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关于弹力,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压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接触面,并指向被压物体 B、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持面,并指向被支持物体 C、绳对物体拉力的方向总是沿着绳,并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D、两个物体不接触也能产生弹力
  • 2、关于重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就是物体的重力 B、在空中向上运动的物体只受重力作用 C、重力方向总是垂直向下 D、抛出去的物体总会落向地面,这是由于受到重力作用的缘故
  • 3、如图所示,一刻度尺静止在手指上.请画出刻度尺所受力的示意图.

  • 4、为了探究物体所受重力与质量的关系,某实验小组进行了实验.
    (1)、钩码所受重力的大小用进行测量,测量时钩码必须处于状态.
    (2)、他们将测出的数据记录在表格中并进行了处理,通过分析发现有一次测量数据存在问题,这个数据是.重新测量并进一步分析数据,得出的结论是:.

    m/g

    G/N

     Gm/(Nkg¹)

    100

    1

    10

    200

    2

    10

    300

    1.5

    5

  • 5、小金对太空中的星球比较感兴趣,他从网上查得:甲、乙两个星球表面上物体的重力(G)与其质量(m)的关系如图所示,从图中信息可知,相同质量的物体在甲星球表面上的重力(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其在乙星球表面上的重力;据图可得甲星球表面上物体的重力G与其质量m 的关系式是.

  • 6、“北风卷地百草折”中“百草折”表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填“形状”或“运动状态”).
  • 7、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只有人对其他物体才能产生力的作用 B、只有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才能产生力的作用 C、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其施力物体一定存在 D、没有物体,力也能存在
  • 8、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加力的同时,甲物体也一定受到了力的作用 B、推出去的铅球能在空中飞行,是因为铅球始终受到推力的作用 ,它们同时存在,同时消失. C、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它的运动状态一定改变 D、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的同时,甲物体不一定受到了乙物体力的作用
  • 9、(多选)如图a所示,一束光会聚于b点,在虚线区域内放甲透镜后,光会聚于主光轴上的c点;在虚线区域内换乙透镜后,光会聚于主光轴上的a点.某同学想再探究凸透镜成像的特点,他正确选择了透镜,并将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某位置(图中未标出),如图b所示,当蜡烛从光具座上的M点移到N 点时,他通过透镜观察到正立、放大的像在逐渐变大.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

    A、他选择的是甲透镜 B、他选择的是乙透镜 C、透镜位于 N 点右侧 D、透镜位于 M点左侧
  • 10、人进入老年后,眼睛睫状体对晶状体的调节能力减弱,太远、太近的物体都看不清楚.近视远视一体眼镜(双光镜)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戴上这种眼镜,透过下半部分可以看清书上的文字,透过上半部分镜片可以看清远处景物.由此可知,近视远视一体眼镜下半部分是透镜,上半部分镜片对光具有(填“会聚”或“发散”)作用.
  • 11、拿一副远视眼镜放在凸透镜前,如图所示,光屏上出现烛焰清晰的像,移走远视眼镜,烛焰的像变得模糊,为了能在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的像,下列操作中可行的是(   ).

    A、将蜡烛靠近凸透镜 B、将光屏靠近凸透镜 C、将光屏远离凸透镜 D、将光屏和蜡烛同时靠近凸透镜
  • 12、画出图中从S点射出的两条入射光线经过透镜后的折射光线.

  • 13、如图所示,请画出入射光线或折射光线,使光路完整.

  • 14、娄底高铁站的进站通道采用了人脸识别系统(如图所示),识别系统的摄像机可以自动将镜头前1m 处的人脸拍摄成数码照片传递给设备识别.此系统的摄像机的镜头相当于透镜,它的焦距应(填“大于”、“等于”或“小于”)50 cm.

  • 15、如图所示是投影仪成像的示意图,其中凸透镜的作用是成(填“等大”、“缩小”或“放大”)、(填“正立”或“倒立”)的实像.投影仪上有一块平面镜,它的作用是 , 使光能够投射到屏幕上.

  • 16、在信息化时代,相机和手机都是常用的图像采集设备.
    (1)、如图所示,用相机拍照时,在芯片上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填“实”或“虚”)像.镜头靠近人时,像的大小将变 , 此时像会(填“靠近”或“远离”)透镜.用相机拍摄远近不同的物体时,通过伸缩镜头,使像清晰地成在芯片上,这个操作过程便是“调焦”,如图所示.

    (2)、小敏同学发现手机不能“调焦”但成像也基本清晰,她将手机拿到哥哥工作的大学实验室去探究,实验数据如下表,根据表中数据,判断手机镜头的焦距大约为(    ).

    次数

    物理量

    1

    2

    3

    4

    5

    6

    7

    物距/m

    10.00

    5.00

    2.00

    1.00

    0.50

    0.10

    0.05

    像距/ cm

    0.500

    0.501

    0.502

    0.503

    0.505

    0.526

    0.556

    A、5m B、0. 5m C、0.05m D、0.005m
    (3)、请分析,手机拍摄远近不同的物体不需要“调焦”的原因是.
  • 17、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调整物距u,测量对应的像距 v,部分数据如下表所示.根据表中数据可知该凸透镜的焦距为cm;如果u=27cm,移动光屏可得到倒立、(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像,(填“幻灯机”或“照相机”)应用了这一原理.

    u/ cm

    60

    30

    20

    15

    13

     

    v/ cm

    12

    15

    20

    30

    45

     
  • 18、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如图所示,光屏上呈现一个清晰的像,将蜡烛向靠近凸透镜的方向移动,光屏上的像变模糊,要再次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可将光屏向(填“左”或“右”)移动.远视眼需要佩戴(填“凸透镜”或“凹透镜”)矫正.

  • 19、下图所示的光路图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 20、请完成下图中光线通过凸透镜折射,再经平面镜反射的光路图.

上一页 330 331 332 333 334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