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江城子·梦中了了醉中醒①
苏轼
梦中了了②醉中醒。只渊明,是前生。走遍人间,依旧却躬耕。昨夜东坡春雨足,乌鹊喜,报新晴。
雪堂西畔暗泉鸣。北山倾,小溪横。南望亭丘,孤秀耸曾城。都是斜川当日景,吾老矣,寄余龄。
【注】①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谪黄州。次年,苏轼在东坡建造房屋,并认为东坡雪堂之景宛如陶渊明在斜川游览所见之景,因有此作。②了了:明白,清楚。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人即使在梦中也依然保持清醒,并认为只有陶渊明,是自己跨越时空的知音。 B、“依旧却躬耕”一句写出词人与陶渊明相似的经历:回归田园,躬身耕耘。 C、“春雨足,乌鹊喜,报新晴”运用视听结合的手法,描绘出东坡春日充满生机的景象。 D、词的下片详写鸣泉、小溪、山亭、远峰等东坡雪堂周围的景观,美丽而幽静。(2)、本词与《念奴娇·赤壁怀古》均作于黄州,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严武,中书侍郎挺之子也。弱冠以门荫策名,迁侍御史。至德初,肃宗兴师靖难,大收才杰,武杖节赴行在。宰相房琯以武名臣之子,素重之,及是,首荐才略可称,累迁给事中。既收长安,以武为京兆少尹、兼御史中丞。以史思明阻兵不之官,优游京师,颇自矜大。出为绵州刺史,迁剑南东川节度使。入为太子宾客、兼御史中丞。与宰臣元载深相结托,冀其引在同列。事未行求为方面复拜成都尹充剑南节度等使。广德二年,破吐蕃七万余众,拔当狗城。十月,取盐川城,加检校吏部尚书,封郑国公。
前后在蜀累年,肆志逞欲,恣行猛政。梓州刺史章彝初为武判官,及是小不副意,赴成都杖杀之,由是威震一方。蜀土颇饶珍产,武穷极奢靡,赏赐无度,或由一言赏至百万。蜀方闾里以征敛殆至匮竭,然蕃虏亦不敢犯境。而性本狂荡,视事多率胸臆,虽慈母言不之顾。初为剑南节度使,旧相房琯出为巡内刺史,琯于武有荐导之恩,武骄倨,见琯略无朝礼,甚为时议所贬。永泰元年四月,以疾终,时年四十。
(节选自《旧唐书·严武传》,有删改)
材料二:
武幼豪爽。父奇之,曰:“真严挺之子!”然数禁敕。武读书不甚究其义,以荫调太原府参军事,累迁殿中侍御史。从玄宗入蜀,擢谏议大夫。至德初,赴肃宗行在,房琯以其名臣之子,荐为给事中。与元载厚相结,求宰相不遂,复节度剑南。
武在蜀颇放肆,或一言之悦,赏至百万。蜀虽号富饶,而峻掊亟敛,闾里为空,然虏亦不敢近境。梓州刺史章彝始为武判官,因小忿杀之。琯以故宰相为巡内刺史,武慢倨不为礼。最厚杜甫,然欲杀甫数矣。永泰初卒,母哭,且曰:“而今而后,吾知免为官婢矣。”
(节选自《新唐书·严武传》,有删改)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事未A行B求C为方面D复拜E成都尹F充剑南G节度H等使。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门荫,在唐朝亦称恩荫,由于祖辈、父辈的地位而使得所有子女在入学任官等方面享受特殊待遇。 B、迁,指官职的变动。迁除,指官吏的升调委派;迁乔,指官吏由低职位升到高职位;迁封,指加封爵位。 C、材料一“或由一言赏至百万”与材料二“或一言之悦”两句中“或”的含义相同。 D、“且曰”与“且放白鹿青崖间”(《梦游天姥吟留别》)两句中“且”的含义不同。(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至德初年,肃宗兴兵平难,广收人才,严武赶赴肃宗的驻跸之所,后任给事中。 B、房琯认为严武是名臣之子,并且有才能和谋略,一向器重他,还推荐严武做官。 C、严武读书不大推究深意,因门荫调任太原府参军事,多次迁任后,为殿中侍御史。 D、严武对待身为宰相兼任巡内刺史的房琯态度傲慢,不以礼相待,受到当时舆论的贬斥。(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以史思明阻兵不之官,优游京师,颇自矜大。
(2)父奇之,曰:“真严挺之子!”然数禁敕。
(5)、材料二的第二段相比材料一的第二段,增加了哪些内容?有何用意?请简要说明。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没有纽扣的红衬衫(节选)
铁凝
人要是真能按照自己的意志走自己的路,那是一件多么艰难的事啊。它显得荒诞可笑,却又其乐无穷。
拿我爸爸来说,他就是一直在走自己的路,尽管老是像个醉鬼(他不喝酒)一样跌跌撞撞。他是风景、静物画家,五十年代毕业于美术学院油画系,现在省画院搞专业创作。他的画面上不常有人,没有甩开膀子开山的队伍,没有站在棉田里用手背擦汗的大嫂,没有伸出胳膊做指向前方的姿态,许多画甚至连标志新农村的拖拉机、高压线都没有。有的是北方深秋棕红色的大山,明丽、爽朗的蓝天,缠绵、散漫的河滩、流水,缠绕在山腰间的毛茸茸的小路,和那随风战栗的羽毛扇似的小白杨;有的是早春充满生机的果园,那鼓鼓的花苞缀满枝头,正默默地等待时机,只等大自然一声令下,好像就会同时爆炸出颜色和芬芳;有盛夏时节的原野,五彩缤纷的花束:怒放的玫瑰,羞涩的矢车菊,铃铛般的草芙蓉和信手从路边采来的不被人注意的那些金色的星星点点。
不管怎样被议论、冷落,爸爸的画倒是我和安然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们从这些画面上感受到的是大自然的生机,感受到的是生活的节奏和旋律,它们就在你耳边、眼前洋溢。就是这些节奏和旋律对我们产生了强烈的诱惑,这诱惑也许来自画面上的形象,也许就是他那奔放、朴拙的笔触,热情、斑斓的色彩。总之,祖国、大自然、生活……这些名词在我们脑子里再具体不过了。
可我有时也希望爸爸的画应时一些,也许那会一下改变他的处境。
“坐下,安静,我明白你。但我想告诉你,假如一个人整天‘可是、可是’地过日子,日子就没法过。更不用说去追求点儿什么了。高更当年在塔希提岛上拿自己的画换顿饭吃都没人要。你一定会说,高更先生,饭总归要吃的呀。当然,我不是高更,这太不自量,可我也不是他的追随者。”
安然不知什么时候凑了过来。她举起一支油画笔,站在我们面前,神气活现地说:“我,作为一个画家,一辈子要用自己的眼睛,自己的。契诃夫说过:‘有大狗,有小狗。但小狗无须因大狗的存在而惶惑。所有的狗都叫,但按照上帝给予它的声音去叫。’对吗?”她显然是在替爸爸说话。
爸爸不吭声。我总觉得他有点宠安然。安然的话真让我有点无地自容,“还不放下笔!”我无话可说,开始斥责她。
“哼,要是上帝把所有的狗都创造成一种声音,多好!”她放下笔,“我们班有个女生怕人看她,每次去车棚都拉着我。我说,就怪你和别人长得不一样。”安然说完又拿起画笔,找张纸东抹西抹地画了辆自行车。
安然,别又煞有介事,我什么不懂!人活着,应该不断追求,不断思索,不应该去学着迎合。这些,安然,你懂吗?现在你拿起爸爸的笔,重复爸爸的话,只不过是刚刚跟在爸爸后边捡起了路旁的一块石头。
或许是我们经常变换花样的谈话影响了安然,或许是爸爸那一幅幅叫人激动、叫人想跳、想唱的画面滋养了安然的灵魂,或许还有别的什么,我注意到安然最近爱照镜子,过去她可不是这样。有一天,我发现她躺在床上,面朝墙,正抽抽嗒嗒地哭。
“喂,你笑什么?”我故意冲她说反话。这招儿很灵,她真的破涕为笑了。
“我早就知道你们都拿我当男孩子看,其实我是个女的,女的!”她笑了一下,就又变得严肃了。
我也严肃地说:“过去,我对你是有点儿——有点儿男女不分。现在,我觉得你是个完完全全的女孩儿,是个挺不错的女孩儿!”我把她从床上拉了起来,“不信你照照镜子,你瞧你的眉毛多好,皮肤多细。”
“可是我的眼睛小,嘴巴大。”安然一伸手,把一面小镜子举到眼前,冲着镜子挤眉弄眼。
我想这时她内心一定早已平静了,她的脾气属“雷阵雨”“茅草火”之类。不过,她后来讲的两句话叫我久久难忘。她说:“现在我怕别人说我像男孩儿,人们可千万别拿我当男孩子看。”她的语气十分郑重,她的眼睛流过一丝很少见的淡淡的忧愁。
是啊,随着年龄的增长,安然对美有了新的认识,有了新的渴望。生活在向她微笑,青春在朝她奔涌过来。我的安然,难道她的代名词能是“永远的夹克衫”么?
我去南方出差,给她买回了一件红衬衫,一件没有纽扣、带一条纤巧的银色拉链的红衬衫。
“我真漂亮!”她穿上衬衫,毫不掩饰地举着胳膊向爸爸、妈妈和我宣布。
我一向敬佩她的坦率,也许正是这些毫无顾忌的坦率,使我仍然觉得她像个小男孩儿。可谁又能想到,安然的班主任韦婉竟一本正经地提醒我要“防患于未燃”呢。燃烧的“燃”!也许,韦婉真的从这件火红的衬衫里看到了火,想到了消防队。但当我再次想到这件衬衫时,为什么也像真的看到了火这个怪物?看来又要把安然今年的“三好生”希望给烧掉了吧。不知是想到了这点,还是因为走进了漆黑的楼道,我的心突然一沉。
我摸着黑,熟练地绕过重重障碍走上楼梯,是不是要和安然谈一谈?
我究竟是用自己的眼睛呢,还是违心地去用别人的眼睛?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开头一段话对小说要表现的主题进行了提示,人有时会处在一种矛盾与冲突的状态之下,按照自己意志前进并不容易。 B、安然引用契诃夫的话,体现了独立张扬的个性,可见爸爸的画启发了她的思考,她敢想敢说敢做,且毫无顾忌、肆意妄为。 C、安静关心妹妹安然的成长,她关注安然的内心世界,当她发现安然一个人面朝墙哭泣时,用严肃而幽默的语言进行安慰。 D、安然喜欢姐姐买的红衬衫,班主任却认为这抹“红色”是需要“防患于未燃”的危险火种,是孩子变“坏”的某种迹象。(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二段用一连串“没有……”与“有的是……”的对比,表现了爸爸“一直在走自己的路”,创作出了独特的作品。 B、小说具体展现了爸爸的画给“我”和安然的感受,不仅表现出爸爸的画的艺术魅力,而且引出了下文写两人对爸爸的不同态度。 C、“可是我的眼睛小,嘴巴大”是人物的语言描写,表现了安然对自己外貌上的看法;“挤眉弄眼”的小动作,体现了安然调皮的一面。 D、小说结尾三段安静的心理活动,表现了安静对于安然处境的担心,以及选择“用自己的眼睛”的偏向。(3)、小说以安静的视角展开叙述,请简要分析这样安排的妙处。(4)、读书小组为此文提取出一个关键词:自我与现实。文章中的各个人物对“自我与现实”都有怎样的态度?请简要分析。 -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家风是一个家庭在长期延续过程中形成,体现家庭成员精神风貌、道德品格,需要代代相传和世代遵循的价值准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正己正家的修齐信条、奉行勤俭齐家的治生理念、提倡推己及人的处世原则、注重规范约束的外力保障,为现代家风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对涵养新时代良好家风具有重要意义。
倡导正己正家的修齐信条。《易》曰:“家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指出了父母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子女有着深远影响。家长要时时处处给孩子做榜样,用正确行动、正确思想、正确方法教育引导孩子。善于从点滴小事中教会孩子真善美、远离假丑恶。父母的榜样示范作用对涵养良好家风具有重要意义,只有言行端正、以身作则,才能内齐其家外治其业,才能以好家风涵养好作风。
奉行勤俭齐家的治生理念。《尚书》说:“克勤于邦,克俭于家。”认为治国和营家要遵循勤俭的原则。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兴衰成败的大事,在全社会大兴勤俭之风,要从培育勤俭家风做起,在日常生活中把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付诸实践、见诸行动,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提倡推己及人的处世原则。“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蕴含着中国人自古以来推己及人的生存智慧,描绘了传统社会的大同愿景。历史上,一些家庭热心公益、周亲恤邻、造福桑梓,受到世人的褒奖和推崇,如范仲淹父子接力开办的义庄、义田对中国古代慈善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社会建设的美好愿景从家庭做起,可以实现“里仁为美”的共同社会愿景。要积极弘扬推己及人的家庭风尚,倡导社会文明新风,带头学雷锋,积极参加志愿服务,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热诚关爱他人,多做扶贫济困、扶弱助残的实事好事,以实际行动促进社会进步。
注重规范约束的外力保障。家规或家法是制度化的家风培养方式,通过成文的条例来确定家风培育的内容、规程,使家人的言行有章可循。唐代的《柳氏家规》和《陈氏家法三十三条》为世人所重,而历经宋、元、明发展完善起来的《郑氏家规》最为有名。这些家规确保了家教的有效实施,确保了家庭内部关系的有序和稳定。
(摘编自王永祥《传承良好家风弘扬中华美德》)
材料二:
家风不仅关乎一个家庭或家族的兴衰成败,还关系到一个社会的民风与社会风气的好坏。好的家风可以培育出更多品性端正、思想健康的优秀人才来服务国家与社会,而不良的家风则既不利于其家庭成员的精神成长,还会培养出有损于他人和社会利益的人。因此,创建优秀家风不仅关系到一个家庭、家族的兴,更关系到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未来的和谐稳定与发展繁荣,它具有思想引领、价值形塑和行为养成等价值功能与作用。
首先,优秀家风具有思想引领的价值功能。优秀家风既包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也蕴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些基本要素。在家庭道德教育中,传统家风中正直善良、诚实守信、勤俭节约等能引领人们思想道德的形成,应该被继续发扬光大。中共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培育和践行亟待融入到家风建设之中,以便实现落细落小落实。
其次,优秀家风具有价值形塑的功能作用。“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风文化历来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由于生活环境和生存条件的差异,不同的家庭或家族会形成不同风格的家风,不同的家风又会有不同的价值形塑效果,优秀家风则有助于人们形成正确的国家观和民族观。家是小的国,国是大的家,一个人的成长,不仅是个人和家庭的事,也事关国家和民族的发展。
最后,优秀家风具有行为养成的实践价值。家庭对孩子心理品质与言行举止的影响,是其他任何机构与组织都无法比拟的。从孩子出生起,父母、长辈及其他家庭成员便是接触孩子最亲密的主体,其一言一行都会对其产生重要影响。优秀家风的培育,应以家长为主导,家长应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将自尊自爱、善待他人等良好的行为习惯传递给下一代。
总之,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家庭作为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风好坏不仅事关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更关乎整个民族和国家的未来。无论处在社会发展的哪一阶段,我们都需要十分重视优良家风的传承和培育,把爱家和爱国统一起来,发挥优良家风对家庭成员的思想引领、价值形塑和行为养成的功能作用,把实现家庭梦融入民族梦之中,进而发挥优良家风对民风、社会风气的促进作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汇聚磅礴力量。
(摘编自林伯海师晓娟《家风的意蕴及其当代价值》)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风可以体现出家庭成员的精神风貌、道德品格,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能够跨越时间、世代而不断传承。 B、每个家庭都做到推己及人,可以推动“里仁为美”的共同社会愿景的实现,每个家庭都能以实际行动促进社会进步。 C、创建优秀家风关系到一个家庭、家族的兴,甚至关系到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未来的和谐稳定与发展繁荣。 D、爱家与爱国的统一是传承和培育优良家风的核心,优良家风对民风、社会风气具有促进作用。(2)、根据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论证结构来看,材料一是“总—分”式结构,材料二是“总—分—总”式结构;从论证方法看,两则材料都以举例论证为主。 B、无论是治国还是治家,都应遵循勤俭的原则。在实际行动中培育勤俭家风,有助于在全社会大兴勤俭之风。 C、材料二第一段分别论述了好的家风和不良的家风带来的不同影响,侧面体现出创建、弘扬优秀家风的重要性。 D、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包含家风文化,不同的家庭或家族会形成不同风格的家风,这是由生活环境、生存条件的差异引起的。(3)、下列选项,不能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B、勤与俭,治生之道也。不勤则寡入,不俭则妄费。 C、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D、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4)、两则材料都围绕“家风”展开论述,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概括。(5)、小明喜欢睡懒觉,并对父母说:“我周围的同学都这样,而且你们不也经常睡懒觉吗?”小明父母想通过树立家风的方式改正小明的不良习惯,请你结合材料,给予小明父母几点建议。 -
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奇迹”的创造、“中国震撼”的交响,无不凝聚着广大劳动者的智慧和汗水;生活的美好、社会的进步,莫不源于平凡艰辛的劳动。——《人民日报》
我觉得人生求乐的方法,最好莫过于尊重劳动。一切乐境,都可由劳动得来,一切苦境,都可由劳动解脱。——李大钊《现代青年活动的方向》
以上两则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身体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自选标题,文体不限,除诗歌外,文体特征明显,不少于 700字,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
6、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对于过量吃糖所产生的诸多坏处,想必大家都心知肚明。因此,现代社会除了强调戒烟之外, A 。然而,想要戒掉对它的念想,也实在困难。怎么办?专家说了,糖难戒也不能都怪你,实在戒不掉就与之和解吧。
B , 就像车子跑起来需要加油一样。远古时期的人们,要想保证生命的延续就得尽可能多地获得“能量”,所以要不停地找东西吃。①尽管当时还没有“糖”的概念,但是人们慢慢地从味蕾中总结出了经验——带“甜味”的食物似乎更“抗饿”。久而久之,就进化出品尝甜味的能力和对糖( )的青睐,并且牢牢地刻在了基因里。
②虽经时间的淬炼,这些基因依旧完好无损地被保留了下来。从这个角度讲,③人喜欢吃糖并非什么“坏习惯” , 也不可能把“甜”轻易地戒掉。甜蜜的食物会刺激大脑中的神经元释放“多巴胺”,这种物质可不得了,会让人产生愉快的感觉。④因此,每一次吃糖的时候,都会自动浮现上次吃糖时的那种美好体验,⑤并且层层递进,分泌更多的多巴胺,以鼓励下次吃更多的糖、继续吃糖。( ),无异于落下“甜瘾”:有事没事总想吃点或喝点甜的东西,而且吃得少了还不太满足。这就是“多巴胺抵抗”,类似于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抵抗”。这种情况下,光靠意志力控制是很难长期坚持的。人类对甜味的反应,经历了自然选择的正规程序,这一点完全不像烟草(尼古丁)对大脑的哄骗。所以, C , 戒烟是比较容易成功的,而戒甜食委实艰难。既然如此,与其跟自己过不去,更应该“科学吃糖,与甜和解”。
(1)、下列引号的用法和文中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这就是“多巴胺抵抗”,类似于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抵抗”。
A、关注学术著作,要关注其中“问题的提出”和“问题的解决”。 B、下来的伤员只是简单地回答“在打”或是“在巷战”。 C、世界公认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分析了现阶段杂交稻的缺点。 D、有些学生可能因为选不到合适的导师而“流落街头”。(2)、请在文中( )填入恰当的成语。(3)、文中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作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请简要赏析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园田居》中,“ , ”两句运用叠词,由远及近,描写了宁静的田园风光。
(2)《梦游天姥吟留别》用两种动物的声音描写登山途中惊骇之景的是“ , ”。
(3)《念奴娇·赤壁怀古》表达了只能借酒浇愁的无奈之感,同时也是表达词人旷达之情的句子“ , ”。
(4)《劝学》指出,蟹虽然有“六跪”和”二螯”,但是“”,这是因为它“”。
-
8、阅读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月夜听卢子顺弹琴
唐 李白
闲夜坐明月,幽人弹素琴。忽闻悲风调,宛若寒松吟。
白雪乱纤手,绿水清虚心。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
【注释】《悲风》《寒松》《白雪》《绿水》都是古曲名。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运用铺叙的手法,描绘一幅夜里闲坐、明月当空、静听幽人弹素琴的落寞景致,与尾联呼应。 B、颔联以琴曲比琴曲,“悲”与“寒”相应,“风”与“松”相关,写出乐音的色调,渲染了悲凉的氛围。 C、颈联中的“乱”字,写出弹琴动作的特点,以弹奏者的手忙脚乱衬托出《白雪》曲调的弹奏难度。 D、整首诗虽说是听琴,但通篇未写琴声,而是用四个古曲名来表现卢子顺弹琴的高超艺术水平。(2)、请简要分析诗歌尾联和“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在音乐描写角度方面的异同。 -
9、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文】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 ,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 ,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乙文】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 ,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 ,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下列对文中画线处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B、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C、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D、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2)、下列对文化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读之不知”中的“句读”指断开句子的知识。一句话后面的停顿为句,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为读。 B、“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中的“师”指老师,“乐师”就是教授别人音乐技艺的人,等同于现代音乐老师。 C、“好古文”中的“古文”是特指先秦两汉散文,也是韩愈提倡的“古文运动”中的“古文”。 D、“明道中”是指“明道年间”,“明道”是古代常见的皇帝年号纪年法,除此以外,还有干支纪年。(3)、下列对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犹且从师而问焉”的“焉”为句末语气词,“父异焉”中的“焉”和它不相同。 B、“今之众人”和“卒之为众人”都是古今异义词,意思相同,可译为“普通人”。 C、“惑之不解”和“仲永之通悟”中的“之”用法相同,都是助词,但意义不同。 D、“则耻师焉”的“耻”和“父利其然也”的“利”用法一致,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4)、下列对文章内容和手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第一段运用纵比、自比、横比等多重对比的方法从反面论证从师学习的必要性。 B、郯子的学生们,他们的贤能比不上孔子,是因为孔子没有固定的老师,曾向很多人学习过。 C、乙文叙事简要,如第二段仅以一“见”一“闻”一“问”就交代了方仲永后来的变化和结局。 D、两篇文章虽然都为议论文,但论证思路有所不同,乙文先叙后议,在事实叙述的基础上立论。乙文论证严密,如“世隶耕”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铺垫,也衬托了方仲永的天资。(5)、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6)、两篇文章都谈到了学习问题,但侧重点不同,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 -
10、阅读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竹
林斤澜
妈妈:
我回到了南方祖籍,您的老家。一路上,我都是说回老家、回老家。可是,越走近老家,倒越觉得新鲜。这里,山那么绿,水那么清,连吹来的风,都带有您说的那股清香味儿。我虽是“北方小老杆”,倒觉得我真应该是这儿的人。
妈妈,在您的老家,在您参加革命的老地方,我十倍、百倍地想念您,希望听到您的好讯儿。我能为您做些什么呢?我想,只有把我见到的、想到的、听到的,原原本本全都告诉给您。
我到了公社。主任问我:回老家来干什么?我说上竹山。不想他“嗤”地一乐,什么也不言语。我脑子里立刻挂上一个问号:这个主任!怎么和老乡们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呢?妈妈,那些老人家倒是都还记得您的模样儿。见了我,抢着拉我到家里做客,竹子长竹子短地问个没完,真跟一盆火似的。
公社在街上,就是您常说的九节街。有楼的、没楼的木头房子,挤得不漏缝儿了,中间是一条竹竿般细长的街道。不多几步,不是一个石头牌坊,就是一个砖砌的门楼,好像竹竿上的一个个节。站在街上抬头一看:迎面是山,山上是齐簇簇的竹林。①九节街呀,一节一节都映着青绿,青的山,绿的竹;一节一节都听见淙淙的流水声。要不是您早告诉过我那声音的来由,我准会当做小溪满街跑了。
青青竹色,淙淙水声,在您的记忆里,九节街是一首诗。在我看来,诗许是诗,不过还要慢慢体会。
溪当然是有的。南方的镇子,我看都是沿溪沿河盖起来的,溪上没桥,有一个个石头墩子。我早知道:这叫“丁步”。哪怕淘气的溪水扑上墩子,翻着跟斗,哪怕挑着两座山似的柴草,人们还是一步步踩着它走过溪去,跟走平地一样。
我又惊又喜上了“丁步”。非常可能:小溪瞧出了“老杆”模样。起先,呲牙咧嘴地逗我,走到中间长劲了,往我脚脖子上缠,还推我的脚丫呢!妈妈,这时,我听见多少年前,你预先存在我耳朵里的话了:“管它做什么?你走你的。”
我走我的。过了小溪,我上了山坡。不知不觉间,身边全是竹子了。忽然,我站在一个山谷中间了。
这山谷,真像一口尖底铁锅:团团转转,锅沿锅底,严严密密长满了绿毛——那是竹子。到那间,我感到静得出奇。左右一看,一个人也没有,不是还有一个我吗?可这个我,也像成了绿毛毛中间的一个影子。我脚边,有烧焦了的竹枝,还冒着一丝一缕的青烟。青烟做了个表情,表示刚刚还有人在这里待过,热了热吃的喝的。这里并不是人迹不到的地方,我也就坐了下来。
我看着对面的山梁,那里明亮的阳光,照得竹林仿佛刷了层金。那阳光,一动不动站定了,站在那里做起梦来了。
它做梦,我怎么心慌起来?好像忘了一件什么事情,可又想不清楚。
我的眼睛往下出溜,竹林渐渐绿得翠了,绿得深了,绿得都郁沉沉了。有黑色的,不是烟不是雾,在那里盘旋。
它盘旋,我怎么心疼起来?好像裂了缝。是林子裂了缝,还是我裂了缝?反正裂缝里,盘旋着早已忘记了的生活;是童年?是那“混沌”岁月?是做着妈妈小尾巴的时候?
那山谷的尖底,那最深最远的一小块地方,却是阳光明亮,清澈如水。仿佛往一口深井里探看,井底下清清的水里,出现了自己的影子。好像另一个自己,在另一个世界……一个思想蒙头盖脸,从完全意想不到的地方钻了出来。我的心陡地扑腾扑腾;“这地方我来过。”
可是,另一个思想又紧追着上来。“不可能,不可能!我是北方长大的。”“来过来过,很久很久了,给忘了忘了!”“不能不能,神经病神经病!”忽然——②叽啾啾,叽啾啾,叽啾叽啾,啾啾啾……
一声比一声紧急,一声比一声欢快。这是一只鸟,从竹林里仰天箭一般射出来,直上天空。到了半天空,掉开翅膀,放开嗓子,又是一声声:“叽——啾啾,叽——啾啾……”
它有使不尽的气力,它有说不尽的欢喜。我知道,这是叫天子。我敢肯定:在北方我没听见过。我也敢明确:在我的记忆里,这叫声是熟悉的。
我闭上眼睛,心想:“如果右边山腰,有一条小路呢?……”
我睁大眼睛望向右边;山腰那里,莽苍苍的竹林那里,果真,有一条腰带般的小路!
我的手脚绵软,大约是扶着竹子站起来的。我走上了那条小路,心想:“如果绕过一个山坳……如果过了潭,有一座茅屋……”
我跑起来了,跑得不稳,可又跑得很快。好像不是我自己在跑,有谁推着推着,推着我呀!果然,顺着小路,来到了坳口,我眼睁睁看见了一座茅屋,毛蓬蓬地蹲在坳里边。茅屋后身,沿着坡,横着架着劈成两半的竹竿,山泉顺竹竿淙淙地唱着跑着。九节街上,就是这么淙淙的。竹竿连着竹竿,顺着连接的竹竿,我看见了一个小伙……妈妈,我喘着气,差点儿瘫在那儿了!
亲爱的妈妈,您说过我,说话爱夸张。也许,像我这样的女孩子,都会有点言过其实的毛病?
现在我在写信,您要相信:我已经冷静下来了。我说的不是一个梦,更不是神经出毛病,是从小您给我说的您的故事,您给我说的爸爸的故事,揉在我的心里,渗在我的血液里了。妈妈,想当年水潭旁边的小伙,您说得多么离奇呀。要有可能,我还想再听一遍。…………
(有删改)
【注】本文为书信体小说。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民热情好客,小镇山青竹绿,突出了当地淳朴的民风与如诗如画的美景,展现了故事发生的环境。 B、“竹子”在文中既是指“我”妈妈的名字,又指自然界生长的竹子,人与物同名,蕴含了丰富的意味。 C、“我”走丁步,过小溪,上山坡,入山谷,到场口,一路见闻感想新鲜奇异,表现了兴奋、愉悦之情。 D、上竹山赏景寻旧时,“我”对竹山的一切非常熟悉,说明“我”并非第一次到妈妈参加革命的老家。(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处从视觉和听觉角度描写九节街风景,绘色摹声,凸显九节街的盎然诗意,洋溢着欣悦之情。 B、②处独立成段,强调鸟鸣的突然;运用摹声,写出叫天子的鸣声的欢快,渲染了竹山幽静的氛围。 C、小说用书信体,便于串联各种场景,在现实、过去和想象之间灵活切换,拓展了小说的叙述空间。 D、小说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交互使用,形成对话,拉近和读者之间的距离,强化了真实性和现场感。(3)、回到老家,“我”的情感随着所见所闻而发生变化,请结合文章相关部分简要分析。(4)、林斤澜的小说有一种诗意美学特质,请简要分析本文是如何营造出诗意的。 -
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古诗是古人心声的真实记录,是展现先民人生态度的可靠文本,正如清人叶燮所说:“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故每诗以人见,人又以诗见。”读诗就是读人,阅读那些长篇短什,古人音容笑貌如在目前,这是我们了解前人心态的最佳途径。清人沈德潜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中国古人评价文学家时有一个优良传统,就是人品与文品并重。经过历代读者集体选择,凡是公认的大诗人,往往都是具备“第一等襟抱”的人物,其作品必然也是第一等真诗,从中可以感受真实心跳和脉搏。从而沦肌浃髓地领会传统文化精神。从《诗经》《楚辞》到明清诗词,都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如果兼顾作品的经典意义、阅读难度等因素,唐诗宋词应是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
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到底有什么价值?我们先来看唐诗宋词到底写的是什么内容。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最古老的纲领,就是“诗言志”。到了西晋,陆机在《文赋》中又提出“诗缘情”。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关系,但是初唐孔颖达在《左传正义》中说得很清楚:“情志一也”。情志就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包括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也包括对万事万物的价值判断。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因为诗词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观和基本价值观。比如喜怒哀乐,比如对真善美的追求,比如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保家卫国英雄行为的赞美,唐宋人如此,现代人也如此。所以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可以传递到今天,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当然,唐诗宋词对于现代人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的教育作用。且举李、杜、苏、辛为例。李白热情讴歌现实世界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其诗中蕴含强大精神力量。杜甫诗中充满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热爱天地万物的仁爱精神,是儒家思想积极因素的艺术表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形象凸现。苏轼在词史上首先打破晚唐以来词专写艳情的局限,他不但大量写作抒情述志、咏史怀古等题材,使词从音乐歌词向抒情诗转变,在以柔声曼调为主的传统词乐中增添高昂雄壮的因素。到了南宋,以辛弃疾为首的爱国词人把爱国主义主题变成当时词坛的主旋律,他们继承苏轼词中始露端倪的豪放词风,并以慷慨激昂和沉郁悲凉两种倾向充实了豪放风格。总的来说,李、杜、苏、辛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且具有提升读者人格境界的熏陶作用。阅读唐诗宋词的典范作品,可以在审美享受中不知不觉受到人格境界的感染,这个过程就像杜甫所描写的成都郊外的那场春雨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古代文学经典作品流传至今的意义并不是专供学者研究,它更应该是供大众阅读欣赏,给予精神滋养。严肃深奥的学术论著只在学术圈产生影响,生动灵活的讲解或注释解说却能将古典名篇引入千家万户。
(摘编自莫砺锋《在读诗读人中感受万千气象》)
材料二:
应该如何理解“诗言志”?
第一,诗歌之为个体情志的外发,自然不成问题,但并非所有的诗都由此而来。对于“风”来说,“诗言志”尚可对付,毕竟这些“民俗歌谣之诗”乃是普遍的人性感物而动的结果。但“风”不是诗的全部,“雅”和“颂”就很难说是个人心志的表达。“雅”“颂”义近而形式相同,都是祭祀时告神和祈福的工具及其结晶。诗、歌、舞、乐,本属一体,皆巫觋事神之用,我们不能说诗就是言巫之志,反倒应该说,最高等级的诗乃是巫祝接收到的天道和神言。有些诗不是“言志”,而是“言道”,因为它就是“道言”或“天志”。至少对于“雅”“颂”而言,“诗言志”理论则显然风马牛矣。
第二,即便诗只是言凡人之志,但作诗者都只是平凡人吗?也就是说,“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是普遍乃至普通的现象吗?有感而发或兴之所至者都可以称诗吗,都可以“刻之玉版,藏之金府”?如果我们把“诗言志”这个当然极为有理的命题绝对化,则会有个人主义、平等主义乃至自由主义的意味,以为“我手写我心”就是作诗,而所有琐屑、杂碎、临时、私人甚至无聊的感受都能入诗,甚至就是诗之本,则显然误解了这个古老的说法。不可否认,最初的诗歌(尤其国风)大多是平民在劳作和生活中所创造的,但经由官员从民间采集,后为孔子整理,便具有了“经”的地位,其中体现的已不(完全)是原作者之志,而是圣人之志。所以,我们需要弄明白:诗究竟言了谁之志?
第三,言志之诗究竟是什么?志、情、意、欲等等,都是个体性的,诗的本质难道只在于情绪的宣泄,还是首在自我心灵的纯化?《诗纬·含神雾》训“诗”为“持”。《文心雕龙》曰:“诗者,持也,持人情性。”诗的初级本质在于个体的操持,心志的净化,人性的切磋琢磨。诗之为“作”,近乎“圣”,就在于能陶铸情性。因而圣人之“作”,既在于“诗”,也在于通过“诗”而“作人”,即教化生民。我们并不反对诗首先具有“言志”“达意”“抒情”的功用,但它更高的目标却在于“成人”之美,而不仅仅言己之志。绝大多数人的常情和欲志即便不能说不值一提,也肯定没法用来教化群伦。
所以,我们必须在“诗教”和“乐教”这个政治哲学的高度来理解“诗言志”:圣人通过音乐和诗歌来序人伦、睦友邻、齐风俗、化民气、肃庙堂、乐万方等等,达到和谐美好的生活状态——这也是诗教的根本目标。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叶燮认为“诗是心声”,不能作伪,所以“每诗以人见,人又以诗见”,诗是人心声的真实记录,读诗即读人。 B、文章以辛弃疾为首的南宋爱国词人为例,阐述他们把爱国主义主题变成当时词坛的主旋律,其作品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C、李白的诗作蕴含强大精神力量,但在以积极的入世精神进行创作、凸现民族文化性格的形象方面则比杜甫略逊一筹。 D、古代文学作品至今仍然具有一定的意义,它既可以供学者研究,也可以供大众阅读欣赏,给予人们精神滋养。(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从古诗到唐诗宋词,从唐诗宋词到李、杜、苏、辛,文本的分析范围渐次缩小,议论的侧重点各有不同。 B、材料一认为中国古典诗歌最古老的纲领“诗言志”与西晋陆机《文赋》中的“诗缘情”论是对立的关系。 C、材料二指出,以国风为代表的部分诗歌源自先民的劳作和生活,《诗经·芣苢》中的劳动场景及诗意即可作为佐证。 D、材料二认为“抒情”与“成人”对应着诗歌不同层次的功用。“成人”即教化生民,是更高层次的目标,这缘于为政治国的需要。(3)、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材料二诗教作用的一项是( )A、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诗经·无衣》) B、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旅夜书怀》) C、《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齐桓晋文之事》) D、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4)、请概括两则材料中“诗言志”的内涵。 -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大千世界里,有各种各样的相遇。除了人与人的相遇,还有人工智能与人类的相遇,2024奥运与金牌的相遇,优秀的你与美丽盐高的相遇……总有一次相遇美得刻骨铭心。
请展开联想,以“你是我最美的相遇”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过去十年,图像和视频正在深刻改变着我们的现实生活。从最初十几秒到十分钟的短视频,再到更长的直播, ① 。这些年,数百亿条的各类平台上的视频,共同构建起当代生活的数字化。我们应该以何种姿态理解这个已经逐渐形成的全景社会?没有一种媒介形式,能如今天的直播和短视频,可以勾连大众和小众,展示各个阶层、各种职业、各类人群的面貌,进而把全球景观纳入其中。丰富、及时、新颖的视频攫取了过多的注意力,尽管一些直播平台在2021年发出上亿次适度使用的提醒, ② 。当直播和围观成为常态,碎片化信息泛滥,造成人们的认识片面,甚至一些真相不明的声音或谣言也趁机滋生,在潜移默化中,海量的影像正不断重建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乃至我们的情感。基于此,直播和短视频平台开始被要求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将修改后的句子完整地写到答题卡上。(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
14、下列各项中的加点词,都是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A、老大嫁作商人妇 水澹澹兮生烟 B、人生几何 整顿衣裳起敛容 C、明年秋,送客湓浦口 烽火扬州路 D、百年多病独登台 低眉信手续续弹
-
15、下列各句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B、青冥浩荡不见底 C、一夜飞度镜湖月 D、惟觉时之枕席
-
16、下列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乌鹊南飞 B、云青青兮欲雨 C、灰飞烟灭 D、千古风流人物
-
17、下列语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正襟危坐 危:端正 B、山川相缪 缪:盘绕 C、洗盏更酌 更:更换 D、肴核既尽 既:已经
-
18、下列选项中对典故内容和使用典故的目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周公吐哺:相传周公曾在吃饭时屡次吐出口中的食物,迫不及待地接见贤才。曹操在《短歌行》里运用该典故是为了表现自己求贤心切,愿意像周公一样热切殷勤地招待贤才。 B、杜鹃啼血:传说古蜀国的望帝禅让后化为杜鹃,昼夜啼叫,直到啼出血来才停止。常用于形容哀痛到了极点。白居易在《琵琶行》里运用该典故是为了表现环境的艰苦和内心的痛苦。 C、封狼居胥:汉代霍去病曾远征匈奴,封狼居胥山而还。《永遇乐》在这里运用该典故,是为了表现刘义隆向霍去病学习的壮志,暗示南宋朝廷也应该像刘义隆一样坚定地北伐。 D、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战国时期赵王想重新启用年老的廉颇,于是派人去查看他的身体状况。廉颇在使者面前吃下饭一斗,表示自己尚可大用。辛弃疾在《永遇乐》中运用该典故,是为了表达自己还想为国征战、以身报国的豪情。
-
19、下列选项中加点字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艰难苦恨繁霜鬓(极,表程度) 栗深林兮惊层巅(认为……战栗) B、憔悴损 , 如今有谁堪摘(损伤) 这次第 , 怎一个愁字了得(状况) C、去来江口守空船(回来) 赢得仓皇北顾(落得) D、天姥连天向天横(遮蔽) 暮去朝来颜色故(容貌)
-
2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①《琵琶行》中一曲终了,白居易用“ , ”两句景物描写侧面写出琵琶女演奏技巧的高超,感染力之强。
②《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赞美英雄豪杰战斗过的地方风景壮丽,更赞美叱咤风云的豪杰,向下阕过渡的句子是“ , ”。
③《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赞叹刘裕北伐气势如虹、战功赫赫的两句是“ , ”。
④《短歌行》中曹操借用《诗经·郑风》中的诗句,原写姑娘思念情人,这里来比喻渴望得到贤才的句子“ , ”。
⑤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 , ”两句通过视觉和听觉描写,写出了诗人梦游天姥山登上半山腰时的所见所闻,充满了奇幻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