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某同学住在21楼,乘坐电梯回家时,他用手表测出:电梯从1楼一直运行到5楼用时8s;在5楼时有人出电梯,电梯停了10s;接着电梯一直运行到21楼,又用时30s。已知每层楼的高度为3m,求:
    (1)、电梯从1楼到5楼通过的路程是多少?
    (2)、电梯从1楼到5楼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3)、电梯从1楼到21楼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 2、下图是小明的运动手表显示的本次运动的相关数据。

    (1)、小明跑完全程的平均速度为m/s。
    (2)、步频表示平均每分钟的步数,请你计算出小明的步频为步/分钟。(结果保留整数)
    (3)、结合图中信息,请解释“平均配速”的定义:
    (4)、小明与小华的跑步路线完全相同,小华比他提前2分钟到达终点,两人的平均配速相比,谁的数值更大?
    (5)、对比两人本次的运动数据发现,沿相同的跑步路线,两人的步数稍有不同,小华的步数为9085,请你写出一个可能的原因:
  • 3、沿途光影交织,小明留意到许多有趣的现象:树荫下圆形光斑的形成原理是;湖面波光粼粼,这是水面局部发生了反射。
  • 4、小明和小华周末结伴到社区公园跑步,运动时小明感觉绿道旁的树木在不断向后跑,他选择的参照物是(  )
    A、小明自己 B、另一棵树 C、地面 D、路边的椅子
  • 5、小明利用机械停表记录小华跑100m的成绩,如图所示,停表读数为s。

  • 6、小明想了解乒乓球的大小,进行了如下图所示的测量,请你读出该乒乓球的直径为cm。

  • 7、图甲是护路工人撒盐除雪的场景。撒盐后的冰会更快熔化吗?为了研究这个问题,小明用相同质量的纯水、淡盐水、浓盐水分别制成冰,将冰捣碎后分别放入试管中,并插入温度计,用相同规格的酒精灯进行加热,每隔0.5min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

    (1)、小明采用图乙的装置,将装有碎冰的试管放在水中加热。请你说出以上操作中的优点:。(写出一个即可)
    (2)、实验前小明发现还没将试管放入烧杯中加热就能明显观察到有一部分冰熔化了,因此他认为冰的熔化不需要吸收热量。你同意他的看法吗? , 说说你的理由:
    (3)、如图丙所示为某一时刻温度计的示数,此时读数为
    (4)、实验测得的温度变化如图丁所示,由图可知:15min时的浓盐冰处于状态,此时纯冰(选填“已经”或“还没”)开始熔化。淡盐冰的凝固点为℃。当路上积雪较多时,往雪上撒盐是通过来达到使雪尽快熔化的目的。
  • 8、如图所示,阳光照射在透明塑料膜局部一个近似平整的表面,请你通过作图画出对应的反射光线,并标出反射角的大小。

  • 9、海水淡化可以有效缓解全球水资源短缺这一危机。已知盐的熔点为801℃,沸点为1413℃。有一种简便的海水淡化方法:在地面上挖一水池,往池内灌海水,按如图所示完成设备的安装,即可收集淡水。这是因为阳光照射使池内海水先发生(填物态变化名称),然后在塑料膜上发生(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小水滴。收集到的淡水会集中在(选填“A”“B”或“C”)区域。

  • 10、严寒有时会给人们带来奇特的体验,小明注意到“泼水成冰”这一现象需要滚烫的开水在零下30℃以下的极寒环境中才能成功,使用冷水无法得到同样的效果。用物理知识进行解释:由于 , 开水能够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的水蒸气,水蒸气遇强冷会迅速(填物态变化名称)成小冰晶,同时热水相比于冷水更易甩成小水滴,这些小水滴遇冷会(填物态变化名称)成冰,最终才能呈现如图所示的效果。

  • 11、下列厨房的常见现象中,属于熔化的是(  )
    A、煮水的壶口不断冒出白气 B、冰箱中取出的冻肉慢慢变软 C、冰箱中取出的饮料不停冒汗 D、热油锅中加水后油滴四溅
  • 12、下列与水有关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标准大气压下,水的凝固点为0℃ B、0℃的冰比0℃的水冷 C、人的正常体温约为37℃ D、水的温度可以超过100℃
  • 13、优美的声音为生活增色,嘈杂的声音却带来困扰。了解和研究声音的本质,才能够更好地利用声音服务生活。小明同学想比较几种常见装修材料的隔声性能,他找来厚度相同的四种材料(聚酯棉、软木、泡沫塑料和海绵)分别做成了大小相同、一侧开口的隔声盒(如图甲所示),并将玻璃杯作为声源置于盒内再将整个盒子放置于水平桌面上,与桌子相隔一定距离用支架固定一个手机,利用手机软件记录敲击玻璃杯所发出的声音的响度。

    (1)、现有如图乙所示的两种方案,方案一:将悬挂在细线下的小球拉到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释放去敲击玻璃杯;方案二:手拿小锤,用相同的力度敲击玻璃杯。这两种方案都是为了控制声音的相同;对比,方案(选填“一”或“二”)更合理,理由是
    (2)、选用合适的方案,小明的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所示:

    材料种类

    聚酯棉

    软木

    泡沫塑料

    海绵

    手机记录的响度/①

    45

    68

    56

    50

    最强

    最弱

    较弱

    较强

    表中①处响度的单位应该是 , 你认为表中②处应填入

    (3)、小明实验中的四种材料,仅从隔声性能的角度考虑,最适合做隔音墙装修材料的是
    (4)、如果小明要选取材料对家中的房间进行隔音改造,还需要考虑什么因素?。(写出一个即可)
  • 14、小明尝试通过实验探究声音特性。

    (1)、如图甲所示,用竖直悬挂的乒乓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乒乓球被弹起,该实验可以探究(  )
    A、声音的产生条件 B、声音的传播条件 C、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关系
    (2)、图甲中乒乓球在实验中的作用是;如果加大力度敲击音叉,发现乒乓球被弹得越远,听到的声音的响度也越大,这说明
    (3)、如图乙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乒乓球弹起。若在月球上做甲、乙两个实验,不能看到乒乓球被弹起的是图(选填“甲”“乙”或“甲和乙”)。
    (4)、小明在观看花样游泳时,猜想“声音也可以在液体中传播”。为了验证这一猜想,他将正在播放音乐的手机密封在防水袋中后,用细线悬挂在水中进行观察。支持小明的猜想的现象是
    (5)、如图丁所示,在8个相同玻璃瓶中灌入不同高度的水可以制成水瓶琴,当用相同力度敲击瓶子g和瓶子h时发现两个声音听起来差别不大,为了更好的演奏效果,可以对瓶中水量进行调节,具体的操作是
  • 15、小明在观看网络视频时,有时会改变播放倍速,有时会拖动扬声器滚条调节声音,操作按钮如图所示,下列操作中可以使音调变高且响度变大的是(  )

    A、2倍速播放,再拖动滚条向右 B、2倍速播放,再拖动滚条向左 C、0.5倍速播放,再拖动滚条向右 D、0.5倍速播放,再拖动滚条向左
  • 16、笛声婉转,钟声庄严,筝音清亮,我国传统乐器在传情达意上各有所长,用不同乐器演奏同一乐曲时一定具有不同的(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声速
  • 17、一辆汽车以15m/s的速度正对山崖行驶,鸣笛后2s听到回声,则鸣笛处距山崖m。(已知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
  • 18、如图所示,某探究小组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让小球从斜面上的A点由静止开始滚下,并拍摄了小球运动过程中的频闪照片,B、C、D点为频闪照相机拍摄小球每隔相同的时间,所到达的位置,能说明小球在斜面上运动情况的图像是(     )

    A、 B、 C、 D、
  • 19、某同学的爷爷跟着电视节目学习太极拳时,因教练面向观众授课,爷爷总是把左右动作做反。在该同学的建议下,爷爷向后转身,面对墙上镜中的电视画面学习,有效地矫正了动作。为了帮助爷爷明白其中的道理,他利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分享“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过程。

    (1)、将方格纸平铺在水平桌面上,用镀膜玻璃板作为平面镜放置在方格纸上。
    (2)、将一枚棋子作为物放在镜前两格处,取另一枚棋子在镜后移动,直到它与物的像完全重合,从而确定像的位置,记录此时像与物到镜面的格数。改变 , 进行多次实验,判断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关系。
    (3)、如图乙所示为两枚叠放的棋子,将其放在镜前,取数量适当的棋子叠放在镜后并移动位置,直到与镜前棋子的像完全重合,记录此时镜前与镜后棋子的数量。

    改变叠放的棋子数量,进行多次实验,记录结果如下表所示:

    实验次数

    平面镜前棋子的数量/枚

    平面镜后棋子的数量/枚

    1

    2

    2

    2

    3

    3

    3

    4

    4

    ①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得结论:

    ②借助方格纸可发现,像和物的连线与镜面

    (4)、该同学实验时发现棋子所成的像比较暗,想到了用手电筒来照射棋子,如图丙所示进行操作,他应该选择(选填“左”或“右”)侧手电筒会使实验效果更明显。
    (5)、分享完上述实验过程后,根据“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的特点,该同学与爷爷面对面玩起了“照镜子”的游戏。该同学扮演物举起左手,爷爷扮演镜中的像应举起手。通过实验和游戏,爷爷明白了用镜子矫正动作的原因。
  • 20、在“探究光反射的规律”时,小李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1)、实验时把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将一束光斜射到平面镜上,为了使反射光和入射光的径迹同时显示在纸板上,应把纸板与平面镜放置;
    (2)、改变入射光的方向,测量反射角和入射角,实验数据如表所示,由此可得:在光的反射现象中,

    入射角

    30°

    35°

    40°

    45°

    50°

    55°

    反射角

    30°

    35°

    40°

    45°

    50°

    55°

    (3)、为了进一步确定此时反射光线的位置,小李将纸板沿PQ剪开,将纸板的上半部分向后折,如图乙所示,发现在纸板右侧上半部分(选填“会”或“不会”)看到反射光线;若将纸板整体向后倾斜,如图丙所示,此时,纸板上ON(选填“是”或“不是”)入射光线EO的法线;反射光线;(选填字母序号)

    A.仍在纸板上呈现           B.被纸板挡住           C.在纸板前方

    综合上述实验现象,我们可以得出反射光线在所决定的平面内。

上一页 900 901 902 903 904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