动乡村网络产业落地。不仅要用好现有的网络设备,将网络经济与实体经济相结合,推动网络产业向实体化产业转型,还要在乡村范围内开展相关的讲座培训等,帮助村民掌握网络技术,利用网络设备推动乡村网络产业落地生根。另一方面,要制定乡村短视频内容质量标准,提高内容生产的质量品质,带动更多的网民参与到短视频制作中。

    (摘编自王沧《发挥短视频功效,助力乡村振兴》)

    材料二:

    淳朴、舒缓、诗意的田园生活寄托着很多人对抗现代性焦虑的情感,而“烟火气”与“新农具”的结合,加速了乡村生活的数字化迁徙,不仅成就了一批“新农人创作者”,也带动了农村商业模式创新,助力乡村振兴迈向更新、更高的发展阶段。但是,农村题材短视频发展至今,也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短视频中的农村形象在“滤镜”下偏离了真实客观。这既包括部分自媒体以同质化、娱乐化的低质内容,误导了人们对农村的认识,也包括一些网红把农村生活抽离土地,进行过度包装。短视频媒介建构的农村虽然不可能完全等同于现实,但创作者应充分理解,个人主观传播和乡村文化建设的客观推动是乡土文化传播的双重因素,不可偏废。镜头里的“诗和远方”或“人间烟火”都只是乡村丰富图景的某个侧面,要多元表达、准确呈现,就要对农村现实及其文化内核有深刻体验、深层洞察。

    短视频中的农村形象在“短平快”的影响下,模糊了乡土文化与乡村建设现实。乡土文化是发端并积淀于特定地域,带有浓郁地方色彩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总和。但是,农村题材短视频在使一地一隅被“看见”的同时,不少创作者或把影像当作记录日常生活的工具,或模仿成熟网红流量变现的路线,导致大多数短视频“只看今朝不见历史、只抓表象不挖文化”。恰如专家所指出的,短视频没有呈现的主题,恰是乡村发展中被忽视的重大问题。互联网已一再验证,缺失了对聚焦主体的深层思考、一味培养受众惰性思维的产品,“同质”积累只会迅速引发“低质”狂欢,最终空留一地鸡毛的琐碎内容与负向发展的生态闭环。

    短视频中的农村形象在“自我呈现”的过度消费里,忽视了城乡间的交流互鉴。农村题材短视频的火爆,离不开时代背景:在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的当下,如果乡土文化得不到有效传播与进一步丰富,势必会造成很多农民无法从农村生活中找到归属感。短视频借助平台属性与技术赋能,打通了城乡对话的数字通道,城乡居民得以形成“围观与展示”的互动关系,为建构具有新时代气息的乡土文化景观提供了可能。但随着同质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农村不再是独具魅力的“活生生”的所在,而是越来越向标签化靠拢,甚至刻意迎合大众对农村的刻板印象。值得深思的是,如果媒介中的农村形象与受众的想象无异,受众兴趣将断崖式下跌、交流便不复存在、流量也无以为继。相反,农村题材短视频应从个性到达共情、在“我”中得见“我们”,譬如近日刷屏的《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便是以“城乡之别”寻得广泛共鸣的一例。

    我们需要更多向上、向善的短视频与“新农人创作者”,需要对他们更多一些耐心与提醒,让新媒体真正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让更多人了解广袤乡村的魅力与潜力,推动乡村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摘编自吕帆《农村题材短视频还须厚植生活基础》)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短视频因拍摄方便快捷,内容简短并充满生活气息,很受村民欢迎,在网络平台上有较大的传播力度。 B、短视频的推广重塑大众的乡村印象,因此吸引更多的非专业人士参与创作,促进了乡村振兴。 C、农村题材短视频的出现,满足了人们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又能形成产业运作的良性循环。 D、有些农村题材短视频往往经流于内容琐碎与生态闭环的负向发展,而这跟创作者只抓表象难以深层次思考有关。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短视频连接乡村和城市,促进数字经济和乡村产业的结合,因此农民创业、产业创新都离不开短视频。 B、短视频在传播乡土文化时,离不开创作者的个人主观传播,但更重要的因素是乡村文化建设的客观推动。 C、短视频镜头下农村生活,带有“滤镜”,只是乡村图景的某个侧面,短视频应记录全部真实的乡村。 D、为了更好地发挥短视频的功效,进一步助力乡村振兴,可多管齐下,积极引导,带动更多网民参与创作,也要耐心等待创作者成长。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整齐干净的街道、宽敞明亮的房屋,现代化的家电设备,某网络博主的短视频中展现了农村日新月异的生活状态。 B、某农村小伙儿用树枝和塑料布等材料制作服饰,在乡野空旷之地走秀并拍成视频上传网络,最终走上国际T台。 C、网友“川香秋月”拍摄种地干农活的短视频,并由此创立了自己的农产品品牌,通过电商平台卖萝卜,实现了“为家乡带货”。 D、昌宁县委组织开展短视频直播培训,对村民短视频拍摄、剪辑、发布和带货进行跟踪指导,开启了新的产业发展模式。
    (4)、材料二在分析农村题材短视频不可忽视城乡间的交流互鉴时,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并分析效果?
    (5)、《乡土中国》中指出“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怎样让农村题材短视频更能拍出“地方性”?请结合文本材料给出建议。
  • 1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破冰,原指船舶在冰封的水域航行时,须破碎掉航线上的坚冰,后来也引申到其他领域。比如,在人际交往中,要实现有效的交流和沟通,就需要突破隔阂的“坚冰”;在科技领域,要实现技术的发展与创新,就需要打碎陈旧思维的“坚冰”;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这就需要冲破保护主义的“坚冰”……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你是不是经常做这样的梦:自己正在走楼梯或在走路,突然一脚踩空,然后身体猛地一抽就惊醒了。这是为什么呢?有这样的说法:因为你不动了,大脑就想试探一下你是不是死了。还有种说法:没事儿,长个儿呢!其实,这是“临睡肌抽跃症”,就是在你刚刚入睡,一种无意识的肌肉抽搐伴随着踏空感突然导致你惊醒的正常生理状态

    关于入睡抽动有很多解释,最被认可的观点是:此现象是大脑在工作中出现的小失误。睡觉时全身肌肉放松,  ①   , 大脑就开始胡思乱想:他在干什么?为什么不回我信息?肌肉这么放松是不是在下落呀?糟了,我也会跟着摔死啊!害怕出事故的大脑就会调动运动系统保护自己,从而产生肌肉抽搐。  ②   , 还需要进一步证实。

    还有种更有趣的说法。远古时,原始人常会遭到猛兽袭击,于是他们学鸟在树上睡觉。可是经常会有人因没有抓紧树而在睡觉时被摔死;  ③   , 掉下去的时候没有被摔死,但落下了经常梦到自己掉下去的后遗症。经过一代一代,这种后遗症被基因记录下来。当然这也只是推测。

    其实睡觉时偶尔抽抽一下就停很正常,不用过分担心。但如果频繁发作,可能是精神压力太大或缺钙了,一定要注意休息。如果已经影响到了你的睡眠和生活,建议去医院看一下。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下列句子中的“一下”与文中加点的“一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接着钟敲了一下,她们散开,回到各自座位。 B、我只是问了他一下,他就生气了。 C、抹灰工人仰着头,一手拿着盛灰板,一手拿着小抹子一下一下往上抹。 D、“是的,姑母不喜欢一下交出几吊钱来,一次买几样东西。”
  •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她站了起来,忽然感到心里很满意,风也柔和了许多。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她第一次听清它们在夜晚,在风的怂恿下“豁啷啷”地歌唱。她不再害怕了,在枕木上跨着大步,一直朝前走去。大山原来是这样的!月亮原来是这样的!核桃树原来是这样的!香雪走着,就像第一次认出养育她成人的山谷。台儿沟是这样的吗?不知怎么的,她加快了脚步。她急着见到它,就像从来没见过它那样觉得新奇。台儿沟一定会是“这样的”:那时台儿沟的姑娘不再央求别人,也用不着回答人家的再三盘问。火车上的漂亮小伙子都会求上门来,火车也会停得久一些,也许三分、四分,也许十分、八分。它会向台儿沟打开所有的门窗,要是再碰上今晚这种情况,谁都能从从容容地下车。

    (1)、下列选项中的引号,与“这样的”中引号用法使用相同的一项是(   )
    A、钟扬的学生们“各显神通”,有做科学研究的,有做科普的,有自己创业的。 B、热情的“北京话”还告诉她,他爱人有个亲戚就住在站上。 C、“民以食为天”的说法自古流传。 D、这使我想起了农民送给他的“泥腿子专家”“泥腿子院士”的称谓。
    (2)、文中画横线句子,如果写成:“大山、月亮、核桃树原来是这样的!”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3)、文中一连用了七个“她”,属于用第三人称叙事,说说这种第三人称叙事方式的好处。
  • 1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连用两个比喻,集中描写自己做官时的心情,强化了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之情。
    (2)、古代诗人经常在作品中用猿的叫声来烘托凄清、孤寂的氛围,唐诗中这样的例子就有不少,如“”。
    (3)、小明酷爱音乐,在阅读古诗的时候,他发现古人描写音乐往往都借听者的表现或感受来展现音乐的美妙,例如“”。
    (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以“”两句描写庙宇下的热闹景象,意在指出人们早已忘却亡国的耻辱。
    (5)、《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李白用“”二句精练概括出白天的游程及日暮景色的变化↓,
  • 1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秋兴八首·其三

    杜甫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注】①信宿:再宿。②匡衡,西汉经学家、大臣,“凿壁借光”的故事被世人广为称颂:多次直言进谏,刚直不阿,受人敬重。③刘向,字子政,汉朝宗室大臣、经学家。

    (1)、下列对这首诗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触景生情,感发诗兴。诗人日日独坐江楼,秋气清明,江色宁静,而这种宁静给诗人带来的却是烦扰不安。 B、颔联由眼前所见,进而铺叙。渔舟依旧泛泛,燕子故意飞飞,“泛泛”“飞飞”巧用叠词,透出诗人的闲适之情。 C、颈联借用典故,抒发苦闷。以匡衡上书进谏、刘向整理经典自比,借典抒情,表达诗人追慕前贤却不能如愿的苦闷。 D、整诗借秋而兴,意境深闳。本诗主要抒发诗人的悒郁不平,表现诗人忧国伤时的思想感情,整体基调悲壮苍凉。
    (2)、尾联借“同学少年”表达了诗人独到的思想感情,这与《沁园春·长沙》中的“同学少年”有何不同?请结合诗歌作简要分析。
  • 1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 ,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节选自韩愈《师说》)

    材料二: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仲卿,无名位。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寻登进士

    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宫市之弊,谏官论之不听。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量移江陵府掾曹。

    凤翔法门寺有护国真身塔塔内有释迦牟尼佛指骨一节三十年一开塔开则岁丰人泰。王公士庶,奔走舍施,唯恐在后。百姓有废业破产、烧顶灼臂而求供养者。愈素不喜佛,上疏谏之。疏奏,宪宗怒甚。间一日,出疏以示宰臣,将加极法。裴度、崔群奏曰:“韩愈上忤尊听,然非内怀忠恳,不避黜责,岂能至此?伏乞稍赐宽容,以来谏者。”乃贬为潮州刺史。

    愈性弘通,与人交,荣悴不易。少时与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友善。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而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怀。

    长庆四年十二月卒,时年五十七,赠礼部尚书,曰文。

    (节选自《旧唐书·韩愈传》)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对应的标号写到答题卡上。

    凤翔法门寺A有护国真身塔B塔内C有释迦牟尼佛D指骨一节E三十年F一开塔G开则岁丰人泰。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惑,指“有疑难问题”,与“惑而不从师”中的“惑”,词义用法相同。 B、古文,指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与韩、柳倡导的“古文运动”的“古文”,含义相同。 C、第,科举考试的等级,文中指进士科第,词义和“门第”“次第”的“第”都不相同。 D、谥,谥号,韩愈的谥号为“文”,是对韩愈的高度褒善,后世常常称他作“韩文公”。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愈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高度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以此倡导从师学习。 B、韩愈虽然批判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恶劣风气,但他认为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智慧不及士大夫之族。这种认识有一定的局限性。 C、韩愈正直敢谏,多次被贬。他曾言辞激烈地反对王公士庶过分地追随佛教,因此触怒皇帝,直接被贬到江陵任掾曹。 D、韩愈待人不因自己荣辱沉浮而态度有别。他年轻时与孟郊、张籍交好;在仕途通达时,仍跟往昔一样与他们交谈宴饮,论文作诗。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②韩愈上忤尊听,然非内怀忠恳,不避黜责,岂能至此?

    (5)、柳宗元说:“愈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结合材料二概括能体现韩愈“不顾流俗”品格的具体事例。
  • 1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农具的眼睛

    迟子建

    ①农具似乎与树木有着亲缘关系,农具的把儿几乎都是木柄制成的。你能从光滑的农具把儿上,看到树的花纹和节子。那些大大小小的木节个个圆圆的,有黑色的,也有褐色的,好像农具长了眼睛似的。

    ②农具当中,我最憎恨的就是犁杖了。由于家中没养牲口,用犁杖耕田时,爸爸就把我们姐弟三人当成牛,套在犁杖上,让我们拉犁。我一拉犁就有屈辱的感觉,常常是直着腰,只把绳子轻飘飘地搭在肩头。这时父亲就会在后面叫着我的乳名打趣我,说我真不简单,能把绳子拉弯了。我父亲是山村小学的校长,曾在哈尔滨读中学,会拉小提琴。他那双手在那个年代既得写粉笔字,又得摸农具,因为我们上小学时,学工学农的热潮风起云涌,我们每周都要到生产队的田地里劳作一两次。而且家家户户又都拥有园田,种植着各色菜蔬,自给自足,所以无论大人还是孩子,没有没摸过农具的。

    ③农具当中,我不厌烦的是锄头和镰刀。锄头的形状很像道士帽,所以你若把它倒立着,俨然是一个清瘦的道士站在那里。锄头既可用于铲除庄稼中的杂草,又可给板结的田地松土。我扛着锄头去田间劳作,一般是到土豆地里去了。土豆地一般要铲三次,人们称之为“头趟、二趟、三趟”。铲头趟,苗才出齐不久,土豆秧矮矮的,杂草极好清除。铲二趟呢,是在土豆打垄之后,粉的白的蓝的土豆花也开了,杂草与土豆秧争夺生长的空间,这时就得抡起锄头“驱邪扶正”。铲三趟的时候,稗草疯长,有的和秧苗缠绕在一起,颇有“绑栗”的意味,这时候为土豆清除“异己”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所以,铲三趟的时候最累,有时候你得撇下锄头,亲手二下一下地把纠缠在土豆秧身上的杂草摘除。我喜欢铲二趟,我爱那些细碎的土豆花,它们会招来黄的或白的蝴蝶,感觉是在花园中劳作。干活乏了小憩的时候,躺在被阳光照耀得发烫的泥土中,感受着如丝绸一样柔曼滑过的清风,惬意极了。清风拍打着土豆花,土豆花又借着风势拍打着我的脸颊,让我脸颊发痒,那是一种多么醉人的痒啊!渴了的时候,我会到田边草丛中采上几枝酸浆来吃。它长得跟竹子一样,光滑的身子,细长的叶片,它的茎能食用,酸甜可口,十分解渴。我铲地时就不背水壶,因为酸浆早已存了满腹的清凉之汁等着我享用。

    ④我喜欢镰刀,是因为割猪草的活儿在我眼中是非常浪漫的。草甸子上盛开着野花,割草的时候,也等于采花了。那些花有可供观赏的,如火红的百合和紫色的马莲花;还有供食用的,如金灿灿的黄花菜。用新鲜的黄花菜炸上一碗酱,再下上一锅面条,那就是最美妙的晚饭了。我打猪草归来,肩上背的是草,腰间别的是镰刀,左手可能拿的是一束马莲,右手握的就是黄花菜了。所以我觉得猪的命运也不算坏,它一天到晚除了吃就是睡,窝里絮的草还来自于芳菲的大草甸子,比耕田的牛马要有福气,可惜它的命太短太短了。

    ⑤我父亲是个知识分子,他伺候庄稼的本事与他的教学本领是无法相提并论的。我们家的地不是因为施肥过少而使庄稼呈现一派萎靡之气,就是垄打得歪歪斜斜,宽的宽,窄的窄。进了我家园田的庄稼,很像是被送入孤儿院的弃婴,命运总是不大好。我们家的农具,也比别人家的要邋遢许多,锄头上锈迹斑斑,镐头和犁杖上携带的尘土足够蓄一只花盆的,镰刀钝得割草时草会发出被剧烈撕扯的痛苦的叫声,如乌鸦一样“呀呀呀”地叫。而那些地道的农家,农具总是被磨得雪亮,拾掇得利利索索的,不似我们家的农具,一律被堆置在墙角,任凭风雨侵蚀,如一群衣衫褴褛的乞丐。即便如此,我还是热爱我们家的农具,热爱它们的愚钝和那满身岁月的尘垢。

    ⑥我们家使用过的那些农具早已失传了。但我忘不了农具木把儿上的那些圆圆的节子,那一双双眼睛曾见证了一个小女孩如何在锄草的间隙捉土豆花上的蝴蝶,又如何在打猪草的时候将黄花菜捋到一起,在夕阳下憧憬着一顿风味独具的晚饭。我可能会忘记尘世中我所见过的许多人的眼睛,那些或空洞或贪婪或含着嫉妒之光的眼睛,但我永远不会忘记农具身上的眼睛,它们会永远明亮地闪烁在我的回忆中,为我历经岁月沧桑而渐露疲惫、忧郁之色的眼睛,注入一缕缕温和、平静的光芒。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对农具的描述逐渐过渡到对童年生活的回忆,最后上升到对人生的感悟,由浅入深,紧凑有序。 B、农具中“我”最憎恨犁杖,是因为拉犁太苦太累,而拉犁过程中出工不出力的表现正是小孩子贪玩、喜欢偷懒的天性的体现。 C、犁地时,父亲打趣的话语,“说我真不简单”,表现了父亲的慈爱和幽默,是童年美好时光不可或缺的部分。 D、父亲不善稼穑,因而我家的土地、田垄及农具与别家相比逊色不少,但这并不影响我对自家农具的喜爱。
    (2)、下面对文章第3段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段比喻的运用极富巧思,喻体的选择如“道士帽”“丝绸”等,取材于生活,表现出作者对生活的广泛关注和细腻感知。 B、作者描写铲土豆地时,先概写铲头趟、二趟、三趟的过程,再着重写铲二趟时的情景,显得详略有致。 C、“驱邪扶正”“绑票”“异己”等词汇的运用极富新意,引号的使用更是强化了其特殊含义,表现了作者深厚的语言功底。 D、“它长得跟竹子一样”“因为酸浆早已存了满腹的清凉之汁等着我享用”都用了比拟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酸浆的喜爱。
    (3)、“农具的眼睛”作为文章的标题,有哪些意蕴?
    (4)、迟子建的散文广受好评,不少评论家认为她的散文富有“诗意”。请结合自己的阅读感受,谈谈本文的“诗意”。
  • 1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进入21世纪,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乡土社会逐渐出现离乡、离土、离家等生活形态,“陌生化社会”逐渐取代了传统圈层化的“熟人社会”。然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以微信为代表的即时通讯软件的普及,塑造了一个个微信社交圈层。变革了传统社交方式,将人们传统的社交路径由“线下”演变至“线上”,将人们重新拉回到“熟人社会”。

    微信圈层作为网络聚合社交空间。它的参与主体无论是个体还是组织,都是基于熟人关系而连接起来的。“加微信好友”的前提是和对方熟悉,微信朋友圈的点赞、转发、评论往往也是在熟人之间进行。微信圈层相互交叉,不断重叠,但都是以“己”为中心,不断拓展出去。微信圈层建立的目的是信息交互,情感沟通。在费孝通先生的“差序格局”理论中,社会圈子具有很强的伸缩能力,这种伸缩能力简单概括就是“推”,同样的,在微信圈层亦如波纹一般向外“推出”大大小小不同类型的“微信圈层”。微信圈层迎合了人们多样化的社交需求,其呈现了一种公域与私人、现实与虚拟、线上与线下混杂互嵌的“网络差序格局”移动场景,也由此开启了新型社交互动方式。

    微信圈层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原生圈层,是基于血缘、地缘等传统关系而组建的社会交往圈子,工作在不同地区的亲属常常通过这些微信群组建成跨越时空的交流平台,拉近了亲情关系。二是拓展圈层,是通过广泛的社交而新组建的圈层。拓展圈层主要包括学缘、业缘、趣缘等圈子。学缘关系圈层,指的是以外出求学或外出学习而有着共同生活经历的朋友之间建立的关系网:业缘关系圈层,指的是工作中的同事圈子,或者是由于某项工作而有了工作交集的群体;趣缘关系圈层,指的是有着共同兴趣爱好的朋友而建立起的圈层。所谓“拓展”,是指作为圈子中心的“己”通过个人努力和其他影响力而扩大圈子,以赢得更多的社会资源。这是费孝通先生提出的中国传统社会以“己”为中心的“差序格局”在微信圈层中的变迁。

    (摘编自方楠《互联网时代的“新差序格局”》,有删改)

    材料二:

    差序格局在公私、权力和权利这三个维度奠定了乡土社会的基本结构和互动秩序,而互联网对差序格局的重塑也势必作用于以上三个方面。

    一、具体来讲,网络空间中公私结构的剧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民众进入公共领域的门槛降低,途径增多。乡土社会中的公共领域被设置了较高的准入门槛。但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计算、通信和储存成本的下降,互联网击碎了与传统身份相勾连的“准入资格”,公共领域渐而具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大众性。二是网民“由私向公”的意愿逐步增强。在差序格局中,“爱无差等”的理念无法在乡土社会中落地生根,“自我主义”不仅使得人们“公私不分”,更令“由私向公”的转换难以实现。而随着社会化媒体普及,个人之间能够凭借互联网进行远距离的沟通和经验传递,并且私人生活也越发地能在网络上获得完整的展示,个体的情感、困惑以及利益诉求也因此可以迅速地引发关注、热议甚至是声援。

    二、在网络社会中,差序格局所产生的权力受到了根本性的挑战。随着微博和微信的出现,读者不光可以通过传统的“书写”来发表评论,他们更能以“转发”或“点赞”的形式来再造文本并重塑意义。实际上,“转发”或“点赞”既是信息的接力和重新编码,又发挥着颠覆权威叙事的功能。有时候,一些“不合常理”的点赞其实是网民以“戏谑”的方式来解构差序式的权力,通过破坏“权威与庶民”之间的传统情境和互动秩序,以获得网络社会中的“另类”话语权。

    这种“另类”的话语权即“信息权力”。网络社会无疑更加看重信息的流动。于是,信息超越了知识和经验的地位,构成了权力的主要来源。具体而言,信息权力是“不在场的网民通过观点发布、消息传递、时事评论等行为在交流沟通中展现的权力”,它赋予了每一位网民发言的机会和针对时事的能力,由此增强了他们的话语权。信息权力制造出了“众声喧哗”的去中心化力量,摧枯拉朽式地瓦解了权力的差序格局。近年来,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纷纷开通“政务微博”和“政务微信”,也直观地反映了信息权力对传统权威的直接挑战及其效果。

    三、网络公民权利的成型与危机、差序格局下的中国社会,缺少的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普遍而平等的公民权利体系。人们的权利被“纲常”做了差别化的抑制或放大,个人所拥有的权利往往是根据其所掌控的权力而灵活地进行伸缩。所以,权利与个人所掌握的社会资源存量相关,却得不到法律的平等保障。

    互联网的大规模普及,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差序式的公民身份。一方面。网络提升了公民的权利意识,另一方面,互联网也。促进了公民权利保护机制的完善和深化。截至2008年10月,我国有14个部门已推出60余部与互联网相关的法律法规,李永刚说:“我国成为了全球该领域法律法规最多的国家,这种覆盖面极广的恢恢法网,无疑反映了我国网民权利保障机制的日益健全。”网络社会呈现出了较为明显的公民性,这主要归功于权利取向的网络舆论对非正义权力的制约,而这反过来又加深了网民对公民权利的体悟和学习。但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的是,我国现实的公民社会发育仍不够充分,其严重滞后于网络公民社会的发展。正如刘学民所言:“在西方,网络公民社会仅仅是现实公民社会的一个补充,而在中国,网络公民社会已经成为中国公民社会发展的新生力量,尤其是围绕网络事件而产生的网络舆论,对政府的影响有些远远大于现实中的公民社会。”从某种程度上看,互联网在我国也就不仅是一种生产与生活的工具,它更充当了公民权利的“培养皿”,倒逼着国家逐步调整其与社会间的关系,以打开更多的“机会窗口”,继而创造出不单局限于互联网的多元公民权利。

    (摘编自王斌《网络社会差序格局的崛起与分化》,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微信圈层中的原生圈层,是基于传统关系组建的社会交往圈子,拉近了工作地不在同地区的亲属的关系。 B、作为新型社交互动方式,微信圈层虽然以线上取代了线下,但它仍然与传统社会圈层一样具有很强的伸缩性。 C、“政务微博”和“政务微信”的出现,表明权力中心已完全屈服于信息权力制造出的去中心化的摧枯拉朽般的巨大力量。 D、互联网使国家逐步调整其与社会间的关系,从而创造出不单局限于互联网的多元公民权利,因此它不是一种生产与生活的工具。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拓展圈层是作为圈子中心的“己”通过个人努力和其他影响力而扩大圈子,以赢得更多的社会资源,这是费孝通提出的“差序格局”在微信圈层中的变迁。 B、差序格局从公私、权力和权利三个维度奠定了乡土社会的基本结构和互动秩序,互联网的普及改变了差序格局,但这种作用依然要从上述三个维度去理解。 C、材料二认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具有普遍而平等的公民权利体系,而差序格局下的中国社会个人所拥有的权利往往与其所掌控的权力相关。 D、在网络社会,处于权力中心之外的网民们只能通过破坏“权威与庶民”之间的传统情境和互动秩序的方式,获得网络社会中的“另类”话语权。
    (3)、下列例子中,不能证明“互联网从公私、权力和权利三个维度重塑差序格局”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微信兴起,越来越多的人凭借网络平台进行交流,直播或者视频平台更是可以完整地展示私人生活,个体的情感、困惑以及利益诉求也因此可以迅速地引发关注甚至是声援。 B、人们通过微信群这种跨时空的交流方式,有基于血缘、地缘等传统关系而组建的社会交往圈子,如“王氏一家亲”;也有因学习、工作等社会关系建立的微信群,如“高一(×)班同学群”。 C、2022年,唐山打人事件被曝光后,迅速引起网络热议,众多网友呼吁打掉陈某志背后的黑恶势力保护伞,政府便迅速成立了跨区域专案组对此事件进行独立调查和处理。 D、抖音、头条、快手等传媒的兴盛,成就了大量的具有海量粉丝的网络“大V”,他们比普通网民握有更强的议价能力,其更容易形成一种普遍影响网民的话语权。
    (4)、请根据材料一的相关内容,给“微信圈层”下一个定义。
    (5)、请从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的角度,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特点。
  •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人对这句话进行了延伸,提出“己所欲,亦勿施于人”,认为“己所欲,亦勿施于人”尊重的是他人的独立人格和精神自由。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失温也称低温症、低体温症。失温时,人体热量流失,且热量流失大于热量补给。失温会造成人体核心区温度降低,还会产生寒颤、心肺功能衰竭等症状。如果不及时采取相关保暖措施,失温最终可能造成死亡。①    :身体产热保暖的能力与散热的速度。保暖的能力关键看人们所穿的衣物尤其贴身衣物是否潮湿。通常失温在极寒冷天气下发生,但如果淋雨或在潮湿环境下衣物被冷水浸透,失温也可能在4-5摄氏度的天气情况下发生。身体失温发生时,成人可能出现寒战、虚脱、记忆丧失、言语不清、有睡意等,婴幼儿则会出现皮肤鲜红、发冷等。如果发现这些信号中的任何一个,②     , 如果测出体温低于35摄氏度,要立即就医。③     , 必须设法升高体温:进入温暖房间或住所,及时脱掉潮湿的衣服,采取相应措施温暖身体核心区域,服用热饮料,帮助提高体温等。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上一页 13 14 15 16 17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