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如图甲、乙、丙所示,小山利用小桌、海绵、砝码等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1)本实验是通过观察来比较压力作用效果的。实验中用到的研究方法有和控制变量法;

    (2)通过比较图(填序号),说明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3)通过比较图乙、丙,说明压力一定时,

    (4)将该小桌和砝码放在如图丁所示的木板上,则图丙中海绵受到的压强p和图丁中木板受到的压强p'的大小关系为pp'(选填“>”、“<”或“=”);

    (5)实验时,小山将小桌换成砖块,并将砖块沿竖直方向切成大小不同的两块,如图戊所示,发现它们对海绵的压力作用效果相同,由此得出的结论是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无关,其他同学认为他的结论是错误的,原因是

  • 2、如图甲所示,一个薄瓶子里装有5N的水,此时水面高度为10cm。已知瓶底面积为50cm2 , 瓶盖面积为20cm2。(水的密度为1.0×103kg/m3 , g取10N/kg)求:

    (1)图甲中的水对瓶底的压力和压强;

    (2)若将瓶子倒置后放在水平桌面上,水面高度由10cm变为13cm,图乙所示,则正放时水对瓶底的压力与倒置时水对瓶盖的压力的差值。

  • 3、为了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小山利用完全相同的两块木块A、B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1)在进行甲、乙、丙、丁实验过程中,弹簧测力计必须沿水平方向拉着物块做匀速直线运动,根据原理测量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2)比较甲、乙两次实验说明:在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3)比较乙、丙两次实验,可得出结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大小(选填“有关”或“无关”);

    (4)在操作过程中小山还发现,弹簧测力计不沿水平方向拉动时,也可以使木块在木板上沿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如实验丁所示,此过程中,木块处于(选填“平衡”或“不平衡”)状态,弹簧测力计对木块的拉力和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选填“是”或“不是”)一对平衡力;

    (5)小山在原器材基础上对实验装置进行改动,如实验戊所示,在用力将木板向右拉出的过程中,弹簧测力计(选填“A”或“B”)的示数反映了木块与木板间的滑动摩擦力大小。实验中(选填“一定”或“不一定”)要匀速拉动长木板。

  • 4、如图是小山与小海用压强计“探究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装置。

    (1)图示U形管压强计是通过来显示橡皮膜所受压强大小的,该U形管压强计(选填“属于”或“不属于”)连通器;

    (2)在使用压强计前,小山发现U形管里面注有染色的水,并且左右两侧的水面有一定的高度差,如图甲。他调节的方法是(选填“A”或“B”),使U形管左右两侧的液面相平;

    A.将右侧支管中高出的水倒出

    B.取下软管重新安装

    (3)小海比较图乙和图丙,可以得到结论:同种液体内部, , 液体压强越大;

    (4)若保持丙图中金属盒的位置不变,将一杯浓盐水倒入烧杯中搅匀后,发现U形管两侧液面高度差变大。小海由此得出结论:液体的密度越大,其内部的压强越大。你认为他的结论(选填“可靠”或“不可靠”),原因是

    (5)为了使压强计的金属盒在同种液体、同一深度时,U形管内液面的高度差增大一点,U形管应

    A.用内径更细的U形管  B.改注盐水  C.改注酒精

  • 5、小秋同学做了以下两个实验。

    (1)在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实验时,让小车从斜面的由静止滑下,观察小车沿不同材料的水平表面上滑行的距离,如图所示。实验可得:水平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在水平面上运动的距离越。由此结论(选填“能”或“不能”) 直接得出牛顿第一定律。

    (2)在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中,如图甲所示两边悬挂相同质量的钩码,纸片处于静止状态,说明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两个力相等;   将甲图中静止的硬纸片扭转一个角度如图乙所示,松手后观察到硬纸片保持静止(选填“仍能”或“不能”),该现象说明两个力必须作用在才能平衡。

  • 6、将一个重3牛小球放在竖直放置的弹簧上,用手向下压小球,松手后,小球向上运动,不考虑空气阻力,当小球运动到如图位置时,画出此时小球的受力示意图。

  • 7、如图甲所示,一块质量为0.2kg的铁块被吸附在竖直放置且足够长的磁性平板上,在竖直方向上拉力F=3N的作用下向上运动,铁块运动速度v与时间t的关系图像如图乙所示。则铁块在6s内移动的距离为m,铁块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为N,方向为(取g=10N/kg)。

  • 8、如图甲所示是小明用水银做托里拆利实验时测量的数据,则此时的大气压强相当于mm高的水银柱产生的压强;若将玻璃管从竖直位置稍稍向右倾斜,则玻璃管内外水银面的高度差(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如图乙所示,小明制成一个简易的气压计,把它从山脚带到山顶,则玻璃管内水柱的高度将(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 9、如图所示的单摆,小球从a点释放经过最低点c然后到达最高点,忽略空气阻力。当小球到达最高点b点时,绳子对小球的拉力与小球所受重力一对平衡力(选填“是”或者“不是”),如绳子此时突然断裂,则小球将沿路线(选填“①”、“②”或“③”)运动。当小球到达最高点b点时,如绳子突然断裂,此时所有外力消失,则小球将。(选填“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 10、2021年6月17日,神舟十二号飞船发射圆满成功。发射过程中,火箭向下喷射燃气获得推力加速升空,此推力的施力物体是 , 从而说明力的作用是的。飞船绕地球飞行时,运动状态(选填“发生改变”或“不变”)。
  • 11、如图甲所示,放在水平地面上的物体,受到方向不变的水平拉力F的作用,F的大小与时间t的关系如图乙所示,物体运动速度v与时间t的关系如图丙所示,由图像可知(  )

    A、t=2s时,物体保持静止 B、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为4N C、拉力F与物体所受的摩擦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D、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
  • 12、如图是篮球被抛出后在空中运动的一段轨迹,在这运动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篮球处于平衡状态 B、篮球仍受到推力的作用 C、篮球受到惯性的作用 D、重力改变篮球的运动状态
  • 13、下列数据中与生活实际情况相符的是(  )
    A、一个鸡蛋所受的重力约为50N B、中学生步行上学的速度约为10m/s C、我市海天公园夏天平均气压为1×104Pa D、物理课本放在桌面上对桌面的压强约为60Pa
  • 14、如图所示,闭合开关S1S2 , 下列对电路的分析正确的是(  )

    A、L1L2并联 B、电流表A2测通过L2的电流 C、开关S1断开,S2闭合时,只有L1会熄灭 D、当开关S2断开,S1闭合时,两电流表的示数都会变小
  • 15、如图所示,是“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装置,已知使用的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

    (1)、实验时,要将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调到同一
    (2)、如图所示,光屏上承接到清晰的实像,像距为cm,(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就是利用这个成像原理制成的。
    (3)、保持透镜位置不动,将蜡烛向右移动10cm,光屏移动到cm的刻度线处,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
  • 16、小明在“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时间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时刻。

    (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进行测量的,所用的测量工具除了刻度尺外还需要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坡度较(填“陡”或“缓”)些;

    (3)根据图中所给信息可计算出小车通过AB段的平均速度是m/s;

    (4)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导致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AC(填“大”或“小”)。

  • 17、如图是小勇同学“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

    (1)在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

    (2)为探究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的大小关系,小勇做了如下操作:他先点燃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再拿一只外形相同但不点燃的蜡烛B竖立着在玻璃板后移动,当移动到A像的位置时,这表明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与物的大小

    (3)为探究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他将一块与玻璃板等大的不透明的白板竖放在玻璃板与蜡烛B之间,拿走蜡烛B,发现白板上不能承接到蜡烛A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像;

    (4)拿走白板,他将蜡烛A向玻璃板靠近2cm,再将蜡烛B重新移到A像的位置,他发现蜡烛B (选填“远离玻璃板2cm”或“靠近玻璃板2cm”或“位置不动”),同时发现像的大小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5)实验中玻璃板与水平桌面保持垂直,若不垂直,对实验操作带来的不便影响是

  • 18、小阳利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其中ENF是两块纸板连接起来的一个平面且与平面镜垂直放置。

    (1)保持入射光线的位置不变,把纸板F向后折(如图乙所示),观察现象。改变入射光线的位置,发现相同的实验现象。这说明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及法线ON在(选填“同一”或“不同”)平面内;

    (2)如图丙所示,标有角度的半圆形硬纸板ENF竖直放置,平面镜紧贴硬纸板水平放置,经镜面反射后会沿着(选填“OB”、“OC”或“OD”)方向射出;

    (3)当入射角增大时,反射光线将(填“靠近”或“远离”)平面镜;

    (4)同组的小东同学分析数据得出的结论是:光反射时,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小聪认为应是:光反射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你认为的结论正确,理由是

    次数

    1

    2

    3

    4

    5

    6

    ∠i

    20°

    30°

    40°

    50°

    60°

    70°

    ∠r

    20°

    30°

    40°

    50°

    60°

    70°

  • 19、静止的潜水艇,向正前方的鱼群发射超声波,鱼群以54km/h的速度向前运动,经2s收到回波信号。(声音在海水传播速度为1500m/s)
    (1)、收到回波信号时,超声波通过的路程是多少?
    (2)、收到回波信号时,潜水艇到鱼群的距离?
    (3)、这种方法能否用来测月球与地球的距离?为什么?
  • 20、如图所示,凸透镜与凹透镜有同一个主光轴和同一个焦点F,请在图中作出光路图。

上一页 811 812 813 814 815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