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某学习小组开展了“制作棒棒糖”的项目化学习,过程如下。

    (1)、“快速晾干筷子,表面析出少量晶体”是通过的方法结晶的。
    (2)、制作棒棒糖时,小明将蔗糖加入热水中,用筷子稍稍搅拌,杯底还留有蔗糖固体,就进行过滤等后续操作,5天后却没有制得棒棒糖,杯中也没有晶体析出。棒棒糖制作失败的原因可能是
    (3)、该小组同学改进实验后,成功制得棒棒糖。若要制得晶体更大的棒棒糖,可采取的措施是(写出一条即可)
  • 2、如表是两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根据表中信息回答问题。

    温度/℃

    0

    20

    40

    60

    80

    100

    溶解度/g

    氯化钠

    35.7

    36.0

    36.6

    37.3

    38.4

    39.8

    硝酸钾

    13.3

    31.6

    63.9

    110

    169

    246

    (1)、60℃时,在100g水中加入120g硝酸钾,充分搅拌,所得溶液为60℃时硝酸钾的(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2)、如果硝酸钾中含有少量氯化钠杂质,要提纯硝酸钾,可先将样品配制成溶液,再用(填“蒸发溶剂”或“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获得更高纯度的硝酸钾。
  • 3、下列有关溶液结晶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升高某饱和溶液的温度,可能会有晶体析出 B、有晶体析出的溶液不一定是该物质的饱和溶液 C、降低某饱和溶液的温度,不一定有晶体析出 D、恒温下蒸发少量某溶液中的溶剂,不一定有晶体析出
  • 4、从浩瀚的海洋里获取淡水,对解决淡水危机具有重要意义。如图是实验室模拟海水淡化的装置图,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   )

    A、蒸馏过程中大试管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变大 B、蒸发过程中,水分子获得能量,分子体积变大 C、延长小试管中的导管可使冷凝效果更好 D、小试管中得到的水为纯净物
  • 5、盐场中经过长时间日晒往往会长出形状各异的“盐花”(主要成分为氯化钠)。“盐花”属于粗盐,如图是粗盐提纯的部分实验操作。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粗盐提纯实验的正确操作顺序为③①④② B、图甲中三次使用玻璃棒的目的均不同 C、蒸发结晶得到的精盐属于混合物 D、正确过滤后,展开滤纸,若黑色代表泥沙,则看到的情况最接近图乙中的④
  • 6、下列有关海洋资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利用海浪可以进行发电 B、海洋是世界上食品的重要来源地 C、可燃冰燃烧后仅生成少量的二氧化碳和水,污染极小,可以肆意开采 D、海洋蕴藏丰富的矿产资源
  • 7、小吴同学在做硫酸铜晶体的制备实验时,为了获得硫酸铜大晶体,采取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方法,下列选项中有关的做法和现象错误的是(   )

    实验步骤

    1.制备热饱和硫酸铜溶液

    2.小晶体的选取制作

    3.结晶

    A、选择热饱和硫酸铜溶液比用冷饱和硫酸铜溶液效果好 B、选择几何形状完整的小晶体,对小晶体的生长有利 C、小晶体长大后,蓝色的硫酸铜溶液会变为无色 D、重复几次图中实验步骤,晶体会越长越大
  • 8、某班分组进行粗盐提纯实验,步骤如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操作Ⅲ、Ⅳ、Ⅴ中都用到的一种玻璃仪器是 , 该仪器在操作Ⅳ中的作用是
    (2)、某同学过滤后发现滤液依然浑浊,除滤纸可能破损外,请你写出一种造成滤液浑浊的原因:
    (3)、操作V容易造成液滴飞溅。为防止飞溅,应采取的措施是;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固体时,应 , 利用蒸发剩余水分。
    (4)、在实验过程中,有哪些环节会导致产率偏低或偏高?(写出两条即可)。
  • 9、《周礼》中记载,我国很早就开始利用海水晒盐。海水晒盐的原理是 ( )

    A、日晒风吹使海水中的氯化钠蒸发 B、日晒风吹使溶液由饱和变为不饱和 C、日晒风吹使氯化钠的溶解度变小 D、日晒风吹使水分蒸发,晶体析出
  • 10、在“粗盐的提纯”的实验中,下列操作规范的是(    )

    A、A B、B C、C D、D
  • 11、海水淡化是解决人类淡水资源短缺的有效措施。

    (1)、蒸馏法是一种海水淡化方法,它是利用各物质的不同,将物质进行分离。
    (2)、如图所示是膜分离法淡化海水的原理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填序号)。
    A、加压后右侧海水中溶质质量分数增大 B、膜分离法还可以浓缩海水中的盐 C、膜分离法只能除去海水中的不溶物
    (3)、膜分离法相对于蒸馏法的优势是(写一点即可)。
  • 12、物理课上,小薇想“测量小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阻”,选用器材连接了如图甲所示的电路,其中电源电压恒为3 V,小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压为2.5V,滑动变阻器能满足实验需要,电流表、电压表均完好。

    序号

    电压U/V

    电流I/A

    电阻R/Ω

    1

    1.0

    0.18

    5.6

    2

    1.5

    0.22

    6.8

    3

    2.0

    0.24

    8.3

    4

    2.5

      
    (1)、请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完成实物电路的连接,要求:导线不交叉,滑片 P 向左移动,灯变暗;
    (2)、该实验中,滑动变阻器除了保护电路,其主要作用是
    (3)、闭合开关进行实验,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 P的过程中,小薇应注视(填“电压表”或“电流表”)的变化情况,当停止移动滑片P时,她发现电表指针左右摆动,再观察小灯泡也忽明忽暗,其原因可能是(填字母符号);

    A.滑动变阻器接触不良

    B.小灯泡短路

    C.小灯泡断路

    (4)、排除电路故障后小薇继续进行实验,并将得到的数据记录在表格中,当电压表示数为2.5V时,电流表的示数如图乙所示,示数为A,则小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阻为Ω(保留一位小数);细心的小薇发现小灯泡的铭牌标有“2.5 V 0.3 A”,与测得的小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流不同,原因可能是
  • 13、如图所示,电源电压U保持不变,小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压为U0 , 且U>U0 , 定值电阻阻值为R。在不改变电路连接的情况下,通过控制开关,能测出小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阻的是(   )
    A、 B、 C、 D、
  • 14、下图是伏安法测电阻的电路图,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实验的原理是 R=UI B、闭合开关前,滑动变阻器的滑片 P 应处于B端 C、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是保护电路、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大小 D、实验中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 A 端移动时,电压表的示数变小
  • 15、  如图甲所示电路,电源电压 U0不变,初始时滑动变阻器的滑片 P 在最右端,但由于滑动变阻器某处发生短路(只有一段短路),闭合开关后滑片 P 向最左端滑动的过程中,电压表读数U 与滑动距离x、电流表读数I与滑动距离x的关系如图乙所示,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短路位置在x 等于4 cm处开始,共有3cm发生短路 B、电源电压U0为3 V C、该滑动变阻器电阻丝没有短路时总电阻为30Ω D、电阻R2的阻值为5Ω
  • 16、甲、乙两个电阻的U-I图像如图所示,若把两个电阻串联接在同一电路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两个电阻阻值之比是1:2 B、通过甲、乙两个电阻的电流之比是2:1 C、甲、乙两个电阻两端电压之比是2:1 D、甲、乙两个电阻两端电压之比是1:2
  • 17、图甲是高铁上烟雾报警器的简化原理图,其中电源电压保持不变,R0为定值电阻,R为光敏电阻,R的阻值与光照强度的关系如图乙所示。射向光敏电阻的激光被烟雾遮挡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光敏电阻R 的阻值减小 B、电流表的示数增大 C、电压表的示数增大 D、电压表的示数不变
  • 18、图甲是坐位体前屈测试时的情景,图乙是其测试仪简化原理图。电源电压为6 V保持不变,R1的电阻为30 Ω。其中电阻丝R2粗细均匀,总长度为30cm,当挡板P 在B端时,坐位体前屈的成绩为0,电流表的示数为0.05 A。当挡板 P在A 端时,坐位体前屈成绩为30cm。(材料和横截面积相同时,导体的电阻和导体的长度成正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当挡板 P 向左滑动时,电流表的示数增大 B、测试仪成绩表盘可以用电流表改装 C、当挡板 P 在A 端时,电压表的示数为4.5 V D、当成绩为20cm时,电压表的示数为2 V
  • 19、如图所示,电源电压不变,R1 是定值电阻,R2是滑动变阻器,闭合开关S 后,在滑片 P 向右滑动的过程中,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

    A、电流表 A 示数变小,电压表 V1示数变小,V2示数变大 B、电流表A 示数变小,电压表 V1示数变大,V2示数不变 C、电流表A 示数变大,电压表 V1示数变小,V2示数不变 D、电流表A 示数变小,电压表 V1示数不变,V2示数变小
  • 20、在如图甲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不变,R1为定值电阻。闭合开关S,将滑动变阻器R2(电阻丝均匀分布)的滑片P 从a端向b端移动的过程中,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变化情况如图乙所示,则电源电压为V,R1的阻值为Ω。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 P 在中点时,两电表的示数对应于乙图中的(填“A”“B”“C”“D”或“E”)点。

上一页 388 389 390 391 392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