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某品牌钙片的部分信息:①钙片主要成分为碳酸钙;②每片钙片的质量为1克。某科学学习小组同学用该品牌钙片做了如下实验:把100克稀盐酸分成五等份,分5次将稀盐酸添加到放有10片钙片的烧杯中,充分反应(钙片中其他成分不溶于水且不与盐酸反应)。得到的实验数据见下表。

    实验序号

    1

    2

    3

    4

    5

    加入稀盐酸的质量/克

    20

    20

    20

    20

    20

    剩余固体的质量/克

    8.0

    6.0

    4.0

    2.2

    2.2

    回答下列问题:

    (1)、钙片用于补“钙”。钙片中所含的钙是指( )。
    A、元素 B、单质 C、原子
    (2)、10片钙片中所含碳酸钙的总质量为克。
    (3)、计算该实验中所用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 2、科学实验提倡绿色环保,对实验装置进行微型化改进是一条很好的途径。图甲是实验室制取并检验( CO2的装置,图乙是对图甲实验装置的“微型”化改进后的装置。

    (1)、图乙中微型塑料滴管在实验中的作用与图甲中的(填字母)仪器相同。
    (2)、通常用甲装置完成该实验需要的盐酸是“微型”实验装置用量的10倍,采用“微型”实验装置的优点是
    (3)、用乙装置完成“制取并检验( CO2的实验,消耗了0.73克10%的盐酸。请计算实验过程中产生 CO2的质量。
  • 3、工业烧碱具有较好的杀菌消毒作用且廉价易得,但工业烧碱中常含有杂质碳酸钠。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围绕工业烧碱样品纯度测定问题,展开了讨论与探究。

    【原理思路】利用 Na2CO3与稀硫酸反应产生CO2 , 通过CO2质量的测定,确定样品中 Na2CO3的质量,从而计算样品纯度。

    (1)、【实验方案】小科同学根据以上思路,设计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方案(固定装置省略)。装置中,仪器A的名称是

    (2)、【交流讨论】小明认为图甲实验方案的设计有缺陷,若按该方案进行测定会导致难以避免的误差。你认为下列哪些因素会导致难以避免的误差(填序号)。

    ①加入的稀硫酸量不足                        ②装置内空气中的(   CO2没有排出

    ③反应产生的  CO2未被完全吸收               ④干燥管与空气直接相通

    (3)、【方案改进】为了减小误差,使CO2质量的测定更准确,该小组同学根据以上讨论,对图甲方案进行改进,设计了如图乙所示的实验方案(固定装置省略)。

    图乙B装置中样品在与稀硫酸反应前和停止反应后,都要通入过量的空气,反应前通空气时a、b、c三个弹簧夹的控制方法是

    (4)、【数据分析】若撤去图乙中的C装置,则测得工业烧碱的纯度将(填“偏高”“偏低”或“无影响”)。
    (5)、【拓展提高】已知 Na2CO3溶液与稀硫酸反应先生成 NaHCO3,当 Na2CO3全部转化为 NaHCO3后,生成的 NaHCO3能继续与稀硫酸反应生成 CO2

    现向样品中加一定量的稀硫酸,反应后生成无色气体并得到X溶液。请分析推断反应后所得X溶液的溶质,其所有的可能组成是

  • 4、“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有多种方法。甲学生设计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方案:在燃烧匙内盛过量红磷,点燃后立即插入集气瓶内,塞紧橡皮塞,待红磷火焰熄灭,集气瓶冷却至室温,打开铁夹,水注入集气瓶。回答下列问题:

    (1)、反应结束后,打开铁夹,水自动注入集气瓶中的直接原因是
    (2)、乙学生也设计了一个如图乙所示的实验方案,装置和操作同甲类似,只不过用硫粉代替了红磷,并增加了滴管。要使实验成功,乙在滴管中应加入溶液,并在硫粉燃烧后滴入。写出该溶液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
    (3)、若空气中氮气也能和红磷反应,能否用该方法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4)、丙学生想利用氧气和某种金属的反应,来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他选择利用下列仪器、药品:①带瓶塞的1000mL烧瓶;②电子天平(称量精度为0.01g);③酒精灯;④某种金属粉末。他的实验步骤如下:准确称量某种金属粉末的质量(足量),将其放入烧瓶,塞紧瓶塞,放置一段时间后,倒出烧瓶中的粉末,并称其质量。写出丙学生的实验思路:
  • 5、科学学习小组同学在完成盐酸除铁锈实验时,发现生锈的铁钉表面有气泡生成。同学们对此现象感到很好奇,针对“气体是由什么反应生成的”这一问题,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设计实验】小组同学经过认真分析思考,提出了自己的假设,并设计了图甲所示的实验A和B进行探究。实验时,观察到试管A中有气泡,试管B中没有气泡,从而验证了自己的假设是成立的。

    (1)、小组同学设计图甲所示实验基于的假设是
    (2)、小金同学认为图甲实验A和B对照设置不够严谨,溶液中的水可能会对气体生成产生影响。于是,在图甲实验基础上补充设计了如图乙对照实验C和D。但小科同学认为对照实验D的设置没有必要,他提出这一观点的理由是
    (3)、【反思提高】设置对照实验首要问题是找准找全影响因素,通过控制变量,来进行对照实验的设置,实现对照实验组设置的有效性和完整性。

    【迁移应用】一次课外实验的意外现象:镁条放入 Na2CO3溶液中,快速产生气泡。

    请结合设置对照实验的思想,完成“气体是由什么反应生成的”问题探究。

    【实验探究】查阅资料:①镁能与水缓慢反应生成氢气; Na2CO3溶液呈碱性,其溶液中除了 Na+CO32水分子外,还有 OH

    小组同学设计了如图丙对照试验E、F和G。

    往镁条中分别加入等量的水、 Na2CO3溶液、X溶液进行实验。一段时间后,观察到试管E、G中有气体产生,但缓慢且少,试管F中产生气体既快又多。从对照实验设置的角度分析,实验G所加“X溶液”应该是

    (4)、分析图丙实验可知,镁条放入 Na2CO3溶液中,气体是由镁与水反应生成的。试管F中快速产生气体,是因为 Na2CO3溶液中存在能促进镁与水反应的离子,该离子是
  • 6、小明把过量锌粒加入有盐酸的试管中,发现随着反应的进行,产生气体的速度逐渐加快,一段时间后逐渐减慢,最后停止产生气体。在反应过程中,溶液的温度也先随之升高,最后下降到室温。于是,小明设计实验来探究“影响一定质量的某种金属和同体积盐酸反应快慢的因素”。测得实验数据如下:

                   某金属与同体积盐酸溶液反应实验数据表

    盐酸溶液浓度/%

    反应开始时酸溶液的温度/℃

    反应开始到2分钟生成的气体体积/mL

    反应结束生成气体的体积/mL

    5

    20

    10

    60

    10

    20

    19

    118

    15

    20

    28

    175

    5

    35

    28

    60

    10

    35

    72

    118

    15

    35

    103

    175

    (1)、分析实验数据得出,一定质量的某种金属和同体积盐酸反应,影响金属和酸反应快慢的主要因素有
    (2)、可以通过比较实验数据,来确定金属和酸反应的快慢。
    (3)、过量锌粒加入盐酸中,反应开始的一段时间,反应速度逐渐加快,而不是逐渐减慢,请说明原因:
  • 7、北宋张潜在其《浸铜要略序》一书中对铜的冶炼有如下记载:“山麓有胆泉,土人汲以浸铁,数日辄类朽木,刮取其屑,锻炼成铜。”

    (1)、书中提及的“胆泉”为硫酸铜溶液,“浸铁”即将铁放入其中,写出此冶炼铜方法中生成铜的化学方程式:
    (2)、若“浸铁”前后溶液中存在的离子种类如图所示,其中“◯”“◯”“●”表示不同种类的离子,则●表示(填写离子符号)。
  • 8、现有一包固体粉末,可能由碳酸钠、硫酸钠、碳酸钙和氯化钠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某同学想确定其组成成分,按如图所示步骤进行了如下实验(各步骤中加入的试剂均为足量):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固体粉末中肯定存在的物质是 ,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白色沉淀部分溶解的原因: 。
    (2)、如何判断固体粉末中是否有“可能存在的物质”,简述实验操作步骤、现象和结论:
  • 9、根据已知物质和未知物质的特性,运用实验的方法,可以鉴别某些物质。有3包白色粉末,它们分别是碳酸钠、氯化钠、氧化钙中的一种,现用实验的方法将它们一一区分开来。
    (1)、取少量3种粉末,分别装入编号为甲、乙、丙的3支试管中,加水后都能溶解。其中甲试管壁明显变热,由此可知甲试管中加入的粉末是
    (2)、取甲试管中的溶液分别滴入另两支试管中,乙试管中出现白色沉淀,丙试管中无明显现象。请写出乙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10、做酸碱实验时,小敏将稀盐酸逐滴加到氢氧化钡溶液中(如图),发现一直无明显现象,突然想起忘记加无色酚酞试液,为探究反应的进程,过程如下:(已知 BaCl2溶液呈中性)

    (1)、【建立猜想】①氢氧化钡过量,②盐酸过量,③
    (2)、【实验设计】步骤一: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入几滴无色酚酞试液,溶液不变色,得出猜想①错误。

    步骤二:继续探究

    实验方案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I

    重新取样,滴加少量 AgNO3溶液

    白色沉淀

    猜想②正确

    重新取样,滴加足量 Na2CO3溶液

     

    猜想②正确

    白色沉淀

    猜想③正确

    ①对方案Ⅰ的结论进行评价:

    ②表格空白处的实验现象是:

    (3)、【表达交流】为确定猜想②是否正确,还可以选择的试剂有()(可多选)。
    A、紫色石蕊试液 B、铜片 C、铁锈
  • 11、我们生活在“水球”上,地球表面的70.8%被水覆盖。

    (1)、海水晒盐是借助日光和风力使海水中的(填化学式,下同)蒸发,得到含较多杂质的晶体。
    (2)、降雨是自然界中水循环的一个环节。气体或这些气体在空气中反应后的生成物溶于雨水,会形成酸雨。A、B、C三个地区雨水的pH如图所示,其中地区的雨水是酸雨。
  • 12、写出下列化学用语中数字“3”的含义:
    (1)、3O:
    (2)、Fe3+
    (3)、A1:
    (4)、O3
  • 13、配制硝酸钾溶液时得到下表数据。根据表中数据分析,下列不正确的是(    )

    序号

    温度/℃

    水的质量/g

    所加硝酸钾的质量/g

    所得溶液的质量/g

    28

    10

    4

    14

    28

    10

    6

    14

    60

    10

    8

    18

    A、28℃时,10g水中最多能溶解硝酸钾4g B、60℃时,等质量水中能溶解的硝酸钾比28℃时多 C、①②所得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D、③所得溶液一定是硝酸钾的饱和溶液
  • 14、某校实验室将药品分类后放在不同的药品柜里,已存放的部分药品如下:

    药品柜编号

     

    药品

    氢氧化钠氢氧化钙

    盐酸硫酸

    二氧化锰氧化铜

    氯化钠硫酸钠

     

    该实验新购部分生石灰和纯碱,应将它们分别放在(    )

    A、③和① B、④和① C、③和④ D、①和②
  • 15、 我国发明的新型钛合金,为“奋斗者”号下潜万米海底、从事科考任务解决了材料难题。工业制取金属钛的主要反应式是:
    2FeTiO3+6C+7Cl22FeCl3+2TiCl4+6CO;

    2Mg+TiCl42MgCl2+Ti 
    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

    A、FeTiO3属于氧化物 B、钛合金是一种金属单质 C、反应②属于置换反应 D、TiCl4中钛元素和氯元素的质量比为96:71
  • 16、下列有关氧气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氧气能和大多数金属、有机物反应,所以氧气是一种很不稳定的气体 B、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铁 C、给氯酸钾加热,若不加二氧化锰,则不会生成氧气 D、《科学》教科书上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中,若将红磷换成木炭,则实验会失败
  • 17、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了用“苦泉水”制取钢的方法,其主要生产流程如图所示。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

    A、①通过蒸发溶剂可获得晶体 B、②是通过复分解反应获得铜 C、③所得硫酸铜溶液一定是饱和的 D、④说明铁元素变成了铜元素
  • 18、青铜是铜锡合金。我国古代金属锡的冶炼发生的反应主要是 SnO2+2C加热Sn+2CO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青铜属于纯净物 B、反应类型属于复分解反应 C、二氧化锡是氧化物 D、CO在反应中是还原剂
  • 19、下列关于科学实验中“操作——现象—结论”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在某固体物质中加入稀盐酸,生成大量气泡,该物质一定是碳酸盐 B、在某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溶液和稀硝酸,生成白色沉淀,该溶液中一定含有硫酸根离子 C、某溶液用pH试纸测试,pH 试纸变蓝色(pH约为10),该溶液一定是碱性溶液 D、在稀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结果不变色,可以断定两者恰好完全反应
  • 20、“氨碱法”是工业上用食盐制纯碱的一种常用方法,其主要反应原理是:

     NaCl+NH3+CO2+H2O=NaHCO3+NH4Cl

     2NaHCO3加热Na2CO3+CO2+H2O

    下列对上述信息的有关理解中,错误的是(    )

    A、用食盐制纯碱需要含碳、氧元素的物质 B、纯碱属于盐类物质 C、因为反应生成气体,所以不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D、副产品氯化铵是一种氮肥
上一页 601 602 603 604 605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