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向一定质量的 CaCl2和 HCl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 Na2CO3溶液,并振荡。如图表示反应过程、中溶液质量随加入Na2CO3溶液质量的变化情况。图线 AB 段对应,的实验现象是 , 在C点时溶液中的溶质是"。

  • 2、学习了物质分类与转化规律后,某同学绘制了部分物质间相互反应的关系图。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相邻两类物质的反应,其中不能用于制取ZnCl2的是(   )

    A、①. B、 C、 D、
  • 3、碳捕集是实现“碳中和”的措施之一,其中一种方法是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某探究小组将二氧化碳持续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并利用传感器实时测定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后的pH,装置如图甲所示。溶液pH随时间变化情况如图乙,且pH等于11.6时溶液处于饱和状态。查阅资料发现:①碳酸钠能与二氧化碳、水反应生成碳酸氢钠(Na2CO3+CO2+H2O=2NaHCO3②该温度下饱和碳酸钠溶液的pH为11.6,饱和碳酸氢钠溶液的pH为8.3。③该温度下碳酸钠的溶解度大于碳酸氢钠的溶解度。根据以上现象和信息,小组同学展开进一步探究:

    【提出问题】二氧化碳持续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形成的产物是什么?

    【建立假设】假设1:只有碳酸钠;假设2:有碳酸钠、碳酸氢钠;假设3:只有碳酸氢钠;假设4:……小敏根据图乙曲线判断假设1不成立,理由是____。

    【实验过程】继续通入二氧化碳,溶液的pH随时间变化情况如图丙。

    【实验结论】小敏根据图丙曲线认为二氧化碳持续通入氢氧化钠溶液后的最终产物是____

    【交流评价】

    (1)、小金认为图丙曲线还不能确定最终产物。因为pH可能还未呈稳定状态,接下去的操作是
    (2)、小兴受小金的启发,猜测最后溶液可能呈酸性,他猜想的依据是 , 所以他建议小组同学继续展开探究。
  • 4、碳酸氢钠(NaHCO3)俗称小苏打,是发酵粉的主要成分,也可用来治疗胃酸过多。以下关于碳酸氢钠性质的描述中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
    A、受热易分解 B、白色固体,易溶于水 C、水溶液呈碱性 D、能与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
  • 5、某考古团队在发掘被火山灰覆盖的绘画时,用激光设备打碎其表面附着的极小的石灰岩,这个过程会释放出钙离子,钙离子与火山灰周围的氟离子结合形成氟化钙(CaF2)。氟化钙在物质分类上属于( )
    A、 B、 C、 D、氧化物
  • 6、【情境·问题】新闻报道中时常出现有人误食“工业盐”而中毒的事件。“工业盐”中含亚硝酸钠(化学式为NaNO2 , 呈碱性,可溶),其毒性强。如图所示是“工业盐”的一些相关信息。相比其他食物,腌制食品往往含有较多的亚硝酸盐,我们应尽量减少食用。

    (1)、问:①根据亚硝酸钠的化学式,能否确定导致中毒的成分?请说明理由。

    ②设计一个实验来辨别食盐和亚硝酸钠。

    (2)、【温故·过关】活动1:有以下几种物质:①Na2S、②KMnO4、③Ca(OH)2、④Na2CO3、⑤AgCl、⑥NH4NO3、⑦BaSO4、⑧NaHCO3

    问:①属于盐的有(填序号,下同)。

    ②由金属离子构成的盐有 , 由铵根离子构成的盐是 , 碳酸盐是 , 难溶性的硫酸盐是 , 难溶性的盐酸盐是

    盐的含义与溶解性:

    ③盐是由或铵根离子和组成的化合物。盐是酸和碱发生反应的产物。

    ④盐的溶解性:一般情况下,钾盐、钠盐、铵盐、硝酸盐都;大多数碳酸盐都溶于水;盐酸盐除不溶于水,硫酸盐除不溶于水,其余均可溶于水(Ag2SO4、CaSO4微溶于水)。

    (3)、活动2:厨房里有两瓶白色固体,分别为食盐(NaCl)和小苏打(NaHCO3),其中一瓶可用于腌制肉类和蔬菜,使食物不易腐败,另一瓶可用于制作面包、烧粥(呈稠状)等。

    问:①可用于腌制肉类和蔬菜的是哪种固体?

    ②为鉴别这两瓶白色固体,某同学各取了少量白色固体,分别进行不同的实验。一是分别滴加少量食醋,有气泡产生的是。二是加水溶解,分别滴加溶液,有沉淀产生的是食盐。

    ③常见的盐的性质及其用途

    常见的盐

    氯化钠

    碳酸钠

    碳酸氢钠

    碳酸钙

    化学式

    俗称

    食盐

    、苏打

    它是石灰石和的主要成分

    物理性质

    白色晶体,易溶于水

    白色粉末,易溶于水

    白色粉末,易溶于水

    白色固体,溶于水

    特殊化学性质

    水溶液呈中性,能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色沉淀

    水溶液呈碱性,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

    水溶液呈碱性,受热易分解

    高温条件下能分解

    用途

    作调味料,用来腌制食品;用于配制生理盐水;作融雪剂

    制造玻璃、造纸、纺织品、洗涤剂等工业原料

    可作发酵粉,用于制作汽水,治疗胃酸过多

    用于生产石灰和水泥,作建筑材料;作补钙剂;工业上用来制取二氧化碳

    (4)、【归纳·知新】活动3:实验求证:岩石中含有碳酸盐。

    问:①甲仪器的名称是

    ②B瓶中装紫色石蕊试液的目的是

    ③若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澄清石灰水变浑浊,(选填“能”或“不能”)证明岩石中含有碳酸盐。

    盐的性质:

    ④和金属反应生成另一种金属和另一种盐,如 Fe+CuSO4=Cu+FeSO4;反应条件:参加反应的金属比盐中金属更(除钾、钙、钠外)。

    ⑤和酸反应生成另一种和另一种 , 如] BaCl2+H2SO4=BaSO4+2HCl;反应条件:生成物中至少有一种是难电离物质。

    ⑥和盐反应生成另外两种 , 如 Na2SO4+BaCl2=BaSO4+2NaCl;反应条件:反应物都可溶于水,生成物中至少有一种是难电离物质。

    ⑦和碱反应生成另一种和另一种 , 如 2NaOH+CuSO4=Na2SO4+CuOH2;反应条件:反应物都可溶于水,生成物中至少有一种是难电离物质,如、水或气体。

    ⑧两种盐离子的检验。

    项目

    检验步骤

    取样

    操作

    现象结论

    检验碳酸盐

    (CO32-)

    取少量的待检物于试管中(固体待检物可加水配成溶液)

    滴加适量稀

    若有气体生成,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若澄清石灰水变 , 则证明该盐中含有CO32- , 是一种碳酸盐

    检验铵根离子(NH4+)

    加入少量碱液,加热

    用湿润的紫色试纸检验产生的气体

    性气味气体放出,试纸变蓝

  • 7、实验室里有两个试剂瓶,各装有8g氢氧化钠固体,久置未用。为检验氢氧化钠的变质程度,小科和小丽对瓶中样品进行了如下探究。

    【定性探究】小科取其中一瓶氢氧化钠样品进行实验,实验过程及现象如图所示。

    (1)、蓝色絮状沉淀是
    (2)、上述探究可得出该瓶氢氧化钠(选填“没有变质”或“部分变质”)。

    【定量实验】小丽取另一瓶氢氧化钠样品进行定量实验。将瓶中样品全部倒入烧杯中,加水充分溶解,逐滴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7.3%的稀盐酸充分反应,当溶液的pH恰好为7时,所加稀盐酸的质量为100g。

    (3)、小丽通过计算得出结论:氢氧化钠完全变质,如下图所示。小科认为小丽的结论不正确,理由是°

    (4)、要确定样品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小丽的方案中,缺少对质量的测定。
  • 8、物质溶解度不同,用途也不同。请据表回答:

    物质的溶解度(20℃)    

    物质

    NaOH

    Ca(OH)2

    CaCO3

    CaSO3

    溶解度/g

    109

    0.165

    0.0014

    0.0043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性等级

    20℃时的溶解度/g

    >10

    1~10

    0.01~1

    <

    0.01

    等级

    易溶

    可溶

    微溶

    难溶

    (1)、实验中一般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而不用澄清石灰水吸收二氧化碳,主要原因是氢氧化钙于水,吸收效果不好。
    (2)、实验中一般用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但是根据表中可知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不一定是二氧化碳,也可能是二氧化硫,请用化学方程式说明:
  • 9、古籍中有记载制烧碱的方法,其核心反应可表示为: Na2CO3+CaOH2=2NaOH+CaCO3小宁模仿古法,以实验室中的固体为原料,制备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溶液用于制作叶脉书签。制作叶脉书签时,用NaOH溶液去除叶肉,是利用了 NaOH溶液的性。
  • 10、【情境·问题】狄仁杰对“无字密信”进行处理,密信内容隐约显现,如图所示。

    (1)、问:①“密信”上的字是用什么物质写上去的,以及狄仁杰处理“密信”时用的液体是什么?

    ②你还能用什么物质来写“密信”,以及解开该“密信”时用到的物质是什么?

    (2)、【温故·过关】活动1:观察常见的碱:如图甲、乙分别是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固体,及其溶于水中的现象。梳理“常见的碱”知识点。

    常见的碱

    常见的碱

    氢氧化钠

    氢氧化钙

    俗称

    火碱、、苛性钠

    、消石灰

    颜色状态

    白色固体,溶于水

    粉末,溶于水

    腐蚀性

    制法

     CaOH2+Na2CO3=CaCO3+2NaOH

    CaO+= Ca(OH)2

    用途

    ①氢氧化钠固体作干燥剂

    ②化工原料:制、造纸

    ③去除油污:炉具清洁剂中含有氢氧化钠

    ①工业:制漂白粉

    ②农业:改良性土壤、配波尔多液

    ③作建筑材料

    (3)、【归纳·知新】活动2:物质结构决定性质,物质性质决定用途,反应本质决定变化现象。请构建 Ca(OH)2部分知识网络图,如图,其中“——”表示相连物质能发生化学反应,“□”内物质所属不同类别。回答问题,并梳理“碱的共性”知识点。

    问:结合活动1,完成以下化学方程式。

    ①Ca(OH)2+CO2══+;2NaOH+SO2+

    【应用】澄清石灰水可以用来检验CO2气体,工业上常用碱溶液来吸收SO2气体。

    ②H2SO4+ Ca(OH)2+;3HCl+ Al(OH)3+

    【应用】农业:改良土壤的酸碱性;工业:处理废水;生活:蚊虫叮咬后涂肥皂水等;医疗:治疗胃酸过多。

    ③2NaOH+CuCl2=+;3NaOH+FeCl3=+; CaOH2+Na2CO3=+

    碱的共性:

    ④碱(可溶性)都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 , 使无色酚酞试液变 。

    ⑤碱+酸→盐+水,其实质是  。

    ⑥碱(溶液)+  (溶液)→盐+水。

    ⑦碱(溶液)+盐(溶液)→新 +新盐。

    (4)、活动3:现象剖析:实验室盛放氢氧化钠溶液的试剂瓶的瓶口出现了白色粉末。

    问:①为什么瓶口会出现白色粉末?(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②设计一种实验方案,检验氢氧化钠是否变质。

    药品

    原理(写化学方程式)

    预期现象及可能结论

    加过量稀盐酸

     

     

  • 11、科学学习小组同学在完成盐酸除铁锈实验时,发现生锈的铁钉表面有气泡生成。同学们对此现象感到很好奇,针对“气体是由什么反应生成的”这一问题,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设计实验】小组同学经过认真分析思考,提出自己的假设并设计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A和B进行探究。实验时,观察到试管A中有气泡,试管B中没有气泡,从而验证了自己的假设是成立的。

    (1)、小组同学设计图甲实验基于的假设是
    (2)、小金同学认为图甲实验A和B对照设置不够严谨,溶液中的水可能会对气体生成产生影响。于是在图甲实验基础上补充设计了如图乙所示的对照实验C和D。但小科同学认为对照实验D的设置没有必要,他提出这一观点的理由是
    (3)、【反思提高】设置对照实验的首要问题是找准、找全影响因素,通过控制变量,进行对照实验的设置,实现对照实验组设置的有效性和完整性。

    【迁移应用】一次课外实验的意外现象:镁条放入1 Na2CO3溶液中,快速产生气泡。请结合设置对照实验的思想,完成“气体是由什么反应生成的”的问题探究。

    【实验探究】查阅资料:①镁能与水缓慢反应生成氢气。( Na2CO3溶液呈碱性,其溶液中除了Na+、CO32-、水分子外,还有OH-。小组同学设计了如图丙所示的对照实验E、F和G。

    往镁条中分别加入等量的水、Na2CO3溶液、X溶液进行实验。一段时间后,观察到试管E、G中有气体产生,但缓慢且少,试管F中产生气体既快又多。从对照实验设置的角度分析,实验G所加“X溶液”应该是

    (4)、分析图丙实验可知,镁条放入Na2CO3溶液中,气体是由镁与水反应生成的。试管F中快速产生气体,是因为Na2CO3溶液中存在能促进镁与水反应的离子,该离子是
  • 12、物质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现象反映本质。如图是小科构建的硫酸部分知识网络,其中“____”表示相连物质能发生化学反应。

    (1)、石蕊试液在H2SO4溶液中显红色,该溶液中能使石蕊试液变红的离子是
    (2)、在实验室中常用浓硫酸作干燥剂,这是利用它的
  • 13、盐酸在生产和生活中的用途很广,能与多种物质发生反应。下列反应中能观察到白色沉淀的是(    )
    A、 B、 C、 D、
  • 14、实验室用水吸收HCl气体时,若用导管直接将HCl气体通入水中,由于它溶解快、溶解度大,会造成导管内外压强差,形成倒吸,如图甲所示,引起实验安全问题。如图乙所示装置用水吸收HCl气体时,可以防止发生倒吸。

    (1)、结合图乙装置中液体分层情况,可得液体A的密度水的密度(选填“大于”“等于”或者“小于”)。
    (2)、用图乙装置吸收HCl气体可以防止发生倒吸,液体A还应该具有的性质。
  • 15、如图所示是稀硫酸与甲、乙、丙、丁、戊五种常见物质反应出现的不同现象。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可能是无色酚酞试液 B、乙、戊一定是金属单质 C、稀硫酸与丙生成的白色沉淀不可能属于盐 D、稀硫酸与丁的反应类型可能是置换反应
  • 16、【情境·问题】一辆运输硫酸的危化车,在路上与一辆挂货车相撞,导致大量的硫酸发生泄漏,如图所示是施救现场。

    (1)、问:硫酸大量泄漏,对当地环境和行驶车辆都造成较大危害,如果你是消防员,会采用什么方法来化解这次危机?

     

    (2)、【温故·过关】活动1:如图所示是生活和生产中重要的两种酸:盐酸和硫酸,它们的主要性质有哪些?请梳理“常见的酸”知识点。

    常见的酸

    盐酸

    硫酸

    ①HCl气体的水溶液是(选填“化合物”或“混合物”)。

    ②常用的浓盐酸溶质质量分数为37%~38%,具有。挥发出的HCl气体有气味,在瓶口遇水蒸气形成盐酸的小液滴而出现 , 故浓盐酸敞口放置质量会 , 浓度会

    ③纯净的盐酸是无色透明的液体,工业盐酸因常含Fe3+而显

    ④瓶盖应朝放置,以免污染桌面等。

    ①浓硫酸(通常浓度为98%)为无色黏稠油状液体,无气味。

    ②浓硫酸具有 , 故可作干燥剂,可以干燥H2、O2、CO2、CO等气体,但不可以干燥NH3、H2S等气体,因为硫酸可以与它们发生反应。

    ③浓硫酸具有性(滴在纸或木板上,纸或木板会变黑)。

    ④稀释浓硫酸时,将倒入水中并不断搅拌,原因是

    ⑤浓硫酸具有强烈的性,如果不慎将浓硫酸沾在皮肤或衣服上,应用干抹布擦拭,再用大量冲洗,再涂3%~5%的碳酸氢钠溶液。

    (3)、活动2:虽然生活中存在许多种类的酸,但从微观结构上看,它们都含有H+ , 因此也表现出一些通性。请完善以下关于“酸的通性”的表格。

    酸的通性

    1.能与酸碱指示剂反应

    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色、酚酞试液

    2.金属+酸→盐+氢气

    (金属活动性排在H  )

     H2SO4+Fe=

    2HCl+ Fe=

    3.金属氧化物+酸→盐+水

     Fe2O3+6HCl=

     CuO+H2SO4=

    4.酸+碱——→盐+水

    HCl+NaOH══

     H2SO4+2NaOH=

    5.酸+盐→新酸+新盐

     HCl+CaCO3=

     H2SO4+BaCl2=

    温馨提醒:反应能进行,需满足的条件是能产生难电离的物质,如生成.

    (4)、活动3:实验室有一瓶无色透明溶液,为检测其中是否含有SO42- , 有人设计了如下表的三种实验方案,并进行了实验。

    方案

    步骤

    现象

    结论

    I

    ①取样品,滴加BaCl2溶液

    ②对步骤①反应后的混合物进行过滤,在滤渣中滴加稀盐酸

    ①有白色沉淀产生

    ②无明显现象

    溶液中含有 SO42-

    ①取样品,滴加过量.

    ②在步骤①的溶液中滴加BaCl2溶液

    ①无明显现象

    ②有白色沉淀产生

    溶液中含有: SO42-

    ①取样品,滴加 Ba(NO3)2溶液

    ②对步骤①产生的混合物进行过滤,在滤渣中滴加稀硝酸

    ①有白色沉淀产生

    ②无明显现象

    溶液中含有: SO42-

    问:①方案Ⅱ的实验结论如果正确,其中步骤①中滴加的物质是

    ②方案Ⅰ和Ⅲ中哪个结论是不成立?理由是

    ③方案Ⅲ的滤渣中滴加稀硝酸的目的是

    (5)、【归纳·知新】

    (温馨提醒:若溶液中SO42-和Cl-都可能存在,先检验SO42-后检验Cl-)

    溶液中Cl- 和SO42-的检验

    溶液中无SO42- , 可能有Cl-

    向溶液中滴加   溶液,若产生

    再滴加稀硝酸, , 证明有Cl-

    再滴加稀硝酸, , 证明没有Cl-

    溶液中无Cl- , 可能有 SO42-

    向溶液中滴加 溶液,若产生 

    再滴加稀硝酸, , 证明有S SO42-

    再滴加稀硝酸, , 证明没有 SO42-

    溶液中可能有 SO42-Cl-

    向溶液中先滴加足量的溶液,若产生 

    再滴加稀硝酸, , 证明有SO42-

    过滤,在滤液中滴加溶液,若产生 , 证明有 Cl-

  • 17、金属材料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古代冶金技术彰显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
    (1)、战国《韩非子·内储说上》提到,早期采金技术均是“沙里淘金”。金在自然界中主要以(选填“单质”或“化合物”)形式存在。
    (2)、北宋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中记载了“湿法炼铜”的方法:“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即在“铁釜”中加入硫酸铜溶液,则可得到铜。写出“铁釜”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明代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一书,介绍了“火法炼锌”的方法:把炉甘石(ZnCO3)和煤炭饼装入炼锌罐,如图所示,泥封,“其底铺薪,发火煅红,冷定毁罐取出”。

    ①炉甘石(ZnCO3)加入锌罐之前,先将其粉碎,目的是增大反应物的 , 使反应更快更充分。
    ②反应区中,炉甘石(ZnCO3)在高温下分解生成氧化锌,煤炭中的碳与氧化锌反应生成锌和二氧化碳,该反应中体现了碳的(选填“还原性”或“氧化性”)。
    ③必须“冷定”后才能“毁罐”取锌,防止生成的锌在较高的温度下重新被
  • 18、社会发展让人们出行更加方便,汽车逐渐走进寻常百姓家。根据右图,回答问题:

    (1)、汽车的部件中主要由有机物制成的是
    (2)、汽车的部件中由合金制成的是
    (3)、汽车表面的烤漆不仅美观,还能起到防止的作用。
  • 19、2014年5月,吴王夫差剑重返苏州。吴王夫差剑为春秋末期制造的青铜剑,时隔2500多年,虽表面有一层蓝色薄锈,但仍寒光逼人,刃锋极锋利,堪称削铁如泥,吹毛断发。仔细阅读上面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1)、青铜(选填“属于”或“不属于”)合金。
    (2)、从上述信息可以看出,青铜具有____(填字母序号)的特点。
    A、强度高 B、可塑性好 C、耐腐蚀
  • 20、某品牌男士休闲西服标签的部分内容如表,请根据标签提供的信息回答问题:

    等级

    一等品

    成分面料

    羊毛80%,涤纶20%

    里料

    涤纶100%

    熨烫标准

    中温熨烫,底板不超过150℃

    (1)、该西服的成分中,属于有机物的是
    (2)、从熨烫标准推测,羊毛、涤纶这些材料的缺点是
上一页 359 360 361 362 363 下一页 跳转