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某同学由于长时间玩电脑游戏,导致视力下降。如图所示,表示近视的是图(选填“甲”或“乙”),该同学应佩戴镜进行矫正,同时在课间做以保护视力。

  • 2、小金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记录并绘制了像到凸透镜的距离v跟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之间关系的图像,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该凸透镜的焦距是16cm B、当u=12cm时,在光屏上能得到一个缩小的像 C、当u=20cm时,成缩小的像,照相机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 D、物距从12cm变成24cm的过程中,像距逐渐变大
  • 3、小徐用透明塑料盒设计了一个昆虫标本观察器,如图所示。透明塑料盒底部放置标本,盒盖上嵌入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如果能在盒盖上方通过凸透镜观察到标本正立、放大的像,则凸透镜盒高h选择合理的是(    )

    A、h=10cm B、h=12cm C、h=20cm D、h=6cm
  • 4、【情境·问题】仔细观看“箭头照妖镜”,观察从图甲到图乙再到图丙中的“箭头”变化。

    (1)、问:①哪些光学元件能产生类似效果?

    ②在杯中倒入水后,箭头方向为什么会发生偏转? 

    (2)、【温故·过关】

    活动1:①如图甲、图乙、图丙中三种器械的主要光学元件是什么?

    ②用这三种器械观察蚂蚁,可以看到放大的清晰的蚂蚁像的器械是哪些?

    梳理“凸透镜成像规律”知识点。

    凸透镜成像规律

    物距(u)

    像距(v)

    物距与像距的关系

    所成像的性质

    应用

    u>2f

    f<v<2f

    Uv

    倒立

         

    u=2f

    v2f

    uv

    倒立

    找焦距

    f<u<2f

    v2f

    uv

    倒立

     

    u=f

    找焦距

    u<f

     

      

    正立放大的

    (3)、【归纳·知新】

    活动2:读图,认识视力缺陷的类型,说说成因及矫正方法。

    图甲,类型: , 成因:  , 矫正方法:佩戴

    图乙,类型: , 成因: , 矫正方法:佩戴

  • 5、将一束与水平方向成 45角,方向不变的激光射向水槽,当液面在实线位置时底部形成一光斑,其折射光路如图所示,若水面下降到虚线位置,光斑将向(选填“左”或“右”)移,折射角将(选填“增大”“不变”或“减小”),液面下降的速度(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光斑移动的速度。
  • 6、如图所示是光线在两种介质的界面处发生反射和折射的光路图,O点是入射点,介质是空气和玻璃。折射角的度数为 , 反射角的度数为

  • 7、在“探究凸透镜的成像特点”实验中,小宁将蜡烛放在离凸透镜一倍焦距内,如图所示,烛焰在凸透镜左侧成一个正立、放大的像。

    (1)、这个像是(选填“实像”或“虚像”)。
    (2)、小宁用眼透过凸透镜直接观察到此像,是因为光从(选填“烛焰”或“此像”)发出,通过凸透镜后进入人眼。
  • 8、根据光的折射规律,解释潭清看起来水浅的原因,在图中,以池底A点为例,作图说明。

  • 9、下列现象中由光的折射形成的是(    )
    A、树荫下的光斑 B、“折断”的铅笔 C、镜中的像 D、日食
  • 10、【情境·问题】如图甲所示,中国科学院院士向观众展示“隐身术”,他的下半身“消失”了。

    (1)、问:这个神奇的透明塑料片叫柱形光栅,请结合现象和隐身原因光路图(如图乙),说说为什么我们看不见院士的下半身?
    (2)、【温故·过关】

    活动1:如图所示,根据实验现象,梳理“光的折射规律”知识点。

    光的折射规律:

    ①光从一种物质斜射入另一种物质时,会发生现象。

    ②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透明物质时,折射角入射角;反之,相反。

    ③光垂直射入另一种物质时,光的传播方向

    ④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位于的两侧。

    ⑤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简称“三线”)处于同一平面内。

    (3)、活动2:请用放大镜自制投影仪,并使用体验。

    问:①自制投影仪最主要的元件是

    ②投影的原理:当物体处于凸透镜倍焦距和倍焦距之间时,成的实像。

    ③在右图中画出通过凸透镜的完整光路图。

    (4)、活动3:利用实验进行凸透镜成像规律的二次探索,用画图的方式记录实验现象和规律。

    像的性质:;应用: 

    像的性质:;应用: 

    像的性质:;应用: 

    像的性质:;应用: 

    像的性质:;应用:

    /
    (5)、【归纳·知新】

    活动4:实验思考:

    ①物距减小,像距和像的性质如何变化?

    ②如图所示,根据实验,归纳总结相关规律。

    ①物距减小,像和像距都变

    ②像的大小由共同决定。

  • 11、如图所示是实验室中的毛玻璃片,一面磨砂,一面平滑。为了分辨这两个面,下列方法中不可行的是(    )

    A、用手去触摸,粗糙的一面是磨砂面 B、用激光笔照射表面,反射后可在光屏上成一个亮点的一面是平滑面 C、压力相同时,与同一水平桌面之间滑动摩擦力较大的一面是磨砂面 D、透过毛玻璃片看不清远处物体,朝向眼睛的一面是平滑面
  • 12、如图所示,在中国象棋棋盘正中央竖立一块垂直于棋盘的平面镜,棋子“象”由甲移到乙,则平面镜中“象”的移动是(    )

    A、由④到② B、由③到① C、由②到④ D、由①到③
  • 13、如图甲、图乙、图丙是小科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和相关实验的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甲中应选用光滑的硬纸板 B、图甲中 EOM是入射角 C、图乙中反射光不存在 D、图丙和图甲中现象说明光路是可逆的
  • 14、某些高层建筑的玻璃幕墙会产生强烈的镜面反射,造成光污染。下列光学现象的原理与以上现象产生的原理相同的是(   )
    A、林中光束 B、拱桥倒影 C、水中铅笔 D、人手影子
  • 15、在右图中,根据给出的反射光线OB画出入射光线AO,并标出入射角的大小。

  • 16、【情境·问题】水平过道上方有一盏灯。小明站在1号地砖上时,能在2号地砖上看到灯的像;走到2号地砖上时,能在3号地砖上看到灯的像,如图所示。

    (1)、问:小明在两块地砖上看到的像大小相同吗?位置相同吗?
    (2)、【温故·过关】

    活动1:根据下列图片所示的实验现象,梳理“光的反射规律”知识点。

    光的反射规律:

    ①光射到物体表面上时,有一部分光会被物体表面回来,这种现象叫光的反射。

    ②入射光线、和法线(简称“三线”)在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位于的两侧。

    ③先有入射角后有反射角,角等于角。光垂直射入另一种物质时,入射角为度。

    ④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的。

    ⑤无论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每一条光线都遵循光的规律。

    (3)、活动2:平面镜成像的规律的二次探索。结合图甲和图乙梳理“平面镜成像特点”知识点。

    平面镜成像特点:

    ①实验需要的主要器材有:薄、刻度尺、两支大小的蜡烛、光屏、火柴等。

    ②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正立、等大的像。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像的大小由物体的大小决定,只要物体的大小不变,像的大小就不变。像与物体的连线与平面镜 , 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

    ③像与物体左右相反、上下不变。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相对平面镜具有性。

    (4)、【归纳·知新】

    活动3:平面镜成像作图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是根据特点作图;第二种是根据定律作图。请两种方法作图。

     

  • 17、小科选取了光源、带针孔的纸板、光屏等材料,按如图所示顺序依次固定在光具座上,通过左右移动光源和光屏,开展“小孔成像”实验。实验中光屏上不可能出现的是( )

    A、 B、 C、 D、
  • 18、如图所示,音叉M、N完全相同,音叉M发出440 Hz的声音,原来静止的音叉N随之振动,音叉N也发出440Hz的声音,则(    )

    A、音叉M发声时每分钟振动440次 B、音叉M和音叉N发出的声音的频率相同 C、音叉M和音叉N发声时的振幅一定相同 D、音叉M发出的声音无需介质就能传播
  • 19、小敏散步时看到了李白诗中“对影成三人”的真实场景:一只白鹭站在水中,形成了如图所示的两个“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倒影是白鹭等大的实像 B、倒影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C、两个“影”形成原理相同 D、影子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 20、下列关于声现象的描述和分析,正确的是(    )
    A、人发出的声音是由空气振动产生的 B、用相同的力敲击水瓶琴能发出音调不同的声音 C、蝙蝠利用电磁波传递能量确定目标的位置 D、禁止鸣笛是在传播过程中控制噪声的产生
上一页 518 519 520 521 522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