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当前我国新冠疫情防控实行“动态清零”的总方针,体现了人民至上的治国理念。
    (1)、我国全程接种新冠疫苗人数占全国总人口的88.18%,人们通过注射疫苗产生抗体,这种免疫类型属于(填“特异性”或“非特异性”)免疫。
    (2)、为有效预防新冠肺炎病毒的传播,学校落实每日消杀工作,属于预防传染病措施中的
  • 2、测量体温是新冠疫情防控的重要措施。某电子测温枪靠近被测者额头后,闭合测温开关 S1,热敏电阻R工作,测温枪的显示屏显示被测者的温度;在环境光线较暗看不清示数时,再闭合开关S2 , 显示屏的补光灯泡L发光;在测温开关S1断开时,只闭合开关 S2, , 灯泡L不发光。该测温枪的简化电路可能是(    )
    A、 B、 C、 D、
  • 3、科学中常用数学方法来表示某些量的关系。下列图象中能用阴影面积表示相应的量是(   )
    A、压强 B、路程 C、电功率 D、电功
  • 4、2022年4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圆满完成各项任务后,返回舱经历了减速降低轨道(A点至B点),进入大气层,打开主降落伞,打开反推器,最终顺利返回地面。返回舱表面涂有具有特殊性能的材料,高温下升华,防止返回舱温度过高。下列关于返回舱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减速降低轨道过程,重力势能减小 B、打开降落伞匀速下降的过程中,机械能不变 C、进入大气层过程,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D、进入大气层过程,表层材料升华放热
  • 5、如图为我国首列永磁磁浮列车“兴国号”运行的照片。“兴国号”列车利用永磁体和永磁轨道之间的排斥力,能“悬挂”在空中行驶,大大减轻了城市交通压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列车转弯时,水平方向受到平衡力的作用 B、以行驶的列车为参照物,永磁轨道是静止的 C、“兴国号”与传统火车相比,减小了行驶时与轨道间的摩擦力 D、列车刹车后继续向前滑行,是因为受到惯性力的作用
  • 6、用显微镜进行观察植物细胞时,在视野内看到一小黑点,如图所示,分别移动玻片标本和目镜,小黑点都不动,则可以判断小黑点可能在(    )

    A、 B、 C、 D、
  • 7、小科沿水平方向用力推木箱,没能推动,如图所示。下列关于力大小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水平推力小于箱子的重力 B、水平推力等于箱子的重力 C、水平推力等于箱子的摩擦力 D、水平推力小于箱子的摩擦力
  • 8、稀释浓硫酸探究稀硫酸的性质实验中,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 B、 C、 D、
  • 9、为了探究环境温度对菜豆种子萌发的影响,小金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
    ①选用籽粒饱满、均匀一致的菜豆种子60粒,将种子随机平均分成3组,分别放入三个垫有两层湿滤纸的培养皿内。
    ②用记号笔在每个培养皿上做好标记(如图所示),然后将三个培养皿分别放到4℃、25℃、40℃的培养箱中恒温培养7天。
    ③......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实验步骤③:
    (2)、除温度外,请再列举两个影响实验结果的其他变量:
    (3)、培养皿垫两层湿滤纸的目的是
    (4)、若实验结果三个培养皿中都没找到发芽的菜豆,请分析可能的原因是
    (5)、有同学说上述实验材料过于浪费,每个培养皿只需要放1粒菜豆种子就可以了。你是否同意这个说法?请说明理由。
    (6)、小周同学用另一种植物种子做了上述实验,结果发现4℃环境中的种子萌发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请推测该植物所生活的环境条件很可能是
  • 10、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会产生二氧化碳,小明猜想:种子的萌发过程可能也会产生二氧化碳,他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打开D装置中的阀门,水位下降,空气就会依次进入装置。

    (1)、A装置的作用是
    (2)、如果观察到现象,那么小明的猜想是正确的。
    (3)、请指出D装置的一个优点:
  • 11、小敏观察到,长在向阳处的蒲公英叶片较大,叶缘缺刻(即叶片边缘上的凹陷)小;长在荫蔽处的蒲公英叶片较小,叶缘缺刻大。小敏猜想:蒲公英的叶形可能与阳光照射有关。她设计了下面的实验进行探究。

    【实验步骤】

    ①选取一根长在向阳处且生长良好的蒲公英的根,切取相似的6段,埋入装有湿沙土的花盆中催芽。

    ②发芽后,分别移栽到装有沃土的6个花盆中,分为A、B两组,每组3盆。

    ③A组花盆放在向阳处,B组花盆放在荫蔽处,在相同条件下,正常管理一段时间后,进行观察。

    (1)、【预测实验结果】

    如果蒲公英的叶形只与阳光照射有关,那么小敏的实验结果应是 。

    (2)、【交流与讨论】

    小红认为小敏的实验设计不够严密,还应选取 , 同时进行实验。

    (3)、【拓展】

    实验用蒲公英根培育幼苗的生殖方式属于(填“有性”或“无性”)生殖。

    (4)、由于性状是由决定的,因此蒲公英的叶形还与遗传因素有关。
  • 12、生物能否自然发生,历史上曾经做过许多实验。

    雷迪的实验:如图甲,将两块相同的肉,放到两个一样的瓶子内。一个瓶口封上纱布,苍蝇不能进入;另一个瓶敞口,苍蝇能进入。一段时间后,没有封纱布的瓶内有了蛆。

    尼达姆的实验:如图乙,将煮沸的肉汤放入一瓶内,立刻用软木塞盖住。几天后,打开瓶子,发现肉汤中滋生了大量微生物。

    斯巴兰扎尼的实验:如图丙,将肉汤放入瓶子后,直接将瓶口烧成封闭。第一次加热至沸腾2分钟,几天后肉汤中仍发现微生物。第二次加热至沸腾1小时,几天后,肉汤中没有发现微生物。

    巴斯德的实验:如图丁,将肉汤放入曲颈瓶,加热至沸腾1小时,几天后,肉汤中未发现微生物。

    回答下列问题:

    (1)、雷迪实验中,用两个瓶子做实验的目的是
    (2)、尼达姆实验(填“能”或“不能”)支持生物会自然发生的观点。
    (3)、斯巴兰扎尼实验对尼达姆实验的改进是基于的猜想。
    (4)、若把巴斯德实验中的瓶颈在A 处折断,几天后,曲颈瓶中(填“会”或“不会”)出现微生物。
  • 13、科学兴趣小组为研究金鱼藻的光合作用,做了如下实验:

    步骤1:将“溴麝香草酚蓝”和呈弱碱性的 NaHCO3溶液配成蓝色液体,并向试管中通入一定量的CO2使液体呈浅绿色。

    步骤2:将等量的浅绿色液体分别加入到4支试管中,2~4号试管中加入金鱼藻,1号试管不加金鱼藻。封闭各试管。

    步骤3和实验结果见下表:

    试管编号

    1

    2

    3

    4

    距日光灯的距离(厘米)

    10

    50

    30

    10

    1小时后液体的颜色

    ?

    黄色

    浅绿色

    蓝色

    *溴麝香草酚蓝是一种酸碱指示剂,在弱酸性环境中呈黄色,弱碱性环境中呈蓝色,中性环境中呈浅绿色。

    *CO2的水溶液中含有CO2、H2CO3等微粒,当CO2减少时 H2CO3也减少。

    (1)、该实验的目的是
    (2)、2~4号试管中应加入、生长状况一致的金鱼藻。
    (3)、若1号试管在1小时后液体的颜色呈现 , 则说明2~4号试管的实验结果是可靠的。
    (4)、请解释4号试管液体呈现蓝色的原因:
  • 14、清明前后,有市民因食用“红心”甘蔗而发生中毒事件。甘蔗出现“红心”现象,是因甘蔗富含糖分和水分,易被节菱孢霉菌、镰刀菌、假丝酵母、枝孢霉、刺黑乌霉等霉菌侵蚀。为确定引起食用“红心”甘蔗中毒的霉菌种类,某微生物研究所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准备]

    ①取正常甘蔗,榨汁后灭菌,均分6组,每组500 mL。

    ②将从“红心”甘蔗中分离得到的上述5 种霉菌,分别接种于其中的5组甘蔗汁中。

    ③将上述5组霉菌培养液和1组未接种的甘蔗汁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15天,备用。

    ④选同种健康、断乳小鼠750只备用。

    [实验步骤]

    ①喂养实验:将备用的5组霉菌培养液和1组未接种的甘蔗汁各喂养20组小鼠(每组3只),每次给每只小鼠喂养0.5mL,未出现中毒症状的隔2小时加喂1次,最多4次。

    ②统计小鼠中毒组数:若每组3只小鼠中有2只或3只小鼠出现中毒症状,再用备用小鼠重复实验,结果仍有2只或3只小鼠出现中毒症状,确定为中毒组。

    ③症状对比:将小鼠中毒症状与人食用“红心”甘蔗的中毒症状对比。

    [实验数据]

    毒性试验结果统计表

    接种霉菌种类

    节菱孢霉菌

    镰刀菌

    假丝酵母

    枝孢霉

    刺黑乌霉

    小鼠中毒组数

    12

    0

    3

    0

    0

    0

    与人中毒症状对比

    相同

    不同

     

     

    [实验分析及结论]

    (1)、步骤①用未接种的灭菌甘蔗汁以同样的方法进行实验,目的是
    (2)、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判断:食用“红心”甘蔗导致人中毒的霉菌是
    (3)、[知识拓展]进一步研究发现:甘蔗被该霉菌污染后,产生了一种毒素(3-硝基丙酸)。该毒素与黄曲霉素一样,高温下不易分解。由此联系生活实际,下列做法正确的是____。
    A、“红心”甘蔗榨汁后饮用 B、不食用发霉变质的面包 C、被黄曲霉素污染的花生加热后食用
  • 15、种子的萌发除了受温度、水分、空气等非生物因素影响外,是否还受其他生物因素影响?有人就这一问题进行了实验研究,下表是他们的实验结果,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种子发芽率

    豆角

    小麦

    玉米

    莴苣

    无蒜

    97.7%

    93.8%

    95.6%

    70.0%

    有蒜

    93.3%

    96.6%

    85.6%

    30.0%

    [注:有蒜是指在各培养皿中加入了2g碾碎的大蒜籽,无蒜则表示未加。实验过程提供种子萌发的适宜条件。]

    (1)、该实验探究的具体问题是对种子萌发的影响,探究的方法是设置实验。
    (2)、实验结果表明,大蒜籽只对种子的发芽率有影响,而对其他三种种子的发芽率没有明显的作用。
    (3)、请根据本题的实验结果从理论上分析:在大蒜苗生长到一定高度(此时地下部分已形成大蒜籽)时,再向间行(即在两行大蒜苗之间)播种莴苣种子或者豆角种子,请问哪种方案更好?为什么?
  • 16、台州某公司通过提取玉米中的某种营养成分,加工成可以承受110℃高温的“玉米杯”。玉米杯在自然环境中降解的产物只有水和二氧化碳,既安全又环保。玉米杯加工流程如图所示。

    (1)、从构成生物体的结构层次上分析,玉米的果实属于
    (2)、图中营养成分A 遇碘会变蓝色,则A是
    (3)、如图物质循环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____(填字母)。
    A、发酵 B、降解 C、加工成型
  • 17、通过对化石和遗传物质的研究,既可以确定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也可以获得生物进化的证据。科学家在一个岛上发现了多具某种动物的化石,并通过研究化石发现这一动物具有脊柱、眼、鳃和肺,胸鳍内有五个趾骨等特征。从而推出该种动物的外形以及生活环境。这一发现又为达尔文的进化论提供了证据。
    (1)、根据该动物化石的特征,科学家认为它是一种从水生动物到陆生动物之间的过渡类型生物,其证据是
    (2)、科学家通过研究不同生物的遗传物质来推测其亲缘关系。例举生物的一种遗传物质:
    (3)、下列关于过渡类型生物的观点符合达尔文进化论的是____。(可多选)
    A、过渡类型生物是不会发生变异的 B、爬行类到鸟类也存在过渡类型生物 C、不同过渡类型生物都有一个共同的祖先 D、过渡类型生物的出现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E、过渡类型生物个体为了适应环境而改变性状
  • 18、某药品部分说明书如图,阅读后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营养素在消化道内被消化的先后顺序,药品“内层包衣”里的酶是
    (2)、胰酶中的胰脂肪酶能帮助脂肪最终消化为
    (3)、该药品嚼碎后服用会影响药效,原因是
  • 19、我们生活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当环境条件改变时,人体往往会发生相应的生理变化,以维持机体内部环境的稳定与平衡。
    (1)、长期居住低海拔区域(如杭州)的人刚进入高海拔区域(如青藏高原),其呼吸频率将 , 以适应氧气稀薄的高原环境。
    (2)、人体从常温环境进人低温环境中时,皮肤血管的管腔将 , 从而降低皮肤温度,以利于减少散热,维持体温恒定。
    (3)、从常温进入高温环境中时,人体会大量出汗,未及时补充水分的情况下,肾小管对水分的重吸收能力将 , 以利于维持体内的水盐平衡。
    (4)、人们从明亮的环境进入黑暗的场所,眼球的瞳孔将 , 以增加进入瞳孔的光线适应黑暗的环境。
  • 20、据估计,世界上约 13的人体内“潜伏”有肺结核分枝杆菌,这些人可能一生都不表现出肺结核的症状。经检测表明,这些“潜伏”的细菌并没有对抗生素产生抗药性,难道细菌对付抗生素还有其他策略吗?1944年,医生比格发现,现有的抗生素只能消灭正在生长和繁殖的细菌。微生物学家路易斯进一步检测到,一旦环境变得残酷,如缺氧、营养缺乏、温度不利于生长等,每种细菌都能进入休眠状态。我们可用下图形象地解释细菌对付抗生素的两种策略。

    细菌对付抗生素策略一:产生抗药性

    细菌对付抗生素策略二:休眠

     

     

    注:图中“o”表示抗生素;“”表示被消灭的细菌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免疫学上称肺结核患者为____(填字母)。
    A、病原体 B、传染源 C、传播途径 D、易感人群
    (2)、这些身体上“潜伏”肺结核分枝杆菌的人,一生都不表现出肺结核症状,其原因可能是
    (3)、结核杆菌与人体细胞相比,在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
    (4)、若想消灭这些“潜伏”的细菌,可先采取的措施去“唤醒”它。(提出一条合理建议即可)
上一页 603 604 605 606 607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