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梅山湾冰雪大世界主题乐园,能让人随时欣赏冰雕艺术,感受四季雪飘,体验冰雪运动。小曙同学从30℃的炎热室外走进一5℃的冰雪大世界,其体温调节的部分过程如图所示,图中①和②分别是( )

    A、舒张 增加 B、舒张 减少 C、收缩 增加 D、收缩 减少
  • 2、在科学课上,小曙绘制了四组示意图。其中静止的小磁针、地球和软铁棒的磁极标注错误的是( )
    A、 B、 C、 D、
  • 3、小曙因身高低于同龄人就医,医生说与生长激素的分泌有关,建议保持规律作息和充足睡眠。下列关于生长激素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该激素是由甲状腺分泌的 B、该激素能促进骨骼、肌肉和其他组织的生长 C、幼年时期该激素分泌不足可能导致侏儒症 D、夜间深度睡眠时,该激素分泌量会明显增加
  • 4、小曙假期外出游玩时拍摄了四张照片(如下图所示),对其中涉及的光学现象进行分析,其中正确的是( )

    A、桥的倒影是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 B、圆形光斑是树叶的影子,由光沿直线传播形成 C、水中花“折断”是因为光在传播时发生了折射 D、玻璃幕墙反射光刺眼,是因为发生了漫反射
  • 5、2025年5月举办“龙舟竞渡·美好生活”端午赛龙舟活动。随着发令枪响,龙舟在湖上飞驰,岸边的观众欢呼雀跃,鼓手有节奏地擂鼓,锣声此起彼伏。关于比赛中的声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观众听到的锣鼓声,是通过空气传播 B、观众能分辨锣声和鼓声,这是它们有不同音色 C、根据鼓声节奏调整划桨速度,说明声音能传递信息 D、发令枪的声音尖锐刺耳,是因为其声音的响度很大
  • 6、 “沿海海面将出现8~9级大风,伴有短时强降水”“平均降水量约 1480毫米,雨季集中在梅雨季和台风季”,这两句气象播报描述的分别是( )
    A、气候、天气 B、气候、气候 C、天气、气候 D、天气、天气
  • 7、减弱“温室效应”的有效措施之一是大量植树造林,绿色植物在叶绿素存在下的光合作用是完成二氧化碳循环的重要一环.已知某叶绿素的相对分子质量小于910,其分子含C72.85%(以下均指质量分数)、H 7.73%、N 6.18%、O 10.60%, 其余为 Mg. 则此叶绿素的化学式为
  • 8、一水杯装水放在冰箱冷冻室后,结满了冰,且冰面正好与杯口相平,此时杯与冰的总质量为22g,当冰全部融化后,需向杯中加2mL,水面正好与杯口相平, ρ=0.9g/cm3,则:

    ①杯的容积为

    ②杯的质量为

  • 9、如图甲,刚移栽的大树通过输营养液可以提高存活率,图乙是某种大树营养液的部分成分表。

    (1)、给大树输营养液时,需要在树干上钻孔,孔的深度应到达茎的哪一部位呢?小明对这个问题的思考过程如下,请将其思考过程补充完整:

    (2)、刚移栽的大树,吸收水和无机盐的能力较弱的原因是
    (3)、如图丙所示为硝酸钾(KNO3)中各元素的质量分数,其中表示氮元素(N)的是(填字母)。
    (4)、绿色植物合成叶绿素需要镁。列式计算1000毫升营养液中 Mg的质量为多少。
  • 10、蜂蜜是一种天然食品,有调补脾胃的功效。蜂蜜密度是检验蜂蜜品质的常用指标,优质蜂蜜的密度为1.3~1.4g/cm3 , 劣质蜂蜜的密度会偏小。小明选择仙花谷蜂蜜和常见槐花蜜做了如下探究:

    (1)、仙花谷蜂蜜常温下为液态,具有浓香气味,高温时易分解产生酸性物质。据此写出仙花谷蜂蜜的一条物理性质:
    (2)、取一瓶仙花谷蜂蜜,按图甲测量:用精密电子秤测量其质量为700克,将部分蜂蜜倒入量筒后,再次测量,其质量为618.4克。通过列式计算仙花谷蜂蜜的密度。
    (3)、小明想通过比较质量来判断两种蜂蜜的密度大小。他调节天平平衡时忘记将游码从1克处归零,在两个相同的烧杯中倒入相同体积的两种蜂蜜,天平再次平衡时如图乙所示。判断烧杯中仙花谷蜂蜜的质量m1和槐花蜜的质量m2的大小:m1m2(填“>”、“<”或“=”)。
    (4)、实验前同学们不明白秤上的“清零”键是什么功能,在查看了说明书后了解到,不管秤上是否放有物体,只要按下“清零”键,其示数就会变成0,之后再往秤上添加物品时,电子屏上只显示所添加物品的质量。实验小组认为,利用电子秤的“清零”键可以直接读出牛奶的质量,下面的测量步骤,正确的实验顺序是 ____。
    A、往烧杯中倒入牛奶,读出电子秤的示数为m B、按下电子秤的“清零”键 C、将烧杯放在电子秤上
  • 11、在探究“冰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的实验中,分别在烧杯和试管中放入适量的碎冰,并各放了一支温度计组成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完成下面探究实验。

    (1)、在探究“冰的熔化规律”的实验中,宜选用(选填“碎冰块”  “体积较大的冰块”)。
    (2)、点燃酒精灯给烧杯加热,一段时间后温度计A的示数如图甲,此时温度计示数为℃。
    (3)、实验过程中A、B两个温度计的示数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乙,通过分析图象可知,(填“实”或“虚”)线是试管内碎冰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第7min时试管内的碎冰处于态。
  • 12、某校生物兴趣小组利用“小液流法”估测黑藻叶片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将植物细胞浸入一系列梯度浓度的蔗糖溶液中,若细胞液的浓度大于蔗糖溶液的浓度,则植物细胞吸水,使蔗糖溶液的浓度升高,密度加大;反之,蔗糖溶液的浓度降低,密度减小。取浸泡过植物细胞的一小滴溶液滴入与原来浓度相同而未浸泡过植物细胞的溶液中,密度减小的液流上浮,密度加大的液流下沉;若液流停止不动,则说明细胞液的浓度等于于蔗糖溶液的浓度。

    实验步骤和结果如下。

    ①配制具有一定浓度梯度的蔗糖溶液;

    ②取12支干燥洁净的带塞试管,分成甲、乙两组,每组试管依次编号为1~6号。向甲、乙两组相同编号的试管中加入相同浓度的蔗糖溶液4 毫升,迅速塞紧试管,备用;

    ③取大小相似的黑藻叶片60片,随机均分为6组,分别加入甲组的6支试管中,并塞紧试管。放置20分钟,期间多次摇动试管。再向甲组每支试管中加入微量甲烯蓝粉末(忽略对蔗糖浓度的影响),充分摇匀;

    ④将乙组蔗糖溶液摇匀,用弯头毛细吸管从甲组试管中吸取少量蓝色溶液,插入乙组相同编号试管内的溶液中部,从毛细吸管一端轻轻挤出蓝色小滴溶液(如图所示)。观察蓝色小滴的升降情况,并做好记录。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乙组试管编号

    1

    2

    3

    4

    5

    6

    加入的蔗糖溶液浓度(摩尔/升)

    0.05

    0.10

    0.15

    0.20

    0.25

    0.30

    蓝色小滴升降情况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②中,装有不同浓度蔗糖溶液的试管要及时塞紧的目的是

    步骤③不同试管中加入的黑藻叶片的大小和数量要相同,目的是

    (2)、乙组试管 1、2、3中蓝色小滴均下降,原因是
    (3)、根据实验结果可估测黑藻叶片细胞的细胞液浓度介于摩尔/升之间。若要使估测结果更准确,则实验思路是
  • 13、研究发现,红豆杉的组织细胞能产生治疗某些癌症的紫杉醇,有人尝试用细胞工程技术生产紫杉醇。如图为三种红豆杉细胞培养过程中细胞数量与紫杉醇产量的数据图。请回答下列:

    (1)、据图分析,获得高产紫杉醇应选红豆杉为原料。
    (2)、利用组织培养技术还可以培养出新的红豆杉植株,那么利用组织培养来繁殖后代的繁殖方式属于生殖。
    (3)、在培养过程中,要不断通入空气并进行搅拌,其目的是
  • 14、在一支试管中放入少量聚乙烯塑料碎片,用酒精灯缓缓加热,聚乙烯塑料变软熔为液体,经冷却后又变为固体。
    (1)、通过实验可知,聚乙烯塑料属于(填“热塑性”或“热固性”)性塑料。装食品用的聚乙烯塑料袋应如何封口?
    (2)、用聚乙烯制作的矿泉水塑料瓶子,采用的成型工艺是____成型(选填字母)。
    A、注射 B、模压 C、浇铸 D、挤出
  • 15、植物工厂是一种新兴的农业生产模式,可人工控制光照、温度、CO2浓度等因素。
    (1)、一株质量为20克的某植物幼苗,在植物工厂提供的适宜环境中栽培一段时间后,其质量增加到40克。该植株增加的质量不可能来自。(填序号)

    ①水    ②无机盐    ③空气    ④土壤中的有机物

    (2)、植物工厂中某植株出现“植株矮小,叶片发黄”的症状,其原因可能是缺少元素。
  • 16、中国科学院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上发表论文,宣布在实验室中首次实现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人工全合成。经科研人员检测发现,人工合成淀粉和自然生产的淀粉成分和性质是相同的。
    (1)、已知淀粉的化学式为(C6H10O5)n,则碳、氢元素质量比为
    (2)、科研人员认为人工合成淀粉和自然生产的淀粉相同,下列能作为他判断的依据是____(填字母)。
    A、都由C、H、O三种元素组成 B、构成分子的原子数目相同 C、构成分子的原子种类相同 D、具有相同的分子结构
  • 17、如图所示为镓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它的核电荷数是 , n的值为 , 从已有信息(填“能”或“不能”)推知它的中子数。

  • 18、如图是番茄一生的相关结构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④]和[⑤]所示结构共同组成
    (2)、当切开丙(果实),发现里面有很多种子,种子是由图乙中的发育而来的。
    (3)、图丁是小林在阳台上无土栽培的一株番茄,由于种植环境封闭等因素,可以采取等措施提高产品的效率,增加结果率。
  • 19、读某地等高线(单位:米)地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河流自西南流向东北 B、a、b两处相对高度为400米 C、河流处的地形是山脊 D、a处海拔高于 b处
  • 20、如图装置进行实验(夹持仪器略去):①点燃酒精灯,酒精燃烧;②一段时间后蜡烛熔化、掉落;③再过一段时间后火柴燃烧。则下列有关分析中,正确的是(    )

    A、①③中的现象体现出物质可燃性这一化学性质 B、②③的现象能说明所有金属都具有导热性这一物理性质 C、②中蜡烛熔化属于化学变化 D、①中酒精燃烧属于物理变化
上一页 385 386 387 388 389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