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木桶理论”告诉我们:一只木桶能装多少水,只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块木板。如图所示,已知桶壁上最长的木板长0.5m,最短的木板长0.2m,桶底面积0.05m2 , 空桶重40N(忽略圆桶外壁的厚度,桶底面平整),求:(1)、空桶放在水平地面时对地面的压强;(2)、当桶装足够多的水时,桶底受到水的压力。
-
2、(1)、车和泥土总重力为多少N?(2)、运泥土时从A点提起独轮车把手的动力为F,F大小至少为多少N?
-
3、机动车行驶时为什么要限速行驶?
-
4、如图,一小车受到25N水平向左拉的力,作用点在A点,请画出该力的示意图。
-
5、甲、乙俩同学体重相同,都从一楼上到三楼,甲走得快,乙走得慢,比较做功大小:W甲W乙 , 比较功率大小:P甲P乙(选填“>"“<"或"="):如图所示,这是家用手摇晾衣架,A滑轮的作用是:摇柄上刻有花纹,这是通过增大来增大摩擦力。
-
6、如图所示为某同学在家锻炼身体的情景。锻炼时,以脚尖O点为支点,手臂弯曲、伸直交替进行,此时人体相当于杠杆。若脚尖0离墙壁越远,手掌对墙壁的压力就越:两个底面积不等的圆柱形容器(S甲<S乙),分别盛有甲、乙两种不同的液体,将两个完全相同的小球分别放入这两种液体中,小球静止时的位置如图所示,此时两液面刚好相平。则甲、乙两种液体的密度关系是ρ甲ρ乙:若将这两小球从液体中取出,则液体对容器底部压强的变化量的大小关系是∆P甲∆P乙(两空均选填“>”“く”或“=”)
-
7、放在水平站台上的行李箱受到的支持力与重力是一对力。乘客上车后应站稳,抓好扶手,是为了防止列车运动状态改变时乘客由于具有而跌倒:如图所示,完全相同的圆柱形容器中,A、B两点的高度相同。若两种液体的质量相等。则A、B两点的压强关系是PAP8:液体对甲、乙两容器底的压力关系是F甲F乙(均选填">”"=”或“<").
-
8、如图,是在排球比赛中成功拦网的情景,主要说明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 , 当运动员拦下排球时,手感到疼痛,这表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的:如图所示,在水平桌面上用大小为10N的水平拉力F拉着物体A做匀速直线运动,则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为N,撒去力F后,物体会继续运动,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将(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
9、如图甲所示,质量相等、大小不同的两个小球a、6,它们静止在某液体中时所受浮力相等,图乙是小明画出的两球静止时的四种情形,其中合理的是A、①②④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
10、如图所示的四种情景中,所使用的杠杆属于费力杠杆的是A、
羊角锤 B、
镊子 C、
核桃夹 D、
钢丝钳
-
11、如图是运动员踢足球的情景,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踢足球时,球对脚也有力的作用 B、足球在空中时受到脚的作用力 C、足球在空中运动过程中没有受到力的作用 D、脚对足球的力和足球的重力是一对平衡力
-
12、某同学把一本初中物理课本从课桌旁的地面上拿到桌面上,则该同学对物理课本所做功的大小最接近于A、0.2J B、2J C、20J D、200J
-
13、中国高铁位居世界前列,成为了中国一张亮丽的名片,具有节能、快速、高效、安全、智能和舒适等优势。(1)、节能
动车组减速过程中,可以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实现节能。图(填“a”或“b”)与其工作原理相同。
(2)、快速复兴号某动车组在高速运行时,若空气阻力占总阻力的80%,与速度的关系为( , 的单位为),当该动车组以400km/h的速度匀速直线运动时,该动车组牵引力每小时至少做功J。(为方便计算,数据已作简化处理)
(3)、高效列车网络控制系统可以依托大数据优化停靠站,提高效率。
优化前,一动车组以速度匀速行驶,经停某站,先减速一段时间 , 然后停一段时间 , 再加速一段时间 , 恰好恢复到原速度继续匀速行驶。优化后,该动车组不停靠此站,可视为在原路线上一直以速度匀速行驶,则该动车组因不停靠此站而节省的时间为。(该动车组加速阶段、减速阶段的平均速度均为 , 题中所给的物理量均为已知量)
(4)、安全如图(c),受电弓安装在高铁车箱的顶部,受电弓的碳钢滑板与供电线接触。如果碳钢滑板的同一位置与供电线持续摩擦,会缩短碳钢滑板的使用寿命,更会影响动车组的运行安全,那么图(填“d”或“e”)的设计能使碳钢滑板的磨损均匀化。
(5)、智能某小组设计了一个冻雨预警电路,如图(f)所示。闭合S后,当环境温度低于0℃(温控开关闭合)且空气湿度高于80%(湿控开关闭合)时,警示灯一直发光并出现持续的亮暗交替现象,发出预警。已知:电源电压恒为6V,定值电阻为10Ω,警示灯标有“6V 0.5A”。当电磁铁线圈中的电流时,电磁铁吸下衔铁,使动触点与下方静触点接触。为实现预警功能,温控开关与湿控开关应联,请选择合适的接线柱,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电路连接完整。(图中温控开关与湿控开关之间已正确连接,电磁铁线圈的电阻、温控开关与湿控开关的电阻均忽略不计,只能在标有字母的接线柱上连接导线,导线不能交叉)
(6)、中国高铁的发展,彰显了我国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强大实力。请写出你想象的中国高铁最智慧的样子: -
14、某同学家中的电热水壶标有“220V 880W”。求:(1)、电热水壶的额定电流I;(2)、电热水壶的电阻R;(3)、电热水壶正常工作min消耗的电能W;(4)、1kg的水从升高到吸收的热量。[]
-
15、如图,某同学用一个定滑轮将质量10kg的重物匀速向上提起9m,其所做的总功为1000J。g取10N/kg。求该过程中:(1)、重物受到的重力G的大小;(2)、重物受到的拉力F的大小;(3)、有用功;(4)、定滑轮的机械效率。
-
16、某小组在参观古代科技展时,看到一汲水装置——辘轳,如图(a)所示。讲解员介绍:辘轳是古人利用他们的智慧发明创造的工具,解决了提水费力问题。它是主要由大轮和小轮组成的轮轴装置。使用它能够实现“四两拨千斤”。辘轳静止时满足杠杆的平衡条件。
【质疑与验证】
⑴某同学质疑辘轳静止时满足杠杆的平衡条件,该同学自制了一部分器材,进行验证。
⑵该同学先在质量分布均匀的圆形薄硬板上画一条直径MN,并标出圆心O和均匀的刻度,再以O为圆心过MN上的L点画一个圆。接下来,在圆心处挖一个洞,然后将圆板安装在铁架台的固定的光滑转轴上,转轴水平且与圆板平面垂直,如图(b)所示。
⑶将一组钩码(钩码重均为0.5N)通过细线悬挂在L点,另一组钩码悬挂在N点。调整右侧钩码个数直至MN处于水平且静止,如图(c)所示。规定能使圆板顺(逆)时针转动的力为动(阻)力。由图(c)中的信息得到: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⑷多次调整力和力臂,反复进行实验,记下每一次MN水平且静止时的数据。
⑸处理数据后,发现每次圆板静止时都满足杠杆的平衡条件。
⑹实验中,每次均使MN在水平位置静止,MN应与悬挂钩码的细线(填“垂直”或“平行”);目的是便于测量。
【反思】
⑺古人之所以把井绳缠在小轮上,是因为这样做可以力。
⑻制造辘轳时,把小轮和大轮半径之比变 , 可以达到更省力的目的。(不计机械自重和轴的摩擦)
【发现与探索】
⑼该同学想起辘轳的大轮上不止一个手柄,两名同学可以一起提水,于是继续探究两个动力作用下杠杆的平衡条件。
多次实验,数据表格如下:
数据序号
动力
动力臂
动力
动力臂
阻力
阻力臂
1
0.5
0.4
1.5
0.2
2.5
0.2
2
0.5
0.4
1.0
0.3
2.5
0.2
3
1.0
0.3
1.0
0.2
2.5
0.2
分析表中数据,得出结论:=。(用表中字母表示)
-
17、在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实验中,实验器材如下:学生电源、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40Ω1.5A”、开关各一个,五个定值电阻(5Ω、10Ω、15Ω、20Ω、25Ω),导线若干。
(1)、图(a)为使用5Ω定值电阻连接的实验电路。某同学检查电路时发现有一条导线连接错误。请在图(a)中错误的导线上画“×”,并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电路连接正确(导线不能交叉)。(2)、改正错误后,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移到最端。闭合开关,移动滑片P使电压表的示数达到所要控制的电压U0时,电流表的示数如图(b)所示,为A。(3)、将不同阻值的定值电阻分别接入电路中,重复实验,记录的数据如下表。数据序号
1
2
3
4
5
电阻R/Ω
5
10
15
20
25
电流I/A
0.24
0.16
0.12
0.10
分析表中数据,在误差允许范围内,电流值与其对应的电阻值的乘积近似(填“相等”或“不相等”),从而得出结论:在导体两端的电压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成比。
(4)、利用本实验提供的器材(填“能”或“不能”)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
18、如图(a),某小组在两个相同的烧杯中分别装入质量相同的水和食用油,比较它们的吸热能力。(1)、为使两个电加热器在单位时间内放出的热量相同,电加热器的规格应。(2)、本实验中使用的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规律制成的。(3)、每隔0.5min记录一次温度,并将数据记录在下表中。第2.5min时,食用油中的温度计示数如图(b)所示,为℃。
加热时间/min
0
0.5
1
1.5
2
2.5
...
水的温度/℃
25
27
29
31
33
35
...
食用油的温度/℃
25
30
34
37
42
...
分析表中数据,发现吸热能力强。
(4)、为使内部充有液态介质的电暖器通电后能迅速升温,内部应充入吸热能力较(填“强”或“弱”)的介质。(仅从吸热能力的角度分析) -
19、某小组探究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1)、注意:为了避免伤害眼睛,使用激光笔时,禁止。(2)、把一块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张纸板地立在平面镜上,纸板上的直线垂直于镜面,使一束光贴着纸板沿某一角度射到点,经平面镜反射,沿另一个方向射出,在纸板上用笔描出入射光和的径迹,并标出入射角和反射角 , 如图所示。(3)、改变光束入射的角度,多做几次实验,换用不同颜色的笔记录每次光的径迹。取下纸板,用测量和的度数,将数据记录在下表中。
数据序号
1
2
3
4
5
...
30°
40°
50°
60°
70°
...
30°
40°
50°
60°
70°
...
分析表中数据,得出结论:在反射现象中,反射角入射角。
-
20、如图,物体在拉力的作用下沿斜面向上运动,请以点为作用点画出物体所受摩擦力的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